爝火不息老講義 國學「田野」有心人

2021-01-19 金羊網

爝火不息老講義 國學「田野」有心人

金羊網  作者:鄧瓊 仝廣秀  2019-05-22

文/圖 金羊網記者 鄧瓊 通訊員 仝廣秀

在公眾被「5·18國際博物館日」感染著的這一周,一個別開生面的展覽在中山大學哲學系錫昌堂開幕。規模不大,只是展出了一百來種清代以降的老講義老筆記,聲勢也非浩盛,展品全部來自該系周春健教授「習之堂儒學館」的個人收藏——但正如為此次展覽點題的《莊子》名句「爝火不息」所言,它引起的社會關注卻在持續升溫;這個小小儒學館所做的文化實踐,也感染了越來越多的有心人。

1、寫在扣肉商標紙背面的老講義你見過嗎?

「講義」一詞,本指「講解經義之書」,後多用來說教師授課所編教材。出現在「爝火不息——習之堂藏老講義百種特展」上的,正是從講解經義的古籍開始,跨越漫長的手寫年代,各類各級的師生們留下的「手澤」。在現場,一批又一批習慣了用手機、電腦去書寫和閱讀的年輕人,驚嘆連連。

「同學們好!現在我們開始上課。我們這門課是哲學……一旦當你從經驗的、常識的、生活的層面超拔出來,進入哲學的世界去觀照世界和自我人生,就會獲得一種非比尋常的感覺……」這是張岱年先生在清華中文系的哲學入門課上,循循善誘。

「屈原是公元前370年正月初七誕生,這是我的考據。《離騷》中有一句說明他生的年月——『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這是郭沫若先生在1952年7月,向學生談起他對屈原作品的研究。

還有鄭振鐸講「中國文學史」,賀麟講「西方哲學史」,蒙文通講「王安石變法」,沈知白講「中國音樂史」,張禾瑞講「概率理論」……名士講堂,就這樣奔來眼底。

再到中山大學,就更具有現場感了。

中文系黃天驥教授如今已是鶴髮名師, 他於1964年撰寫的《桃花扇》講義也在展覽之列。有趣的是,這份講義撰寫在整版的紅色「荔浦芋扣肉」商標背面(可見當年紙張之缺乏!),起初被藏家當做老商標流通、還有裁成一小條一小條的痕跡,後來才發現背面的字跡或更有文獻價值。周春健帶回中大,到中文系幾經詢問,最後才確認是黃老師的講義,而作者自己也早忘了當年的情形。

中大哲學系的資深教授馮達文,40餘年來孜孜授課,他的手寫講義是數代學生的「集體記憶」。馮老師向展覽捐獻出自己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給本科生、研究生上《中國哲學史》、《老莊哲學原著研究》等課程的幾十本講義,工整得一筆一划,幾乎沒有連筆字。新上任的中大校史館館長徐俊忠教授在展櫃前感慨:「這就是當年馮老師給我們上課時用的講義啊,三十年多前在講臺上看到過,重逢太親切了!」

講義也不是大學課堂的專利,記者發現,展品中甚至還有中山大學幼兒園上世紀70年代的教師講義,一絲不苟地寫下了每周七天不重複的早操活動設置、場地安排,有趣又有心。

2、「手寫筆記」的消亡是不是年輕人的遺憾?

這百來份展品,是周春健從自己收藏的六百多份老講義中精選而出的,但他的目的不僅僅是追思名人或懷舊。

在「弁言」中,周春健寫下了作為教師的某種憂慮:「晚近廿載至於今日,現代科技一日千裡。放眼庠序之中,筆墨書寫竟趨罕覯。講堂之上,師者多幻燈展示,生徒惟手機拍影,便捷固然,卻失切磨與溫情。」這個問題也成為觀展者們關注的焦點。

周老師說,他曾收集過學期末學生扔棄的筆記本,很多空空落落、不能成篇,與展櫃裡這些工整詳盡的講義、筆記反差實在太大!

