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對話 | 王慶松:「在希望的田野上」 你是否有很多問號?

2020-11-29 澎湃新聞

王慶松個展:「在希望的田野上」現場,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第一空間

2020年7月11日,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在北京雙空間推出藝術家王慶松的重要大展「在希望的田野上」。展覽由崔燦燦策劃,展出藝術家1999至今三十餘年創作的重要攝影、拍攝現場等作品二十餘件。

王慶松個展:「在希望的田野上」海報

展覽的其中一張海報,值得玩味:

背景使用了王慶松最新創作的作品《問它》。花花綠綠的品牌廣告Logo,搭配一行綠色的大字:「在希望的田野上」,背後打著一個巨大的問號。

這種形式與內容的組合,充滿了一種獨特的「中國式美學」意味。

《在希望的田野上》展出現場,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第一空間

在第一空間呈現的正是展覽主題同名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進入展廳,正對面牆上是一幅巨大的藝術家個人肖像,藝術家穿著白色襯衣,黑色西裝,繫著紅色領帶,神情莊嚴,這張照片特意選擇在大北(專門負責國家領導人拍攝)的照相館拍攝。

《在希望的田野上》展出現場,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第一空間

在這幅肖像前面,擺著上百張對這幅肖像的寫生作品。它們是由普通的藝術考生,街頭肖像畫從業者,藝術愛好者,甚至完全不懂繪畫的人組成的「寫生團」,通過他們的手,讓原本有些荒謬和嚴肅的藝術家肖像有了上百種變化,有些「大作」,看的人忍俊不禁,嘀笑皆非。

《在希望的田野上》展出現場,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第一空間

對於學習藝術的人而言,這樣的場景再熟悉不過,考前班烏泱泱的考生,對著一個模特寫生的場景被王慶松直接借用,但藝術家巧妙地將模特變成了自己——一位「盲流藝術家」,穿著西裝、打著領帶,一絲不苟的樣子。以《在希望的田野上》為作品命名,似乎具有多重解讀寓意。

《在希望的田野上》展出現場,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第一空間

在王慶松的創作中,非常善於將不同的元素進行智慧的「挪用」,並加入了一種「搞笑」甚至「反諷」的後現代藝術的表現元素。

在其早期作品中,更多的是對傳統的挪用。

《拿來千手觀音系列之一》 180x110cm 1999年

「拿來千手觀音系列」展出現場,當代唐人藝術中心第二空間

在此次展覽中,展出的最早的一件作品是1999年創作的「拿來千手觀音系列」,借用了佛教藝術中千手觀音打坐的姿態。藝術家本人扮演了千手觀音的姿態,手中拿著各種消費品:最新的大哥大電話,美鈔、VCD光碟、萬寶路香菸······都是當時最時新的商品。

《老慄夜宴圖》,C-print,30 × 240cm,2000

《老慄夜宴圖》局部,C-print,30 × 240cm,2000

展出的另一件早期作品《老慄夜宴圖》,創作於2000年。作品挪用了中國傳統繪畫的代表作《韓熙載夜宴圖》,並在其中加入了藝術家本人對於生活的具體感受。藝術家同樣出現在畫面中,只是他變成了圍繞在主角「老慄」周圍的小人物,似乎在窺探當代精英階層的生活。

《過去、現在和將來》,C-print,175 × 800 cm, 2001

此次展出的另一批作品,王慶松成功地對「紅色經典」進行了轉換與挪用,比如《過去、現在和將來》。在這類作品中,藝術家更為強調藝術作品來表達集體記憶與當下現實的內在聯繫。

王慶松個展:「在希望的田野上」現場,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第二空間

王慶松的創作中,題材涉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問題、房屋拆遷問題、消費問題以及各種異化現象,並對這些現象發出深層質疑。

在他創作中一個較為核心的價值觀是:強調藝術創作與社會現實的聯姻,因此,他稱自己的作品為「紀實攝影」。通過他長達幾十年的「紀實攝影」,形成了一部在中國土地上濃縮的鮮活歷史。

