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人類文明的發源地,浩瀚無垠的海洋孕育了地球生命的勃勃生機,在這些種類繁多的海洋物種生態系統及景觀中,珊瑚礁是最吸引人們目光的。珊瑚礁,是太陽的造物,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多姿多彩也是最珍貴的生態系統之一。
珊瑚礁被譽為「藍色沙漠中的綠洲」,是海洋中非常獨特的生態系統,生活在珊瑚礁區的物種異常豐富,也是重要的漁場和海洋旅遊資源,具有很高的生態和經濟價值。珊瑚礁的面積約佔全球海洋總面積的0.25%,但是其卻養活了超過1/4的海洋魚類。珊瑚礁生態系統具有驚人的生物多樣性和極高的初級生產力,對海水溫度、酸度和海水汙染物的反應非常敏捷,可以作為一種海洋環境的主要生物指標,同時起到調節和優化海洋環境的作用,及時把握珊瑚礁的空間分布範圍,對監測海洋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三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海南省三亞市南部近岸及海島四周海域,是1990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的國家級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之一,保護區自東向西由亞龍灣片區、鹿回頭半島--榆林角片區和東、西瑁島片區三部分組成,保護總面積85平方公裡。各片區分有核心區、緩衝區和實驗區。本區地貌中部與東、西部有明顯差異,東、西部屬典型的海島地貌;中部岬角、海灣多,屬半島陸域地貌。
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造礁珊瑚、非造礁珊瑚、珊瑚礁及其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造礁珊瑚的建造者為珊瑚蟲,珊瑚蟲屬熱帶海洋腔腸動物。117種(包括5個亞種)造礁珊瑚,分別屬於13科、33屬和2亞屬。還有在成礁建造中有積極意義的蒼珊瑚、笙珊瑚、多孔螅和多種非造礁珊瑚--軟珊瑚、柳珊瑚和與珊瑚礁生態系統共棲和密切依賴的其他豐富多樣的海洋生物。
海南三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1990年成立以來,經過不斷的努力和積累,搜集了大量珊瑚骨骼標本、魚類標本、底棲貝類等礁棲生物素材。於6.5世界環境日,保護區管理處、三亞珊瑚礁生態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和共青團三亞理工職業學院委員會的30多名志願者在三亞市大東海開展以「保護珊瑚,從我做起」為主題的珊瑚礁科普知識宣傳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