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教授白化文:「我贊成適當普及國學」

2020-11-26 佛教在線


白化文教授

佛教在線深圳訊 已近80高齡的北京大學教授白化文前不久到廣東省深圳市講學,記者得以與這位老學者面對面,探討「國學」的種種「變」與「不變」。 

自小浸淫國學,一生致力於研究佛學、敦煌遺書目錄和敦煌變文的問題及文學目錄和宗教目錄,與季羨林先生淵源頗深的白化文,卻謙虛地稱自己只是大師「門生」。他反對國學過熱,也不贊成中國文化傳統斷裂的說法,堅持要老老實實讀國學,並聲明自己「稱不上國學家」。「中國圖書館學特別是目錄學的工作者、佛教和敦煌學的學習者」,是白化文給自己的定位,「拿這尺子量我才比較合適」。

最近的國學熱是「皮球反彈」

記者:國學究竟該怎麼定義?國學的範疇應包括哪些東西?

白化文:國學,是西學東漸以來新產生的一個詞。準確地說,應該是從「五四運動」以後,拿「國學」與「西學」對比的說法在社會上就比較流行了。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胡適1922年底在北京大學創辦《國學季刊》,東南大學創辦了《國學叢刊》,一南一北兩所大學在上世紀20年代都創辦了國學雜誌,可見當時「整理國故」的學術風氣。當時學者對於「國學」的定義,指的應該是西學大量傳入中國以前(19世紀末)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總稱,包括儒釋道法工商農醫等等。這還只是它的第一層意義,我認為,它的內涵還應包括近現代以至當代對於「國學」的研究與發展,比如《國學研究》,比如於丹的《論語》解讀。

記者:關於國學究竟「熱」了沒有,學者們有兩派觀點,一派說國學是「鬧」不是「熱」;另一派認為,讀經講史過去更「熱」。您如何看?

白化文:的確「熱」起來了。就像皮球反彈原理,這與「文革」十年的文化大浩劫很有關係。當時,幾乎所有的國學都被批判殆盡,最近的國學熱就是「文革」十年的「皮球反彈」。

中國文化傳統並未斷裂

記者:也有許多學者認為,中國文化傳統的斷裂,早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後就開始了,如今的「國學熱」是百年中國思想界觀念體系全面重建的表現。您同意這種說法嗎?

白化文:說五四運動以後,我們全盤拋棄了傳統文化,這是不研究歷史。我們的老師,沒有一個不熱愛中國傳統學說,即便理工科也是如此,李政道、楊政寧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者,從小受到古典文化的訓練。況且,在當時的社會上,經典、民俗也都還是老百姓的現實,比如說婚喪嫁娶、四書五經。所以說,這點傳統在「五四運動」時期絕對還沒有斷。真正開始漠視它,那是解放後的事了。

另一方面,解放後對於傳統文化的研究較之前要進步多了。上世紀40年代,胡繩用筆名「蒲韌」出版的《二千年間》,是運用馬列主義角度研究中國歷史的早期成果之一。解放後,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還真是與時俱進了,並且確實百家爭鳴。此外,整理中國古典文獻的成就,在建國後也是空前的。拿研究北京的歷史文獻來說,過去有不少,可都是木刻本,且相當少見。解放後,北京出版社邀請學者來標點、整理並出版,資料翔實,隨時可供勘查、研究。

「國學大師」這帽子如今太廉價

記者:如今眾生喧囂講國學,國學院、大師班遍地開花,您如何看待當下的國學熱?

白化文:現在的「國學熱」有個問題。它本身既不是很熱,也不太可能再熱了。我老覺得「國學熱」是被一些人吵吵(炒作)起來的,並未見到什麼開創性的研究成果。而真正的國學大師,我不敢說沒出現,至少也還沒蓋棺定論。比如說季羨林先生,大家給他戴了一頂「國學大師」的帽子。其實,準確地說,他是以研究古代南亞某些文字和作品為主的一位大師,在中國開創了一個學派是真的。但「國學大師」這帽子如今太廉價。如果說「國學熱」,那全國有關國學的報章雜誌、圖書出版應該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我在圖書館裡混了一輩子也沒怎麼看到這種盛況,相反,科技書倒是出了不少。

恢復到解放前高中生的國文水平

記者:國學的當代價值何在?「古為今用」是不是一件好事?