《跟我學》,C-print,120 × 300 cm,2003

《跟他學》,C-print,120 × 300 cm,2010

《跟你學》,C-print,180 × 300 cm,2013

比如展出的跨度十年的三部曲:《跟我學》、《跟他學》與《跟你學》,是對國內近些年來教育問題的深刻反思。

在《跟我學》中,「我」象徵著混亂教學秩序的「教授」;《跟他學》中,「他」是由王慶松扮演的「書呆子」;《跟你學》中,「你」是由王慶松扮演的「老學生」,帶著吊瓶依然堅持上課。顯然,這幾個都不是值得倡導學習的對象。作品藉助誇張的手法,辛辣諷刺了一直在中國推行的「應試教育」對廣大學生的異化。

王慶松個展:「在希望的田野上」現場,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第二空間

《問它》展出現場

在2020年創作的最新的作品《問它》中,是對過去創作的一次總結。作品中反覆出現的廣告和字符元素,延續了王慶松創作中最為核心的對象「消費主義景觀」。作品以紀念碑般的體量,在展廳中央出現時,巨大的問號,揭示了藝術家20多年的作品中的一貫立場——在他每件作品中,提出的對世界的懷疑與疑問。

《在希望的田野上》展出現場

而展覽同名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取自80年代的流行歌曲,它描繪了那個年代的日新月異,未來的美好藍圖,也激勵了藝術家王慶松的青年時代。在經歷了40年的巨變之後,展覽再次回視這一主題。「在希望的田野上」是歷史,是未來,也是一個全新截點的期許。

王慶松個展:「在希望的田野上」現場,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第二空間

雅昌藝術網對話王慶松

雅昌藝術網:此次展覽是跨度二十年作品的一次呈現,其中早期的作品《老慄夜宴圖》可以說是您的藝術攝影代表作。請問當時您為何想到創作以知識分子現代遭遇為主題的作品?您能具體講講當時創作的靈感嗎?

《老慄夜宴圖》局部,C-print,30 × 240cm,2000

王慶松:這件作品如果說靈感來源和具體的構思,其實花了很長的時間,90年代可以說是中國在各個方面產生巨變的時代。92年鄧小平南巡之後,市場化、商業化在中國慢慢普及,它影響到我們的文化、打破了傳統價值觀,此時,出現的知識分子下海潮流就是一個變化。在這種現實情況下,人的精神世界出現了許多的困惑。我大概在97、98年開始構思,到2000年完成了這件作品的拍攝。

《老慄夜宴圖》局部,C-print,30 × 240cm,2000

為什麼想到借用《韓熙載夜宴圖》,因為我喜歡將過去與現在進行並置。韓熙載身處南唐時期,一個混亂的年代,國家出現戰爭、分裂的局面;對比現在,東西方在文化、經濟、商業等各種矛盾的碰撞。韓熙載是一個文官,也是知識分子的代表,將兩個時代的處境進行對比,讓我選擇了《韓熙載夜宴圖》。

《老慄夜宴圖》局部,C-print,30 × 240cm,2000

雅昌藝術網:這件作品在呈現上是一次創新,當時是如何拍攝的,有沒有遇到什麼實際的困難?

王慶松:一般在拍攝之前,我會做好方案,畫很詳細的草圖,到了現場搭景的時候,只會做減法。並且在搭景之前,相機的高度、構圖等,都是我拿照相機先卡死的,所以在我的攝影作品裡,攝影師並不重要,都是按照我的意願來拍攝的。

《老慄夜宴圖》局部,C-print,30 × 240cm,2000

這件作品的拍攝過程有些小意外。當時我請朋友幫忙,在拍攝最後第五段故事時,發現膠片裝反了,只能重新拍。從此之後,我不再讓別人裝膠片。

《在希望的田野上》創作草圖

雅昌藝術網:這次展覽各個時期的作品都有體現,它們涵蓋了社會方方面面不同的題材,您創作的靈感,一般是從何而來?

王慶松:其實就是我們的生活。是現實提供給我各種樣的信息。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強調自己是記者,我是用「紀實」的方式「記錄」這個社會。

我從來不會說自己做的是藝術,包括跟朋友聊天,也不會聊藝術、攝影,更多談社會現狀、實事,以及人的生活狀態等等。

王慶松攝影作品紀錄片

雅昌藝術網:從90年代末開始,您的攝影作品就已經脫離了傳統攝影框架,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很多人認為您做的是「觀念攝影」,但您一直堅持自己是「紀實攝影」,為什麼?

