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2020年9月)
前 言
1997年,國家主管部門研究決定由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牽頭組織開展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調查,形成了每年年初和年中定期發布《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的慣例,至今已發布45次。《報告》力圖通過核心數據反映我國網絡強國建設歷程,已成為我國政府部門、國內外行業機構、專家學者等了解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制定相關政策的重要參考。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最後一年,也是「十四五」規劃的謀篇之年。2020年上半年,我國網際網路產業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活力和韌性,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衝擊和困難,在數字基建、數字經濟、數字惠民和數字治理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成為我國應對新挑戰、建設新經濟的重要力量。作為網絡強國建設歷程的忠實記錄者,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持續跟進我國網際網路發展進程,不斷擴大研究範圍,深化研究領域。《報告》圍繞網際網路基礎建設、網民規模及結構、網際網路應用發展、網際網路政務發展和網際網路安全等五個方面,力求通過多角度、全方位的數據展現,綜合反映2020年上半年我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
在此,衷心感謝中共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統計局、共青團中央等部門對《報告》的指導和支持。同時,向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研究中心等在本次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調查工作中給予支持的機構以及廣大網民致以誠摯的謝意!
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
2020年9月
目 錄
摘 要 1
第一章 網際網路基礎建設狀況 7
一、 網際網路基礎資源 7
(一) 網際網路基礎資源概述 7
(二) IP位址 7
(三) 國家和地區頂級域名 8
二、 網際網路資源應用 9
(一) 網站 9
(二) 移動網際網路接入流量 10
(三) App數量及分類 10
三、 網際網路接入環境 11
(一) 上網設備 11
(二) 上網時間 12
(三) 100Mbps及以上寬帶用戶佔比 14
(四) 光纖寬帶用戶規模及佔比 15
(五) 蜂窩物聯網終端用戶數 15
第二章 網民規模及結構狀況 17
一、 網民規模 17
(一) 總體網民規模 17
(二) 城鄉網民規模 18
(三) 網絡扶貧成效 19
(四) 非網民規模 22
二、 網民屬性結構 23
(一) 性別結構 23
(二) 年齡結構 24
(三) 學歷結構 25
(四) 職業結構 25
(五) 收入結構 26
第三章 網際網路應用發展狀況 29
一、 網際網路應用發展概述 29
二、 基礎應用類應用 31
(一) 即時通信 31
(二) 搜尋引擎 33
(三) 網絡新聞 35
(四) 社交應用 37
(五) 遠程辦公 38
三、 商務交易類應用 40
(一) 網絡購物 40
(二) 網上外賣 42
(三) 網絡支付 44
四、 網絡娛樂類應用 46
(一) 網路遊戲 46
(二) 網絡視頻 48
(三) 網絡直播 51
五、 公共服務類應用 52
(一) 網約車 52
(二) 在線教育 54
(三) 在線醫療 56
第四章 網際網路政務發展狀況 59
一、 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發展狀況 59
二、 國家政務服務平臺建設狀況 60
三、 政府網站發展狀況 63
(一) 政府網站總體及分省狀況 63
(二) 各行政級別政府網站數量 65
(三) 各行政級別政府網站欄目數量 65
(四) 各行政級別政府網站首頁文章更新量 66
四、 政務新媒體發展狀況 67
(一) 政務服務搜索發展狀況 67
(二) 政務機構微博發展狀況 68
(三) 政務頭條號、抖音號發展狀況 70
第五章 網際網路安全狀況 75
一、 網民網絡安全事件發生狀況 75
(一) 網民遭遇各類網絡安全問題的比例 75
(二) 網民遭遇各類網絡詐騙問題的比例 75
二、 網站安全事件和信息系統漏洞 76
(一) 我國境內被篡改網站數量 76
(二) 我國境內被植入後門網站數量 77
(三) 信息系統安全漏洞數量 79
三、 網絡安全相關舉報和受理 80
(一) CNCERT接收到網絡安全事件報告數量 80
(二) 全國各級網絡舉報部門受理舉報數量 81
第六章 總結 83
一、 「新基建」進程加速,基礎設施能力持續升級 83
二、 「新經濟」表現亮眼,數字經濟成為重要支撐 86
三、 「新民生」兜住底線,網際網路助力穩定民心 87
四、 「新治理」初見成效,數字政府再上新臺階 89
附錄一 調查方法 93
附錄二 網際網路基礎資源附表 97
附錄三 調查支持單位 101
摘 要
一、 基礎數據
◇ 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40億,較2020年3月增長3625萬,網際網路普及率達67.0%,較2020年3月提升2.5個百分點。
◇ 截至2020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9.32億,較2020年3月增長3546萬,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2%,較2020年3月基本持平。
◇ 截至2020年6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為2.85億,佔網民整體的30.4%,較2020年3月增長3063萬;城鎮網民規模為6.54億,佔網民整體的69.6%,較2020年3月增長562萬。
◇ 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2%;使用電視上網的比例為28.6%;使用桌上型電腦上網、筆記本電腦上網、平板電腦上網的比例分別為37.3%、31.8%和27.5%。
◇ 截至2020年6月,我國IPv6地址數量為50903塊/32。
◇ 截至2020年6月,我國國家和地區頂級域名(ccTLD)「.CN」數量為2304萬個,較2019年底增長2.8%。
◇ 截至2020年6月,我國即時通信用戶規模達9.31億,較2020年3月增長3466萬,佔網民整體的99.0%;手機即時通信用戶規模達9.30億,較2020年3月增長4024萬,佔手機網民的99.8%。
◇ 截至2020年6月,我國搜尋引擎用戶規模達7.66億,較2020年3月增長1539萬,佔網民整體的81.5%;手機搜尋引擎用戶規模達7.61億,較2020年3月增長1542萬,佔手機網民的81.6%。
◇ 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7.49億,較2020年3月增長3912萬,佔網民整體的79.7%;手機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7.47億,較2020年3月增長3947萬,佔手機網民的80.1%。
◇ 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絡支付用戶規模達8.05億,較2020年3月增長3702萬,佔網民整體的85.7%;手機網絡支付用戶規模達8.02億,較2020年3月增長3664萬,佔手機網民的86.0%。
◇ 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模達8.88億,較2020年3月增長3777萬,佔網民整體的94.5%。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為8.18億,較2020年3月增長4461萬,佔網民整體的87.0%。
◇ 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5.62億,較2020年3月增長248萬,佔網民整體的59.8%。其中,電商直播用戶規模為3.09億,較2020年3月增長4430萬,佔網民整體的32.9%。
◇ 截至2020年6月,我國在線政務服務用戶規模達7.73億,較2020年3月增長7889萬,佔網民整體的82.2%。
◇ 截至2020年6月,我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3.81億,佔網民整體的40.5%。
◇ 截至2020年6月,我國在線醫療用戶規模達2.76億,佔網民整體的29.4%。
◇ 截至2020年6月,我國遠程辦公用戶規模達1.99億,佔網民整體的21.2%。
二、 趨勢特點
網際網路激發磅礴力量,助力抗疫鬥爭取得重大勝利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引領下,我國的網際網路基礎建設、網際網路應用和網際網路政務發展等均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為我國精準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保障人民生產生活起到了關鍵作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國家網際網路基礎資源管理機構快速反應、積極應對,全力保障網際網路基礎資源系統平穩運行。國家政務服務平臺建設「防疫健康信息碼」,匯聚並支撐各地共享「健康碼」數據6.23億條,累計服務達6億人次,支撐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健康碼」實現「一碼通行」,助力疫情精準防控。網絡新聞與社交平臺、搜尋引擎等網際網路應用形成有效聯動,團結鼓舞全國人民共同打好抗疫人民戰爭,幫助人民群眾及時獲取抗疫動態,做好個人防護,避免疫情進一步擴散。遠程辦公、在線教育、網路遊戲等網際網路應用有效滿足網民工作、學習、娛樂等切實需要,為全社會「重啟」和經濟復甦提供強大助力。在網信戰線的有力配合下,我國迅速遏制疫情蔓延勢頭,奪取了全國抗疫鬥爭重大戰略成果,體現了網絡強國建設的巨大發展成就。
5G等重點項目積極推進,「新基建」為數字經濟增長提供有力支撐
2020年上半年,中央密集部署加快「新基建」進度,「新基建」獲得前所未有的重視,多個重要領域取得積極進展。在5G領域,截至2020年6月底,5G終端連接數已超過6600萬,三家基礎電信企業已開通5G基站超40萬個,建設速度和規模超出預期。在工業網際網路領域,已培育形成超過500個特色鮮明、能力多樣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其中具備一定行業、區域影響力的平臺數量超過70個,部分重點平臺服務工業企業近8萬家。在衛星網際網路領域,我國正逐步嘗試突破衛星網際網路關鍵技術,相繼啟動多個低軌衛星星座計劃。2020年1月,我國民營航天企業發射低軌寬帶試驗衛星。2020年6月,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鬥系統第55顆導航衛星。至此我國提前半年全面完成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
IPv6規模部署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基礎資源狀況持續優化
自《推進網際網路協議第六版(IPv6)規模部署行動計劃》發布以來,IPv6部署再提速。2020年3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關於開展2020年IPv6端到端貫通能力提升專項行動的通知》,進一步強化IPv6規模部署工作。截至2020年6月,我國IPv6地址數量達50903塊/32,居世界第二位。截至2020年7月,我國已經分配IPv6地址用戶數達到14.42億,IPv6活躍用戶數已達3.62億;IPv6國際出入口帶寬從無到有,已開通90Gbps;國內用戶量排名前100位的商業網站及應用已全部支持IPv6訪問。此外,「.CN」域名總數達2304萬個,較2019年底增長2.8%,繼續保持國家和地區頂級域名數全球第一。
網際網路普及率持續提升,網絡扶貧成效顯著
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40億,較2020年3月增長3625萬,網際網路普及率達67.0%,較2020年3月提升2.5個百分點。隨著網絡覆蓋工程的深入拓展,農村和城市「同網同速」的時代正在到來,為網絡扶貧提供堅實助力。截至2020年6月,農村地區網際網路普及率為52.3%,較2020年3月提升6.1個百分點,城鄉地區網際網路普及率差異縮小6.3個百分點。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已累計支持超過13萬個行政村光纖網絡通達和數萬個4G基站建設,其中約1/3的任務部署在貧困村。全國貧困村通光纖比例從2017年的不足70%提升至98%,深度貧困地區貧困村通寬帶比例從25%提升至98%,提前超額完成「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的「寬帶網絡覆蓋90%以上貧困村」的目標。截至2020年6月,認可網際網路「為貧困群眾提供幫助」「通過電商助力農產品銷售」以及「為貧困群眾提供更多工作和醫療教育機會」的網民比例較2020年3月均有所提升。
連續七年全球第一,網絡零售有效激活經濟「內循環」
從2013年起,我國已連續七年成為全球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7.49億,較2020年3月增長5.5%,佔網民整體的比例提升至79.7%。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挑戰,網絡零售市場為支撐消費增長,打通國內經濟內循環提供了有力支撐。2020年上半年,全國網上零售額達51501億元,同比增長7.3%,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已達25.2%。網絡購物充分發揮促消費、助轉型、保市場等作用,不斷增強經濟的韌性:各類網購消費節、電子消費券等有力釋放了消費潛力,促進了消費回暖;跨境電商、農產品電商、生鮮電商等新模式、新業態為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帶動消費回流及農產品上行提供了堅實助力;網上營銷、網上交易等數位化運營方式以及電商平臺資源和技術扶持,為企業和市場應對衝擊提供了緩衝。
連續三年全球第一,網絡支付市場韌性十足
面對外部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國家大力促進國內消費回補與潛力釋放,第三方支付工具作為線上線下消費載體,發揮著重要的支付、營銷和金融服務功能。2020年上半年,我國行動支付金額達196.98萬億元,同比增長18.61%,穩居全球第一。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絡支付用戶規模達8.05億,較2020年3月增長4.8%,佔網民整體的85.7%。受疫情推動,線下商戶加速向線上轉化,行動支付工具發揮惠民信息載體、電子錢包、信用媒介、收銀記帳等作用,促進行動支付普及。同時,行動支付應用場景不斷豐富,支付機構一是通過線上線下一體化支付、全國性福利補貼、商戶在線培訓指南等手段助力「小店經濟」蓬勃發展;二是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推動「信用縣域」和「縣域普惠金融」建設,拓展更多的「+支付」應用場景。
