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下午,我校物科院1981級校友、中國科學院院士楊金龍教授回母校講學。講座開始前,學校在敬文圖書館二樓東報告廳舉行歡迎儀式,校長陳國祥、副校長張序餘、物科院及化科院領導班子和師生代表參加歡迎會。張序餘主持歡迎儀式,陳國祥致歡迎辭並向楊金龍院士頒發「傑出校友」榮譽證書。
歡迎會後,楊金龍院士為在場師生作了題為「探索分子世界的奧秘-單分子科學簡介」的學術講座。講座由科研院院長李亞飛主持。楊金龍院士首先對單分子科學的研究範圍和應用場景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他提出,單分子科學技術在物理觀測、材料科學、電子晶片、生物製藥等多個核心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接著,楊金龍院士詳細介紹了光攝技術等輔助技術,單分子螢光觀測等物理化學分子技術,以及低維納米材料的理性設計與功能化,固體表面的結構與催化機理等更精微的微觀世界探索進程,並圍繞能量與空間分辨的單分子顯微術,通過圖片,動畫展開詳細討論。
隨後,楊金龍院士又介紹了掃描隧道顯微鏡,光譜學檢測技術等當前研究進展。楊院士通過動畫展示了單分子世界的精彩細節,引起了師生們的廣泛興趣。楊院士還針對自己所從事的研究領域,講述了交叉學科領域的應用。報告以諾貝爾獎得主費曼的憧憬「如果有一天可以按人的意志安排一個個原子,將會產生怎樣的奇蹟?」作為結束。
講座後進行了「我與學長面對面」訪談環節,楊金龍院士同現場師生進行了親切深入交流。楊院士結合在南師物理系的本科學習,以及在量子化學中的科研經歷,談了自己對交叉學科的看法,對學術、科研精神的理解和對本科生科研的建議,他鼓勵同學們在本科期間能夠積極探索一些具有挑戰性和前瞻性的領域。他表示,有時候我們所掌握的學識和知識反而會成為研究的制約因素,我們往往不會去證明一些看似平庸的問題,可實際去探究卻又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成果。他提出,本科生進實驗室可以不被論文成果等要求束縛住手腳,科研技能和尋找問題的能力才應是本科生科研教學的最終目的。
附錄:
楊金龍院士簡歷:
楊金龍院士1966年1月出生於江蘇鹽城,1981-1985年本科就讀於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物科院前身),獲學士學位;1991年博士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基礎物理中心凝聚態物理理論專業。畢業後留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任教,曾在義大利Padova大學、Cagliari大學、國際理論物理中心、香港科技大學、東京大學、香港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單位工作和訪問,2018年4月起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201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楊院士長期致力於應用量子化學研究,在新型功能材料的設計與模擬、表面單分子量子行為的表徵與調控等方面取得了原創性和系統性成果,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影響。已發表SCI收錄論文540餘篇(第一和通訊作者280篇),其中Science 3篇、Nature 5篇、Nature子刊10篇、J. Am. Chem. Soc. 31篇、Angew. Chem. Int. Ed. 13篇和Phys. Rev. Lett 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