同事李長春老師也認可這一觀點,非常憂心「手寫」能力的喪失對學生素質的傷害。他舉例說,僅僅五年之前,本科生考「中國哲學史」,半數以上的學生寫滿一張八開試卷後,會因論述題部分的答案較長而要求加紙;但現在,大部分同學最多只能寫滿一張試卷,幾乎沒有人需要加紙了。「這不只是知識的記憶力或思考力的差別,可能還因為長期依賴電腦、不手書造成的書寫障礙在加劇。」

而到場的青年學生,第一反應自然是驚嘆前輩師生這樣「親手傳承」的方式,但接下去態度就有點複雜。中大數學學院一年級本科生小林,看到數學家張禾瑞先生1947年任教北京大學時的講義,展出的一頁正好是她現在學習的「概率理論」的內容,十分驚喜。她說,大師們親手書寫的講稿仿佛在講述一個年代的故事,紙筆記錄雖總不似電子化信息錄入快捷,但能帶來更多知識以外的精神力量。另一位不願留名的同學卻反對這種「泛泛」的說法,他覺得,手寫講義、筆記固然有情懷,但實在不符合今天信息吞吐的速度,務實一點,還是老師「放PPT+講授「、學生「拍照+電腦錄入」更為便捷。「但有時候一門課拍了上百張照片,回去也沒有心思一一按內容整理了。」話說得很老實。

哲學系大四的陳同學是周春健教過的學生,他對老師書法作品般的大量板書記憶深刻,覺得自己如有一手好字,也會選擇手寫筆記。但是總不練字又怎麼可能寫得好呢?所以就安慰自己,電腦的排版、格式都規範清晰,還能插入拍下老師的板書或幻燈片,這樣的筆記也很棒!華南師大哲學系的黃同學則說,同樣的課程內容,電腦錄入可能用一分鐘、抄寫要花五分鐘,拍照就一秒鐘,這樣入腦的程度不一樣,記憶和理解的效果自然不同。

3、師生要如何尊重電腦時代的「三尺講臺」?

周春健是個執著的人,有著對「手寫」方式的痴迷。他不僅每天堅持以毛筆字書寫日記,還曾抄錄過全部的「四書五經」。在中大講詩經課,他總在第一堂課就布置,要學生整個學習期間起碼將《詩經》全文用繁體字手抄一遍,用正式的本子,講點儀式感。周老師說:「希望同學們也用手寫的方式來尊重我的工作。」

這次老講義展覽,不僅由著名學者、書法家陳永正題寫展名,而且弁言、分部小標題都採用了青年學生的書法墨跡。每一份展品說明,是一篇包含收藏經過、作者概述等內容的短文,亦非印刷品,而由周春健自己直接手寫在信箋上。以至於記者需要用作參考資料時,他都難以照例提供電子文檔。

陳永正先生也來到了展覽現場,他手書的「爝火不息」四字引來許多人留影。陳先生平和地提醒道,「講義」應該是活的,而且強調原創,形式是手稿也好、PPT也好,關鍵是教師要在課堂上即時與學生互動,「看著他們的眼神來講話」。「電腦時代到來了,只要求學生手寫心記還不夠,教師們也要從前輩身上習得敬業與勤勉,更嚴謹地對待三尺講臺。」

4、能讓國學在博物館被「激活」、也讓它「回家」嗎?

