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教授邱澤奇:中國只有一半社會在網上

2021-01-11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

如約而至,剛進入2017年,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便發布了《第39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稱中國網民(其實,我非常不願意引用「網民」這個概念,「網絡用戶」或「網絡居民」或許更為中性)的數量達到了7.31億,並以「中國網民規模已經相當於歐洲人口總量」作喻。此外,《報告》還稱中國網際網路的普及率達到了53.2%。

文 | 邱澤奇(阿里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如約而至,剛進入2017年,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便發布了《第39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稱中國網民(其實,我非常不願意引用「網民」這個概念,「網絡用戶」或「網絡居民」或許更為中性)的數量達到了7.31億,並以「中國網民規模已經相當於歐洲人口總量」作喻。此外,《報告》還稱中國網際網路的普及率達到了53.2%。

咋看起來,這兩個數據沒有任何新奇之處,可如果將其放在中國社會的情境之中,我認為,有三點可以討論。

第一,7.3億意味著中國家庭的完全連接,也意味著家庭經濟活動的完全連接。

中國是一個家庭化社會,不是個體化社會。家庭成員之間的分享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內容。夫妻之間可以不看對方的微信簡訊,卻可以請對方支付;母親如果讓兒子在網上買個東西和賣個東西,或者父母幫助子女照看網店,那也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這就意味著,在中國社會,一個人不是只有有網絡帳戶才算是上網,才算是與網絡連接。而是,一個人只要家裡有一個人有網絡帳戶和上網,這個家便與網絡連通了,家裡的人至少經濟活動與網絡連通了。

按照2015年中國小普查的數據,中國家庭戶的數量為44058萬戶,家庭戶平均人口為3.12人。7.3億意味著平均每個家庭有1.8個人在網上,即使考慮到有的家庭有3個帳戶,有的家庭沒有帳戶的狀態,且假設我們認為沒有帳戶的家庭主要分布在偏遠農村地區,也可以預估中國的家庭幾乎都與網際網路相連接了。這是因為,即使是在偏遠農村地區,聚村而居的格局讓沒有帳戶的家庭可以通過村裡已經上網的人與網際網路連接。阿里巴巴布局的「村淘」、京東布局的「京東鄉村」解決的正是這個議題,其中網絡結構中的「結構洞」正是其中的原理,即在一個村子布下一個連接網際網路的節點,讓全村的人都連接上網際網路。

第二,53%意味著一半被代表,也意味著只有一半社會處於連通狀態。

中國的實踐證明,一個人運用網絡買賣東西可以有人代辦,運用網絡進行學習可以借用。科學家運用臉書用戶的實驗證明,網絡上的觀點傳播卻具有「回音壁效應」,即人們在網絡上不是接受他人的觀點,而是尋找與自己觀點相似的觀點,尤其是政治觀點。這就意味著如果要發表觀點和從事私密活動,就只能自己來。儘管中國是一個家庭化社會,部分的個體性事務依然需要自己親自操辦,他人無法替代。它就意味著每個人有自己的網絡連接是重要的。

普及率是以個體為單位計算的統計指標,53%的普及率意味著在涉及每個人必須親自操辦的事情上,在中國,依然有一半的人需要請他人代辦。

既有的數據顯示,中國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在人口居住區域的覆蓋率為97%。換句話說,如果人們願意上網且自身有能力上網,至少有97%的居住區域是可以上網的。看《報告》列舉的區分地區和城鄉的普及率,我們發現沒有連接的是偏遠地區,譬如普及率在50%以下的幾乎都是有偏遠地區的省份,雲南的普及率只有40%。與之相比,北京的普及率高達78%。也就是說,在偏遠地區,有更多人在涉及他人無法替代的事務且必須使用網絡時,被他人代表著。在媒體中經常聽到的「網民」如何如何,是不包括沒有直接上網的這部分群體的。

基於成熟效應可以估計,不在網上的人口主要來自兩個群體:年長的群體和沒有機會上網的群體。《報告》數據顯示,非網絡用戶的60%分布在農村地區,不懂電腦或網絡的用戶佔55%,說明的正是這一點。

綜合上述兩點,可以延伸的第三點討論是,完全的經濟和一半的社會正是中國面對信息化進程中的張力。

世界銀行的2016年世界發展報告《數字紅利》稱,全球近60%的人口還不能上網,從連通性視角看,中國實現了人群的完全連通,不僅讓中國搭上了信息社會這班快車,更為經濟活動類的應用創造了「風口」。眾多經濟類的應用,網購、網銷、網造、網創,分享經濟、網際網路+,其基礎,正是中國人口的完全連通,以及由完全連通帶來的市場規模和差異需求的乘數效應。即使不在網上的人群,其經濟活動也可以通過間接途徑在網上實現。不僅可以通過網絡實現生產和消費,也可以通過網絡實現服務。《報告》顯示的應用證明這一點:零售、交通、支付、企業,都在運用完全連通這一基礎。事實上,完全連通的不僅是人群,還有企業。《報告》稱,企業的計算機使用和網際網路使用以及寬帶接入等比例已經超過94%。

