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0月5日開始,今年的諾貝爾獎開始一一揭曉。
到現在,一共公布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化學獎三個獎項,8名科學家得獎。
其中,醫學獎、化學獎兩個獎項的兩名得主——加拿大亞伯達大學「李嘉誠應用病毒學研究所」總監霍頓(Michael Houghton)及美國生物學家、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李嘉誠生物醫學與健康科學講座教授道德納(Jennifer A. Doudna),均曾受惠李嘉誠基金會的捐資。
讓人不光讚嘆諾獎得主的研究,更不得不稱道:李嘉誠,眼光實在精準!
李嘉誠7日透過旗下基金會網站祝賀霍頓及道德納得獎,並對兩人獲獎高興得淚下,感謝他們及團隊為世界帶來改變和希望。
現年70歲的霍頓是英國人,在加拿大亞伯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任職10年。他是亞伯達大學微生物學及免疫學系教授,同時是「李嘉誠應用病毒學研究所」(Li Ka Shing Applied Virology Institute)的總監。
至於諾貝爾化學獎的兩名得主沙爾龐捷與道德納,她們的主要研究成果是基因編輯,研發了一種叫作CRISPR/Cas9的基因剪刀,可以用來很精準地改變動植物、微生物的DNA。這個技術能用在癌症、遺傳類疾病治療上,可以說是顛覆性的創新。
先說,最新公布的諾貝爾化學獎。
得主是兩個女科學家:法國的沙爾龐捷(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的杜德納(Jennifer A. Doudna)。
她們的主要研究成果是基因編輯,研發了一種叫作CRISPR/Cas9的基因剪刀,可以用來很精準地改變動植物、微生物的DNA。
這個技術能用在癌症、遺傳類疾病治療上,可以說是顛覆性的創新。
▲杜德納(右)和沙爾龐捷
其中,李嘉誠資助的是杜德納。
詹妮弗·杜德納,1964年2月19日出生於美國華盛頓,1989年在哈佛醫學院獲得博士學位。生物化學家,任職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獎理由是「開發出了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獎金份額為1/2。
▲ 珍妮弗· 杜德納
2011年時,李嘉誠基金會就向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捐款4000萬美元,興建「李嘉誠生物醫學和健康科學中心」。
2014年,又捐資1000萬美元,支持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基因組學創新計劃(Innovative Genomics Initiative, IGI),同時,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建立李嘉誠基因組學工程中心、特設講座教授席。兩校為有關研究撥款200萬美元作啟動資金。
這個IGI計劃執行總監正是杜德納。
杜德納還被聘為李嘉誠生物醫學及健康科學校長講座教授。
也就是說,李嘉誠為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投資超過3億人民幣。
▲李嘉誠出席李嘉誠生物醫學和健康科學中心開幕典禮
2017年,杜德納還親自飛到香港,給李嘉誠上課,用3D列印的樂高展示DNA剪輯技術。據說,當時李嘉誠更笑稱「要把全世界最酷的樂高送給孫兒」。
▲道德納向李嘉誠展示利用3D列印的樂高,示範DNA剪輯的過程
