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基金會捐資5億元支持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前沿研究

2020-11-29 北大新聞網

5月3日,邵逸夫基金會向北京大學捐贈儀式暨逸夫樓命名儀式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邵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宣布捐資5億元,設立北京大學邵逸夫教育基金,支持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前沿研究機構的建設和發展,匯聚全球頂尖學者,開展前沿尖端科學研究,解決重大生命科學問題,增進人類福祉,助力北大跨步邁向世界一流大學前列。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教育部港澳臺辦主任劉錦、副主任田露露,邵逸夫基金會主席陳偉文、特別顧問翁以登、理事蔡梅芝、理事李潔儀、財務總裁Jeremiah Rajakulendran,與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教育基金會理事長郝平,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吳虹、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主任謝曉亮、教育基金會秘書長李宇寧、國際合作部副部長王勇、教育基金會副秘書長耿姝等共同出席。北京大學副校長、教育基金會副理事長王博主持儀式。

 
合影

郝平對邵逸夫先生和邵逸夫基金會長期以來為北大發展所作出的重大貢獻表示衷心感謝。他指出,習近平總書記昨天上午到北京大學考察,充分肯定了北京大學120年來為國家和民族作出的突出貢獻和創建一流大學取得的成績。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北京大學開啟世界一流大學發展建設新徵程指明了方向,極大地鼓舞了北京大學全體師生的士氣。郝平表示,跨越雙甲子的北京大學,正處於高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希望在邵逸夫基金會的支持下,北京大學師生同舟共濟、腳踏實地、奮發有為,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重要貢獻。

 
郝平致辭

陳偉文表示,北大在生命科學研究領域一直走在國際前沿,結合不同學科的智慧,融會貫通,為重大生物醫學議題作出巨大貢獻。他感激北大給予邵氏基金會機會去支持前沿生命科學,為學者及其研究略盡綿力,為人類帶來更好的生活。陳偉文對北大科研人員為增進人類福祉而不懈奮鬥表示讚賞,更對未來充滿信心。

 
陳偉文致辭

吳虹表示,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是國內綜合實力最強的生命科學研究與教育機構,國家科研和教育體制改革創新的陣地。邵逸夫基金會的捐資對於學院廣募英才、組建有競爭力的團隊、支持原始創新性研究將產生深遠影響,助力學院砥礪前行,再創輝煌。

 
吳虹致辭

謝曉亮教授回顧了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的成立緣起和願景,介紹了中心近年來獲得的重要突破和成果。他感謝邵逸夫基金會的資金支持。這將為前沿科學研究的開展提供強大助力,開展人類基因圖譜計劃,帶來生物醫學的嶄新突破,貢獻於整個人類社會。

 
謝曉亮致辭

在陳寶生等領導和嘉賓的見證下,陳偉文與郝平共同籤署捐贈協議,並遞贈支票。郝平代表北京大學向邵逸夫基金會頒授北京大學傑出教育貢獻獎,吳虹和謝曉亮分別贈送紀念品。

 
協議籤署

郝平向邵逸夫基金會頒授北京大學傑出教育貢獻獎

陳寶生、陳偉文與郝平共同啟動水晶球,北京大學將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大樓命名為「逸夫樓」,以感謝邵逸夫基金會捐資興學的善舉。未來,雙方還將共同建設北京大學逸夫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院所在地也將被命名為逸夫生命科學園。

啟動水晶球

延伸閱讀

享譽全球的香港愛國實業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一生以慈善為懷,慷慨支持祖國的教育和科學事業發展,捐贈足跡遍布神州大地,堪為華人慈善家的典範,為世人所敬仰。邵逸夫的善心義舉也惠及北京大學,長期以來為北京大學的人才培養和教學科研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邵逸夫就慷慨捐資支持北京大學的發展,興建北京大學理科樓群。作為一個集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建築群,理科樓群的建設極大地提升了北大當時的辦學條件,改善了師生的教學環境,為北大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保障。

在北大120周年校慶之際,邵逸夫基金會此次捐資永久性設立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逸夫創新基金,支持人類細胞圖譜計劃的開展;同時永久性設立生命科學學院逸夫發展基金,幫助學院延攬頂尖人才,為創新人才提供科研啟動資金,支持科研攻關聯合體合力解決原創性重大科學問題,實現生命科學學院的可持續發展。

