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饒毅:謝曉亮的回歸是北京大學理科改革和堅持不懈努力的結果

2020-12-05 高校網大秀

謝曉亮全職回國前就代表北大出席活動

未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時,北大就開始努力爭取謝曉亮回國發展

近日,北京大學饒毅在《知識分子》發表一篇《北大的理科改革》社論文章,其中總結了北京大學20年理科的發展歷程,還披露了最近引爆中國科研圈的哈佛終身教授謝曉亮全職回國的細節,謝曉亮是改革開放後大陸第一位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的化學家,最初爭取謝曉亮回國的時候,他還沒有當選美國院士,北京大學只是看中了他的學術水平高,年富力強,而且作為從北大附小、附中和北大化學院畢業的學子,謝曉亮工作認真負責,潛力巨大,所以北大多年來多個學院,多個職能部門,幾任領導都在堅持不懈地爭取他,凸顯了北京大學任人唯能,廣納英才的傳統。

新中國在一片廢墟上建立起來

中國的自然科學靠引進教學

中國的自然科學從清末洋務運動開始就以引進教學為主,研究很少,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面臨著國際封鎖,只有靠著早期留學海外的歸國愛國青年們支撐,清華大學同時擁有陳省身和華羅庚最早成為中國現代數學的一個高峰,北京大學的理科雖然成立時間早,但是到了1952年院系大調整之後才有了質的飛躍,當時清華大學理科併入北京大學,使得北京大學理科全面、長期領先全國高校,北大數學因此穩居全國第一,中國自然科學主要靠引進,因此中國的理科其實一直都缺少自己的智力支持和文化根基,目前北京大學努力要做的事情就是培養中國理科自己獨立的智力支持和文化根基,北京大學理科相比其他高校學術更加的自由,思想自由,研究自由,創造自由,北大的理科老師們從來不會因為研究的問題脫離日常認知和被社會輿論說打擾,每年北京大學的科研經費在中國高校中所佔比例非常的小,特別是對比中科院500億的龐然大物,北京大學可以做到的是質量爭取優於科學院。

數據圖表說明了中國科研的問題

北京大學走在中國高校改革的前沿

上圖是世界科研機構高引論文產出率對比圖表,哈佛大學作為國際高校高達4..49%,而中國國內理工科最強的清華大學只有1.93%,而北京大學也只有1.82%,中國小而精的專注理科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剛達到2.08%,而中科院和自己的研究生院中國科學院大學高引論文產出率只有1.14%,以上數據出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科學計量中心提供的數據,中科院每年的論文產出高居全球第三,比哈佛大學多出去11萬篇論文,但是高引論文幾乎才是哈佛大學的一半,雖然中國高校,如清華和北大在很多世界高校排名中高居亞洲前列,最近一期的泰晤士排行榜中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分列亞洲高校的第二和第三,但是做科研的人們心裡都很清楚,清華北大乃至中國科研機構都是虛胖,對比學科精度和科研創造性,清華和北大和東亞日本東京大學和名古屋大學還差很遠,2000年至今東京大學和名古屋大學分別培養了6名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得主,而中國的排名更靠前的清華和北大培養了幾名呢?