憑藉突破性基因編輯研究而聞名的珍妮花‧杜德納教授(Professor Jennifer A Doudna),因其卓越成就獲頒今屆諾貝爾化學獎。據悉,杜德納教授是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李嘉誠生物醫學與健康科學講座教授席、分子及細胞生物化學教授,以及該校嶄新基因組學創新研究所管治委員會會長及主席。嶄新基因組學創新研究所從2014年由李嘉誠基因組學工程中心開始,杜德納教授為當時的行政總監。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珍妮花‧杜德納教授(左)與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教授,於2017年12月17日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130周年第198屆學位頒授典禮合照。
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教授表示:「杜德納教授和沙爾龐捷教授的研究為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和醫學帶來革新,並為改善人類健康開闢了新領域;也印證了李嘉誠基金會獨具慧眼,洞悉兩位教授在醫學科技的創見而作出的支持。杜德納教授於2017年獲香港大學頒授名譽科學博士,而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亦很榮幸邀請到杜德納教授來港,出席並為本院130周年第198屆學位頒授典禮主禮嘉賓,她和沙爾龐捷教授獲頒諾貝爾獎實至名歸,我們致以最衷心祝賀。
再看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獲獎的是3個人:英國的霍頓(Michael Houghton)、美國的賴斯(Charles M. Rice)以及美國的阿爾特(Harvey J. Alter)。
獲獎的原因是,他們發現了C型肝炎病毒,讓驗血和新藥物成為可能,從而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就是下面三個人。
▲從左起為阿爾特、霍頓、賴斯
其中,李嘉誠資助的是霍頓。
麥可·霍頓,1949年出生於英國,生物化學家。1977年獲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生物學博士學位。目前任職於加拿大埃德蒙頓艾伯塔大學,擔任李嘉誠應用病毒學研究所主任。獲獎理由是「發現C型肝炎病毒」,獎金份額為1/3。
▲麥可·霍頓
霍頓雖然是英國人,不過在拿到博士學位5年後,就到了美國,2010年他又以頂尖科學人才身份來到加拿大阿爾伯特大學進行科學研究。
霍頓等三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的獲獎理由是,他們發現了C型肝炎病毒,讓驗血和新藥物成為可能,從而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之一霍頓,因發現C型肝炎病毒而獲獎,學院讚揚他們揭露了引起慢性肝炎的原因,利用未經實驗的策略分離C型肝炎病毒的基因組,加速發展血液檢測技術,把輸血的感染風險由三分一大大減低至200萬分一。他是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李嘉誠病毒研究所的主任,該研究所於2010年成立,獲亞伯達省政府捐資5250萬加元和李嘉誠基金會捐贈2,500萬加元(約1.46億港元)。
這筆錢是阿爾伯特大學有史以來獲得最大筆的現金捐款,當時就專門設立李嘉誠應用病毒學研究所。
霍頓後來也成為李嘉誠應用病毒學研究所的總監。
▲李嘉誠應用病毒學研究所
為何要巨資贊助英美大學
美國大學基金會———財富蘊藏其中
美國頂尖大學接受社會捐贈的歷史已逾300年, 其本土第一所高校———哈佛大學的成立就肇始於約翰·哈佛 (John Harvard) 1636年捐贈的300捲圖書資料和800鎊捐款。此後, 第一個大學基金會在匹茲堡大學成立, 拉開了現代大學籌款制度化大幕。至今, 在美國大學爭取社會捐助已成為一種傳統, 募捐手段之規範、範圍之廣、獲取金額之巨為世界各大學所仰慕。截至2015年, 哈佛大學擁有大學基金376億美金, 十年的投資回報率在13%以上, 年度基金投資收益為58億左右。總體來看, 美國一流大學依賴於學費和政府撥款的財政結構已成歷史, 構成美國頂尖大學經費渠道的主要部分有三個:社會捐贈貢獻、基金保值增值和公司化籌款運動。
1.社會捐贈貢獻
