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是熱帶亞熱帶淺海區由造礁珊瑚骨架和生物碎屑組成的以石珊瑚為主的三維淺水結構。珊瑚礁因其極高的生物多樣性和資源生產力被譽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全世界的珊瑚礁總面積約2.8~6×105 km²。然而,氣候變化、人類不合理的使用,汙染等導致全球珊瑚的健康狀況正在急劇惡化,珊瑚面積正在大規模的縮減。
中國太平洋學會珊瑚礁分會供圖
據統計,嚴重的珊瑚白化現象發生頻次從20世紀80年代早期記錄的每25~30年發生一次,到2016年已升級為每5.9年發生一次。史丹福大學伍德環境研究所教授史蒂芬·帕魯比預測,存活了2億5千萬年的珊瑚壽命可能只剩下未來的幾十年。
中國珊瑚礁的總面積約38461km²,主要分布於福建、廣東、廣西和海南的海域。早在225~230年三國時期,康泰就在《扶南傳》中記載了南海的珊瑚礁。珊瑚礁對我國海洋自然資源與環境、社會經濟發展乃至科學研究均具有重要價值。然而近幾十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加劇與人類活動的影響,我國珊瑚礁面臨的威脅日趨加重,整體狀況不斷衰退。初步估算,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珊瑚礁面積減少了約80%,珊瑚礁生態系統已出現退化跡象,處於健康和非健康狀態的各佔50%。
攝影:張凡
《中國珊瑚礁狀況報告2019》獲得了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的大力支持,報告由中國太平洋學會珊瑚礁分會負責組織各相關單位共同完成,主要收集了各監測單位2011-2018年珊瑚礁生態監測調查數據,結合歷史文獻,進行梳理研判和統計分析,展示了我國珊瑚礁生存現狀和發展趨勢,分析了影響珊瑚礁生態系統健康的因子,介紹了各項保護管理措施及其作用,闡明了珊瑚礁面臨的主要問題並提出保護管理對策和建議,以期作為管理部門、研究機構和社會公眾開展珊瑚礁管理、保護與修復工作的重要依據。
這份報告是首次全面、系統地對我國珊瑚礁狀況進行一次「大起底」,今後還將持續定期編寫並發布。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和中國太平洋學會珊瑚礁分會將在2020年9月7日(GMT+8,15:00-16:30)在線上聯合發布「中國珊瑚礁狀況報告「。
《中國珊瑚礁狀況報告》是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自然資源部南海環境監測中心、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廣西大學海洋學院、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海南大學海洋學院、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海南三亞國家級珊瑚礁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三亞珊瑚礁生態研究所、中國太平洋學會珊瑚礁分會等11家單位共同參與編寫。報告也是在2018年7月發起組建的中國珊瑚礁監測網絡(CCRMN),進行區域和全國的聯網、合作,形成數據交流及分享的機制和規範的其中一項重要工作。
攝影:謝墨
我國珊瑚礁狀況到底如何,在未來海洋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中處於什麼地位?分布在我國海岸的哪些珊瑚礁應該被重點保護?在即將到來的COP15 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珊瑚作為「熱帶雨林」的海洋生態系統,如何承載更多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健康呢?
9月7日中國珊瑚礁狀況報告線上論壇,期待你的參與!
會議主題
《中國珊瑚礁狀況報告2019》線上發布會
會議時間
2020/9/7 15:00-16:30
會議日程
15:00-15:05 會議開幕
發布會主持人:
陳竹中國太平洋學會珊瑚礁分會副秘書長
15:05-15:10 嘉賓致辭
致辭嘉賓:
張立 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秘書長
15:10-15:40 《中國珊瑚礁狀況報告》發布
主講嘉賓:
黃暉中國太平洋學會珊瑚礁分會會長、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
15:40-16:00 特邀嘉賓點評環節
特邀嘉賓:
劉文華汕頭大學教授
陳尚自然資源部海洋一所研究員
16:00-16:30 聽眾問答與討論
參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