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謝曉亮受聘擔任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
2019年11月6日,學校舉行聘任儀式。校長郝平,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柴真,理學部原主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謝曉亮,以及理學部、理學部各院系、學科建設辦公室等相關負責人出席聘任儀式。
郝平為謝曉亮頒發聘書
聘任儀式上,郝平代表學校對饒毅作出的貢獻表示感謝,對謝曉亮出任理學部主任表示歡迎,希望他在新的平臺上為學校「雙一流」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郝平表示,此次理學部主任調整,是學校黨委從學科發展需要出發,經過通盤考慮、慎重研究後做出的決定。學校高度重視並全力支持理學部的建設與發展,他希望理學部在三個方面持續發力,做出更大成績:一是要繼續不斷推動改革,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戰略,聚焦重大科學研究,推動重大項目實施;二是要充分發揮理學部平臺作用,認真收集、研究各學院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做好學校和院系的溝通橋梁,服務和協助學院辦大事;三是要聚焦「雙一流」建設,做好學科戰略謀劃,明確未來發展目標,通過改革整合好資源,實現重大突破。
郝平講話
謝曉亮表示,北大理學部各學科實力雄厚,是學科交叉的理想之地。他回憶了在北大化學學院本科學習時經常旁聽物理系和數學系的課程,後來又學習生物、醫學的經歷,認為受益匪淺。他表示一定不辜負學校信任,與理學部各學院密切合作,做好學科布局與規劃,進一步加大國際領軍人才引進力度,推進學科交叉與融合。
謝曉亮發言
謝曉亮,1962年出生於中國北京,生物物理化學家1980年謝曉亮考入北京大學化學系,1985年出國留學。30多年後,2018年7月,謝曉亮放棄了在美的優渥科研條件,正式全職回到母校北大任教。
謝曉亮曾接受澎湃新聞專訪,「這當然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談及去年的全職回國,謝曉亮如是表示。
他在為北大120周年校慶撰寫的紀念文章中提到,北大是他的人生啟蒙之地,也是他的科研回歸之地。而正式回歸這一刻,距離他第一次離開北大已經33年。
留美的這33載給他帶來了諸多榮譽。謝曉亮被譽為單分子酶學的創始人、單分子生物物理化學的奠基人之一、相干拉曼散射顯微成像技術和單細胞基因組學的開拓者。他是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2015年還獲得美國阿爾伯尼獎(Albany)。
當年,謝曉亮和史丹福大學教授Karl Deisseroth共同摘得該獎項的理由為:表彰兩位傑出學者分別在單分子生物學和光遺傳學等生物醫學研究中做出的技術創新,以及這些技術在醫學上的重要應用,如更好地避免試管嬰兒的遺傳性疾病、了解精神疾病等。謝曉亮也是首位阿爾伯尼獎華人得主。
1998年,謝曉亮36歲,被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系聘為終身教授。這也是改革開放後,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
2009年,哈佛任命他為Mallinckrodt化學和化學生物學講席教授。然而,對基礎研究及應用轉化有更大抱負的謝曉亮開始看到,「國家在改革開放後這麼短的時間內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回來,是因為這裡的研究機會比美國哈佛的更好,這是主要原因。」
謝曉亮認為,國家的持續支持「使中國科研整體水平大有提高」。而在33年前,正是由於「國內的科研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畢竟有很大差距」,他才出國深造。
2018年7月,56歲的謝曉亮正式全職回到母校北京大學任教,現為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原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BIOPIC」)主任、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 。
新聞來源:北京大學新聞網、澎湃新聞(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