白化文:中國人一定要學習本國的學術,而且所謂「國學」經過封建社會兩千年的傳承,已經形成了一套系統的、使社會穩定的文化基礎,對於當代的和諧社會有很大的借鑑意義。因此,我贊成適當普及國學。適當普及的前提是,現代人對「國學」已經很淡漠了。我的見解是,只要恢復到解放前高中生學習國文和本國史、本國地理的程度,就算很不容易了。

記者:在您看來,大眾學習國學應從哪些方面入手?如今的少兒讀經、穿漢服、京劇進課堂等現象,您又怎麼看?

白化文:首先得將「國學」普及到九年義務教育中去,但我堅決反對少兒讀經。少兒讀經幹嘛?過去少兒讀《三字經》是為了認字,要念「三百千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念完這些再念《大學》、《中庸》,一天念三行。

讀經典,應在初高中階段的語文課本裡多加國學經典篇目。我們可以看看解放前的國文課程設置。初中階段,文言文和白話文的比例是7:3。到了高中階段,就全是文言文了。1955年,時任教育部長的葉聖陶曾建議「語言」、「文學」分科,並在中學施行過三年。當時出兩種教科書,一種是語言,一種是文學。「語言教科書」未免太深,相當於現在大學中文系的《中國語言概論》,我不太贊成,應該挪到大學去學。而「文學教科書」可是完全恢復了解放前的課程設置,我覺得現在值得借鑑。(文:劉悠揚 圖:韓墨)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講座—北京龍泉寺邀白化文教授做《中國佛教和古籍目錄整理》講座
    北京龍泉寺邀白化文教授做《中國佛教和古籍目錄整理》講座講座現場認真聆聽佛教在線北京訊 2013年8月4日,北京大學白化文教授應邀在龍泉寺做題為《中國佛教和古籍目錄整理》講座。講座由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龍泉寺方丈學誠法師主持。
  • 白化文教授在研討會第三場發表論文_佛教_鳳凰網
    白化文教授在研討會第三場發表論文 2007年09月18日 11:14鳳凰網華人佛教 【大 中 小】 白化文教授
  • 復旦數學教授陳紀修:我不贊成題海戰術,但是要適當做一些題
    復旦數學教授陳紀修:我不贊成題海戰術,但是要適當做一些題 澎湃新聞記者 韓曉蓉 實習生 周曉卿 2015-12-27 12:22 來源:澎湃新聞
  • 南京貢獻給世界的作品之《永樂南藏》 推薦人白化文
    推薦人:白化文,北京大學教授。推薦詞:《永樂南藏》是明成祖時期於永樂十年(1412年)至十七年(1419年)左右在南京刻印的佛教大叢書。版型為經折本。共1610部,6331卷。刻成不久即開放供自由請印。經成化、萬曆與清初三次大修補。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加刻加印《永樂北藏》有而此藏欠缺者。
  • 國學大師季羨林簡介
    在南京拜謁清華時期的恩師陳寅恪,陳推薦他去北京大學任教,遂又拜見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會北大文學院院長湯用彤。  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學聘為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在北大創建該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語言學家馬堅、印度學家金克木等。解放後,繼續擔任北大東語系教授兼系主任,從事系務、科研和翻譯工作。
  • Google「學術」對壘百度「國學」(組圖)
    有獎評新聞   兩大網站先後推出相關搜索頻道  本報訊(記者姜妍)繼國學院、國學教室、國學俱樂部等機構相繼成立後,國學熱度又蔓延到了網絡
  • 讀白化文的《退士閒篇》:小物件有大學問
    讀白化文的《退士閒篇》:小物件有大學問   王文鵬  如今之世,人多為物玩讀白化文先生的《退士閒篇》,我發現白化文先生在小小的器物上挖掘出了大文化。慚愧的是,我們對於這些物件不僅僅是望文生義,甚至常被固有的看似無誤的常識蒙蔽。  比如,看到「竹夫人」和「湯婆子」,不了解的人以為是兩個人,實際上這是兩個物件。竹夫人,是夏季摟著睡覺的取涼工具。關於竹夫人,清代《蕉軒錄》有精確記述:編竹如圓枕,空其中,長三四尺,夏月抱以臥,可以清暑,名之曰「竹夫人」。
  • 大名鼎鼎、如雷貫耳的清華國學四大導師
    對此,梁啓超說:「這決不是什麼意氣之爭,或爭權奪利的問題,而是我的中心思想和一貫主張決定的。我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就是愛國。我的一貫主張是什麼呢?就是救國。」「知我罪我,讓天下後世評說,我梁啓超就是這樣一個人而已」。梁啓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著名思想家、活動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近代國學大師。"
  • 國學頻道國學盛典全國培訓中心啟動儀式在京舉行