電商直播用戶規模增長最快,成為提振經濟新支點
2020年4月20日,習近平同志在陝西省柞水縣金米村調研脫貧攻堅情況時,鼓勵當地電商直播工作人員「電商在推銷農副產品方面大有可為。」隨著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日趨形成,電商直播成為各級政府提振經濟、拉動消費的新增長點。各地政府也通過出臺優惠政策、吸引專業人才、建設產業園區等方式支持轄區內電商直播業務的發展。與此同時,大量電商、短視頻及搜索等網際網路平臺加速布局電商直播領域,在短時間內聚集了大量人才、資金和媒體資源,極大推動了電商直播的發展成熟,為市場的爆發性增長奠定了基礎。2020年上半年,電商直播作為新業態的典型代表,成為發展勢頭最為迅猛的網際網路應用之一。截至2020年6月,我國電商直播用戶規模為3.09億,較2020年3月增長16.7%,成為上半年增長最快的個人網際網路應用。2020年上半年國內電商直播超過1000萬場,活躍主播數超過40萬,觀看人次超過500億。
短視頻用戶規模增長超四千萬,重塑傳播和消費新格局
截至2020年6月,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達8.18億,佔網民整體的87.0%,用戶規模較2020年3月增長5.8%。憑藉生動、形象的呈現形式,短視頻作為信息傳播載體的價值越來越被認可,逐漸成為各類網際網路應用的基礎功能。在網絡新聞領域,短視頻改變新聞敘事方式,擴寬新聞報導渠道,創新新聞傳播方式。疫情期間,微博用戶累計上傳了225萬條疫情相關視頻,播放量超過842億次。在電商領域,短視頻通過激發用戶需求提升商品轉化效率,已成為主流電商平臺的標準配置。與此同時,短視頻企業積極探索助農新模式,通過內容支持、流量傾斜、營銷助力、品牌賦能等手段展開助農行動,為農戶解決生產和經營難題,助力鄉村經濟發展。
數字治理體系不斷完善,持續提升國家現代化治理能力
截至2020年6月,我國在線政務服務用戶規模達7.73億,較2020年3月增長7889萬,佔網民整體的82.2%。在疫情的淬鍊下,我國數字治理體系不斷完善,日趨成為政府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和現代化治理能力的驅動力。在制度層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出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草案)》公布,有望填補數據安全領域的政策和法律的空白,將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法治建設奠定基礎,同時也為提高網絡綜合治理能力,規範網絡空間不同主體的行為提供了法律依據。在機制層面,疫情衝擊下圍繞政府、平臺、社會的多元協同治理體系正在加速形成,網格化治理等治理模式推陳出新,推動數字治理的精度、準度和效度不斷提升,朝著更加開放包容的趨勢發展。在服務層面,在線政務服務日趨成熟,國家政務服務平臺建設成效凸顯,「橫到邊、縱到底」的一體化政務服務體系初步形成。
第一章 網際網路基礎建設狀況
一、 網際網路基礎資源
(一) 網際網路基礎資源概述
截至2020年6月,我國IPv4地址數量為38907萬個,IPv6地址數量為50903塊/32。
我國國家和地區頂級域名「.CN」數量為2304萬個,較2019年底增長2.8%。
表 1 2019.12-2020.6網際網路基礎資源對比
(二) IP位址
截至2020年6月,我國IPv6地址數量為50903塊/32,較2019年底增長0.1%。
圖 1 IPv6地址數量
截至2020年6月,我國IPv4地址數量為38907萬個。
圖 2 IPv4地址數量
(三) 國家和地區頂級域名
截至2020年6月,我國國家和地區頂級域名「.CN」數量為2304萬個,較2019年底增長2.8%;「.中國」域名數量為170萬個。
二、 網際網路資源應用
(一) 網站
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站數量為468萬個,較2019年底下降5.8%。
圖 3 網站數量
截至2020年6月,「.CN」下網站數量為319萬個,較2019年底下降6.3%。
圖 4 「.CN」下網站數量
(二) 移動網際網路接入流量
2020年1至6月,移動網際網路接入流量消費達745億GB,同比增長34.5%。
圖 5 移動網際網路接入流量
(三) App數量及分類
截至2020年6月,我國國內市場上監測到的App(Application,移動網際網路應用)數量為359萬款,較2019年底減少8萬款,下降2.2%。
圖 6 App在架數量
截至2020年6月,移動應用規模排在前四位種類(遊戲、日常工具、電子商務、生活服務類)的App數量佔比達58.6%。其中,遊戲類App數量達92.5萬款,佔全部App比重為25.8%,較2019年底增加1.6萬款;日常工具類、電子商務類和生活服務類App數量分別達50.8萬、36.5萬和30.5萬款,分列移動應用規模第二、三、四位,佔全部App比重分別為14.1%、10.2%和8.5%;社交通訊、教育等其他類App佔比為41.4%。
圖 7 App分類佔比
三、 網際網路接入環境
(一) 上網設備
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2%,與2020年3月基本持平;使用桌上型電腦、筆記本電腦、電視和平板電腦上網的比例分別為37.3%、31.8%、28.6%和27.5%。
圖 8 網際網路接入設備使用情況
(二) 上網時間
1. 網民人均每周上網時長
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的人均每周上網時長為28.0個小時,較2020年3月減少2.8個小時。
圖 9 網民人均每周上網時長
2. 各類應用使用時長佔比
2020年6月,手機網民經常使用的各類App中,即時通信類App的使用時間最長,佔比為13.7%;網絡視頻、網絡音頻、短視頻、網絡音樂和網絡直播類應用的使用時長佔比分列第二到六位,依次為12.8%、10.9%、8.8%、8.1%和7.3%。
圖 10 各類應用使用時長佔比
3. 各類應用使用時段分布
2020年6月,手機網民較常使用的六類App中,即時通信、網絡購物和網絡新聞類應用的用戶使用時段分布較為均勻,8點至21點使用時段佔比合計均超過75%;網上外賣呈現明顯的時段特點,11點至12點、17點至20點出現使用高峰,合計時長佔比達53.8%;短視頻在11點至13點、17點至22點分別出現使用高峰,合計時長佔比達53.7%;網絡直播使用時段的集中趨勢更加明顯,18點至23點使用時長佔比合計超過40%。
圖 11 六類應用使用時段分布
(三) 100Mbps及以上寬帶用戶佔比
截至2020年6月,1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網際網路寬帶接入用戶數佔固定寬帶用戶總數的86.8%。
圖 12 100Mbps及以上固定網際網路寬帶接入用戶佔比
(四) 光纖寬帶用戶規模及佔比
截至2020年6月,光纖接入(FTTH/O)用戶規模達4.34億戶,佔固定網際網路寬帶接入用戶總數的93.2%,佔比較2019年底提升0.3個百分點。
圖 13 光纖寬帶用戶規模及佔比
(五) 蜂窩物聯網終端用戶數
截至2020年6月,三家基礎電信企業發展蜂窩物聯網終端用戶11.06億戶,較2019年底淨增7812萬戶,其中應用於智能製造、智慧交通、智慧公共事業的終端用戶佔比分別達21.1%、18.2%、21.4%。
圖 14 蜂窩物聯網終端用戶數
第二章 網民規模及結構狀況
一、 網民規模
(一) 總體網民規模
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40億,較2020年3月新增網民3625萬,網際網路普及率達67.0%,較2020年3月提升2.5個百分點。
圖 15 網民規模和網際網路普及率
截至2020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為9.32億,較2020年3月新增手機網民3546萬,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99.2%,較2020年3月基本持平。
圖 16 手機網民規模及其佔網民比例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指引下,我國信息化工作取得跨越式發展。5G、工業網際網路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全面鋪開,城鄉寬帶接入水平持續提升,網際網路應用不斷豐富完善,為我國及時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挑戰提供了堅實基礎。2020年上半年,儘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響,我國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網民規模、網際網路普及率等仍創新高。截至2020年6月,全國網際網路寬帶接入埠數量達9.31億個,同比增長3.1%,比2019年末淨增1566萬個。網民規模達9.40億,較2020年3月新增網民3625萬,網際網路普及率達67.0%,較2020年3月提升2.5個百分點;農村網民規模達2.85億,佔網民整體的30.4%,較2020年3月增長3063萬,城鄉地區網際網路普及率差距縮小6.3個百分點。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國際局勢錯綜複雜的大背景下,我國日趨完備的網絡基礎設施、龐大的網民規模和豐富全面的網際網路應用將提供磅礴動力,推動構建國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互促雙循環的新格局,助力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
(二) 城鄉網民規模
截至2020年6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為2.85億,佔網民整體的30.4%,較2020年3月增長3063萬;城鎮網民規模為6.54億,佔網民整體的69.6%,較2020年3月增長562萬。
圖 17 網民城鄉結構
截至2020年6月,我國城鎮地區網際網路普及率為76.4%,較2020年3月基本持平;農村地區網際網路普及率為52.3%,較2020年3月提升6.1個百分點。城鄉地區網際網路普及率差異縮小6.3個百分點。
圖 18 城鄉地區網際網路普及率
(三) 網絡扶貧成效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全國人民堅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困難和挑戰,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網絡扶貧作為扶貧攻堅的重要手段,已越來越多地被網民所了解、參與和認可。
一是網民對各類網絡扶貧活動的認知進一步加強。截至2020年6月,網民在網際網路上看到「貧困地區特色農產品宣傳」的比例達51.5%,較2020年3月提升3.4個百分點。
圖 19 網民對各類網絡扶貧活動的認知
二是網民對於各類網絡扶貧活動的參與度普遍提升。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了解網絡扶貧活動的網民中,參與扶貧宣傳點讚、轉發、評論的網民比例達52.7%,較2020年3月提升16.4個百分點;參與網上扶貧捐款的網民比例達47.1%,較2020年3月提升3.2個百分點;網上購買貧困地區特色農產品的網民比例達34.6%,較2020年3月提升11.5個百分點。
圖 20 了解網絡扶貧活動的網民中參與各類網絡扶貧活動的比例
三是網民更加認可網際網路在幫助貧困地區脫貧方面發揮的作用。截至2020年6月,認可網際網路能「匯集廣大網民的力量為貧困群眾提供幫助」的網民比例達81.2%,較2020年3月提升1.7個百分點;認可網際網路能「通過電商幫助貧困群眾擴大農產品銷售」的網民比例達77.2%,較2020年3月提升1.8個百分點;認可網際網路能「讓貧困群眾更方便地獲取工作、社保、醫療等信息」的網民比例達75.9%,較2020年3月提升3.7個百分點;認可網際網路能「通過遠程教育為貧困地區的孩子提供優質學習資源」的網民比例達74.0%,較2020年3月提升4.4個百分點。
圖 21 網際網路在幫助貧困地區脫貧方面發揮的作用
(四) 非網民規模
截至2020年6月,我國非網民規模為4.63億,其中城鎮地區非網民佔比為43.8%,農村地區非網民佔比為56.2%。非網民仍以農村地區人群為主。
在關注網民規模增長的同時,仍需要對非網民群體予以重視。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遠離網際網路不僅使得非網民群體無法獲取到更及時有效的防疫信息,更是無法享受到網際網路帶來的出行、購物等服務便利。使用技能缺乏、文化程度限制和設備不足是非網民不上網的主要原因。數據顯示,因為不懂電腦/網絡而不上網的非網民佔比為48.9%;因為不懂拼音等文化程度限制而不上網的非網民佔比為18.2%;因為沒有電腦等上網設備而不上網的非網民佔比為14.8%;因為年齡太大/太小而不上網的非網民佔比為12.9%;因為沒時間上網、不感興趣等原因不上網的非網民佔比均低於10%。
圖 22 非網民不上網原因
數據顯示,促進非網民上網的首要因素是方便與家人親屬溝通聯繫,佔比為31.8%;其次是提供可以無障礙使用的上網設備,佔比為30.1%;提供免費上網培訓指導是促進非網民上網的第三大因素,佔比為30.0%。
圖 23 非網民上網促進因素
一、 網民屬性結構
(一)性別結構
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男女比例為51.0:49.0,與整體人口中男女比例(51.1:48.9)基本一致。
圖 24 網民性別結構
(二)年齡結構
截至2020年6月,20-29歲、30-39歲網民佔比分別為19.9%、20.4%,高於其他年齡群體;40-49歲網民群體佔比為18.7%;50歲及以上網民群體佔比由2020年3月的16.9%提升至22.8%,網際網路進一步向中高齡人群滲透。
圖 25 網民年齡結構
(三)學歷結構
截至2020年6月,初中、高中/中專/技校學歷的網民群體佔比分別為40.5%、21.5%;受過大學專科及以上教育的網民群體佔比為18.8%。
圖 26 網民學歷結構
職業結構
截至2020年6月,在我國網民群體中,學生最多,佔比為23.7%;其次是個體戶/自由職業者,佔比為17.4%;農林牧漁勞動人員佔比為15.3%。
圖 27 網民職業結構
收入結構
截至2020年6月,月收入在2001-5000元的網民群體佔比為32.6%;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網民群體佔比為24.2%;有收入但月收入在1000元及以下的網民群體佔比為21.0%。
圖 28 網民個人月收入結構
第一章 網際網路應用發展狀況
一、 網際網路應用發展概述
2020年上半年,我國個人網際網路應用呈現平穩增長態勢。其中,電商直播、短視頻和網絡購物等應用的用戶規模增長最為顯著,增長率分別為16.7%、5.8%和5.5%。基礎類應用如即時通信、搜尋引擎,網絡娛樂類應用如網路遊戲、網絡視頻、網絡文學等均保持穩健增長,增長率維持在1%至5%區間。在手機網際網路應用發展方面,手機網絡購物用戶規模增長率超過5%。
2020年6月,15-19歲網民群體人均手機App數量最多,達83個;其次為20-29歲網民群體,人均手機App數量為72個;15歲以上網民群體人均手機App數量隨年齡增長逐步減少,其中60歲及以上網民群體人均手機App數量為44個。