周春健到中大任教已十年,是一位研究中國古典文獻學、四書學、詩經學的專業學者、博士生導師。這次展覽,是他2014年創建的「習之堂儒學館」首次策展嘗試。在教學科研之餘,周春健試圖通過收藏、展覽以及深入家庭和社區的講授等方式,探索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生存方式,這是一位學者的「田野」。

「習之堂」的主要根據地就在周春健那間二十來平方米的辦公室裡。推門進去,除了書桌和一張小小沙發,全部空間已被兩排儲物櫃、兩排書架分割成僅能側身通過的窄道。柜上貼著的紙條,標明周春健為自己兩千多件藏品制定的分類。

他還創建了自家的「學而國學小講堂」,每天根據女兒興趣或隨機的熱點,選取三兩個傳統文化的小題目——今天是「楷書四大家」、「千裡送鵝毛」、「道德經首章」,明天換「句讀趣談」、「九流十家」……用二十分鐘左右在晚上睡前講授,翌日晨早複習,樂此不疲。三年下來,手書精美的講稿又匯成了一本深入淺出的國學普及讀物,同樣也是講義。陳永正為之做跋:「習之先生於康樂園中,執此一書,燈窗課兒,室人伴讀,吟誦之聲達於鄰舍,想見先生此時之樂矣!」

周春健自任是習之堂儒學館的「館員」,而「館長」則是他在中大附中上初三的女兒周談藝。說起這個能書法擅繪畫、臨摹過《富春山居圖》的少女,父親既自豪,又有著鄭重的傳承之意。

2017年,周老師嘗試著在自己所居住的海珠區怡樂路社區中,每個周末為小區居民作國學公益講座,從古代詩歌體式講到父子相處之道,從《詩經》講到現代樂教,博士生導師在街坊鄰居面前亦是揮灑自如。2018年,他和同事、研究生們一起,把講座、讀書會開進廣州市圖書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更多的人聽到了走出國學象牙塔的「專業之聲」。

做這些事,周春健並不是頭腦發熱或單純出於興趣,背後自有其學術思考。他說,自己所受到的最大觸動來自美國學者列文森提出的「博物館化」說以及餘英時提出的「遊魂說」,這都是對當代儒學面臨困境的重要思考。他希望通過從事收藏、辦博物館和展覽、系統的家庭教育、大眾普及講座這一系列嘗試,探尋儒學(或者說我們的傳統文化)在當代的生命力——它不是「遊魂」,可以回到每個家庭、社區;它即使存在於「博物館」,也能作為文化中樞,繼續參與社會的反思與進步。這也似乎回應了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作為文化中樞的博物館:傳統的未來」,周春健笑著說,「不謀而合,不謀而合」。

連結:

時間:2019年5月13日-7月13日

地點:中山大學南校園(新港西路135號)錫昌堂一樓

提要:

1、「前代遺珍」,包括明清至民國時期刊印或手寫、油印的講義十餘種。2、「域外拾零」,包括前蘇聯太空人來華授課內容在內的境外講義數種。3、「師者手筆」,包括全國各大院校與科研機構知名學者的親筆講義手稿三十餘種。4、「生徒鈔記」,包括學生筆錄的課堂講義二十餘種。5、「下庠片羽」,包括中小學各科講義手稿八種。


周春健老師


記郭沫若講屈原(1952年7月31日)