    ,文化和旅遊部老藝術家書畫院秘書長趙詠、中華兒慈會愛健康專項基金主任商相芹,中國民族衛生協會醫院創新管理工作委員會秘書長李慶忠,中國船檢雜誌副總編楊培舉,小小說雜誌主編滕剛,中國畜牧業協會秘書長助理於潔,公安警友書畫社秘書長姚梅梅、河北省人力資源服務行業協會會長李少輝,北京大學電視臺原臺長史俊英,北京體育大學主任李雁、中國畜牧業協會培訓部主任張曉峰等領導和嘉賓,出席了新聞發布會,全國百家主流媒體全方位多角度地進行了宣傳報導
  • 臺灣國學教授傅佩榮稱讀莊子的人不會得憂鬱症
    臺灣國學牛人傅佩榮。張鎮歷攝  臺大哲學系教授傅佩榮來穗講國學  出自貧寒的單親家庭,靠自學成才,一生致力於「讓人發現自己有良心」,死後弟子築屋守其墓三年———這是臺灣學者傅佩榮帶來的「孔子故事」。昨日,傅佩榮在廣州參加商戰名家網的「南中國名師大講堂」活動,與羊城企業界人士大話儒家。
  • 電磁學 視頻教程 北京大學陳秉乾教授
    電磁學基本規律的廣泛應用和近代發展對技術進步和人類文明產生了不可磨滅的深遠影響,在學時允許的前提下,適當地作一些原理性的介紹。本課程一直沿用趙凱華、陳熙謀教授編寫的《電磁學》,考慮到與後繼課程配合,避免重複,普物電磁學課程授課中,並未把《新概念物理教程 電磁學》中第三章的電磁場相對論變換作為授課基本內容。
  • 國學周易為何能登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山東大學課堂
    如今,周易這門長期流傳於民間的學問,並沒有因為具有算命的色彩,而被摒棄,反之,它還被評為國學經典,廣泛傳播於神州大地。不僅如此,周易還成為眾多大學的課程,甚至研究對象。有不少重點大學不僅將周易的名句設為校訓,而且還開設相關的研究項目。國內周易研究方面,影響力較大的高校,可能要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了。
  • 他將國家地理與國學緊密聯繫起來,幾十年的研究發現了驚人的奧義
    █近幾年的「國學熱」,使其快速走進大眾視野。而就其定義,嚴格意義上講,學術界尚未給出統一明確的界定。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國學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是數千年來中國人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總結,沁潤著每個中華兒女的血液和靈魂。今天的主人公是一位備受推崇的國學方家,聽他講述與國學的不解之緣。
  • 爝火不息老講義 國學「田野」有心人
    中大哲學系的資深教授馮達文,40餘年來孜孜授課,他的手寫講義是數代學生的「集體記憶」。馮老師向展覽捐獻出自己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給本科生、研究生上《中國哲學史》、《老莊哲學原著研究》等課程的幾十本講義,工整得一筆一划,幾乎沒有連筆字。新上任的中大校史館館長徐俊忠教授在展櫃前感慨:「這就是當年馮老師給我們上課時用的講義啊,三十年多前在講臺上看到過,重逢太親切了!」
  • 北京大學四大名嘴之首!
    北京大學四大名嘴之首! 來源: 玉蘭大廈   2017-08-19 10:29 [摘要] 城投集團誠邀著名國學學者陳兆傑於8月25日在城投玉蘭大講堂智慧開課。
  • 理性看待「國學培訓」,別讓義務教育受傷害
    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它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為歷代儒客文人推崇。
  • 「國學泰鬥」季羨林:精通12國語言,子女後代今何在?
    「國學泰鬥」季羨林:精通12國語言,子女後代今何在?如果小編突然問諸多網友你們認識一個叫季承的嗎,肯定很多人會一臉懵圈的直搖頭,但是如果小編再問問大家是否聽聞「國學泰鬥」季羨林先生,大家肯定是一臉敬佩連連點頭。
  • 北京大學授予崔琦教授名譽博士
    ■教育快訊  本報訊 (記者楊靖)近日,1998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美籍華人崔琦教授到訪北京大學,接受北京大學名譽博士學位,並成為「北京大學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首位入選學者。
  •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受爭議 林毅夫:我不贊成隨機實驗法
    在今日中國人民大學舉行的首屆中國發展理論國際年會上,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發表了看法。林毅夫表示,他並不贊成隨機實驗的方法,並表達了擔憂:「現在不做隨機控制實驗,文章就很難發表了,這就可能會把我們整個發展經濟學界的努力引到歧途上。」據悉,此次三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減輕全球貧困方面採用實驗性做法,這一做法的背景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