圖 29 各年齡段網民人均手機App數量
二、 基礎應用類應用
(一) 即時通信
截至2020年6月,我國即時通信用戶規模達9.31億,較2020年3月增長3466萬,佔網民整體的99.0%;手機即時通信用戶規模達9.30億,較2020年3月增長4024萬,佔手機網民的99.8%。
圖 30 2017.6-2020.6即時通信用戶規模及使用率
圖 31 2017.6-2020.6手機即時通信用戶規模及使用率
即時通信行業在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實現較快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在行業發展方面,即時通信成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發展最快的網際網路應用之一。在個人即時通信領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網民間的溝通交流活動越來越多的從線下轉移到線上。在這種情況下,即時通信作為最主要的線上溝通渠道,用戶活躍程度進一步提升。數據顯示,微信和QQ在第一季度的每日總消息數和使用時長同比均實現雙位數增長。在企業即時通信領域,出於對無接觸辦公環境的強烈需求,越來越多的企業在疫情期間開始使用企業即時通信產品,推動這一市場的用戶規模顯著增長。數據顯示,釘釘在疫情期間用戶突破3億,助力1500萬家企業實現復工復產;企業微信在疫情期間的用戶從6000萬增長至2.5億。
在市場競爭方面,即時通信領域的新入局者持續增加,推動行業競爭進一步加劇。華為的「WeLink」、字節跳動的「飛書」、拼多多的「Knock」等企業級即時通信產品陸續在2020年上半年對社會開放。這些大型科技公司對企業即時通信業務的滲透,標誌著該領域的競爭從兩強格局向多極化格局演變。此外,三大運營商聯合發布了《5G消息白皮書》,從電信運營商的角度直接為用戶提供富媒體即時通信服務。作為簡訊的升級版應用,5G消息相比現有即時通信產品具有用戶基數大、操作成本低等天然優勢,但其在用戶體驗、服務生態等方面則與現有成熟的即時通信產品存在差距。
在社會影響方面,即時通信成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重要的防疫信息平臺。一是即時通信應用的公眾號、小程序成為疫情信息發布的重要渠道。數據顯示,即時通信小程序的新冠肺炎疫情模塊僅在1-3月就為全國用戶提供了超過60億次疫情動態查詢服務。二是即時通信企業積極參與推動各地復工復產復學。基於大數據、人臉識別和衛星定位等技術,即時通信企業推出健康碼、乘車碼、復學碼等工具,以數位化手段協助社會恢復正常運作。三是即時通信企業在疫情期間進一步助推醫院的信息化改造。例如,一些即時通信企業將旗下即時通信、雲服務、在線會議等多種產品整合成「醫院戰疫數位化解決方案」,為抗疫前線醫護人員的培訓、會診及患者信息更新提供了便捷、高效的移動辦公環境。
(二) 搜尋引擎
截至2020年6月,我國搜尋引擎用戶規模達7.66億,較2020年3月增長1539萬,佔網民整體的81.5%;手機搜尋引擎用戶規模達7.61億,較2020年3月增長1542萬,佔手機網民的81.6%。
圖 32 2017.6-2020.6搜尋引擎用戶規模及使用率
圖 33 2017.6-2020.6手機搜尋引擎用戶規模及使用率
2020年上半年,為拓寬收入渠道,搜尋引擎持續推進內容生態體系建設,不斷提高服務智能化水平。同時,海量信息搜索的社會治理效能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得到初步體現。
搜尋引擎加快構築內容生態體系。一是流量商業價值最大化是建設內容生態的主要動力。為有效提升盈利能力,搜尋引擎企業紛紛通過建立內容生態體系實現用戶留存,助推流量變現,降低營收成本。數據顯示,百度來自應用內搜索、移動生態系統的流量增長穩健,2020年營收成本連續兩季度下降。二是充實原創內容和購買內容是建設內容生態的主要手段。經過兩年的大力發展,百度百家號創作者數量第二季度同比增長52%,現已成為平臺內容生態體系原創內容的主要提供者,與新聞資訊、百科、視頻、直播等共同構建信息搜索和分發體系;頭條搜索的獨立App上線,在整合字節跳動旗下產品內容的基礎上,先後收購互動百科和百科名醫網,進一步提升搜索內容的全面性和專業性,以滿足用戶內容消費的多重需求。
搜尋引擎智能化水平持續提升。一是搜索入口更加智能化,智能助手改變信息搜索方式,越來越多地被用戶接受。數據顯示,2020年6月小度助手語音交互總次數達到58億次,同比增長57%。阿里巴巴旗下的夸克搜索通過AI工具拓展搜索入口,過去一年來,AI相機識別搜索使用量提升超過10倍。二是搜索直達服務更加智能化,如微信搜一搜不斷提高搜索連接服務的智能化水平,可以根據用戶的關鍵詞直接連接相應的信息資訊、娛樂資源和小程序,為用戶提供更加高效的內容、品牌與服務的連接方式,如搜索「核酸檢測」可直接進行預約,搜索品牌名可直接進行購買。
搜尋引擎開始發揮社會治理效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用戶搜索活躍度明顯提升。疫情期間,百度搜索流量增長超過30%、搜狗搜索和信息流等產品總訪問量超過5.6億次。搜尋引擎積累了海量用戶需求信息,在抗疫和復工復產復學等方面發揮重要的入口和引導作用,成為追蹤輿情、科普闢謠、指導抗疫物資分配的重要參考。未來,對搜索數據進行深入挖掘、建模預測,可在突發事件態勢研判、服務民生、推動經濟恢復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從而助力構建數字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
(三) 網絡新聞
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絡新聞用戶規模為7.25億,較2020年3月減少565萬,佔網民整體的77.1%;手機網絡新聞用戶規模為7.20億,較2020年3月減少642萬,佔手機網民的77.2%。
圖 34 2017.6-2020.6網絡新聞用戶規模及使用率
圖 35 2017.6-2020.6手機網絡新聞用戶規模及使用率
2020年上半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網絡新聞行業深入開展疫情相關報導,通過多種形式助力抗疫鬥爭。與此同時,網絡新聞媒體通過對各類平臺的深度應用,不斷擴大資訊觸達範圍,提升新聞傳播效果。網絡新聞媒體通過多種形式助力抗疫鬥爭。一是豐富呈現形式,堅定抗疫信心。網絡新聞媒體深入湖北武漢抗疫一線,通過拍攝Vlog、製作抗疫海報和宣傳片等方式讓全國人民了解抗疫一線真實情況,堅定戰勝新冠肺炎疫情的信心和決心。二是積極對外宣傳我國抗疫成就。2020年4月,新華社在海外發布名為《病毒往事》(Once Upon A Virus)的視頻,一經發布即受到各方廣泛關注,獲得超過百萬次觀看和數萬次點讚轉發。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播出《武漢24小時》系列紀錄片,截至2020年5月,視頻觸達量超過1400萬,觀看量超過600萬。網絡新聞媒體對外積極發聲,增進了世界各國對我國抗疫鬥爭的理解和支持。
網絡新聞媒體進一步擴大資訊觸達範圍,提升新聞傳播效果。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網絡新聞媒體通過社交平臺、新聞資訊類應用、搜尋引擎、短視頻平臺等發布新聞資訊,使用戶更加便捷地獲取新聞資訊並進行多次分發,提升新聞傳播效果。上述舉措幫助用戶更加及時地獲得抗疫最新動態,做好個人防護,形成防控聯動,避免疫情進一步擴散。其中,央視新聞每日跟蹤各地疫情相關最新數據,藉助微博、嗶哩嗶哩等平臺整合發布防疫信息,相關帳號每日閱讀量超過百萬;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公眾號「俠客島」及時跟蹤國內外疫情動態,適時推送疫情相關分析文章,多篇文章閱讀量均達到「10萬+」;新浪新聞跟蹤全國和世界疫情最新數據,進行可視化呈現,為全球華人了解疫情信息提供便捷通路。
(四) 社交應用
截至2020年6月,微信朋友圈使用率為85.0%,與2020年3月基本持平;QQ空間、微博使用率分別為41.6%、40.4%,較2020年3月分別下降6個百分點、2.1個百分點。
圖 36 典型社交應用使用率
2020年上半年,社交市場格局穩定,部分產品仍在摸索創新點。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社交平臺在國際傳播中發揮重要作用。
社交市場總體格局穩定,細分領域持續探索創新。微信朋友圈、微博等主流社交平臺長期佔據大部分流量,並通過不斷豐富短視頻、電商、本地生活等服務,構建完善的流量閉環和服務生態。面臨市場空間有限的問題,部分社交應用將挖掘小眾群體的獨特需求作為創新的立足點。為滿足「Z世代」的個性化需求,部分社交應用企業針對細分領域的社交產品不斷推陳出新,探索新技術、用戶代際新變化帶來的機會,努力尋求創新突破。2019年超過50款社交產品陸續發布,2020年上半年又有一批新細分社交應用上線,如阿里巴巴推出真實社交產品「Real如我」等。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社交平臺在國內外信息傳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是通過國內社交平臺,我國網民及時了解國外新冠肺炎疫情發展形勢。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博主將當地的疫情發展情況以圖文、視頻的形式分享到微博上,成為國人了解海外疫情發展的重要窗口。截至2020年3月,海外微博用戶累計上傳192萬條疫情相關視頻,覆蓋五大洲、36個國家,播放量超過758億次。二是通過海外社交平臺,我國網民、企業積極展示中國形象。反映我國抗疫戰鬥的視頻、新聞等在國外社交媒體廣泛傳播,為海外網民了解我國抗擊疫情的真實情況提供有益幫助。我國網民自製短片《武漢莫慌,我們等你》被翻譯成10國語言版本,在海外社交平臺進行傳播,分享中國經驗、講述中國故事;我國出海企業在臉書、推特等社交平臺上宣傳抗疫援助,提升中國品牌影響力。
(五) 遠程辦公
截至2020年6月,我國遠程辦公用戶規模達1.99億,佔網民整體的21.2%。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遠程辦公成為持續做好疫情防控、維持社會經濟正常運轉的重要網際網路應用。遠程辦公通過重塑原有工作方式,將企業線下與線上業務有機融合,在疫情結束後也有望成為常態化運營工具,是推動企業數位化轉型的重要手段。
遠程辦公用戶需求集中爆發,市場規模增長迅猛。一是在用戶規模方面,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遠程辦公得到企業和個人用戶的廣泛使用,尤其是在復工期間,使用人次、時長均出現井噴式增長。數據顯示,僅2020年2月4日當日,天翼雲會議新增用戶6萬戶、會議時長9萬小時;2020年6月至7月,遠程會議日均使用時長達110分鐘,用戶使用日趨常態化。二是在市場規模方面,2020年春節期間,我國有超過1800萬家企業採用了線上遠程辦公模式,全年智能移動辦公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375億元、增長率為30.2%。
遠程辦公應用市場競爭激烈,服務能力不斷提升。一是市場主體更加多元化。受需求推動,各類企業迅速開展競爭、搶佔市場。大型網際網路企業依託現有產品進行全面拓展,如騰訊、阿里巴巴、百度等;專注於垂直行業的專業軟體服務商借勢完善精細化服務,如醫療領域的Vidyo、教育和醫療領域的小魚易聯等;軟硬一體化服務商將多種業務流程匯聚到統一平臺,實現各種辦公軟硬體之間的融合,如華為雲WeLink等。二是軟體性能與功能加速迭代。隨著競爭日趨激烈,遠程辦公應用的服務能力迅速提高。在軟體性能方面,同時在線人數、視頻清晰度、低延遲等性能加速迭代,不斷優化用戶體驗,如釘釘、企業微信等支持300人同時在線。在軟體功能方面,網際網路媒體技術與傳統OA軟體功能創新融合、豐富遠程辦公服務能力,有效助力企業在疫情期間維持正常運轉,如直播與在線文檔協同操作功能相結合,極大提升遠程會議的溝通效率。
遠程辦公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帶動軟硬體產業拓展。一是推動了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為滿足遠程辦公對於視頻清晰度、信息時延、伺服器並發處理等核心性能的需求,多種相關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加速,包括無線高速網絡建設、雲計算服務擴容、高性能伺服器部署和大容量內存晶片研發生產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騰訊會議8天擴容超過10萬臺雲主機,涉及超過百萬核的計算資源投入,推進了伺服器市場增長。二是推動相關智能軟硬體產業發展。遠程辦公與企業數位化管理的融合日趨深入,大幅增加相關智能硬體需求,如智能門禁、智能路由器、智能交互屏、遠程視頻設備等。遠程辦公服務通過軟硬體一體化融合,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加速企業級服務市場創新。數據顯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企業業務加速雲化,2020年第一季度我國SDS市場規模同比增速達25.9%。
三、 商務交易類應用
(一) 網絡購物
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7.49億,較2020年3月增長3912萬,佔網民整體的79.7%;手機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7.47億,較2020年3月增長3947萬,佔手機網民的80.1%。
圖 37 2017.6-2020.6網絡購物用戶規模及使用率
圖 38 2017.6-2020.6手機網絡購物用戶規模及使用率
從2013年起,我國已連續七年成為全球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挑戰,網絡零售市場的支撐能力進一步顯現。上半年網上零售額達51501億元,同比增長7.3%,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43481億元,同比增長14.3%,高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25.7個百分點,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已達到25.2%。網絡零售通過以消費擴內需、以創新促發展、以賦能保市場等方式為打通經濟內循環提供了重要支撐。
擴內需,線上消費增強經濟韌性。一是保障疫情期間的民生所需。上半年疫情爆發助推了「宅經濟」發展,商品消費向線上轉移明顯。主要電商平臺啟動緊急響應,充分發揮自身供應鏈優勢,通過海外直採、協調國內品牌商家等方式保障生活必需品供給。二是有力促進疫情後的消費回暖。電子商務平臺與地方政府聯合發放各種形式的電子消費券,通過補貼用戶激活線上線下消費;商務部等部門組織電商平臺開展線上「雙品網購節」,帶動同期全國網絡零售額超過4300億元;在「618」電商年中大型促銷中,天貓和京東交易額分別達到6982億元和2692億元,展現了內需引擎的力量和經濟轉型的動能,有力促進消費釋放,增強了經濟韌性。
