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1485字,預計閱讀3分鐘
正式全職回到母校任教一年半後,這位「四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被委以重任。
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右)為謝曉亮院士頒發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聘書。(本文圖片均來自北京大學新聞網)
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謝曉亮受聘擔任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
2019年11月6日,北京大學舉行聘任儀式。校長郝平,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柴真,理學部原主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謝曉亮,以及理學部、理學部各院系、學科建設辦公室等相關負責人出席聘任儀式。
郝平講話
聘任儀式上,郝平代表學校對饒毅作出的貢獻表示感謝,對謝曉亮出任理學部主任表示歡迎,希望他在新的平臺上為學校「雙一流」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郝平表示,此次理學部主任調整,是學校黨委從學科發展需要出發,經過通盤考慮、慎重研究後做出的決定。學校高度重視並全力支持理學部的建設與發展,他希望理學部在三個方面持續發力,做出更大成績:
一是要繼續不斷推動改革,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戰略,聚焦重大科學研究,推動重大項目實施;
二是要充分發揮理學部平臺作用,認真收集、研究各學院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做好學校和院系的溝通橋梁,服務和協助學院辦大事;
三是要聚焦「雙一流」建設,做好學科戰略謀劃,明確未來發展目標,通過改革整合好資源,實現重大突破。
謝曉亮發言
謝曉亮表示,北大理學部各學科實力雄厚,是學科交叉的理想之地。他回憶了在北大化學學院本科學習時經常旁聽物理系和數學系的課程,後來又學習生物、醫學的經歷,認為受益匪淺。
他表示一定不辜負學校信任,與理學部各學院密切合作,做好學科布局與規劃,進一步加大國際領軍人才引進力度,推進學科交叉與融合。
1975年,謝曉亮與父母和弟弟在新建北大圖書館前
此前,據北京大學新聞網消息,2018年7月1日起,北大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主任、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謝曉亮正式全職回到母校北大任教,擔任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
1998年,謝曉亮成為改革開放後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
2009年,他成為改革開放後第一位哈佛冠名講席教授的中國大陸學者;
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物理化學和生物物理界最高獎獲得者,是獲得美國生命醫學大獎——阿爾伯尼生物醫學獎的第一位華人。
謝曉亮撰文表示:「我生於北大,長於北大,熟悉這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從北大幼兒園、北大附小、北大附中到北京大學,我在北大度過了大部分的學生時光,與北大一起經歷了中國的歷史變遷,建立了無法割捨的聯繫。每次回到燕園,我總會感覺到一種溫暖的氣息,使我變得沉著和平靜。對我而言,北大不僅僅是一個學校,更是一個家園;她不僅是學術的殿堂,更是我心靈的歸屬地。如今在美國留學工作三十餘載後,我選擇回到北大,與燕園再續前緣——這裡既是我的人生啟蒙之地,也是我的科研回歸之地。」
在北大求學時的謝曉亮
2018年畢業季到來,這是謝曉亮20年來最後一次作為哈佛教授就座畢業典禮的主席臺,他很高興這也是其長子哈佛本科畢業的畢業典禮。
此外,他還參加了兩個女兒的高中畢業典禮,她們也都要上大學了,「很欣慰孩子們已經長大成人,這樣我可以安心回北大繼續我的科學研究事業。」他如此撰文回憶道。
人物簡介
謝曉亮,生物物理化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962年生於北京,1984年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1990年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獲博士學位,在芝加哥大學完成博士後研究後到美國太平洋西北實驗室工作。
1998年被哈佛大學聘為化學和化學生物系終身教授,2009-2018年任哈佛Mallinckrodt講席教授。2010年起在北大任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主任,2016年起任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2018年7月起任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
(本文綜合整理自北京大學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