馮達文老師在自己的講義前駐足

編輯:Nancy

相關焦點

  • 生長在希望的田野上
    作為重要市場主體的中小企業,數量超過3000萬家,星星點點的爝火微光,帶動就業人口數以億計,是居民就業的重要供給側,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頭連著千家萬戶的就業,一頭撬動國家經濟大勢,在我國產業體系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當前,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至關重要。留得青山,贏得未來。穩住市場主體,讓千千萬萬的細胞活下去,就業才有保障。
  • 東西方音樂元素激情碰撞,《在希望的田野上》謳歌新時代
    月之源樂團演奏《在希望的田野上》:2019年10月2日,「國樂頌中華——廣東省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民族音樂會」在廣東衛視播出。由月之源樂團演奏的曲目《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首經典民歌。「國樂頌中華」精彩回顧南派高胡傳人傾情演奏《旱天雷》,新國樂綻放耀眼光彩新編粵韻名曲《彩雲追月》,奏響美好生活新篇章齊寶力高奏響馬頭琴,致敬奔騰不息的中華母親河攝影/譚曉靜編輯
  • 國學頻道國學盛典全國培訓中心啟動儀式在京舉行
    本網北京訊:閆俊宏 張金強《國學盛典》是中央數位電視國學頻道旗下的一檔以國學才藝類為主題的欄目,目前授權北京零度創意文化中心經營全國運營工作。,文化和旅遊部老藝術家書畫院秘書長趙詠、中華兒慈會愛健康專項基金主任商相芹,中國民族衛生協會醫院創新管理工作委員會秘書長李慶忠,中國船檢雜誌副總編楊培舉,小小說雜誌主編滕剛,中國畜牧業協會秘書長助理於潔,公安警友書畫社秘書長姚梅梅、河北省人力資源服務行業協會會長李少輝,北京大學電視臺原臺長史俊英,北京體育大學主任李雁、中國畜牧業協會培訓部主任張曉峰等領導和嘉賓,出席了新聞發布會,全國百家主流媒體全方位多角度地進行了宣傳報導
  • 如何做好阻抗控制講義資料下載
    這是一份不錯的對於PCB的特性阻抗和如何做好PCB特性阻抗控制的很不錯的一份資料,老wu這裡分享給大家。
  • 「長生」不老 「長徵」不息——記義務開展國防教育的退伍軍人李長生
    「長生」不老 「長徵」不息——記義務開展國防教育的退伍軍人李長生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周俊 曾玉璽 通訊員 肖展發 周梁5月11日,雙峰縣杏子鋪鎮,84歲的退伍軍人李長生認真備課,為今年即將開始的國防教育做準備。
  • 布穀鳥的叫聲是從田野裡傳來的
    最憐花老那時人。不記相逢,不記雪櫻春。只記繁華街上,長發淡羅裙。   《在兩湖總都致布穀鳥》 所謂鳩佔鵲巢、杜鵑啼血、遊子思歸······這些人世的穿鑿附會一概與你無關 曾經,有顆小小的心喜歡「豌豆巴果、哥哥燒火」的叫聲純粹而透明 在江漢平原 你隱身在開闊的田野水邊
  • 選修五精品講義||乙炔及炔烴精品講義(一),word可下載
    微店資料都是個人組編、自編和彙編,已經排版好,直接列印即可用,無需您再次排版,上面的講義就是範本。目前上架的精品資料有:01、必修一精品講義02、必修一各章節測試卷、期中、期末測試卷03、必修二精品講義(只有第一章元素周期律)   買多贈送04、選修四精品講義
  • 評國學培訓機構熱:國學培訓,豈能「快充」?
    穿上漢服,捧起《論語》或《弟子規》,開始搖頭晃腦,口中念念有詞,這個場景經常出現在一些國學培訓班裡。有數據稱,目前,全國經營範圍包含國學教育的相關企業已達到4000餘家。照此測算,保守估計我國兒童國學教育市場規模達135億元。
  • 汪丁丁推出《行為經濟學講義》:我就是個漫遊者
    本報記者 孫純霞 攝《行為經濟學講義》,汪丁丁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 人物簡介  汪丁丁,出生於1953年,經濟學家。北京師範學院數學學士(1982年),中國科學院理學碩士(1984年),美國夏威夷大學經濟學博士(1990年)。1997年至今任教於北京大學。
  • 北京大學教授白化文:「我贊成適當普及國學」
    最近的國學熱是「皮球反彈」記者:國學究竟該怎麼定義?國學的範疇應包括哪些東西?白化文:國學,是西學東漸以來新產生的一個詞。準確地說,應該是從「五四運動」以後,拿「國學」與「西學」對比的說法在社會上就比較流行了。
  • 《田野觀察》第二期|田野期間的語言觀察和有效溝通 ——有關我在南非的田野