促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助推經濟升級。一是跨境電商成為穩外貿、促回流的重要方式。2020年1月至5月,通過海關跨境電子商務管理平臺零售進出口商品總額達717.3億元,同比增長22.4%。外貿企業通過網上營銷、網上交易實現生存發展。第127屆廣交會期間,近2.6萬家境內外參展企業實現了「雲」上全球採購。同時,跨境電商進一步促進消費回流,截至2020年6月,我國跨境電商用戶規模已達到1.38億。二是生鮮電商等新模式推動各類消費增長。上半年受疫情影響,生鮮電商和線上買菜等民生類消費應用迎來爆發式增長,截至2020年6月,用戶規模已達到2.57億,佔網民整體的27.4%。此外,農產品電商、二手電商用戶規模分別達2.48億和6143萬,在推動農產品上行和促進閒置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保市場,電子商務為廣大中小企業賦能。一是線上化轉型提高企業疫情時期的經營能力。疫情防控期間,網絡零售催生的「線上經濟」「宅經濟」等新經濟業態為傳統企業和商家數位化轉型升級提供了機遇。通過入駐電商平臺、開展直播帶貨、經營會員微信群等數位化方式,中小企業加快線上運營,推進復工復產進程。二是平臺賦能為中小微企業紓困解難。2020年上半年多個電商平臺企業加大扶持力度,通過科技賦能、資源賦能等方式全力支持中小企業生存發展。如京東數科為中小企業提供區塊鏈電子合同、區塊鏈商業秘密保護及基於京東智能供應鏈數據服務的多項解決方案;阿里巴巴啟動扶持中小企業的「春雷計劃」,通過激活數位化產業帶等重要舉措,利用反向定製模式助力工廠線上直銷。
(二) 網上外賣
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上外賣用戶規模達4.09億,較2020年3月增長1124萬,佔網民整體的43.5%;手機網上外賣用戶規模達4.07億,較2020年3月增長1067萬,佔手機網民的43.7%。
圖 39 2017.6-2020.6網上外賣用戶規模及使用率
圖 40 2017.6-2020.6手機網上外賣用戶規模及使用率
從外賣及相關業務發展來看,2020年上半年行業在經受短期衝擊後逐步呈現觸底反彈趨勢。一是疫情對外賣行業造成了短期負面衝擊。疫情期間,部分餐飲門店停業和小區封閉,用戶減少外賣需求對外賣單量規模和平臺營收造成了負面影響。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美團點評餐飲外賣業務營收同比減少11.4%。二是客單價和勞動力成本改善助力行業回暖。受疫情影響,外賣騎手成本有所降低,同時更多中高端品牌餐廳開啟了外賣服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外賣客單價,勞動力成本和客單價的改善對外賣業務回暖均有正面影響。數據顯示,二季度美團點評餐飲外賣營收同比增長13.2%。三是本地生活新業務迎來發展機會。受疫情推動,2020年上半年外賣平臺買菜及閃購等新業務需求增長迅猛,高增長為外賣平臺提供了寶貴的時間窗口,平臺藉助自身規模優勢不斷完善供應鏈,為中長期業務飛躍奠定了基礎。
從外賣業務社會影響來看,其對餐飲業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一是為疫情期間餐飲業穩定發展提供支撐。疫情期間,外賣業務成為餐飲企業維持運轉、穩定現金流的重要渠道。數據顯示,以工商登記為準,我國2020年1月至5月以來新增外賣相關企業10.6萬家,較2019年同比增長766%。其中,今年4月和5月新增外賣相關企業數量均超過4.3萬家,已經超過2019年全年新增數量。疫情對線下堂食的衝擊,加速推動部分未觸網的餐飲品牌加入外賣隊伍並得以生存發展。二是帶動餐飲業新增消費。通過潛移默化影響需求端,網上外賣為餐飲業營收增長創造了更多機會。一方面,外賣推動了下午茶、夜宵等細分場景餐飲需求;另一方面,用戶因為外賣便利化服務而增加了餐飲支出。數據顯示,在餐飲業總營收與總利潤的增量中,分別有75%和65%由外賣業務拉動。
(三) 網絡支付
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絡支付用戶規模達8.05億,較2020年3月增長3702萬,佔網民整體的85.7%;手機網絡支付用戶規模達8.02億,較2020年3月增長3664萬,佔手機網民的86.0%。
圖 41 2017.6-2020.6網絡支付用戶規模及使用率
圖 42 2017.6-2020.6手機網絡支付用戶規模及使用率
2020年上半年,我國行動支付交易規模全球領先,網絡支付模式多元發展,支付業務合規化進程加速,整個行業運行態勢持續向好。
我國行動支付應用場景持續拓展,交易規模連續三年居全球首位。一是行動支付應用場景不斷豐富。支付機構通過線上線下一體化支付、全國性福利補貼、商戶在線培訓指南等手段助力「小店經濟」蓬勃發展。同時,支付機構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推動「信用縣域」和「縣域普惠金融」建設,拓展更多的「+支付」應用場景。二是行動支付交易規模持續擴大。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線下商戶加速向線上轉化,行動支付工具發揮惠民信息載體、電子錢包、信用媒介、收銀記帳等作用,促進行動支付普及。2020年上半年,我國行動支付金額達196.98萬億元,同比增長18.61%,穩居全球第一。
網絡支付多元化彰顯支付市場韌性和潛力。一是我國網絡支付向農村及中老年群體滲透。網絡支付方式多元化、支付口令智能化、應用體驗便捷化,助力網絡支付鴻溝逐漸縮小,呈現普及化發展態勢,從而有助於提升支付市場的抗風險能力。截至2020年6月,我國40歲及以上網絡支付用戶比例為36.6%,較2020年3月增長4.5個百分點;農村網絡支付用戶佔比增長2.7個百分點。二是聚合支付助力支付產業鏈互聯互通。作為商家、消費者、多家支付機構的連接載體,聚合支付不僅提供了便捷化的收銀方式,還提供了精準營銷、數位化運營、低門檻貸款等增值服務。在支付產業鏈互聯互通的基礎上,促進線下商戶的數位化轉型,以及「下沉市場」普惠金融的發展。
央行加強監管力度,督促支付機構合規化發展。一是國家加強對支付機構的監管力度。2020年上半年,央行各分支機構合計向支付機構開出了5張罰沒金額超過千萬元的罰單。央行共註銷30餘張《支付業務許可證》,仍持有支付牌照的還有約237家公司。央行以問題為導向完善治理機制,支付機構嚴監管模式將常態化。二是跨境支付合規化管理進一步完善。截至2020年3月,約有15家參與跨境外匯支付業務試點的支付機構,獲得了正式的《跨境支付許可證》,跨境支付業務資質由試點制邁入許可制,整個跨境支付市場發展將更加規範、健康、有序。
四、網絡娛樂類應用
(一)網路遊戲
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路遊戲用戶規模達5.40億,較2020年3月增長805萬,佔網民整體的57.4%;手機網路遊戲用戶規模達5.36億,較2020年3月增長699萬,佔手機網民的57.5%。
圖 43 2017.6-2020.6網路遊戲用戶規模及使用率
圖 44 2017.6-2020.6手機網路遊戲用戶規模及使用率
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線下活動受到較大限制,網路遊戲填補了網民的文化和娛樂需要,帶動網路遊戲行業營收和企業數量雙增長。與此同時,我國日益龐大的移動類遊戲市場為更多中小企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土壤。此外,我國網路遊戲企業也進一步加大了與國際知名遊戲企業在移動類遊戲領域的交流合作,助力我國移動類遊戲精品化,將為我國網路遊戲用戶帶來更好的遊戲體驗。
滿足網民切實需要,帶動網路遊戲行業營收、企業數量雙增長。新冠肺炎疫情嚴重阻礙了社交、娛樂等線下活動,促使相關活動轉至線上。網路遊戲作為重要的線上娛樂手段在疫情期間滿足了網民需要,促進網路遊戲行業加速發展。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網路遊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1394.93億元,同比增長22.34%;我國自主研發遊戲在海外營收達75.8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33.62億元),同比增長36.32%[ 來源:中國音數協遊戲工委《2020年1-6月中國遊戲產業報告》。]。2020年上半年,我國新增遊戲企業超過2.2萬家,平均每天新增122家[ 來源:新浪科技,https://tech.sina.com.cn/roll/2020-07-14/doc-iivhvpwx5276255.shtml,2020年7月14日。]。遊戲類應用數量達92.5萬款,佔全部行動應用程式比重的25.8%,環比增加2.6萬款[ 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2020年上半年網際網路和相關服務業運行情況》。]。
移動遊戲市場廣闊,為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提供土壤。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國內網路遊戲市場銷售總收入中,移動遊戲佔比為75.04%,遠超其他各類遊戲[ 來源:中國音數協遊戲工委《2020年1-6月中國遊戲產業報告》。 ]。龐大的移動類遊戲市場和較高的收益為中小企業發展創造了條件,為新模式、新玩法的出現提供了成長空間。2019年以來,多款具有創新性和開拓性的移動類遊戲獲得了網路遊戲用戶和市場的青睞,為網路遊戲行業的持續推陳出新、健康發展起到了激勵作用。其中,自2020年7月上線後,模擬經營類移動遊戲《江南百景圖》一直穩居遊戲暢銷榜前50,並數次達到iOS榜單第一[ 來源:搜狐網,https://www.sohu.com/a/413048459_403354?_trans_=000014_bdss_dkasgjczh,2020年8月14日。]。
遊戲廠商加強對外合作,提升移動類遊戲用戶體驗。2019年全球用戶支出排名前十的移動類遊戲由中、日、韓、美四國包攬[ 來源:App Annie《2020年移動市場報告》。],標誌著我國移動類遊戲在全球範圍內已處於第一梯隊。隨著我國移動類遊戲在全球範圍的優勢愈發凸顯,我國網路遊戲企業與國際知名遊戲企業在相關領域的合作也得到進一步加強。國內外網路遊戲企業的合作,有利於推動我國網路遊戲質量的進一步提升,助力遊戲精品化,為我國網路遊戲用戶帶來更好的遊戲體驗。2020年6月,騰訊宣布與國際知名遊戲廠商寶可夢公司(pokemon company)共同開發多人在線戰術競技遊戲《寶可夢大集結》;網易與動視暴雪(Activision Blizzard)2019年起合作開發的移動類遊戲《暗黑破壞神:不朽》於2020年開啟了註冊。
(二)網絡視頻
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模達8.88億,較2020年3月增長3777萬,佔網民整體的94.5%。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為8.18億,較2020年3月增長4461萬,佔網民整體的87.0%。
圖 45 2018.6-2020.6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模及使用率
2020年上半年,網民的娛樂需求持續向線上轉移,推動網絡視頻使用率、用戶規模進一步增長。優質內容依然是網絡視頻平臺的核心競爭力,以優質內容為基礎的付費模式逐漸獲得用戶認可。
從內容運營看,精品短劇成為網絡劇市場亮點,各平臺加速劇場化運營。2020年2月,《關於進一步加強電視劇網絡劇創作生產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發布,相關管理部門對網絡劇規劃立項、成片審查等環節嚴格把關,管控注水劇,引導精品化網絡短劇的創作生產,促進網絡精品短劇快速發展。2020年上半年,各大視頻平臺共上線356部網絡劇,其中網絡短劇[ 網絡短劇:指集數在20集以下的網絡劇。]佔47.5%,較2019年提升12.4個百分點[ 來源:骨朵傳媒。],其中以《我是餘歡水》《隱秘的角落》為代表的網絡短劇實現了流量和口碑的雙豐收。此外,各大平臺持續劇場化布局,提升精品內容自制能力,實現劇場類型化、精品化、規模化,既滿足不同用戶的觀劇需求,也通過強化類型及定位,構建自我品牌,實現差異化競爭。
從商業模式看,付費超前點播[ 付費超前點播:指網絡視頻用戶在已付費購買會員的基礎上,再付相應的費用提前解鎖劇集內容。]漸成常態,會員服務收入穩健增長。2019年以來,除芒果TV外,其他視頻平臺的付費會員增速逐漸放緩,提升會員的ARPU[ ARPU:指每用戶平均收入,Average Revenue Per User。]值成為各大平臺盈利的關鍵方向。優質內容和符合用戶需求的排播,共同構成了吸引用戶付費的關鍵。2019年8月,騰訊視頻首開付費超前點播模式,提前解鎖劇集結局,隨後其他平臺多部網絡劇效仿。2020年3月以來,付費超前點播網絡劇數量明顯增多,形式和價格也逐漸固定,漸成常態編排模式,為視頻網站開闢了新的收入渠道。2020年上半年,愛奇藝會員服務收入86億元,同比增長26.5%,在總營收中的佔比達57.3%[ 來源:愛奇藝2019、2020年相關財務報告。]。
圖 46 2018.6-2020.6短視頻用戶規模及使用率
短視頻行業與新聞、電商、旅遊等產業的融合不斷深入,傳播場景不斷擴展。短視頻平臺也持續發揮自身優勢,助力鄉村經濟發展。
作為信息傳播方式,短視頻逐漸成為其他網絡應用的基礎功能。一是短視頻成為新聞報導新選擇。短視頻提供大量信息來源,改變新聞敘事方式,擴寬新聞報導渠道,創新新聞傳播方式。疫情期間,微博用戶累計上傳225萬條疫情相關視頻,播放量超過842億次[ 來源:微博。]。二是短視頻成為電商平臺新標配。各大電商平臺持續布局短視頻業務,利用短視頻生動形象地展示商品,促進消費者形成產品認知,激發用戶需求,提升轉化效率。目前短視頻已經成為主流電商平臺的標準配置,「種草[ 種草:網絡用語,指通過內容介紹、展示等方式,分享推薦某種商品,激發他人購買慾望。]」功能日益凸顯。三是短視頻成為旅遊市場新動力。近兩年,短視頻帶火了一大批旅遊景點,成為旅遊業的重要營銷手段。各大在線旅行平臺紛紛打造短視頻內容社區,引導用戶創作短視頻遊記,增加平臺流量,最終實現流量變現。
作為主流網絡應用,短視頻平臺積極探索助農新模式。短視頻平臺通過內容支持、流量傾斜、營銷助力、品牌賦能等手段展開助農行動,為農戶解決生產、經營難題,助力鄉村經濟發展。重點短視頻平臺目前已涵蓋了農民、農技專家、企業等在內的整條農業產業鏈,形成線上交流學習甚至交易的社區。疫情期間,快手批量上線農技類課程,並發布「春耕計劃」,對農技類短視頻給予5億元流量助推扶持,同時讓線下企業通過線上電商的方式進行銷售,全鏈條全場景支持農業生產與經營[ 來源: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20-02/21/c_1125605562.htm,2020年2月21日。]。抖音短視頻等平臺發起「戰疫助農」系列活動,提高各地農產品供需信息對接效率,協助農戶解決農產品銷路難題。
(三)網絡直播
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5.62億,較2020年3月增長248萬,佔網民整體的59.8%。其中,電商直播用戶規模為3.09億,較2020年3月增長4430萬,佔網民整體的32.9%;遊戲直播的用戶規模為2.69億,較2020年3月增長923萬,佔網民整體的28.6%;真人秀直播的用戶規模為1.86億,較2020年3月減少2115萬,佔網民整體的19.8%;演唱會直播的用戶規模為1.21億,較2020年3月減少2947萬,佔網民整體的12.8%;體育直播的用戶規模為1.93億,較2020年3月減少1927萬,佔網民整體的20.6%。
圖 47 2017.6-2020.6網絡直播用戶規模及使用率