編輯:麥洛


相關焦點

  • 2018邵逸夫獎全球發布,邵氏新主席陳偉文現身
    5月14日,2018年度邵逸夫獎新聞發布會在「東方好萊塢」香港舉行,邵氏新主席陳偉文低調現身,邵逸夫基金會董事蔡梅芝女士、李潔儀女士、Mr Jerry Rajakulendran、特別顧問翁以登博士,邵逸夫獎理事會主席及評審會副主席楊綱凱教授、理事程伯中教授、理事陳偉儀教授,以及全球學界代表
  • 金衛醫療集團捐資支持北京大學開展國際交流活動
    9月30日,金衛醫療集團在臨湖軒宣布向北京大學捐資設立「北京大學金衛國際交流基金」,為北大師生參與國際大學組織活動提供資助。北京大學校長王恩哥、金衛醫療集團董事局主席兼執行長甘源先生代表雙方共同籤署捐贈協議。儀式由北京大學副校長李巖松主持。
  • 高善文3000萬捐資北大 以恩師名設獎學金!哪些大佬最熱心...
    捐資成立3000萬獎學金  「近日欣聞您攜校友,慷慨捐資逾三千萬元,設立北京大學秦宛順靳雲匯獎學基金(簡稱」秦靳獎學金「),在此,我謹代表學校,向您表示衷心感謝!」北京大學黨委書記、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理事長邱水平在致高善文的感謝信中寫道。
  • 【科學焦點】不愧是李「超人」!李嘉誠基金會捐資支持的2名科學家均獲諾貝爾獎!
    其中,醫學獎、化學獎兩個獎項的兩名得主——加拿大亞伯達大學「李嘉誠應用病毒學研究所」總監霍頓(Michael Houghton)及美國生物學家、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李嘉誠生物醫學與健康科學講座教授道德納(Jennifer A. Doudna),均曾受惠李嘉誠基金會的捐資。
  • 李嘉誠基金會捐資支持的2名科學家均獲諾貝爾獎
    Doudna),均曾受惠李嘉誠基金會的捐資。該研究所於2010年成立,李嘉誠基金會及亞伯達省政府分別捐資至於諾貝爾化學獎的兩名得主沙爾龐捷與道德納,她們的主要研究成果是基因編輯,研發了一種叫作CRISPR/Cas9的基因剪刀,可以用來很精準地改變動植物、微生物的DNA。這個技術能用在癌症、遺傳類疾病治療上,可以說是顛覆性的創新。
  • 基金會捐資支持的2名科學家均獲諾貝爾獎
    Doudna),均曾受惠李嘉誠基金會的捐資。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教授表示:「杜德納教授和沙爾龐捷教授的研究為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和醫學帶來革新,並為改善人類健康開闢了新領域;也印證了李嘉誠基金會獨具慧眼,洞悉兩位教授在醫學科技的創見而作出的支持。
  • 2020「科學探索獎」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獲1.5億元獎金
    important}今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獲1.5億元獎金,最年輕獲獎人僅30歲!」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
  • 2018年度邵逸夫獎名單公布
    2018年度邵逸夫獎基金會5月14日在香港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第15屆「邵逸夫獎」得獎的三位科學家
  • 50人1.5億元,「科學探索獎」公布,最年輕獲獎者僅30歲
    9 月 25 日,「科學探索獎」正式公布第二屆獲獎名單,50 位青年科學家獲獎,每位獲獎人將在未來 5 年獲得每年 60 萬元、累計 300 萬元的現金資助,並可對獎金做自由支配。此次 50 位獲獎者中有 48 名擁有教授或同級職稱,42 名獲得過傑青、優青、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求是獎等知名學術榮譽和獎項,35 歲以下獲獎人 6 位——最年輕的是來自北京大學微納電子學系的博士生導師黃芊芊
  • 不必再為五鬥米折腰 50位「科學探索獎」獲獎青年科學家分享1.5億...
    這是「科學探索獎」成立後的首次頒獎。去年,在騰訊公司成立20周年之際,騰訊基金會宣布將投入10億元的啟動資金資助設立「科學探索獎」。這一獎項由騰訊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與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攜手楊振寧、毛淑德、何華武、鄔賀銓、李培根、陳十一、張益唐、施一公、高文、謝克昌、程泰寧、謝曉亮、潘建偉等科學家共同發起,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旨在支持在中國大陸全職工作的、45周歲及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 2018年度邵逸夫數學科學獎
    Luis A Caffarelli        邵逸夫獎基金會於今天5月14日(星期一)在香港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第十五屆邵逸夫獎獲獎名單。數學科學獎頒予路易.卡法雷 (Luis A Caffarelli),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數學教授,以表彰他在偏微分方程上的突破性工作,包括創立一套正則理論,適用於如蒙日−安培方程等非線性方程,及如障礙問題等的自由邊界問題,這些工作影響了該領域整個世代的研究。
  • 2020年度邵逸夫獎獲獎名單揭曉