    但不管怎樣,「田野」始終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在有田野經驗的地區研究學人眼中,那些真實、微小且生動的場景,最能帶來交流的震蕩和共鳴。我從本科到博士,從澳洲到非洲,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南半球度過。本科所在城市是南澳州的首府阿德萊德,「南澳」英文為South Australia,簡寫SA;南非開普敦大學是我博士調研的地點,我在那停留接近三年。
  • 魏小安談田野調查與田野工作
  • 國學大師季羨林簡介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趙氏,農民。叔季嗣誠。幼時隨馬景恭識字。  6歲,到濟南,投奔叔父季嗣誠。入私塾讀書。7歲後,在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附設新育小學讀書。10歲,開始學英文。12歲,考入正誼中學,半年後轉入山東大學附設高中。在高中開始學德文,並對外國文學發生興趣。18歲,轉入省立濟南高中,國文老師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譯家。"
  • 大名鼎鼎、如雷貫耳的清華國學四大導師
    中國大學,言必曰清華北大,這兩者之所以聲名顯赫,重要原因之一是學者輩出,大師雲集,正如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所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20世紀20年代,清華設立研究院國學門,由胡適建議採用導師制,聘任了當時最有名望最傑出的學者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趙元任等人為導師,人稱清華四大國學大師。
  • 李家坑的田野調查
    2015年開始,寧波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周靜書在馮先生建議下啟動《寧波傳統村落田野調查》創作計劃,廣邀著者,旨在以一村一書的方式為古村落建檔立案。目前,一至三批公布的18個村落寫作已基本完成,不久前列入2020年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傳統村落的田野調查如何展開,哪些部分最值得關注?近日,記者跟隨李家坑村一書的作者吳瑞芳,去找了下「方法論」。
  • 展覽&對話 | 王慶松:「在希望的田野上」 你是否有很多問號?
    《老慄夜宴圖》,C-print,30 × 240cm,2000《老慄夜宴圖》局部,C-print,30 × 240cm,2000展出的另一件早期作品《老慄夜宴圖》,創作於2000年。作品挪用了中國傳統繪畫的代表作《韓熙載夜宴圖》,並在其中加入了藝術家本人對於生活的具體感受。
  • 國學終生傳播者李易:德林堂《易經智慧》國學大講堂開講了
    2020年5月20日19:30,中共黨員,國學終生傳播者李易老師主講德林堂《易經智慧》國學大講堂在東莞南城藝展98德林堂素食館舉行,現場來自廣州、深圳、惠州、東莞等聽課的企業家學員50餘人。李易老師在德林堂《易經智慧》國學大講堂中,注重分析了新冠疫情之下,如何經營好自己的企業和投資。結合他多年來用易經智慧融合企業決策的實戰心得,他以現代富豪李嘉誠、馬雲、曹德旺等優秀企業家運用易經思想經營企業,建功立業。李易老師的精彩分享,贏得了大家的陣陣熱烈掌聲。
  • 國學大師 master of Chinese culture
    國學大師 master of Chinese culture[ 2009-07-14 14:18 ]7月11日,我國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在北京與世長辭。季羨林先生一直被尊稱為國學大師,那麼國學大師的英文說法是什麼呢?
  • 國學培訓,豈能「快充」?
    穿上漢服,捧起《論語》或《弟子規》,開始搖頭晃腦,口中念念有詞,這個場景經常出現在一些國學培訓班裡。有數據稱,目前,全國經營範圍包含國學教育的相關企業已達到4000餘家。照此測算,保守估計我國兒童國學教育市場規模達135億元。
  • 李敖:學國學增加向心力
    早報訊 (記者陳小芬 實習生羅麗莎)昨日上午,作為廈門大學90周年校慶的重要活動,以「國學的現代意義」為主題的「國學高峰論壇」在廈大科學藝術中心舉行,參加此次論壇的有臺灣學者李敖、汪榮祖、徐泓、陳鼓應,大陸學者劉再復、陳來、張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