隨著歷史的沉澱, 社會捐贈在美國大學已成為一種文化, 已成為美國大學獨特的物質財富和精神文化, 也成為一所大學綜合實力的折射。富有遠見的捐贈戰略設計和溝通策略為美國大學的持久卓越提供了有力的財政支持。
據《美國新聞和世界報導》發布的美國大學排名指標所示, 一所大學除了應重視學術實力、國際論文、名望聲譽、錄取率、畢業率、校長打分等, 還要把握一個重要指標, 就是校友捐贈, 這也是一所大學排名增值的砝碼。
捐贈雖然蘊含著情感因素, 然而這並非唯一因素。美國大學的戰略設計和舉措, 素來重視校友工作。美國大學的校友會的成立往往在大學之始, 而不是待到大學真正功成名就才著手這項工作。
如史丹福大學成立於1891年, 第二年即成立了史丹福大學校友會。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成立於1908年, 屬於公立大學, 在其成立的第十個年頭成立了校友會, 其宗旨即「幫助我們特有的母校的發展」, 目標是「提高和增進大學和她的校友們的利益和福祉」。此外, 美國大學從領導層到普通師生都很重視校友工作, 把校友作為學校發展的最重要資源。
2.基金保值增值
美國大學的管理者很清楚, 所有的基金只有流入金融市場, 在市場中不斷滾動運作才可能實現基金以幾何級數的速度迅速增長, 僅僅靜態地持有這些基金則是一種資源的浪費。美國大學的捐贈基金一般被投資於金融、房地產、能源等市場, 以此實現基金的保值並獲得較高的投資收益。這種依靠基金投資收益的部分, 成為大學基金不斷膨脹的主要來源。可以說, 美國大學捐贈, 不僅是大學經費的重要來源, 亦是十分重要的金融投資成本。這一經驗背後的秘訣在於美國大學成立自己專門的資產管理公司, 如哈佛大學成立了哈佛資產管理公司, 這是一個隸屬於哈佛大學, 對哈佛大學資產進行全面投資管理的公司, 其職能在於理財, 包括現金的和非現金的資產, 由來自金融、投資、管理等領域的專家對哈佛大學所有的捐贈進行操作和負責, 其主要目的在於使哈佛大學的基金保值增值, 維護其長久購買力。此外, 耶魯大學、史丹福大學等頂尖大學都在開展針對捐贈的市場化運作。
3.公司化籌資運動
主動出擊開展大規模籌資是美國大學的一大特色, 籌資的效果不僅決定大學未來的財政來源, 更代表了社會對大學辦學質量的評價和認可。為在競爭激烈的籌資運動中脫穎而出, 美國大學基金會逐漸著手採納公司戰略規劃制定籌資方案。以佛羅裡達大學為例, 2003年正值學校制定2010年籌資目標之際, 為此佛大充分利用了「組織診斷———客戶開發———遠景預測」的公司戰略規劃技術制定七年籌資計劃。整個計劃分成三大部分:診斷大學基金會的環境與問題, 確定大學籌資戰略的優先級;跟蹤重要的現有及潛在大額客戶, 得到反饋後公布階段重要戰役;根據前三年籌資額度以及本年情報分析, 對未來一段時間的結果做出預測, 最終宣布戰役目標是2010年籌獲12億美元。由於該戰略借鑑公司經驗, 向市場務實偵測, 凸顯了客觀性和明確性, 因此, 取得的收效也是非常明顯:截至2005年, 佛大的籌資總額已達約8.4億美元。此外, 態勢分析、槓桿分析等公司戰略制定技術也常被用於大學基金會籌資規劃。
根據李嘉誠基金會的數據,從1980年以來,李嘉誠公益捐贈一共超過270億港幣。
也就是將近240億人民幣,考慮到很多捐款捐贈的時間很早,所以換算到現在肯定遠遠超過240億。
這其中,大宗項目,一方面是賑災,比如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他先後捐了1.4億人民幣。還有就是捐助教育、社會救濟,像著名的長江商學院、汕頭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西部教育醫療計劃等等。但李嘉誠基金會還特別喜歡捐助一類項目,就是醫學研究。
舉幾個例子:
1998年,向史丹福大學捐贈400萬美元,設立肝炎研究計劃。
2005年,捐贈4000萬美元,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成立健康科學研究中心。
2018年,向雪梨大學捐贈2500萬港幣,支持發展CAR-T細胞免疫療法。
▲捐贈美國的項目大多和生物技術有關
都說李嘉誠做生意厲害,他在科學研究上選人、選項目的能力,一樣槓槓的!
來源:大公報、李嘉誠基金會官網、正商參閱、正解局、澎湃新聞、制度開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