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願用 1000 億,換 10 年青春 ",也許會成真。
正解局出品
李嘉誠,哭了!
更準確地說,是喜極而泣。
因為,從 10 月 5 日開始,今年的諾貝爾獎開始一一揭曉。
到現在,一共公布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化學獎三個獎項,8 名科學家得獎。
其中,醫學獎、化學獎兩個獎項,2 名科學家得到了李嘉誠的資助。
讓人不光讚嘆諾獎得主的研究,更不得不稱道:李嘉誠,眼光實在是毒!
先說,最新公布的諾貝爾化學獎。
得主是兩個女科學家:法國的沙爾龐捷(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的杜德納(Jennifer A. Doudna)。
她們的主要研究成果是基因編輯,研發了一種叫作 CRISPR/Cas9 的基因剪刀,可以用來很精準地改變動植物、微生物的 DNA。
這個技術能用在癌症、遺傳類疾病治療上,可以說是顛覆性的創新。
道德納(右)和沙爾龐捷
其中,李嘉誠資助的是杜德納。
2011 年時,李嘉誠基金會就向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捐款 4000 萬美元,興建 " 李嘉誠生物醫學和健康科學中心 "。
2014 年,又捐資 1000 萬美元,支持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基因組學創新計劃(Innovative Genomics Initiative, IGI),同時,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建立李嘉誠基因組學工程中心、特設講座教授席。兩校為有關研究撥款 200 萬美元作啟動資金。
這個 IGI 計劃執行總監正是杜德納。
杜德納還被聘為李嘉誠生物醫學及健康科學校長講座教授。
也就是說,李嘉誠為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投資超過 3 億人民幣。
李嘉誠出席李嘉誠生物醫學和健康科學中心開幕典禮
2017 年,杜德納還親自飛到香港,給李嘉誠上課,用 3D 列印的樂高展示 DNA 剪輯技術。
據說,當時李嘉誠表示,最高興是拿到最酷的樂高送給孫子。
再看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獲獎的是 3 個人:英國的霍頓(Michael Houghton)、美國的賴斯(Charles M. Rice)以及美國的阿爾特(Harvey J. Alter)。
獲獎的原因是,他們發現了C型肝炎病毒,讓驗血和新藥物成為可能,從而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就是下面三個人。
從左起為阿爾特、霍頓、賴斯
其中,李嘉誠資助的是霍頓。
霍頓雖然是英國人,不過在拿到博士學位 5 年後,就到了美國,2010 年他又以頂尖科學人才身份來到加拿大阿爾伯特大學進行科學研究。
而 2010 年,李嘉誠基金會向阿爾伯特大學捐贈 2500 萬加元(近 1.3 億人民幣),加拿大亞伯達省政府配套 5250 萬加元。
這筆錢是阿爾伯特大學有史以來獲得最大筆的現金捐款,當時就專門設立李嘉誠應用病毒學研究所。
霍頓後來也成為李嘉誠應用病毒學研究所的總監。
李嘉誠應用病毒學研究所
都說李嘉誠做生意厲害,他在科學研究上選人、選項目的能力,比起專門吃科研管理那碗飯的大部分人來說,也強上成千上萬倍。
不要說 3 億,就是 30 億砸出一個諾獎,這投資效率也實在是夠高了。
更多時候,是多少錢都打了水漂。
當然,在捐贈這件事情上,像李嘉誠這樣的大富豪,可能也是有私心的。
根據李嘉誠基金會的數據,從 1980 年以來,李嘉誠公益捐贈一共超過 270 億港幣。
也就是將近 240 億人民幣,考慮到很多捐款捐贈的時間很早,所以換算到現在肯定遠遠超過 240 億。
這其中,大宗項目,一方面是賑災,比如 2008 年四川汶川地震他先後捐了 1.4 億人民幣。
還有就是捐助教育、社會救濟,像著名的長江商學院、汕頭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西部教育醫療計劃等等。
但李嘉誠基金會還特別喜歡捐助一類項目,就是醫學研究。
舉幾個例子:
1998 年,向史丹福大學捐贈 400 萬美元,設立肝炎研究計劃。
2005 年,捐贈 4000 萬美元,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成立健康科學研究中心。
2018 年,向雪梨大學捐贈 2500 萬港幣,支持發展 CAR-T 細胞免疫療法。
捐贈美國的項目大多和生物技術有關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
香港著名的房地產大亨李兆基(曾經在福布斯全球排名第 4,是目前華人達到的最高位次),曾經說 " 願用 1000 億,換 10 年青春 "。
如果說這世界上有公平的話,生死肯定是其中之一,不論貧賤富貴,沒有人能逃脫生死。
不過,富豪們在生物醫藥上的捐贈和投資,也許有一天會打破這種公平。
所以,如果說李嘉誠有私心,也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