2020年上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於網絡直播行業產生了明顯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電商直播成為2020年上半年發展最為迅猛的網際網路應用之一。2020年4月20日,習近平同志在陝西省柞水縣金米村調研脫貧攻堅情況時,鼓勵當地電商直播工作人員「電商在推銷農副產品方面大有可為。」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國內電商直播超過1000萬場,活躍主播數超過40萬,觀看人次超過500億。電商直播的蓬勃發展主要得益於以下三方面因素:在政府層面,電商直播成為各級政府提振經濟、拉動消費的新增長點。針對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國內外市場變化,黨中央明確提出建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這一背景下,電商直播對於激發消費潛力的作用得到良好體現,成為建設內需大循環的重要力量。浙江、廣東、四川等地方政府積極鼓勵引導這一新型業態,通過出臺優惠政策、吸引專業人才、建設產業園區等方式支持轄區內電商直播業務的發展。在企業層面,各大網際網路公司的湧入使得電商直播迅速發展壯大。上半年,無論是以淘寶、拼多多為代表的電商平臺,還是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甚至以百度、搜狐為代表的傳統網際網路公司,都陸續加大了對於電商直播的布局力度,推動電商直播在短時間內聚集了大量人才、資金和媒體資源,為上半年的爆發性增長奠定了基礎。在用戶層面,電商直播激發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用戶的線上購物需求,並與抗疫救災、助農脫貧等目標相結合,增強了用戶購物過程中的獲得感。以央視在微博推出的「謝謝你為湖北拼單」公益行動為例,該直播通過央視新聞主播與職業電商主播共同為湖北特色產品進行宣傳,吸引了1091萬用戶同時在線收看,單場銷售額就超過4000萬元[ 來源:微博。]。
二是遊戲直播業務延續了整體向好的發展態勢。作為網絡直播的傳統類型,遊戲直播在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成為很多用戶在家休閒娛樂的重要方式,推動遊戲直播平臺營收和移動端用戶活躍度進一步增長。數據顯示[ 來源:鬥魚、虎牙2020年第一、二季度財務報告。],2020年上半年,鬥魚和虎牙營收分別同比增長42.4%和40.3%。在用戶活躍度方面,兩家公司的移動端平均月活躍用戶同比增幅在第一和第二季度均保持在15%以上。
五、公共服務類應用
(一)網約車
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約車用戶規模達3.40億,較2020年3月減少2219萬,佔網民整體的36.2%。
圖 48 2017.6-2020.6網約車用戶規模及使用率
2020年上半年,網約車企業以新模式、新業務探索共贏機制,全行業築牢安全出行防線,不斷提升社會效益。
在市場運營方面,一是企業深挖跨界融合和自動駕駛潛力,探索新模式。汽車廠商和網約車企業正在以「硬體+軟體」的模式開展協同合作。前者擁有汽車製造能力和渠道資源優勢,後者擁有數位技術能力和用戶資源優勢,二者深度融合,重塑網約車市場格局。此外,網約車企業進一步加強在智能化領域的投入,紛紛上線L2、L3級[ 按照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SAE,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對自動駕駛的五級分類:L0為人工駕駛、L1為輔助駕駛、L2為部分自動駕駛、L3為條件自動駕駛、L4為高度自動駕駛、L5為完全自動駕駛。]自動駕駛業務,接入智能駕駛產業鏈。未來,企業將通過逐步提升智能化水平、優化運營服務能力,持續拓展生存空間。二是網約車企業吸引「長尾[ 長尾:指原來未受到重視、銷量小但種類多的產品或服務,由於總量巨大,累積起來的總收益有可能超過主流產品的現象。]市場」用戶,拓展新業務。近期,滿足「長尾市場」需求已經成為網約車企業新的發力點。一方面,平臺不斷聚合[ 聚合:指平臺拓展供給端資源,接入多家網約車服務商,聚合流量入口提升約車效率。]服務商運力。繼高德地圖、美團點評在平臺上聚合服務商後,滴滴出行開啟一鍵呼叫多個出行服務商模式。另一方面,平臺深挖商務和生活服務潛力。圍繞政府和商務需求,網約車企業提供專車、通勤車和定製商務包車服務;圍繞生活服務需求,網約車企業拓展同城貨運業務,提供即時配送服務。
在社會效益方面,一是網約車行業守住安全防護底線,用戶出行安全得到有效保障。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網約車企業不斷升級安全策略,如為司機進行核酸檢測,為車輛安裝防護膜,推出「智慧防疫碼[ 智慧防疫碼:指乘客用手機掃碼,即可查看車輛消毒記錄或登記乘車信息。]」等,切實保障司機和乘客健康。此外,網約車安全標準[ 網約車安全標準:指《網絡預約出租汽車平臺公司安全運營自律規範》和《私人小客車合乘信息服務平臺公司安全運行技術規範》。]由中國交通運輸協會首次發布,內容涉及行程分享、110報警、緊急聯繫人、行程錄音、號碼保護等基礎性安全功能要求,有助於規範行業發展、維護社會安全穩定。二是網約車行業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提供醫護運力支持。疫情期間,網約車企業組織運力全面支持抗疫、防疫工作,在武漢、北京、南京等十餘個城市組建醫護車隊[ 來源:騰訊網,https://tech.qq.com/a/20200225/029298.htm,2020年2月25日。],有約16萬名司機自願報名加入,累計服務超過37987名醫務工作者,行駛總裡程超過1500萬公裡[ 來源:滴滴出行。]。
(二)在線教育
截至2020年6月,我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3.81億,較2020年3月減少4236萬,佔網民整體的40.5%;手機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3.77億,較2020年3月減少4355萬,佔手機網民的40.4%。2020年第二季度,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大中小學逐步有序開學複課,在線教育用戶規模有所回落。
圖 49 2017.6-2020.6在線教育用戶規模及使用率
圖 50 2017.6-2020.6手機在線教育用戶規模及使用率
2020年上半年,在「停課不停學」政策的引導和助推下,全國2.82億在校生[ 來源:教育部,http://www.moe.gov.cn/jyb_sjzl/s5990/202008/t20200831_483697.html,2020年8月31日。]普遍轉向線上課程,教育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升。未來,線上線下融合成為教育行業發展趨勢。
從供給端看,在線教育與教育信息化相互促進發展。一是多年來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成果成為開展大規模在線教育的重要基礎。2019年,全國98.4%的中小學(含教學點)實現網絡接入,90.1%的中小學已擁有多媒體教室,參加「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的教師達1000萬人次[ 來源:教育部新聞發布會,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0/51987/,2020年5月14日。]。這些成果在本次疫情防控中得到了充分的應用和檢驗,為推進在線教育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二是在線教育的廣泛應用實質性推動教育信息化實踐。疫情之前,校內教育信息化的產品及應用多為輔助功能,其目的為實現學校、家長、學生之間的協同,而較少涉及教學內容的輸出。疫情期間,各地學校、政府與第三方企業、平臺及時推出在線課程,教育信息化得以真正向教育創新轉變。
從用戶端看,疫情期間大眾對在線教育的認知和使用迅速提升。一是各地教育部門積極推進網絡學習平臺使用。2020年2月,《關於在中小學延期開學期間「停課不停學」有關工作安排的通知》印發後,教育部及27個省份分別開通國家級、省級網絡學習平臺,為學生居家學習提供託底服務。截至5月11日,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臺瀏覽人次數達20.73億,訪問人次達17.11億[ 來源:教育部新聞發布會,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0/51987/,2020年5月14日。]。二是各大在線教育平臺加速滲透下沉市場。各大在線教育平臺積極響應政府號召,面向學生群體推出免費直播課程,用戶規模迅速增長。疫情期間在線教育行業的日活躍用戶數量從平日的8700萬上升至春節後的1.27億,升幅達46%,新增流量主要來自三、四、五線城市[ 來源:Quest Mobile。]。截至2020年6月,三線及以下城市在線教育用戶佔整體的67.5%,同比提高7.5個百分點。同時也應看到,儘管疫情期間在線教育加速向下沉市場滲透,但教育服務的可獲得性和內容質量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實現偏遠地區的普惠教育仍任重道遠。
從發展趨勢看,OMO[ OMO:指線上線下融合,Online Merge Offline。]將成為教育行業發展的主流模式。線上教育能突破時空限制,促進資源共享,實現教育公平;線下教育更有利於師生交流互動,達到良好教學效果,未來線上線下教育融合是大勢所趨。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三個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融合化在線教育,構建線上線下教育常態化融合發展機制,形成良性互動格局。未來,隨著政府相關部門完善在線教育智慧財產權保護、內容監管、市場準入等制度規範,各地學校可逐步探索將優秀在線課資源納入日常教學體系,開展基於線上智能環境的課堂教學,實現更高目標的教育培養和產出。
(三)在線醫療
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用戶對在線醫療的需求量不斷增長,進一步推動我國醫療行業的線上化發展,在線醫療對線下醫療體系的補充作用凸顯。
在線醫療市場規模加速擴張,服務供給能力持續提升。截至2020年6月,我國在線醫療用戶規模達2.76億,佔網民整體的29.4%。一是新技術支撐推動醫療「新基建」落地。在供給端,依託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優勢,相關在線醫療企業不斷在智慧醫療領域進行拓展和探索,積極與政府、醫院、科研院校等外部機構合作,開展以信息化、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技術為基礎的智能醫療業務。疫情期間,鍾南山院士團隊與騰訊公司宣布達成合作,共同成立大數據及人工智慧聯合實驗室,以大數據及人工智慧攻堅流行病、呼吸疾病和胸部疾病的篩查和防控預警。二是付費模式不斷成熟,行業良性發展生態逐漸形成。在運營端,網際網路企業開始探索服務模式,大力推動包括醫美、口腔、體檢、疫苗、孕產等相關的付費醫療行業發展,促進用戶線上醫療消費不斷升級,逐步形成良性發展生態。數據顯示[ 來源:阿里健康2020財年財報。],阿里健康來自線上健康諮詢等在線醫療業務的收入達到3842萬元,同比增長221.2%。
在線醫療行業政策持續出臺,服務主體多元化特徵明顯。截至2020年6月,26.4%的網民在線購買過藥品、健康器械等醫療用品;受疫情影響,17.9%的網民使用過網上掛號、問診等在線醫療服務,網民對在線醫療接受度不斷提升。一是政策推動在線醫療服務納入醫療保障支付體系,助推在線醫療普惠共享。隨著政策出臺,醫保信息安全、隱私、電子醫保支付憑證、電子籤名安全性、電子票據等問題逐步解決,在線醫療惠民共享進一步實現。2月26日,武漢市醫療保障局為微醫網際網路總醫院開通醫保支付,使其成為武漢首家納入醫保支付的平臺型網際網路醫院。隨後,多個省市在疫情期間臨時將網際網路診療納入醫保支付範圍,包括浙江、天津、江蘇、上海等。二是傳統醫療機構優質資源不斷向線上延伸,帶動用戶增長。醫療行業以「網際網路+」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服務效能,醫院參與度明顯提升,優質醫生資源不斷釋放。數據顯示[ 來源: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截至2020年6月底,我國各省共有衛健委批准設置的網際網路醫院近600家。三是以平安好醫生、阿里健康、好大夫等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平臺訪問量大幅增長,用戶習慣逐漸養成。疫情期間,部分第三方網際網路服務平臺診療諮詢量同比增長了20多倍,處方量增長近10倍[ 來源: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2020年3月20日。];多平臺推出在線預約新冠肺炎核酸檢測服務,顯著提高結果反饋效率。
第四章網際網路政務發展狀況
一、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發展狀況
截至2020年6月,我國在線政務服務用戶規模達7.73億,較2020年3月增長11.4%,佔網民整體的82.2%。
「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有力助推疫情後復工復產。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零見面、零跑腿、零成本」成為全國疫情防控最基本要求,也成為我國數位化政府建設的強勁動力。隨著各地各行業陸續復工復產,「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的重要性不斷凸顯。一方面,各級政府積極打造「數字政府」,保障經濟發展與抗疫並行。國家政務服務平臺通過建立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服務專欄,使各項政策易於知曉、一站辦理,方便企業的復工復產,確保疫情期間工作「不打烊」、服務「不斷檔」。另一方面,線上化服務提升辦事效率,加速復工復產進程。多地推行「線上遠程幫辦」行政審批服務,並積極開通「戰疫」審批綠色通道,努力實現業務辦理「零見面、零跑腿、零成本」,讓企業復工復產更加高效。國家政務服務平臺建設「防疫健康信息碼」,匯聚並支撐各地共享「健康碼」數據6.23億條,累計服務6億人次,支撐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健康碼」實現「一碼通行」,成為此次大數據支撐疫情防控的重要創新。
「橫到邊、縱到底」的一體化政務服務體系初步建成。聯合國數據顯示[ 來源:《2020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報告》。],我國電子政務發展指數為0.7948,排名從2018年的第65位提升至第45位,取得歷史新高,達到全球電子政務發展「非常高」的水平。一方面,各地區政府相繼推進跨區域「一網通辦」。京津冀、長三角等區域已經開始部署推進跨區域「一網通辦」,圍繞企業投資審批、企業開辦社保、公積金等服務事項開展先期試點。跨區域「一網通辦」將區域間的聯動政策體系與新技術應用有機結合,通過區域間營商環境的優化更好地促進跨區域合作,加快推動市場要素資源的合理配置,將服務範圍「橫到邊」。另一方面,「覆蓋城鄉、上下聯動、層級清晰」的五級網上服務體系初步形成。全國近七成省份實現省、市、縣、鄉、村服務五級覆蓋,政務服務「村村通」覆蓋範圍持續擴大,政務服務均等化和普惠化基本實現,政府部門網上政務服務的有效供給與企業群眾需求不充分不均衡的矛盾得到一定緩解,將普惠民生服務「縱到深」。
二、國家政務服務平臺建設狀況