相關焦點

  • 哈佛第一位大陸終身教授謝曉亮全職回國,支援母校北京大學的建設
    1998年,他成為改革開放後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2009年,作為來自中國大陸的學者,成為改革開放後第一位哈佛冠名講席教授,他還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物理化學和生物物理界最高獎獲得者、是獲得美國生命醫學大獎——阿爾伯尼生物醫學獎的第一位華人。
  • 謝曉亮接替饒毅任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
    謝曉亮在聘任儀式上發言。| 圖片來源:北京大學 11 月 11 日,北京大學新聞網對外發布新聞,宣布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生物物理化學家謝曉亮為理學部主任,任期三年。北京大學生物學講席教授、神經生物學家饒毅不再擔任理學部主任職務。
  • 57歲謝曉亮接替饒毅任北大理學部主任,去年正式全職回國
    北京大學校長郝平,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柴真,理學部原主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謝曉亮,以及理學部、理學部各院系、學科建設辦公室等相關負責人出席聘任儀式。北京大學理學部成立於1999年,現由數學科學、物理學、化學與分子工程、生命科學、城市與環境、地球與空間科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建築與景觀設計等8個學院組成。謝曉亮此番接替的是北京大學生物學講席教授、神經生物學家饒毅。
  • 謝曉亮教授受聘擔任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
    校長郝平,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柴真,理學部原主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謝曉亮,以及理學部、理學部各院系、學科建設辦公室等相關負責人出席聘任儀式。學校高度重視並全力支持理學部的建設與發展,他希望理學部在三個方面持續發力,做出更大成績:一是要繼續不斷推動改革,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戰略,聚焦重大科學研究,推動重大項目實施;二是要充分發揮理學部平臺作用,認真收集、研究各學院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做好學校和院系的溝通橋梁,服務和協助學院辦大事;三是要聚焦「雙一流」建設,做好學科戰略謀劃,明確未來發展目標,通過改革整合好資源,實現重大突破。
  • 北大校長林建華和回國的哈佛終身教授謝曉亮的交集,北大榮耀之光
    北京大學120周年的華誕 2018年謝曉亮的回歸讓北大120周年變得意義非凡2018年7月1日起,謝曉亮正式全職回到母校北大任教,擔任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謝曉亮並不是因為他美國四大科學院院士的身份,也不是因為他是改革開放後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身份而特殊,而是謝曉亮從小在北京大學大院長大的身份而特殊,從北大幼兒園、北大附小、北大附中到北京大學本科研究生,謝曉亮就是北京大學從小培養的學子,在北京大學120周年後回歸北京大學,意義非凡,首先是代表了海外高水平的科研教授,其次代表著北大學子們回報母校的北大榮耀。
  • 留學33載,擁有四頂院士桂冠,北大校友任母校理學部主任
    校長郝平,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柴真,理學部原主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謝曉亮,以及理學部、理學部各院系、學科建設辦公室等相關負責人出席聘任儀式。學校高度重視並全力支持理學部的建設與發展,他希望理學部在三個方面持續發力,做出更大成績:一是要繼續不斷推動改革,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戰略,聚焦重大科學研究,推動重大項目實施;二是要充分發揮理學部平臺作用,認真收集、研究各學院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做好學校和院系的溝通橋梁,服務和協助學院辦大事;三是要聚焦「雙一流」建設,做好學科戰略謀劃,明確未來發展目標,通過改革整合好資源,實現重大突破。
  • 北大新任理學部主任:加大國際領軍人才引進力度
    校長郝平,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柴真,理學部原主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謝曉亮,以及理學部、理學部各院系、學科建設辦公室等相關負責人出席聘任儀式。 1975年,謝曉亮與父母和弟弟在新建北大圖書館前 此前,據北京大學新聞網消息
  • 北大學霸謝曉亮: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拒絕高官厚祿回國效力
    北大天才學霸的人生1962年6月,謝曉亮出生在北京一個知識分子的家庭當中,是個名副其實的、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他的父母都是北京大學的教授,在那個年代,讀書識字的都寥寥無幾,而他的父母在學習上為謝曉亮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為謝曉亮儘自己所能,小學和初中謝曉亮都在北京大學的附屬小學和附屬中學當中讀書
  • 饒毅卸任北大理學部主任,新主任來歷非凡,擁有「四院院士」頭銜
    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謝曉亮受聘擔任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校長郝平,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柴真,理學部原主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謝曉亮,以及理學部、理學部各院系、學科建設辦公室等相關負責人出席聘任儀式。
  • 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父母是北大教授,兒子北大畢業後入美國籍