    5月21日,在香港九龍香格裡拉大酒店,邵逸夫獎理事會主席、評審會副主席楊綱凱(中)在記者會上發言。新華社記者 王申 攝新華社香港5月22日電 邵逸夫獎基金會21日在香港公布2020年度邵逸夫獎獲獎名單,來自美國、英國、德國和以色列的多位科學家分獲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3個獎項,每項獎金為120萬美元。
  • 2020「科學探索獎」揭曉,最小獲獎者來北京大學,年僅30歲
    值得一提的是,50位獲獎者中,最年輕的是來自北京大學微納電子學系的博士生導師黃芊芊,僅30歲。、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後摩爾時代超低功耗微納電子器件及其在邏輯電路、神經形態計算等領域的應用。作為負責人,主持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項目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集成電路3~5納米節點器件基礎問題研究」應急管理項目等。
  • 2020科學探索獎揭曉,最小獲獎者來自北京大學,年僅30歲
    值得一提的是,50位獲獎者中,最年輕的是來自北京大學微納電子學系的博士生導師黃芊芊,僅30歲。、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後摩爾時代超低功耗微納電子器件及其在邏輯電路、神經形態計算等領域的應用。作為負責人,主持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項目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集成電路3~5納米節點器件基礎問題研究」應急管理項目等。
  • 中國的邵逸夫獎應大力宣傳
    ,由邵逸夫獎基金會有限公司管理及執行的國際性獎項,旨在表彰在學術及科學研究或應用上在近期獲得突破性的成果,和該成果對人類生活產生深遠影響的科學家。,分別為邵逸夫天文學獎、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和邵逸夫數學科學獎,每項獎金一百二十萬美元、一面獎牌及一張證書。
  • 第四屆北京大學唐孝炎環境科學創新獎學金頒獎典禮舉行
    2018年5月12日上午9點,第四屆北京大學唐孝炎環境科學創新獎學金頒獎典禮在北京大學環境大樓B121報告廳舉行。出席頒獎典禮的嘉賓有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唐孝炎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唐孝炎基金管理委員會主任張遠航教授,北大環境學院副院長王奇教授,北大教育基金會副秘書長趙文莉博士,深港產學研環保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總經理封緒水,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姚納新,聚光科技董事長葉華俊,聚光科技子公司無錫中科光電總經理萬學平,北大環境學院黨委副書記劉卉等,還有來自全國20
  • 「邵逸夫獎」今年頒獎禮或延期至2021年舉行
    導讀:「邵逸夫獎」為國際性獎項,得獎者應仍從事於有關的學術領域,在學術或科學的研究或應用上有傑出貢獻,或在近期獲得突破性的成果,或在其他領域有卓越之成就。評選的原則主要考慮候選人之專業貢獻能推動社會進步,提高人類生活質素,豐富人類精神文明。
  • 2018年邵逸夫獎名單公布:三個獎項,每項獎120萬美元
    邵逸夫獎基金會網站 圖邵逸夫獎基金會網站5月14日消息,邵逸夫獎基金會於今天5月14日(星期一)在香港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今屆共有三位科學家獲頒獎項,得獎者名單如下。所有數據於香港時間 15:30 (GMT 07:30) 在 www.shawprize.org 網站上載。
  • 北京大學7位教師、6位校友獲2020年「科學探索獎」
    11月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來自9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依次從饒毅、潘建偉、鄔賀銓、程泰寧等發起人手中接過獎盃。獲獎者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北京大學共有7位教師、6位校友獲獎,13位北大人在各自領域脫穎而出。
  • 「科學探索獎」1.5億元重獎50位科學家!南科院陳求穩研究員入選
    2020年9月25日,啟動資金高達10億元的「科學探索獎」正式公布第二屆獲獎名單他們將在未來5年各獲得由騰訊基金會資助的300萬元獎勵,用於自由開展科學探索研究。南京水科院陳求穩研究員入選。長期致力於重大流域生態環境保護中的基礎科學問題探索和前沿技術研發與應用,發現徑流過程變化影響關鍵生源要素循環和魚類生境質量的新規律及內在機制,提出了徑流過程多維調控和區域汙染負荷削減策略,產生了重要的學術影響以及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發表期刊論文300餘篇,其中SCI收錄160餘篇,獲授權發明專利34項;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特等獎1項、一等獎5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