一是國家政務服務平臺成效凸顯。上線一年來,國家政務服務平臺聯通32個地區和46個國務院部門,陸續接入地方部門360多萬項政務服務事項和1000多項高頻熱點辦事服務,推出了長三角、京津冀等區域一體化政務服務,以及出入境、留學等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一網通辦」服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平臺陸續推出「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服務專欄」和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就業服務等15個服務專題,成為「保企業」「穩就業」的重要服務渠道。截至2020年6月,國家政務服務平臺實名註冊用戶1.26億人,總計訪問人數10.02億人,總瀏覽量58.91億次[ 來源: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研究中心。]。
二是網上政務服務能力持續提升。各地區把加快推進政務服務平臺建設作為引領數位化時代政府改革與治理能力提升的著力點和突破口,以「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的雙輪驅動,促進政府職能轉變,提高行政管理和服務效率。數據顯示[ 來源:《2020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報告》。],中國電子政務發展指數從2018年的0.6811提高至2020年的0.7948,排名比2018年提升了20位,升至全球第45位,取得歷史新高。同時,數據顯示[ 來源:《省級政府和重點城市網上政務服務能力調查評估報告(2020)》。],我國各地區政府網上服務能力總體指數和五項分項指數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網上政務服務能力指數為「非常高」的地區從2016年的3個地區增加到2019年的8個地區。其中,以北京「營商環境優化」、上海「一網通辦」、江蘇「不見面審批」等為代表的地方創新經驗,已經成為全國一體化平臺建設的典型標杆。
圖 51 2016-2019省級政府網上政務服務能力年度對比
三是政務服務覆蓋範圍全面拓展。按照全國統一規範,我國31個省級政府已構建覆蓋省、市、縣三級以上的政務服務平臺,其中21個地區已實現省、市、縣、鄉、村服務五級覆蓋,政務服務「村村通」覆蓋範圍持續擴大,初步形成五級網上服務體系,全國一體化平臺成為推動實現政務服務均等化和普惠化的重要手段。山西、江西、河南、湖南和廣西等地區,網上政務服務平臺在實現省、市、縣、鄉四級覆蓋的基礎上,聚焦打通政務服務「最後一公裡」,積極推動平臺建設的五級貫通,推進政務服務重心下沉。全國31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政務服務平臺可以提供省本級1804個部門6類依申請政務服務事項52973項,比2018年增加了9676項,增幅達22.35%[ 來源: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研究中心。],政府部門網上政務服務的有效供給與企業群眾需求不充分不均衡的矛盾得到一定緩解。
四是政務信息資源共享深入推進。全國一體化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建成,一體化的數據共享響應機制日趨完善。一方面,國家一體化電子證照共享服務系統梳理了各地區、各部門證照類型共897種,已匯聚861種,佔總類型的96%;同時,梳理出證照目錄共計達31.5億條,為電子證照「一個證照、全國互認」提供了數據基礎支撐。另一方面,我國31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政務服務平臺全部建成省級統一身份認證體系,並實現與國家政務服務平臺的互信互認。國家平臺累計向地方部門提供身份認證核驗服務4.88億次,支撐企業登記實名核驗384.21萬次;31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政務服務平臺依申請事項單點登錄比例達到66.39%[ 來源: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研究中心。],「一次註冊,全網通行」全面推行,網上辦事重複註冊問題得到初步破解。
圖 52 各省級平臺具有依申請特徵的政務服務事項指南提供數量
五是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支撐疫情常態化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國家政務服務平臺為疫情防控、復工復產等提供了有力支撐。一是研發全國通用「健康碼」,保障億萬群眾 「一碼通行」。為解決各地區「健康碼」標準不統一、數據不共享、缺乏互認機制等問題,國務院辦公廳會同有關方面,依託全國一體化平臺,通過匯聚衛生健康、出入境、民航、鐵路等方面數據,關聯全國31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健康碼」信息,上線國家政務服務平臺「防疫健康信息碼」,迅速完成與各地「健康碼」對接,支撐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實現「一碼通行」,有效緩解了各類疫情防控碼「層層加碼」、數據重複採集等問題。截至2020年6月,平臺「防疫健康信息碼」累計訪問達61.55億餘次,為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復學提供有力支撐。二是打通數據共享高速通道,激活大數據抗疫巨大潛能。平臺與衛生健康委等部門密切溝通協調,建立數據共享機制,依託平臺向地方部門共享密切接觸人員、入境人員等各類疫情防控相關數據。截至2020年6月,國家政務服務平臺數據共享受理服務系統發布疫情相關數據資源983條,服務接口累計被11個國務院部門和32個地方使用,全國累計調用133.08億餘次[ 來源: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研究中心。]。
三、政府網站發展狀況
(一)政府網站總體及分省狀況
截至2020年6月,我國共有政府網站[ 政府網站:指各級人民政府及其部門、派出機構和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在網際網路上開辦的,具備信息發布、解讀回應、辦事服務、互動交流等功能的網站。]14467個,主要包括政府門戶網站[ 政府門戶網站:指縣級及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國務院部門開設的政府門戶網站。鄉鎮、街道原則上不開設政府門戶網站,確有特殊需求的特殊處理。]和部門網站[ 部門網站:指省級、地市級政府部門,以及實行全系統垂直管理部門設在地方的縣處級以上機構開設的本單位網站。縣級政府部門原則上不開設政府網站,確有特殊需求的特殊處理。]。其中,中國政府網1個,國務院部門及其內設、垂直管理機構共有政府網站900個;省級及以下行政單位共有政府網站13566個,分布在我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圖 53 政府網站數量
(二)各行政級別政府網站數量
截至2020年6月,國務院部門及其內設、垂直管理機構共有政府網站901個[ 該數據包括中國政府網。],佔總體政府網站的6.2%;市級及以下行政單位共有政府網站11866個,佔比為82.0%。
圖 54 各行政級別政府網站數量
(三)各行政級別政府網站欄目數量
截至2020年6月,各行政級別政府網站共開通欄目數量29.4萬個,主要包括信息公開、網上辦事和政務動態三種類別。在各行政級別政府網站中,市級網站欄目數量最多,達13.1萬個,佔比為44.5%。在政府網站欄目中,信息公開類欄目數量最多,為20.9萬個,佔比為71.2%;其次為網上辦事欄目,佔比為12.9%;政務動態類欄目數量佔比為11.8%。
圖 55 各行政級別政府網站欄目數量[ 圖中各行政級別政府網站欄目數量分布只包括圖示三大分類,不包括其他小欄目。]
(四)各行政級別政府網站首頁文章更新量
2020年上半年,各行政級別政府網站首頁文章更新量[ 首頁文章更新量:指各政府網站首頁文章更新數量。]均有所增長,較2019年底增長20.1%。其中,縣級政府網站首頁文章更新量增幅最高,達30.7%。
圖 56 各行政級別政府網站首頁文章更新量
四、政務新媒體發展狀況
(一)政務服務搜索發展狀況
1.政務服務總體搜索狀況
2020年上半年,百度移動端政務服務搜索量為107.79億次。截至2020年6月,百度移動端政務民生服務(政務民生智能小程序)累計服務人次為55.15億。
圖 57 2020.1-2020.6百度移動端政務服務搜索量
2.分省政務服務搜索狀況
2020年上半年,廣東省網民在百度移動端政務服務搜索次數最多,為11.03億次。
圖 58 部分省份百度移動端政務服務搜索量
(二)政務機構微博發展狀況
1.政務機構微博總體狀況
截至2020年6月,經過新浪平臺認證的政務機構微博為14.1萬個。
圖 59 政務機構微博數量
2.政務機構微博分省狀況
截至2020年6月,我國31個省(區、市)均已開通政務機構微博。其中,河南省各級政府共開通政務機構微博10251個,居全國首位;其次為廣東省,共開通政務機構微博9613個。
圖 60 部分省份政務機構微博數量
(三)政務頭條號、抖音號發展狀況
1.政務頭條號總體狀況
截至2020年6月,各級政府共開通政務頭條號[ 政務頭條號:指今日頭條的政務公共信息發布平臺。]82216個。
圖 61 政務頭條號數量
2.政務頭條號分省狀況
截至2020年6月,我國31個省(區、市)均已開通政務頭條號。其中,開通政務頭條號數量最多的省份為山東,共開通8218個政務頭條號;開通數量在3000個以上的省份有10個。
圖 62 部分省份政務頭條號數量[ 該數據不含部委等機構政務頭條號數量。]
3.政務抖音號總體及分省狀況
截至2020年6月,各級政府共開通政務抖音號25313個。我國31個省(區、市)均開通政務抖音號。其中,開通政務抖音號數量最多的省份為山東,共開通1631個。
圖 63 部分省份政務抖音號數量[ 該數據不含部委等機構政務抖音號數量。]
第五章網際網路安全狀況
一、網民網絡安全事件發生狀況
(一)網民遭遇各類網絡安全問題的比例
我國網民在上網過程中未遭遇過任何網絡安全問題的比例進一步提升。截至2020年6月,61.6%的網民表示過去半年在上網過程中未遭遇過網絡安全問題,較2020年3月提升5.2個百分點。網民遭遇各類網絡安全問題的比例均有所下降。其中,遭遇網絡詐騙的網民比例較2020年3月下降明顯,達4.2個百分點;遭遇個人信息洩露的網民比例也較2020年3月下降2.9個百分點。
圖 64 網民遭遇各類網絡安全問題的比例
(二)網民遭遇各類網絡詐騙問題的比例
通過對遭遇網絡詐騙網民的進一步調查發現:虛擬中獎信息詐騙仍是網民最常遭遇的網絡詐騙類型,佔比為49.1%,較2020年3月下降3.5個百分點;冒充好友詐騙的佔比為36.0%,較2020年3月下降5.1個百分點;網絡購物詐騙的佔比為31.8%,較2020年3月下降1.2個百分點。
圖 65 網民遭遇各類網絡詐騙問題的比例
二、網站安全事件和信息系統漏洞
(一)我國境內被篡改網站數量
2020年上半年,國家計算機網絡應急技術處理協調中心(中文簡稱國家網際網路應急中心,英文簡稱CNCERT)監測發現我國境內被篡改[ 篡改:指惡意破壞或更改網頁內容,使網站無法正常工作或出現黑客插入的非正常網頁內容。]網站數量為147682個[ 數據為去重數據,下同。],較2019年同期(50257個)增長較大[ 自2019年4月起,CNCERT擴大了監測範圍,故數據出現顯著增長。]。
圖 66 我國境內被篡改網站數量
2020年上半年,CNCERT共監測發現我國境內被篡改政府網站[ 政府網站:指英文域名以「.GOV.CN」結尾的網站。]581個,較2019年同期(370個)增長57.0%。
圖 67 我國境內被篡改政府網站數量
(二)我國境內被植入後門網站數量
2020年上半年,CNCERT共監測發現我國境內被植入後門的網站數量為40086個,較2019年同期(30199個)增長32.7%[ 自2019年4月起,CNCERT擴大了監測範圍,故數據出現較大增長。]。
圖 68 我國境內被植入後門的網站數量
2020年上半年,CNCERT共監測發現我國境內被植入後門的政府網站數量為127個,較2019年同期(410個)下降69.0%。
圖 69 我國境內被植入後門的政府網站數量
(三)信息系統安全漏洞數量
2020年上半年,國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臺[ 國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臺(China National Vulnerability Database,簡稱CNVD):由CNCERT聯合國內重要信息系統單位、基礎電信運營商、網絡安全廠商、軟體廠商和網際網路企業建立的信息安全漏洞信息共享知識庫。]收集整理信息系統安全漏洞11073個,較2019年同期(5853個)增長89.2%。
圖 70 國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臺收集整理信息系統安全漏洞數量
其中,收集整理信息系統高危漏洞4280個,較2019年同期(1876個)增長128.1%。
圖 71 國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臺收集整理信息系統高危漏洞數量
三、網絡安全相關舉報和受理
(一)CNCERT接收到網絡安全事件報告數量
2020年上半年,CNCERT接收到網絡安全事件報告49468件,較2019年同期(49186件)增長0.6%。
圖 72 CNCERT接收到網絡安全事件報告數量
(二)全國各級網絡舉報部門受理舉報數量
2020年上半年,全國各級網絡舉報部門共受理舉報8088萬件,較2019年同期(6858萬件)增長17.9%。
圖 73 全國各級網絡舉報部門受理舉報數量
第六章總結
「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引自習近平同志2020年5月23日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經濟界委員時的講話。]2020年上半年,我國及全球多個國家經歷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導致國際貿易阻滯、經濟活動停滯、產業鏈條疏離,全球經濟增長中樞面臨長期下行趨勢。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我國網際網路表現出極大的發展韌性和爆發力,在數字基建、數字經濟、數字惠民和數字治理等方面不斷取得突破,為紮實推進「六穩六保」,實現經濟社會的提質增效提供了強大的支撐。
一、「新基建」進程加速,基礎設施能力持續升級
(一)「新基建」加快布局,拉開高質量發展序章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快5G、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領域的布局。2020年上半年,中央密集部署加快「新基建」進度,明確提出「要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並對新型基礎設施覆蓋領域進行了明確定義[ 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設定的範圍,新型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三大類: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新基建」獲得前所未有重視。隨著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加快建設,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邊緣計算、物聯網等數位技術將更為廣泛地應用實施,「新基建」作為夯實經濟社會數位化發展的基石,將揭開全面數位化轉型的序章。一是與應用場景融合,推動數位化消費發展。「新基建」要發揮更大作用,離不開與應用場景的融合。在疫情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新消費、教育、醫療、辦公等需求,如網購、雲課堂、遠程醫療及病情篩查、遠程辦公等,需要5G等高速、可靠的數位化基礎設施支撐,從而有望形成投資——消費的雙向促進,不斷提升投資效益。二是與傳統產業融合,推動產業網際網路發展。新一輪的基礎設施建設所支持的數字經濟領域,在涵蓋消費網際網路的同時,也將面向產業網際網路提供服務。「新基建」與傳統產業融合,將從產品研發設計、生產方式到營銷運營各個環節實現數位化流程再造,促進傳統產業的數位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轉型升級,提升傳統產業服務延伸、產業協同、智能運行等能力。三是與民生融合,不斷提升社會福利。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將以「一業帶百業」,帶動產業上下遊投資和產業鏈的進一步擴展,最終促進社會就業。與此同時,對原有舊基建的數位化改造,將帶動城際軌道、道路建設、城市電力等多個領域的基礎設施數位化轉型升級,進而帶動物流、交通、市政等公共服務的供給側改革。