    他就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後來才加入的美國國籍的哈佛大學終身教授謝曉亮。謝曉亮1962年出生於中國北京,謝曉亮出生於一個知識家庭,謝曉亮的的父親謝有暢和母親楊駿英都是北京大學化學系的教授。出生於知識家庭的謝曉亮小時候不僅天資聰穎而且還好學,1980年謝曉亮以優異成績考入了父母所任職的大學北京大學化學系;北大畢業後謝曉亮就出國留學了,1990年從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博士畢業後進入芝加哥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1992年進入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PNNL)工作,謝曉亮是PNNL自1965年成立以來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科學家;1999年謝曉亮被聘為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系終身教授,是改革開放後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
  • 56歲哈佛大學講席教授謝曉亮正式全職回母校北大任教
    2018年7月1日起,56歲的謝曉亮將正式全職回到母校北京大學任教,擔任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此時,距離他第一次離開北大已33年。1985年,23歲的謝曉亮在北大本科畢業做了一年碩士研究生後,離開北大奔赴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攻讀博士學位。
  • 哈佛教授謝曉亮為什麼突然回國了?
    2018年7月,哈佛講席教授謝曉亮正式全職回歸北大,擔任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謝曉亮是世界公認的單分子生物學、無標記光學成像、單細胞基因組學的開拓者和領軍人物。是什麼原因吸引謝曉亮教授回國呢?;1992年進入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PNNL)工作,是PNNL自1965年成立以來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科學家;1999年被聘為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系終身教授,是改革開放後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2009年謝曉亮擔任哈佛大學Mallinckrodt講席教授,是改革開放後大陸學者獲得哈佛大學冠名講席教授的第一人。
  • 美國4000萬美元留不住的科學家,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回歸北大
    巨額難留一顆報國心2018年7月曾是哈佛講席教授謝曉亮正式全職回歸北大,擔任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此消息一出轟動了科學界,作為一個領域的開拓者,他絕對是由有著極其重要的分量,他曾被稱讚為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人,國內的人民也不明白這位放棄國外優厚待遇的教授所為什麼?
  • 邵逸夫基金會捐資5億元支持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前沿研究
    5月3日,邵逸夫基金會向北京大學捐贈儀式暨逸夫樓命名儀式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邵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宣布捐資5億元,設立北京大學邵逸夫教育基金,支持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前沿研究機構的建設和發展,匯聚全球頂尖學者,開展前沿尖端科學研究,解決重大生命科學問題,增進人類福祉,助力北大跨步邁向世界一流大學前列。
  • 又一位科學家回國,加入「北京大學」,他是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
    其實,除了老一輩科學家外,近些年,也經常會有一些科學家回國效力,比如我們熟悉的施一公、饒毅等。他既是生物物理化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又是舉世聞名的單分子生物學、無標記光學成像、單細胞基因組學的開拓者和領軍人物。他就是科學家謝曉亮。
  •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謝曉亮:放棄哈佛終身教授,全職回北大任教
    2014年9月19日,世界上第1例「MALBAC嬰兒」在中國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誕生,此事件標誌著中國胚胎植入前遺傳診斷技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而這一技術開發者就是謝曉亮所帶領的團隊。在科學領域,謝曉亮科研水平也是越來越高,卻在2001年,受聘北京大學化學學院客座教授,同時成為了中國分子動態與穩態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 科學網—專訪:謝曉亮的科學人生
    2009年,謝曉亮獲得美國能源部頒發的歐內斯特·奧蘭多·勞倫斯獎。頒獎詞寫道:「該獎是表彰謝曉亮教授在非線性拉曼顯微學和高靈敏度分子振動成像領域的創新研究,在創立單分子生物物理化學領域中的科學領導地位,以及他在酶反應動力學和活細胞基因表達領域中的傑出工作。」
  • 父母都是北大教授,兒子北大畢業加入美國籍,成美國「三院院士」
    父母都是北大教授,兒子北大畢業加入美國籍,成美國「三院院士」北京大學作為中國頂尖學府,為祖國培養了很多人才。不過這其中,有一部分人才流失到了國外,最大的對象就是美國。謝曉亮,1962年出生於中國北京,他的家庭很特殊,父母均是北京大學化學系的教授,因此他在北京大學附屬小學和北京大學附屬中學完成了小學與中學階段的學業。優良的基因加上高學歷父母的教育,謝曉亮的學習成績一直拔尖。1980年,他考入北大化學系,業餘時間還旁聽了物理系和數學系的課程。
  • 北京大學謝曉亮教授獲2017「求是傑出科學家獎」
    北京大學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ICG)主任、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BIOPIC)主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醫學院院士、哈佛大學講席教授、北京大學教授謝曉亮,因其在單分子生物學和精準醫療領域的卓越成就,榮獲2017年度「求是傑出科學家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