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松個展:「在希望的田野上」現場,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第一空間
2020年7月11日,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在北京雙空間推出藝術家王慶松的重要大展「在希望的田野上」。展覽由崔燦燦策劃,展出藝術家1999至今三十餘年創作的重要攝影、拍攝現場等作品二十餘件。
王慶松個展:「在希望的田野上」海報
展覽的其中一張海報,值得玩味:
背景使用了王慶松最新創作的作品《問它》。花花綠綠的品牌廣告Logo,搭配一行綠色的大字:「在希望的田野上」,背後打著一個巨大的問號。
這種形式與內容的組合,充滿了一種獨特的「中國式美學」意味。
《在希望的田野上》展出現場,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第一空間
在第一空間呈現的正是展覽主題同名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進入展廳,正對面牆上是一幅巨大的藝術家個人肖像,藝術家穿著白色襯衣,黑色西裝,繫著紅色領帶,神情莊嚴,這張照片特意選擇在大北(專門負責國家領導人拍攝)的照相館拍攝。
《在希望的田野上》展出現場,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第一空間
在這幅肖像前面,擺著上百張對這幅肖像的寫生作品。它們是由普通的藝術考生,街頭肖像畫從業者,藝術愛好者,甚至完全不懂繪畫的人組成的「寫生團」,通過他們的手,讓原本有些荒謬和嚴肅的藝術家肖像有了上百種變化,有些「大作」,看的人忍俊不禁,嘀笑皆非。
《在希望的田野上》展出現場,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第一空間
對於學習藝術的人而言,這樣的場景再熟悉不過,考前班烏泱泱的考生,對著一個模特寫生的場景被王慶松直接借用,但藝術家巧妙地將模特變成了自己——一位「盲流藝術家」,穿著西裝、打著領帶,一絲不苟的樣子。以《在希望的田野上》為作品命名,似乎具有多重解讀寓意。
《在希望的田野上》展出現場,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第一空間
在王慶松的創作中,非常善於將不同的元素進行智慧的「挪用」,並加入了一種「搞笑」甚至「反諷」的後現代藝術的表現元素。
在其早期作品中,更多的是對傳統的挪用。
《拿來千手觀音系列之一》 180x110cm 1999年
「拿來千手觀音系列」展出現場,當代唐人藝術中心第二空間
在此次展覽中,展出的最早的一件作品是1999年創作的「拿來千手觀音系列」,借用了佛教藝術中千手觀音打坐的姿態。藝術家本人扮演了千手觀音的姿態,手中拿著各種消費品:最新的大哥大電話,美鈔、VCD光碟、萬寶路香菸······都是當時最時新的商品。
《老慄夜宴圖》,C-print,30 × 240cm,2000
《老慄夜宴圖》局部,C-print,30 × 240cm,2000
展出的另一件早期作品《老慄夜宴圖》,創作於2000年。作品挪用了中國傳統繪畫的代表作《韓熙載夜宴圖》,並在其中加入了藝術家本人對於生活的具體感受。藝術家同樣出現在畫面中,只是他變成了圍繞在主角「老慄」周圍的小人物,似乎在窺探當代精英階層的生活。
《過去、現在和將來》,C-print,175 × 800 cm, 2001
此次展出的另一批作品,王慶松成功地對「紅色經典」進行了轉換與挪用,比如《過去、現在和將來》。在這類作品中,藝術家更為強調藝術作品來表達集體記憶與當下現實的內在聯繫。
王慶松個展:「在希望的田野上」現場,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第二空間
王慶松的創作中,題材涉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問題、房屋拆遷問題、消費問題以及各種異化現象,並對這些現象發出深層質疑。
在他創作中一個較為核心的價值觀是:強調藝術創作與社會現實的聯姻,因此,他稱自己的作品為「紀實攝影」。通過他長達幾十年的「紀實攝影」,形成了一部在中國土地上濃縮的鮮活歷史。
《跟我學》,C-print,120 × 300 cm,2003
《跟他學》,C-print,120 × 300 cm,2010
《跟你學》,C-print,180 × 300 cm,2013
比如展出的跨度十年的三部曲:《跟我學》、《跟他學》與《跟你學》,是對國內近些年來教育問題的深刻反思。
在《跟我學》中,「我」象徵著混亂教學秩序的「教授」;《跟他學》中,「他」是由王慶松扮演的「書呆子」;《跟你學》中,「你」是由王慶松扮演的「老學生」,帶著吊瓶依然堅持上課。顯然,這幾個都不是值得倡導學習的對象。作品藉助誇張的手法,辛辣諷刺了一直在中國推行的「應試教育」對廣大學生的異化。
王慶松個展:「在希望的田野上」現場,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第二空間
《問它》展出現場
在2020年創作的最新的作品《問它》中,是對過去創作的一次總結。作品中反覆出現的廣告和字符元素,延續了王慶松創作中最為核心的對象「消費主義景觀」。作品以紀念碑般的體量,在展廳中央出現時,巨大的問號,揭示了藝術家20多年的作品中的一貫立場——在他每件作品中,提出的對世界的懷疑與疑問。
《在希望的田野上》展出現場
而展覽同名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取自80年代的流行歌曲,它描繪了那個年代的日新月異,未來的美好藍圖,也激勵了藝術家王慶松的青年時代。在經歷了40年的巨變之後,展覽再次回視這一主題。「在希望的田野上」是歷史,是未來,也是一個全新截點的期許。
王慶松個展:「在希望的田野上」現場,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第二空間
雅昌藝術網對話王慶松
雅昌藝術網:此次展覽是跨度二十年作品的一次呈現,其中早期的作品《老慄夜宴圖》可以說是您的藝術攝影代表作。請問當時您為何想到創作以知識分子現代遭遇為主題的作品?您能具體講講當時創作的靈感嗎?