(二)5G建設積極推進,工業網際網路駛入快車道
2020年上半年,作為「新基建」的重要領域,5G和工業網際網路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一是5G網絡建設速度和規模超出預期。5G牌照發放一年來,我國5G發展取得積極進展。數據顯示,在網絡建設方面,每周平均新建開通5G基站超過1.5萬個,截至2020年6月底,5G終端連接數已超過6600萬,三家基礎電信企業在全國已建設開通5G基站超40萬個。預計2020年底,我國將建設5G基站超過60萬個,覆蓋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在應用創新方面,全國累計開展5G創新應用400餘項,在建的「5G+工業網際網路」項目超過600個。二是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駛入快車道。根據公開數據測算[ 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http://www.miit.gov.cn/n973401/n7866756/n7866789/c7985188/content.html,2020年6月24日。],2019年我國工業網際網路的產業經濟增加值規模已達3.41萬億元,2020年有望增至3.78萬億元。2020年上半年,工業網際網路在平臺建設、融合應用及安全保障等方面都取得積極進展。在平臺建設方面,已培育形成超過500個特色鮮明、能力多樣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其中具備一定行業、區域影響力的平臺數量超過70個,部分重點平臺服務工業企業近8萬家。在融合應用方面,5G與工業網際網路的融合進入實施階段,建設超過10萬個5G基站,在工業、交通、醫療等行業和領域,已形成上百個5G創新應用場景。在安全保障方面,已發布30餘項工業網際網路安全相關標準,初步形成對百餘個工業網際網路平臺、900餘萬臺聯網設備的實時監測能力,共服務9萬多家工業企業[ 來源:人民網,http://jx.people.com.cn/GB/n2/2020/0624/c190271-34109866.html,2020年6月24日。]。
(三)IPv6規模部署加快,基礎資源能力不斷提升
在「新基建」提速的大背景下,發展基於IPv6的下一代網際網路,將為5G、數據中心等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奠定堅實基礎。一是IPv6規模部署工作再上新臺階。2020年3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關於開展2020年IPv6端到端貫通能力提升專項行動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末,IPv6活躍連接數達到11.5億,較2019年8億連接數的目標提高43%[ 來源:搜狐網,https://www.sohu.com/a/382905382_120491026,2020年3月25日。]。截至2020年7月,我國已分配IPv6地址用戶數達14.42億,IPv6活躍用戶數達3.62億;排名前100位的商用網站及應用已經全部支持IPv6訪問。隨著用戶增長,IPv6流量也大幅增長。截至2020年7月,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LTE核心網總流量達4372.06Gbps,IPv6流入流量平均佔比達10.25%。二是域名等基礎資源整體情況持續優化,技術更新升級不斷加快。截至2020年6月,我國「.CN」域名數量為2304萬個,較2019年底增長2.8%,繼續保持國家和地區頂級域名數全球第一。在域名系統部署方面,我國先後引入F、I、L、J、K根鏡像伺服器,提升我國網民訪問域名根伺服器的效率,增強網際網路域名系統的抗攻擊能力,降低國際鏈路故障對我國網際網路安全的影響。
(四)衛星網際網路發展提速,關鍵技術嘗試突破
上半年,衛星網際網路被劃為「新基建」信息基礎設施之一,我國衛星網際網路加快建設。衛星網際網路既是「新基建」的關鍵項目,也是助力「新基建」的重要支撐。發展衛星網際網路,將加速技術突破、吸引投資,並對國家安全起戰略性支撐保護作用。一是目前我國衛星網際網路行業與全球領先水平仍具有差距。數據顯示[ 來源:賽迪顧問《「新基建」之全球衛星網際網路產業區域發展分析白皮書》。],截至2020年一季度,全球在軌衛星數量達2666顆,其中低軌衛星在軌數量達710顆。美國SpaceX的Starlink和亞馬遜的Kuiper計劃發射數量分別達到4.2萬顆和3236顆[ 來源:新浪科技,https://tech.sina.com.cn/roll/2020-03-17/doc-iimxyqwa1076722.shtml,2020年3月17日。]。無論是在軌衛星數量還是計劃發射數量,我國的衛星數量都低於美國。二是我國正逐步嘗試突破衛星網際網路關鍵技術。2020年6月,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鬥系統第55顆導航衛星。至此我國提前半年全面完成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同時,國有和民營航空航天企業均在「重複利用」與「一箭多星」等關鍵技術方面尋求進一步突破。三是我國航天企業加快低軌衛星網際網路市場布局。在SpaceX、OneWeb等海外企業競相搶佔低軌衛星市場背景下,我國多個低軌衛星星座計劃相繼啟動,形成了央企領銜、民營企業積極參與的發展局面。其中,航天科工集團和航天科技集團先後在2018年底發射「虹雲」工程和「鴻雁」工程首顆試驗星;2019年7月,我國首枚民營航天企業的運載火箭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成為了繼美國後第二個具備民營航天衛星發射服務能力的國家;2020年1月,我國銀河航天公司發射低軌寬帶試驗衛星。
二、「新經濟」表現亮眼,數字經濟成為重要支撐
(一)以消費擴內需,網上購物激發消費潛力
2020年上半年,習近平同志在寧夏考察時強調「要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擴大內需的重要性再次得到彰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以網絡零售為代表的各類線上消費、新型消費發展迅猛,極大促進了消費回補和消費升級,並為激活國內消費市場內循環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力。一是有力促進疫情後的消費回暖。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網上零售優勢進一步凸顯。電商平臺與地方政府聯合發放各種形式電子消費券,通過補貼用戶激活線上線下消費;商務部等部門組織電商平臺開展線上「雙品網購節」,帶動同期全國網絡零售額超過4300億元;「618」電商年中大型促銷中天貓和京東交易額分別達到6982億元和2692億元,疫情下被抑制的消費需求得到有效釋放。二是加速推動形成國內消費市場內循環。上半年,直播電商等新消費模式發展勢頭強勁,成為激活消費的重要抓手。截至2020年6月,直播電商、生鮮電商、跨境電商用戶規模分別達3.09億、2.57億和1.38億。其中,直播電商和二手電商在降低線上買賣門檻,推動閒置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成為了「地攤經濟」的線上版本;跨境電商在帶動消費升級、促進消費回流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二)以創新促發展,新業態驅動經濟新動能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習近平同志提出了「把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壯大起來」的新要求。疫情下我國社會的數位化進程加速,形成了平臺經濟、服務經濟、共享經濟等多元化的創新業態,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能。一是平臺經濟發揮乘數效應。平臺經濟作為生產力的新組織方式,在疫情常態化防控期間發揮了重要作用。數據顯示[ 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2020年上半年網際網路和相關服務業運行情況》。],2020年上半年我國規模以上網際網路和相關服務企業完成業務收入5907億元,同比增長14.1%。數字平臺充分發揮自身技術應用、資源調動能力,開發AI診斷、健康碼、企業復工平臺等應用助力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並在實現精準對接供求雙方、提升產業效能方面發揮了乘數效應。二是服務經濟壯大現代服務業。受疫情影響,傳統服務業受到較大衝擊,線上化渠道為服務業提供了新的發展窗口。網上外賣、線上教育、在線診療、遠程辦公、跑腿閃送等個人和企業數位化服務競相出現,在解中小企業「疫情之困」的同時,也為服務業的數位化發展提供了助力。三是共享經濟推動新用工模式。數據顯示[ 來源: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20)》。],2019年我國共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為32828億元,同比增長11.6%,共享經濟參與者人數約8億,其中提供服務者人數約7800萬,同比增長4%。在2020年上半年疫情時期,共享經濟表現突出,以共享醫療、共享用工為代表的新共享模式發展迅猛,在推動數字服務消費和穩定就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三)以融合促轉型,數位化助力高質量發展
在2020年上半年疫情背景下,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加速融合,各行各業的數位化轉型步伐大大加快。一是線上化遷移進程提速。疫情帶來的生產運營和復工復產挑戰,按下了傳統產業數位化轉型升級的加速鍵。百萬企業通過上雲端、線上賣、用軟體等方式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在邁出數位化轉型步伐的同時也拉開了產業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的大幕。二是數位技術應用加深。在疫情外力和產業升級內需的雙重作用下,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數位技術與產業融合的步伐逐步加快,個性化定製、柔性生產、數字孿生、無人倉儲等智能製造和智慧物流產業逐步成長。三是平臺效能進一步凸顯。疫情期間,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在助力製造業企業精準排產、轉產及生產智能化改造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關於推動工業網際網路加快發展的通知》,進一步提出推動工業網際網路在更廣範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融合創新,培植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
三、「新民生」兜住底線,網際網路助力穩定民心
(一)保基本民生,網際網路保障民生基本所需
「民生穩,人心就穩,社會就穩。」[ 來源:習近平同志2020年3月10日在武漢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的講話。]在2020年上半年全國上下集中主要力量抗疫情穩經濟的同時,網際網路新模式、新技術也在後方全面發力,配合各項政策舉措織牢民生保障網。一是保障民眾生活無虞。在新冠肺炎疫情推動下,線上買菜、無接觸配送等應用服務層出不窮,電商平臺和傳統零售的線上線下融合加快,生產、流通、銷售數位化程度加速提升,各類網絡平臺和數位技術為保障商品供應鏈的穩定提供了強大支撐,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米袋子」「菜籃子」不受疫情影響。二是紓解民生焦慮情緒。網絡社交、網絡新聞等網際網路應用加速了疫情防控期間的信息共享;輿情地圖、疫情風險等級查詢、智能闢謠等智能化的信息發布,也進一步壓縮了信息真空和謠言的出現,緩解了廣大群眾的焦慮情緒。三是便利民生服務。受疫情推動,用戶線上使用習慣進一步養成,遠程辦公、在線教育、網絡購物、網絡娛樂、在線醫療、網絡金融等網際網路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消費方式,幫助人民群眾實現「隔而不離」,足不出門享受生活便利。
(二)穩居民就業,網際網路助力守住民生之本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提高就業質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就業是最大的民生。」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衝擊,我國就業壓力顯著加大。網際網路平臺經濟下的新業態、新模式增加了大量就業崗位,正在成為支撐就業的重要力量。一是線上招聘、培訓等網絡應用助穩崗、擴就業。2020年上半年,越來越多的企業創新招聘手段,把招聘會「搬到」網上,無接觸招聘會、無接觸雙選會、無接觸面試等為畢業生和就業者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線上培訓通過為就業者提供線上職業技能培訓,確保疫情防控期間職業技能培訓「不斷檔」,企業職工技能「不落伍」。二是共享模式保障靈活就業。上半年在疫情推動下,網際網路公司和餐飲等企業之間通過自行調配人力資源解決特殊時期的用工效率問題,靈活用工模式進一步發展,相關企業也隨之開發共享用工平臺,通過數位化的方式提升供需對接效率、穩定社會就業。三是新模式催生新崗位新職業。網絡直播、網絡營銷、網上外賣等新模式創造了數據標註員、送餐員、網絡營銷師、小程序開發員等新的就業崗位。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上招聘用戶規模達1.12億,佔網民整體的12.7%。數據顯示[ 來源:搜狐網,https://www.sohu.com/a/410387575_160447?_trans_=000014_bdss_dkqgadr,2020年7月29日。],2020年上半年網際網路和電子商務類的崗位總數猛增,比2019年增加近13萬個;截至2020年6月15日,直播行業的招聘需求同比上漲大約134.5%。
(三)助扶貧攻堅,網絡扶貧工程成果斐然