王慶松:1996年,我放棄繪畫,轉而選擇攝影,當時我決定要像記者一樣,完整、徹底的去「記錄」這個社會。甚至這些年來還想辦各種記者證,是希望以一個記者的姿態去記錄,當然這個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難,所以慢慢地,我只能選擇一種比較緩和的方式:把現實變成方案完成拍攝,但內容都是與當今社會現實有關的。

雖然它們不是最直接的現實,但我一直強調的是一種記者的態度,並且帶著一種個人的反思、懷疑、態度去「記錄」。

王慶松攝影作品紀錄片

雅昌藝術網:您是最早使用數位相機嘗試拍攝的藝術家之一,但如今,當人人都開始使用數碼之後,您轉而選擇了膠片,您怎麼看待攝影技術與您創作的關係?

王慶松:我認為,攝影技術是不重要的。它表達的是創作者的態度,人人都使用某種拍攝技術的時候,我則喜歡反其道而行之。當大家都談跟新媒體結合,跨界的時候,我反而覺得做的純粹一些更好。

在我看來,攝影有其記錄的屬性,如果更強調拍攝手法的話,可能偏離了攝影的本質。

技術是為藝術服務的。在今天我們所處的環境下,尤其是當疫情發生之後,沒有人能看到明確的方向。人的問題,社會的問題,時代的問題,是我所關注的。所以在我的攝影作品中,形式或語言是不重要的。我認為在作品裡,應該體現的是個人的情懷和責任感。

王慶松個展:「在希望的田野上」現場,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第二空間

雅昌藝術網:據了解,這次展出的不少作品的全部版都早就已經售完,您也被媒體稱之為「中國當代最貴攝影師」,對此,您是如何看待的,這會影響您的創作嗎?

王慶松:我的作品都涉及龐大的現場和成本,所以作品價格往往會依據成本來定,成本高,價格就貴。但我創作的出發點考慮的不是最貴,或者最能賣錢這個點,我不太會去考慮所謂的市場因素,我一直強調自己是一個記者,價格對我而言是不重要的。

王慶松個展:「在希望的田野」現場,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第一空間

雅昌藝術網:這次展覽的主題「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名字,同時,展出的另外一件新作《問它》,二者似乎產生了一種有趣的互文關係?

王慶松:這是一首我們從小就非常熟悉的歌曲,不知道現在年輕的朋友有沒有聽過。因為對我們中國人而言,不像西方人,有很強烈的信仰約束。所以對我們來說,希望很重要。但它其實打上了一個巨大的問號,因為在「希望」的指引下,我們會去向哪裡,沒有人知道。但至少飽含了一個美好的期許。

藝術家王慶松

王慶松簡介:

1966年生於黑龍江省大慶市,1993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1996年開始以攝影媒介進行藝術創作,現今生活和工作於北京。

作為亞洲攝影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王慶松從上世紀90年代,開啟了攝影的另一種講述方式:後現代的語法,大場景的擺拍,震撼的視覺,通俗易懂的大眾美學和平民視角,其間混合了繪畫、舞臺、電影等多種語言。

王慶松的鏡頭記錄了198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的種種變革。他的作品集像是一本濃縮的歷史,鮮活的畫面,記載著現實和欲望的改變,希望和田野之間,永不謝幕的舞臺劇。

