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亮全職回國前就代表北大出席活動
未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時,北大就開始努力爭取謝曉亮回國發展
近日,北京大學饒毅在《知識分子》發表一篇《北大的理科改革》社論文章,其中總結了北京大學20年理科的發展歷程,還披露了最近引爆中國科研圈的哈佛終身教授謝曉亮全職回國的細節,謝曉亮是改革開放後大陸第一位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的化學家,最初爭取謝曉亮回國的時候,他還沒有當選美國院士,北京大學只是看中了他的學術水平高,年富力強,而且作為從北大附小、附中和北大化學院畢業的學子,謝曉亮工作認真負責,潛力巨大,所以北大多年來多個學院,多個職能部門,幾任領導都在堅持不懈地爭取他,凸顯了北京大學任人唯能,廣納英才的傳統。
新中國在一片廢墟上建立起來
中國的自然科學靠引進教學
中國的自然科學從清末洋務運動開始就以引進教學為主,研究很少,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面臨著國際封鎖,只有靠著早期留學海外的歸國愛國青年們支撐,清華大學同時擁有陳省身和華羅庚最早成為中國現代數學的一個高峰,北京大學的理科雖然成立時間早,但是到了1952年院系大調整之後才有了質的飛躍,當時清華大學理科併入北京大學,使得北京大學理科全面、長期領先全國高校,北大數學因此穩居全國第一,中國自然科學主要靠引進,因此中國的理科其實一直都缺少自己的智力支持和文化根基,目前北京大學努力要做的事情就是培養中國理科自己獨立的智力支持和文化根基,北京大學理科相比其他高校學術更加的自由,思想自由,研究自由,創造自由,北大的理科老師們從來不會因為研究的問題脫離日常認知和被社會輿論說打擾,每年北京大學的科研經費在中國高校中所佔比例非常的小,特別是對比中科院500億的龐然大物,北京大學可以做到的是質量爭取優於科學院。
數據圖表說明了中國科研的問題
北京大學走在中國高校改革的前沿
上圖是世界科研機構高引論文產出率對比圖表,哈佛大學作為國際高校高達4..49%,而中國國內理工科最強的清華大學只有1.93%,而北京大學也只有1.82%,中國小而精的專注理科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剛達到2.08%,而中科院和自己的研究生院中國科學院大學高引論文產出率只有1.14%,以上數據出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科學計量中心提供的數據,中科院每年的論文產出高居全球第三,比哈佛大學多出去11萬篇論文,但是高引論文幾乎才是哈佛大學的一半,雖然中國高校,如清華和北大在很多世界高校排名中高居亞洲前列,最近一期的泰晤士排行榜中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分列亞洲高校的第二和第三,但是做科研的人們心裡都很清楚,清華北大乃至中國科研機構都是虛胖,對比學科精度和科研創造性,清華和北大和東亞日本東京大學和名古屋大學還差很遠,2000年至今東京大學和名古屋大學分別培養了6名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得主,而中國的排名更靠前的清華和北大培養了幾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