2016年以來,中央網信辦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扶貧辦制定實施《網絡扶貧行動計劃》,2017至2020年連續四年印發實施年度網絡扶貧工作要點,每年召開網絡扶貧工作視頻會議,強化部門協同和上下聯動,推動網絡扶貧行動向縱深發展。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疫情背景下任務更顯艱巨。2020年上半年在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網絡扶貧工作取得積極成果。一是網絡覆蓋為農村提供泛在接入,鄉村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數據顯示,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已累計支持超過13萬個行政村光纖網絡通達和數萬個4G基站建設,其中約1/3的任務部署在貧困村;截至2020年6月,全國貧困村通光纖比例從2017年的不足70%提升到98%,深度貧困地區貧困村通寬帶比例從25%提升到98%,提前超額完成「十三五」規劃綱要要求的寬帶網絡覆蓋90%以上貧困村的目標。二是農村電商發展迅猛,鄉村數字經濟成為脫貧致富重要抓手。電商是新型經濟體,更是農村經濟轉型的重要手段。在疫情衝擊下,電商平臺積極推進消費便利,利用直播模式為電商扶貧注入新活力。縣長、村幹部直播帶貨成為新氣象,實現了「造血式」扶貧。2020年上半年,農產品網絡零售規模達1937.7億元,同比增長39.7%,其中國家級貧困縣網絡零售額達684.8億元,同比增長13.3%[ 來源:商務部,http://www.mofcom.gov.cn/xwfbh/20200730.shtml,2020年7月30日。此數據覆蓋2014年國務院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公布的832個貧困縣。]。三是網絡扶智積極推進,在線教育和網絡培訓提高農村網民專業技術能力。「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教育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之策。疫情期間,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臺瀏覽人次數達到20.73億,訪問人次達到17.11億,為農村地區的學生送去了優質教育資源[ 來源: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xinwen/2020-05/15/content_5511824.htm,2020年5月15日。]。
四、「新治理」初見成效,數字政府再上新臺階
(一)法制進程加快,數字治理逐步有法可依
一是《民法典》出臺,成為網際網路時代推進數字治理的裡程碑。2020年上半年,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也展現了網際網路時代的深刻烙印。《民法典》適應數字時代發展趨勢,在數據、網絡虛擬財產、電子合同、個人信息保護與網絡侵權責任等方面進行了規定,回應了近年來網絡生態治理過程中的諸多問題,為規範網絡空間中不同主體的行為,提高網絡綜合治理能力提供了法律依據。二是數據治理法制化進程加快,勾勒出國家數據安全整體布局。在國家層面,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草案)》(以下簡稱:《草案》)進行審議並發布,進一步確立了數據分級分類管理以及風險評估、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等數據安全管理各項基本制度,同時明確了開展數據活動的組織、個人的數據安全保護義務,落實數據安全保護責任。《草案》的發布,有望填補數據安全領域的政策和法律的空白,也將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法治建設奠定基礎。在地方層面,深圳先行先試,發布了《深圳經濟特區數據條例(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條例》),首次在法規層面提出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依據法律、法規和本《條例》的規定享有數據權,為國家立法積累經驗。
(二)探索協同共治,多元治理創新不斷突破
習近平同志強調,「這次疫情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在2020年上半年疫情防控中,平臺治理和社會綜合治理等多個數字治理領域的治理能力均有所提升。一是平臺數字治理加強,多元協同治理體系日趨形成。在疫情防控期間,網際網路平臺在數字治理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如健康碼、疫情地圖等為特殊時期的社會治理提供了依據,推動了數字治理的高效化、精細化和智能化,成為了構建政企協同治理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平臺治理的法治化也逐步推進。在實施11年後,《<反壟斷法>修訂草案(公開徵求意見稿)》發布,其中新增加了網際網路領域的反壟斷條款和細則,此舉有助於為平臺治理提供指引和依據。二是網格化治理推陳出新,提升社會綜合治理「精度」。疫情防控期間,政府部門藉助數字政務一體化平臺、城市大腦[ 城市大腦:指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數位技術構建的城市數位化運行基礎設施,通過將最先進的數據智能技術與具體城市場景相結合,以實現對城市運行的精準分析、整體研判、協同指揮和科學治理。]等數字治理創新實現社會綜合治理,特別是基層網格化數字治理模式通過下沉到社區提高了治理的「精度」。2020年上半年,多個省市的城鄉社區都通過社區微信群、小程序等數位化工具積極開展防疫工作,有針對性地提供社會治理服務。這既是基層治理的一大創新,也反映出更加開放的數字治理體系正在形成,藉助網際網路和數位化工具的社會自治將成為公共部門治理的重要補充。
(三)打造數字政府,提升在線政務服務能力
一是國家政務服務平臺建設成效凸顯。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加速打造政務服務「一張網」,不斷提升數字政府的服務能力。自上線試運行一年以來,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與31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40餘個國務院部門連接,初步實現360多萬項政務服務事項和1000多項高頻熱點辦事服務。二是網上政務服務能力水平持續提升。數據顯示[ 來源:《2020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報告》。],2020年我國電子政務發展排名比2018年提升了20位,特別是作為衡量國家電子政務發展水平核心指標的在線服務指數排名大幅提升至全球第9位。三是政務服務覆蓋範圍全面拓展。當前,31個省級政府已構建覆蓋省、市、縣三級以上的政務服務平臺,其中21個地區已實現省、市、縣、鄉、村服務五級覆蓋,政務服務「村村通」覆蓋範圍持續擴大,初步形成「橫到邊、縱到底」的「覆蓋城鄉、上下聯動、層級清晰」五級網上服務體系。四是政務信息資源共享深入推進。全國一體化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建成,一體化的數據共享響應機制日趨完善。「一次註冊,全網通行」全面推行,網上辦事重複註冊問題得到初步破解。五是支撐疫情防控常態化作用明顯。國家政務服務平臺上線「防疫健康信息碼」並與各地「健康碼」對接,支撐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實現「一碼通行」。「一網辦」「在線評」等「無接觸」「一站式」服務為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服務、復工復產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附錄一 調查方法
一、調查方法
(一)網民個人調查
1.1 調查總體
我國有住宅固定電話(家庭電話、宿舍電話)或者手機的6周歲及以上居民。
◇樣本規模
調查總體樣本30,000個,樣本覆蓋中國大陸31個省(區、市)。
◇調查總體細分
調查總體劃分如下:
子總體A:被住宅固話覆蓋人群【包括:住宅固定電話覆蓋的居民+學生宿舍電話覆蓋用戶+其他宿舍電話覆蓋用戶】;
子總體B:被手機覆蓋人群;
子總體C:手機和住宅固話共同覆蓋人群【住宅固話覆蓋人群和手機覆蓋人群有重合,重合處為子總體C】,C=A∩B。
1.2 抽樣方式
CNNIC針對子總體A、B、C進行調查,為最大限度地覆蓋網民群體,採用雙重抽樣框方式進行調研。採用的第一個抽樣框是固定住宅電話名單,調查子總體A。採用的第二個抽樣框是行動電話名單,調查子總體B。
對於固定電話覆蓋群體,採用分層二階段抽樣方式。為保證所抽取的樣本具有足夠的代表性,將全國按省、直轄市和自治區分為31層,各層獨立抽取樣本。
省內採取樣本自加權的抽樣方式。各地市州(包括所轄區、縣)樣本量根據該城市固定住宅電話覆蓋的6周歲及以上人口數佔全省總覆蓋人口數的比例分配。
對於手機覆蓋群體,抽樣方式與固定電話群體類似,也將全國按省、直轄市和自治區分為31層,各層獨立抽取樣本。省內按照各地市居民人口所佔比例分配樣本,使省內樣本分配符合自加權。
為了保證每個地市州內的電話號碼被抽中的機會近似相同,使電話多的局號被抽中的機會多,同時也考慮到了訪問實施工作的操作性,在各地市州內電話號碼的抽取按以下步驟進行:
手機群體調研方式是在每個地市州中,抽取全部手機局號;結合每個地市州的有效樣本量,生成一定數量的四位隨機數,與每個地市州的手機局號相結合,構成號碼庫(局號+4位隨機數);對所生成的號碼庫進行隨機排序;撥打訪問隨機排序後的號碼庫。固定電話群體調研方式與手機群體相似,同樣是生成隨機數與局號組成電話號碼,撥打訪問這些電話號碼。但為了不重複抽樣,此處只訪問住宅固定電話。
網民規模根據各省統計局最新公布的人口屬性結構,進行多變量聯合加權的方法進行統計推算。
1.3 抽樣誤差
根據抽樣設計分析計算,網民個人調查結果中,比例型目標量(如網民普及率)估計在置信度為95%時的最大允許絕對誤差為0.5個百分點。由此可推出其他各種類型目標量(如網民規模)估計的誤差範圍。
1.4 調查方式
通過計算機輔助電話訪問系統(CATI)進行調查。
1.5 調查總體和目標總體的差異
CNNIC在2005年末曾經對電話無法覆蓋人群進行過研究,此群體中網民規模很小,隨著我國通信業的發展,目前該群體的規模逐步縮減。因此本次調查研究有一個前提假設,即:針對該項研究,固話和手機無法覆蓋人群中的網民在統計中可以忽略不計。
(二)網上自動搜索與統計數據上報
網上自動搜索主要是對網站數量進行技術統計,而統計上報數據主要包括IP位址數。
2.1 IP位址總數
IP位址分省統計的數據來自亞太網際網路信息中心(APNIC)和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IP位址資料庫。將兩個資料庫中已經註冊且可以判明地址所屬省份的數據,按省分別相加得到分省數據。由於地址分配使用是動態過程,所統計數據僅供參考。同時,IP位址的國家主管部門工業和信息化部也會要求我國IP位址分配單位每半年上報一次其擁有的IP位址數。為確保IP數據準確,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會將來自APNIC的統計數據與上報數據進行比較、核實,確定最終IP位址數。
2.2 網站總數
由CNNIC根據域名列表探測得到。「.CN」和「.中國」域名列表由CNNIC資料庫提供,通用頂級域名(gTLD)列表由國際相關域名註冊局提供。
2.3 域名數
「.CN」和「.中國」下的域名數來源於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資料庫。
二、報告術語界定
◇網民:指過去半年內使用過網際網路的6周歲及以上我國居民。
◇手機網民:指過去半年通過手機接入並使用網際網路,但不限於僅通過手機接入網際網路的網民。
◇電腦網民:指過去半年通過電腦接入並使用網際網路,但不限於僅通過電腦接入網際網路的網民。
◇農村網民:指過去半年主要居住在我國農村地區的網民。
◇城鎮網民:指過去半年主要居住在我國城鎮地區的網民。
◇IP位址:IP位址的作用是標識上網計算機、伺服器或者網絡中的其他設備,是網際網路中的基礎資源,只有獲得IP位址(無論以何種形式存在),才能和網際網路相連。
◇網站:是指以域名本身或者「WWW.+域名」為網址的web站點,其中包括中國的國家頂級域名「.CN」「.中國」和通用頂級域名(gTLD)下的web站點,該域名的註冊者位於我國境內。如:對域名CNNIC.CN來說,它的網站只有一個,其對應的網址為CNNIC.CN或WWW.CNNIC.CN,除此以外,WHOIS.CNNIC.CN,MAIL.CNNIC.CN……等以該域名為後綴的網址只被視為該網站的不同頻道。
◇調查範圍:除非明確指出,本報告中的數據指中國大陸地區,均不包括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在內。
◇調查數據截止日期:本次統計調查數據截止日期為2020年6月30日。
附錄二 網際網路基礎資源附表
數據來源:亞太網際網路信息中心(APNIC)、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
注1: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的地址包括原聯通和原網通的地址,其中原聯通的IPv4地址6316032(96B+96C)是經CNNIC分配。
注2:CNNIC作為經APNIC和國家主管部門認可的中國國家級網際網路註冊機構(NIR),召集國內有一定規模的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和企事業單位,組成IP位址分配聯盟,目前CNNIC地址分配聯盟的IPv4地址總持有量為8499萬個,折合5.1A;上表中所列IP位址分配聯盟的IPv4地址數量不含已分配給原聯通和鐵通的IPv4地址數量。
注3:中移鐵通有限公司的IPv4地址是經CNNIC分配。
注4:以上數據統計截至日為2020年6月30日。
數據來源:APNIC、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
注1:IPv6地址分配表中的塊/32是IPv6的地址表示方法,對應的地址數量是2(128-32)=296個。
注2:目前CNNIC IP位址分配聯盟的IPv6地址總持有量16429塊/32;上表中所列IP位址分配聯盟的IPv6地址數量不含已分配給中移鐵通有限公司和中國科技網的IPv6地址數量。
注3:中移鐵通有限公司的IPv6地址是經CNNIC分配。
注4:中國科技網的IPv6地址是經CNNIC分配。
注5:以上數據統計截至日為2020年6月30日。
附表 5 各省IPv4比例
數據來源:APNIC、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
注1:以上統計的是IP位址持有者所在省份。
注2:以上數據統計截至日為2020年6月30日。
附表 6 分省「.CN」域名數、分省「.中國」域名數
數據來源: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
註:以上數據統計截止日期為2020年6月30日。
附錄三 調查支持單位
以下單位對本次報告的數據收集給予了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排序不分先後)
本報告在編寫和修訂過程中還得到了其他單位的大力支持,在此不一一列舉,我們一併表示感謝!
特別聲明:本報告版權歸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