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化文教授
佛教在線深圳訊 已近80高齡的北京大學教授白化文前不久到廣東省深圳市講學,記者得以與這位老學者面對面,探討「國學」的種種「變」與「不變」。
自小浸淫國學,一生致力於研究佛學、敦煌遺書目錄和敦煌變文的問題及文學目錄和宗教目錄,與季羨林先生淵源頗深的白化文,卻謙虛地稱自己只是大師「門生」。他反對國學過熱,也不贊成中國文化傳統斷裂的說法,堅持要老老實實讀國學,並聲明自己「稱不上國學家」。「中國圖書館學特別是目錄學的工作者、佛教和敦煌學的學習者」,是白化文給自己的定位,「拿這尺子量我才比較合適」。
最近的國學熱是「皮球反彈」
記者:國學究竟該怎麼定義?國學的範疇應包括哪些東西?
白化文:國學,是西學東漸以來新產生的一個詞。準確地說,應該是從「五四運動」以後,拿「國學」與「西學」對比的說法在社會上就比較流行了。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胡適1922年底在北京大學創辦《國學季刊》,東南大學創辦了《國學叢刊》,一南一北兩所大學在上世紀20年代都創辦了國學雜誌,可見當時「整理國故」的學術風氣。當時學者對於「國學」的定義,指的應該是西學大量傳入中國以前(19世紀末)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總稱,包括儒釋道法工商農醫等等。這還只是它的第一層意義,我認為,它的內涵還應包括近現代以至當代對於「國學」的研究與發展,比如《國學研究》,比如於丹的《論語》解讀。
記者:關於國學究竟「熱」了沒有,學者們有兩派觀點,一派說國學是「鬧」不是「熱」;另一派認為,讀經講史過去更「熱」。您如何看?
白化文:的確「熱」起來了。就像皮球反彈原理,這與「文革」十年的文化大浩劫很有關係。當時,幾乎所有的國學都被批判殆盡,最近的國學熱就是「文革」十年的「皮球反彈」。
中國文化傳統並未斷裂
記者:也有許多學者認為,中國文化傳統的斷裂,早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後就開始了,如今的「國學熱」是百年中國思想界觀念體系全面重建的表現。您同意這種說法嗎?
白化文:說五四運動以後,我們全盤拋棄了傳統文化,這是不研究歷史。我們的老師,沒有一個不熱愛中國傳統學說,即便理工科也是如此,李政道、楊政寧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者,從小受到古典文化的訓練。況且,在當時的社會上,經典、民俗也都還是老百姓的現實,比如說婚喪嫁娶、四書五經。所以說,這點傳統在「五四運動」時期絕對還沒有斷。真正開始漠視它,那是解放後的事了。
另一方面,解放後對於傳統文化的研究較之前要進步多了。上世紀40年代,胡繩用筆名「蒲韌」出版的《二千年間》,是運用馬列主義角度研究中國歷史的早期成果之一。解放後,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還真是與時俱進了,並且確實百家爭鳴。此外,整理中國古典文獻的成就,在建國後也是空前的。拿研究北京的歷史文獻來說,過去有不少,可都是木刻本,且相當少見。解放後,北京出版社邀請學者來標點、整理並出版,資料翔實,隨時可供勘查、研究。
「國學大師」這帽子如今太廉價
記者:如今眾生喧囂講國學,國學院、大師班遍地開花,您如何看待當下的國學熱?
白化文:現在的「國學熱」有個問題。它本身既不是很熱,也不太可能再熱了。我老覺得「國學熱」是被一些人吵吵(炒作)起來的,並未見到什麼開創性的研究成果。而真正的國學大師,我不敢說沒出現,至少也還沒蓋棺定論。比如說季羨林先生,大家給他戴了一頂「國學大師」的帽子。其實,準確地說,他是以研究古代南亞某些文字和作品為主的一位大師,在中國開創了一個學派是真的。但「國學大師」這帽子如今太廉價。如果說「國學熱」,那全國有關國學的報章雜誌、圖書出版應該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我在圖書館裡混了一輩子也沒怎麼看到這種盛況,相反,科技書倒是出了不少。
恢復到解放前高中生的國文水平
記者:國學的當代價值何在?「古為今用」是不是一件好事?
白化文:中國人一定要學習本國的學術,而且所謂「國學」經過封建社會兩千年的傳承,已經形成了一套系統的、使社會穩定的文化基礎,對於當代的和諧社會有很大的借鑑意義。因此,我贊成適當普及國學。適當普及的前提是,現代人對「國學」已經很淡漠了。我的見解是,只要恢復到解放前高中生學習國文和本國史、本國地理的程度,就算很不容易了。
記者:在您看來,大眾學習國學應從哪些方面入手?如今的少兒讀經、穿漢服、京劇進課堂等現象,您又怎麼看?
白化文:首先得將「國學」普及到九年義務教育中去,但我堅決反對少兒讀經。少兒讀經幹嘛?過去少兒讀《三字經》是為了認字,要念「三百千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念完這些再念《大學》、《中庸》,一天念三行。
讀經典,應在初高中階段的語文課本裡多加國學經典篇目。我們可以看看解放前的國文課程設置。初中階段,文言文和白話文的比例是7:3。到了高中階段,就全是文言文了。1955年,時任教育部長的葉聖陶曾建議「語言」、「文學」分科,並在中學施行過三年。當時出兩種教科書,一種是語言,一種是文學。「語言教科書」未免太深,相當於現在大學中文系的《中國語言概論》,我不太贊成,應該挪到大學去學。而「文學教科書」可是完全恢復了解放前的課程設置,我覺得現在值得借鑑。(文:劉悠揚 圖:韓墨)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