可從社會視角看,中國只有一半的社會在網上。通過網絡呈現的觀點和意見,無論涉及哪一類事務的意見,都只是一般人群的意見,而且是忽略了特徵人群的意見。細分網上網下的社會群體可以發現兩者之間的群體極化現象。在網上的是有能力上網和有需要上網,且有機會將既往的資產積累轉化為網際網路資本,並從網上獲取網際網路紅利的社會群體,青壯年群體、識字群體、有學習或職業需要的群體,一句話,將網際網路作為其生產生活一部分的群體。不在網上的不僅是沒有能力上網的、也可能是沒有需要上網的群體。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沒有社會生活,也不意味著他們對自己身在的社會沒有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只是,他們的生產生活不在網上而已。當我們以網上的意見為意見、以網上的社會為社會的時候,便忽略了網下人群的觀點和意見,忽略了一半的中國社會,並可能在事實上製造了兩個極端類型的社會群體。

來源:阿里研究院

相關焦點

  • 社會學人說|邱澤奇:你是如何到目前的社會地位
    【編者按】與以往多數學者以呈現人群社會經濟地位構成和形態為目的研究社會結構不同,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邱澤奇把社會結構放入中國長時段的歷史發展演變中研究,觀察到社會結構是社會結構框架的後果,是一個社會的基本制度安排,規定了人群可以獲得社會結構位置的域。
  • 全球一半的食管癌在中國,免疫治療將加速治療突破
    為何全球一半食管癌在中國?近年來,癌症已成為嚴重威脅人民生命健康的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值得一提的是,中西方在高發癌種及高致死癌種上具有顯著差異。以我國高發、特發的消化道腫瘤——食管癌為例,我國每年新發約24.6萬例,死亡約18.8萬例。
  • 北京大學授予崔琦教授名譽博士
    ■教育快訊  本報訊 (記者楊靖)近日,1998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美籍華人崔琦教授到訪北京大學,接受北京大學名譽博士學位,並成為「北京大學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首位入選學者。
  • 北大饒毅:謝曉亮的回歸是北京大學理科改革和堅持不懈努力的結果
    20年理科的發展歷程,還披露了最近引爆中國科研圈的哈佛終身教授謝曉亮全職回國的細節,謝曉亮是改革開放後大陸第一位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的化學家,最初爭取謝曉亮回國的時候,他還沒有當選美國院士,北京大學只是看中了他的學術水平高,年富力強,而且作為從北大附小、附中和北大化學院畢業的學子,謝曉亮工作認真負責,潛力巨大,所以北大多年來多個學院,多個職能部門,幾任領導都在堅持不懈地爭取他,凸顯了北京大學任人唯能,
  • 哈佛第一位大陸終身教授謝曉亮全職回國,支援母校北京大學的建設
    在哈佛接受冰桶挑戰的謝曉亮 哈佛大學第一位大陸終身教授哈佛大學是世界第一高校,能在哈佛大學被聘為終身教授是無數科研工作者的夢想,謝曉亮,1962年出生於北京。198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1998年,他成為改革開放後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2009年,作為來自中國大陸的學者,成為改革開放後第一位哈佛冠名講席教授,他還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物理化學和生物物理界最高獎獲得者、是獲得美國生命醫學大獎——阿爾伯尼生物醫學獎的第一位華人。
  • 北京大學教授白化文:「我贊成適當普及國學」
    白化文教授佛教在線深圳訊 已近80高齡的北京大學教授白化文前不久到廣東省深圳市講學,記者得以與這位老學者面對面,探討「國學」的種種「變」與「不變」。 準確地說,應該是從「五四運動」以後,拿「國學」與「西學」對比的說法在社會上就比較流行了。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胡適1922年底在北京大學創辦《國學季刊》,東南大學創辦了《國學叢刊》,一南一北兩所大學在上世紀20年代都創辦了國學雜誌,可見當時「整理國故」的學術風氣。當時學者對於「國學」的定義,指的應該是西學大量傳入中國以前(19世紀末)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總稱,包括儒釋道法工商農醫等等。
  • 北京大學數學系李偉固教授:再接再厲勇攀新高峰
    在2010年CMO頒獎典禮現場上,我們很榮幸看到李偉固教授,他是北京大學數學教授、博導、國家冬令營集訓隊命題專家同時,奧數又是一個奧妙無窮的數學王國,豐富同學們的業餘生活,只有真正走進奧數,並駕馭奧數的人才能深刻體會其中的樂趣。  作為國家冬令營集訓隊命題專家,本次試卷的最後一道題就出自李教授之手。競賽之後,幾位俄羅斯選手表示這道題短小精悍,問題自然,雖然看似簡單但是真正要解出此題卻並不容易。參加此次競賽的部分同學們也反映試卷的難易度相差懸殊,李教授說這也是自己今後需要努力和改進的地方。
  • 樓宇烈: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樓宇烈接受中國網專訪(攝影:姜壹平)活動期間,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樓宇烈教授就「佛教的中國化、網際網路與祖庭文化傳播、參加本次活動的感受」等話題接受了中國網記者專訪。
  • 民盟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學副校長田剛當選中國數學會理事長
    中國數學工作者的學術性法人社會團體——中國數學會迎來四年一次的換屆大會,現任民盟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學副校長田剛當選新一屆理事長。田剛院士 北京大學新聞網 圖據北京大學新聞網消息,2019年11月21-24日,中國數學會第十三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2019年學術年會在廣東省佛山市召開。24日,中國數學會宣布選舉結果,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田剛院士當選為新一屆理事會理事長。
