近30年來,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赤道兩側海水溫度上升,導致大量的珊瑚礁出現白化退化和消亡現象,這一危急至今仍在持續。
近日,記者來到海南省三亞市,看到附近部分海域的人工珊瑚礁生態系統正在逐步得到恢復。
海南島三亞附近的蜈支洲島,周邊海域10到30米的水下有若干珊瑚礁群。據工作人員介紹,近些年來,由於海水溫度上升、環境汙染以及過度捕撈等原因,海南島珊瑚礁生態系統普遍出現退化現象。蜈支洲島的珊瑚覆蓋率從2006年的50%左右退化到2013年的不足10%。隨著珊瑚退化,棲息在礁石上的魚類貝類生物也開始減少。
通過水下攝影機可以看到,在人工投放的環形不鏽鋼礁盤和水泥魚礁上,現在生長了不少新生珊瑚和貝類藻類。
珊瑚礁是反映海洋生態多樣性的標誌性物種,同時也在保護海岸線免於被海浪侵蝕中發揮重要作用。為了加快珊瑚及珊瑚礁的保護和恢復,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會同國家海洋局、中科院等多家單位,從2013年起,連續四年在蜈支洲島周邊投放了500多個不鏽鋼材質的人工礁基,並移植了3500多個造礁石珊瑚,同時,還投放了2000多個水泥魚礁和廢棄的舊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