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珊瑚礁生態聯合實驗室啟用
三亞珊瑚礁生態研究所駐崖州灣科技城實驗室暨南海珊瑚礁生態聯合實驗室1月6日啟用。該實驗室由三亞珊瑚礁生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聯合舉辦,旨在集聚全球深海科技創新資源,進一步推動海南深海產業技術創新和政策創新,助力三亞珊瑚礁生態保護工作。
-
上海交大生科院與三亞珊瑚礁生態研究所聯合建立南海珊瑚礁生態...
2021年1月6日,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與三亞珊瑚礁生態研究所「南海珊瑚礁生態聯合實驗室」籤約與掛牌儀式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舉辦。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鄧子新院士、常務副院長馮雁、副院長李志勇,三亞崖州灣深海科技研究院副院長魯佳寶、三亞珊瑚礁生態研究所所長吳川良及三亞市委、三亞珊瑚礁國家自然保護區、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海南大學、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領導和代表參加了聯合實驗室籤約與啟用儀式。李志勇與吳川良代表雙方籤署聯合實驗室協議,該實驗室同時在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掛牌。
-
研究揭示人類活動改變南海北部珊瑚礁數千年發育模式
近日,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天然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研究人員等合作,在南海北部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上取得進展。珊瑚礁以其極高的生物多樣性和極高的初級生產力,被譽為「藍色沙漠中的綠洲」和「海洋中的熱帶雨林」。
-
自主海洋衛星助力我國南海海域珊瑚礁保護與修復
記者日前從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了解到,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計劃利用自主海洋衛星和高分衛星數據開展南海珊瑚礁分布調查監測和分布狀況遙感技術研究。此外,結合其他遙感衛星海面溫度數據,計算珊瑚白化熱點、珊瑚礁白化周熱度等珊瑚礁白化指標,為我國南海海域珊瑚礁保護與修復跟蹤監測提供支撐。據悉,珊瑚礁不僅是海洋生態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高效的天然防波堤。
-
「南海北部珊瑚礁千年發育模式」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珊瑚礁及其環境記錄學科組陳天然研究員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趙建新教授等合作,在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上取得最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總體環境科學雜誌》)上。
-
上海張江的「BI-ATLATL聯合創新實驗室」正式啟用!-電子發燒友網
上海張江的「BI-ATLATL聯合創新實驗室」正式啟用! 你好張江 發表於 2020-11-17 10:05:23 2020年11月3日,位於上海張江的「BI-ATLATL聯合創新實驗室」正式啟用!
-
首次「跨界聯手:BI-ATLATL聯合創新實驗室正式啟用
2020年11月3日,位於上海張江的 「BI-ATLATL聯合創新實驗室」正式啟用!這個全球領先級別的聯合創新實驗室裡高精尖實驗儀器、科研設備和辦公空間一應俱全。對於此次「跨界」攜手並冠名實驗室的行動,張巍怡博士評價道:「這是公司聯合外部創新力量、推動生物醫藥研發的一次新嘗試,更是一個新模式、新戰略。通過聯合創新實驗室這個平臺,我們歡迎來自生命科學界的合作夥伴,攜手創新,共同改善患者生命。」合作的另一方則是提供實驗室空間共享服務的ATLATL飛鏢加速器。
-
南海區珊瑚礁、紅樹林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退化
5 近岸生態系統健康狀況2009年,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與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廣西壯族自治區海洋局以及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對南海區7個生態監控區進行了監測。監控區總面積達1.08×10(4)平方公裡,包括10個生態系統,主要類型有海灣、河口、珊瑚礁、紅樹林和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
-
海底世界最美的景點是珊瑚礁 珊瑚礁生態科普小知識
海南省沿岸一些淺海水域及南海諸島十分適合珊瑚生存和珊瑚礁生成,曾母暗沙等就是珊瑚礁,極大地豐富了海南的生物多樣性。 海南島沿岸珊瑚礁塊厚度為10cm左右,下面即是砂層或基巖,形成年代大致為700年前。
-