  • 北京大學謝曉亮教授獲2017「求是傑出科學家獎」
    北京大學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ICG)主任、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BIOPIC)主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醫學院院士、哈佛大學講席教授、北京大學教授謝曉亮,因其在單分子生物學和精準醫療領域的卓越成就,榮獲2017年度「求是傑出科學家獎」。
  • 講座預告 | 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教授王金霞:中國灌溉管理改革40年...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灌溉管理改革40年的回顧與展望時間:2020年8月4日(周二)16:00-17:30地點:騰訊會議 357 347 336匯報人: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王金霞教授主持人:孟婷
  • 北京大學教授施章傑到蘭州化物所交流
    北京大學教授施章傑到蘭州化物所交流 2016-09-27 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教授施章傑應邀訪問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蘇州研究院,並作了題為Direct Transformations of Unreactive Chemical Bonds的學術報告。
  • 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北京大學科學中心成立儀式舉行...
    「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劉雄軍教授課題組和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尤建功教授及周麒教授等合作,提出一類基本的精確可解準周期模型,並提出可以基於拉曼光晶格實現。「11月11日至15日,由中國僑聯主辦,北京大學、中國僑聯經濟科技部、中國僑商聯合會聯合承辦的「2020中國僑聯新僑雙創研修班」在北京大學舉行。」
  • 北京大學王立威教授: AI 醫學影像的現狀、機遇與挑戰
    王立威: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王立威教授在機器學習領域發表論文100餘篇,2011年入選人工智慧重要國際獎項AI's 102012年獲得首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擔任國際人工智慧權威會議NIPS,IJCAI領域主席;中國計算機學會人工智慧與模式識別專委會常委。課程內容:
  • 李汝祺教授誕辰115周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大學舉行
    5月8日,由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中國遺傳學會共同主辦的李汝祺教授誕辰115年紀念會暨學術研討會在生命科學學院一樓鄧祐才報告廳隆重舉行。來自國內外的數十位生物學界的著名學者參與了本次會議,其中包括北京大學前校長許智宏院士,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院士朱作言先生,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所長、中國遺傳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薛勇彪教授,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喬守怡教授等眾多學者。已故著名生物學家談家楨先生的夫人邱蘊芳女士也專程從上海趕來參加紀念活動。大家一同緬懷李先生嚴謹的學風、淵博的學識,以及他對我國遺傳學的貢獻。
  • 65歲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副院長、德國籍教授蔣一民逝世
    65歲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副院長、德國籍教授蔣一民逝世 澎湃新聞記者 蔣子文 2020-05-10 15:51 來源:澎湃新聞
  • 從心理學到生命科學,「半路出家」的她已是北京大學教授
    然而心理學出身的她卻憑著一身熱愛,毅然地走上了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經過了2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如今的她已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她就是張研,一位執著於追求夢想的中國青年女科學家。從心理學到生命科學,張研教授「半路出家」心理學是人文社科類二級學科,從淡入視野到走向熱門,近些年來,這門學科也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青睞。
  • 北京大學與五四運動
    回國後曾在浙江等地的中學授語文課,也曾在國立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及附屬中學教授文字學。他曾幫助北京大學的沈兼士(因病)代課,後被蔡元培聘為北京大學文科教授,兼國文門研究所教員。周作人,浙江人,留學日本回國後在浙江省立第五中學教外語,蔡元培聘請他為北京大學附屬國史編纂處編輯,後聘為文科教授兼國史編纂處編纂員。
  •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強世功:中國智慧的範例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強世功近日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香港國安法是在維護國家安全領域對基本法的制度完善和重要補充,有助於基本法規定的各項制度得到有效實施,為「一國兩制」行穩致遠提供了堅實保障,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