王慶松:在希望的田野上

2020.7.11 - 8.26

策展人:崔燦燦

地點:當代唐人藝術中心 北京第一&第二空間

- END -

找組織,你懂得~

原標題:《展覽&對話 | 王慶松:「在希望的田野上」 你是否有很多問號?》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二十年徜徉「在希望的田野上」,他用鏡頭記錄中國社會的種種變革
    7月11日,藝術家王慶松的重要大展「在希望的田野上」在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雙空間啟幕。展覽由崔燦燦策劃,展出藝術家1999至今二十餘年創作的重要攝影、拍攝現場等作品三十餘件。其作品集像是一本濃縮的歷史,鮮活的畫面,記載著現實和欲望的改變,希望和田野之間,永不謝幕的舞臺劇。展覽名稱「在希望的田野上」取自80年代的流行歌曲,它描繪了那個年代的日新月異,未來的美好藍圖。這首歌激勵了藝術家王慶松的青年時代。在經歷了40年的巨變之後,展覽再次回視這一主題。「在希望的田野上」是歷史,是未來,也是一個全新截點的期許。
  • 周杰倫《聽媽媽的話》:母親節到了,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問號?
    「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問號?」你一定見過這句前段時間很流行的網絡語,因為它實在是太火了,火到出現了很多變體,如「小問號,你是否有很多朋友」等。但你知道這句流行語出自哪裡嗎?當然不是《藍貓淘氣三千問》,也不是《十萬個為什麼》,而是周杰倫的歌曲《聽媽媽的話》。
  • 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問號什麼意思什麼梗?這句話的出處原來在這!
    最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被一句話給刷屏了就是: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問號?好多人一開始都莫名其妙,這是啥意思啊?這句話的含義解讀:其實這句話表達的很簡單,就是運用在各種場景中,如果你對於這個事情不理解,或者不懂啥意思的時候,就可以說:小朋友,你是不是有很多問號?
  • 原創歌劇《在希望的田野上》致敬施光南
    新華社杭州11月5日電(記者馮源)在撥亂反正的金秋歲月裡,《祝酒歌》唱出人民心聲;在改革開放的明媚春光中,《在希望的田野上》激發人民奮進……作曲家施光南逝世已經近30年,但是他筆下的首首歌曲至今膾炙人口。大型現實題材原創歌劇《在希望的田野上》3-4日晚在浙江音樂學院首演兩場,致敬人民音樂家施光南。
  • 希望在田野上萌發
    【偉大的祖國,難忘的歌聲⑨】    希望在田野上萌發——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誕生記作者:郭克儉(浙江師範大學施光南音樂學院院長、教授)希望在田野上萌發,希望在心底裡流淌,正如曉光所言,「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中國農村的改革已經出現日新月異的前景的時候,田野上的希望激發著我們和許許多多文藝工作者按捺不住的創作欲望」。  曉光抑制不住創作靈感的衝動,馬上奮筆疾書。雖然三段24句歌詞在三個鐘頭的時間裡奔湧而出、一揮而就,但醞釀構思的過程卻如心路歷程般長達十多年之久。
  • 馬雪梅:幸福在希望的田野上生長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幸福在希望的田野上生長,有滋有味的日子不再是奢望。正如《在希望的田野上》唱的一樣,「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我們世世代代在這田野上生活,為她富裕,為她興旺」。唱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唱出了美麗鄉村的幸福生活,而我有幸生長在這樣一片熱土,作為親歷者、踐行者,感到無比自豪。
  • 我們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
    他更是一個有夢想的「新農人」。他牽頭成立浙江省第一個大學生農創客發展聯合會,至今已發展大學生農創客400餘名。「我們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就如這首歌曲所唱,榮獲2020年首屆浙江省青春助力鄉村振興帶頭人「青牛獎」的紹興市大學生農創客發展聯合會會長湯帥亮,和他的年輕夥伴們,正在祖祖輩輩耕種的這片黃土地上,播種著新生代農民的夢想與情懷。
  • 《在希望的田野上》姊妹篇《在收穫的田野上》出爐 謳歌小康畫卷
    四十多年前,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曾用音樂記錄了從農村開始的改革開放進程,被譽為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音樂裡程碑。四十多年後,這首歌曲終於有了「姊妹篇」。由中國文藝志願者協會理事、一級作詞曲波作詞,由著名作曲家楊青山作曲、劉琦編曲,由中央音樂學院二級教授、著名歌唱家黃華麗演唱的《在收穫的田野上》近日出爐,因其接地氣兒的描繪了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小康的瑰麗畫卷,受到業內專家高度讚譽。