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取得最新進展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李淑)近日,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珊瑚礁及其環境記錄學科組陳天然研究員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趙建新教授等合作,在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上取得最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總體環境科學雜誌》)上。
-
三沙地理·珊瑚礁——三沙珊瑚礁:海底熱帶雨林
海南師範大學地理與旅遊學院教授畢華說,珊瑚礁是很金貴的,新興的三沙市肩負著開發建設的重任,同時還承擔著加大珊瑚礁保護的重任。 成因:珊瑚蟲繁殖而成 南海諸島屬於海洋島,是在海洋中自行生成的島嶼,一般與大陸的構造、巖性、地質演化沒有關係。而大陸島,系因地殼上升、陸地下沉或海面上升、海水侵入使部分陸地與大陸分離而成。
-
掌握第一手珊瑚礁資料--黃暉
工作單位: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推薦單位:中國科學院中國網訊(記者:奚婷)黃暉研究員自1996年9月在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工作以來,一直從事珊瑚生物學及珊瑚礁生態學研究工作。提出在我國珊瑚礁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壓力要遠大於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的論點;針對氣候與環境的壓力,開展了珊瑚礁的退化機制研究;發現了我國珊瑚礁生態系統對不同環境壓力的響應機理不同,呈現2種不同響應模式。
-
給大家推薦一本很不錯的珊瑚礁魚類圖譜
前些天我去某科學院參觀,在那邊看到了一本蠻好的魚類圖譜,我大致翻閱了一下,真心覺得能編這麼一部圖譜真的不容易,而且是國內民間機構出資拍攝並整理(www.trackocean.cn有本書的介紹),我們應該支持作者的這種付出,今天想起來就推薦給大家。
-
中國科研團隊守護南海珊瑚礁20年 只為重建海洋天堂
他是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下文簡稱「南海研究所」)珊瑚生物學與珊瑚礁生態學科組的助理研究員,他們的主要工作是在中國南海的海底沙石上,依靠人工,培植並播種珊瑚。 這是一項科研,更是一個辛苦的勞作。團隊成員多數已經工作了近十年,組長黃暉則是從博士時期便參與進來,為保護和恢復中國南海的珊瑚礁工作了20多年。
-
南沙群島珊瑚及珊瑚礁魚類圖鑑出版
本報訊 近日,由南海環境監測中心主持編撰的《南沙群島珊瑚圖鑑》《南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鑑》經由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南沙群島珊瑚圖鑑》和《南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鑑》兩本書涵蓋了南海環境監測中心近年在南沙群島調查期間拍攝的珊瑚和珊瑚礁魚類影像資料,其中造礁石珊瑚14科170餘種、珊瑚礁魚類45科381 種,用細節豐富的照片和簡明專業的文字,系統展示了南沙群島造礁石珊瑚和珊瑚礁魚類的形態特徵、生態分布等內容。
-
專家:南沙島礁擴建工程未對珊瑚礁生態系統造成影響
原標題:國家海洋局網站發表文章:南沙島礁擴建工程未對珊瑚礁生態系統造成影響 國家海洋局網站10日發表國家海洋局研究員豐愛平、國家海洋局高級工程師王勇智撰寫的文章《南沙島礁擴建工程未對珊瑚礁生態系統造成影響》,全文如下: 我周邊海域珊瑚礁佔全球珊瑚礁總面積的
-
忍受孤獨 享受寂寞——紀錄片《守護南海珊瑚林》解說詞
我們還要驚嘆大自然的巧妙設計, 中國南海的島嶼並非大陸島和衝積島。它們的基本成因,是億萬珊瑚在億萬斯年生命活動中造就的珊瑚礁。惟其如此,不認識珊瑚就無從談起南海諸島了。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裡,聚集了一批最智慧的頭腦。下屬各專業機構如臂使指、根須四布,連接著南海的一脈一息。黃暉所在的中國科學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便是研究珊瑚的一支主力軍和國家隊。
-
9月7日,「中國珊瑚礁狀況報告「線上發布會,邀您參與
中國珊瑚礁的總面積約38461km²,主要分布於福建、廣東、廣西和海南的海域。早在225~230年三國時期,康泰就在《扶南傳》中記載了南海的珊瑚礁。珊瑚礁對我國海洋自然資源與環境、社會經濟發展乃至科學研究均具有重要價值。然而近幾十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加劇與人類活動的影響,我國珊瑚礁面臨的威脅日趨加重,整體狀況不斷衰退。
-
我們不一樣——西沙群島珊瑚礁的典型性和獨特性
西沙群島為我國南海諸島中最大的群島,自然資源豐富,該群島珊瑚礁是典型的大洋型珊瑚礁,代表著我國現存最古老最珍貴的珊瑚礁,具有不可估量的社會經濟價值。該群島珊瑚礁生態系統海洋生物資源豐富,具備保護的物質基礎,也有足夠的面積能有效保護造礁石珊瑚的生長和發展。
-
為了修復退化嚴重的珊瑚礁 我們在海底「造林」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張浴陽研究員出現在央視《家園·生態多樣性的中國》第一集中,紀錄片展現了他和他的團隊在海底「種植珊瑚」的場景。在海底的工作困難重重,甚至充滿危險。但張浴陽不曾退縮,他說,「有我在,就不能讓這片海成為『死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