  • 帶著問號行走在「田野」中
    「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群眾衣食冷暖,這項工作專業性強,我們曾多次調研,但是傳統調研方式難以解決監督能力不足問題,我們對現實情況把握還是不夠到位,就很難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和建議。」王進說,為了彌補這一差距,他們嘗試進行「田野調查」,這次嘗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目的是彌補知識上的不足。
  • 金秋 我在希望的田野上
    金秋 我在希望的田野上
  • 仟葉:對於星空,你是不是有很多問號?
    已知最古老的恆星能帶給我們什麼啟示…對於宇宙,你是不是有很多的問號?人類可以並且正在用多個視角審視我們的星球和宇宙,很多新的天體和現象被發現,我們對宇宙的認識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你是一個喜歡數星星的孩子嗎?我們頭頂的星空是否讓你感到震撼?相傳,張衡小的時候就很喜歡數星星,奶奶笑他天上的星星那麼多,哪裡能夠數得清?他卻依然執著。當爺爺告訴他北鬥七星的時候,他也很認真地去觀察它們的變化。
  • 【音樂私房課】我們的理想 在希望的田野上
    《在希望的田野上》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盛行於世,也是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深入民心的歌曲,作詞陳曉光,作曲施光南,原唱楊淑清。這首歌曲有一句歌詞應該說是帶有哲理性的:」叫人們在明媚的陽光下生活,生活在人們的勞動中變樣"這是四十年前的中國,在今天依然如此。
  • 生長在希望的田野上
    穩住市場主體,讓千千萬萬的細胞活下去,就業才有保障。讓中小微企業活下去、活起來,才能為基本民生、糧食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和基層運轉提供支撐。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中小企業破解危局、打造發展新舞臺夯基壘臺、立柱架梁。
  • 在希望的田野上,博白亞山千畝馬鈴薯種植熱火朝天
    ▌在希望的田野上,博白亞山千畝馬鈴薯種植熱火朝天「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11月16日,當記者來到博白縣亞山鎮民新村,見到廣闊的田野上,農戶正在開展冬種馬鈴薯的熱火朝天的景象,心中不禁想起了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
  • 邢宇昕 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
    「幾年來很多人問我:從城市到農場,你後悔麼?每一次,我都堅定地回答:我不後悔!」 6年前的3月,黑龍江共青農場依舊春寒料峭。推窗遠眺,是一片希望的田野。這位中等身材、臉上一直洋溢著笑容的「新共青人」的開場白是:「幾年來很多人問我:從城市到農場,你後悔麼?每一次,我都堅定地回答:我不後悔!」 農場新來了年輕人 「80後」邢宇昕,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新共青人」。
  • 「在希望的田野上」鄭慧玲獨唱音樂會舉行
    11月16日晚,由河南省音樂家協會、河南大學、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河南藝術中心主辦,校黨委宣傳部、音樂學院、河南保利藝術中心管理有限公司承辦「在希望的田野上」鄭慧玲獨唱音樂會於河南保利藝術中心音樂廳隆重舉行。
  • CAD圖紙出現問號怎麼解決
    經常有同學問我,為什麼我們在打開別人的圖紙或自己在CAD裡面寫文字的時候會經常顯示「?」問號。出現這種問題原因大致分為兩種情況:一、缺字體在打開圖紙時,如果在你的CAD指定路徑內沒有找到圖紙所用的字體,CAD會彈出一個替換字體的對話框,此時你可以選擇一種字體來替換(一般情況選擇GB開頭的國標字體,如gbeitc.shx),或者直接忽略。
  • 不要低估孩子對展覽的感受力,他們往往會給你驚喜
    文丨團媽關於展覽,很多家長都會擔心娃娃看不懂。但是在小朋友的世界裡,他們會用自己的角度去欣賞,也會慢慢學會發現這些美的東西,並且視覺感受這件事,並沒有什麼年齡區分,你也不用擔心小朋友看不懂。繪畫、攝影、雕塑展可以看,歷史展、器物展,甚至是科技展,只要是小朋友感興趣的,沒準都會激發他們的興趣,給你帶來更多的驚喜。
  • 東西方音樂元素激情碰撞,《在希望的田野上》謳歌新時代
    月之源樂團演奏《在希望的田野上》:2019年10月2日,「國樂頌中華——廣東省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民族音樂會」在廣東衛視播出。由月之源樂團演奏的曲目《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首經典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