《老慄夜宴圖》局部,C-print,30 × 240cm,2000
王慶松:這件作品如果說靈感來源和具體的構思,其實花了很長的時間,90年代可以說是中國在各個方面產生巨變的時代。92年鄧小平南巡之後,市場化、商業化在中國慢慢普及,它影響到我們的文化、打破了傳統價值觀,此時,出現的知識分子下海潮流就是一個變化。在這種現實情況下,人的精神世界出現了許多的困惑。我大概在97、98年開始構思,到2000年完成了這件作品的拍攝。
《老慄夜宴圖》局部,C-print,30 × 240cm,2000
為什麼想到借用《韓熙載夜宴圖》,因為我喜歡將過去與現在進行並置。韓熙載身處南唐時期,一個混亂的年代,國家出現戰爭、分裂的局面;對比現在,東西方在文化、經濟、商業等各種矛盾的碰撞。韓熙載是一個文官,也是知識分子的代表,將兩個時代的處境進行對比,讓我選擇了《韓熙載夜宴圖》。
《老慄夜宴圖》局部,C-print,30 × 240cm,2000
雅昌藝術網:這件作品在呈現上是一次創新,當時是如何拍攝的,有沒有遇到什麼實際的困難?
王慶松:一般在拍攝之前,我會做好方案,畫很詳細的草圖,到了現場搭景的時候,只會做減法。並且在搭景之前,相機的高度、構圖等,都是我拿照相機先卡死的,所以在我的攝影作品裡,攝影師並不重要,都是按照我的意願來拍攝的。
《老慄夜宴圖》局部,C-print,30 × 240cm,2000
這件作品的拍攝過程有些小意外。當時我請朋友幫忙,在拍攝最後第五段故事時,發現膠片裝反了,只能重新拍。從此之後,我不再讓別人裝膠片。
《在希望的田野上》創作草圖
雅昌藝術網:這次展覽各個時期的作品都有體現,它們涵蓋了社會方方面面不同的題材,您創作的靈感,一般是從何而來?
王慶松:其實就是我們的生活。是現實提供給我各種樣的信息。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強調自己是記者,我是用「紀實」的方式「記錄」這個社會。
我從來不會說自己做的是藝術,包括跟朋友聊天,也不會聊藝術、攝影,更多談社會現狀、實事,以及人的生活狀態等等。
王慶松攝影作品紀錄片
雅昌藝術網:從90年代末開始,您的攝影作品就已經脫離了傳統攝影框架,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很多人認為您做的是「觀念攝影」,但您一直堅持自己是「紀實攝影」,為什麼?
王慶松:1996年,我放棄繪畫,轉而選擇攝影,當時我決定要像記者一樣,完整、徹底的去「記錄」這個社會。甚至這些年來還想辦各種記者證,是希望以一個記者的姿態去記錄,當然這個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難,所以慢慢地,我只能選擇一種比較緩和的方式:把現實變成方案完成拍攝,但內容都是與當今社會現實有關的。
雖然它們不是最直接的現實,但我一直強調的是一種記者的態度,並且帶著一種個人的反思、懷疑、態度去「記錄」。
王慶松攝影作品紀錄片
雅昌藝術網:您是最早使用數位相機嘗試拍攝的藝術家之一,但如今,當人人都開始使用數碼之後,您轉而選擇了膠片,您怎麼看待攝影技術與您創作的關係?
王慶松:我認為,攝影技術是不重要的。它表達的是創作者的態度,人人都使用某種拍攝技術的時候,我則喜歡反其道而行之。當大家都談跟新媒體結合,跨界的時候,我反而覺得做的純粹一些更好。
在我看來,攝影有其記錄的屬性,如果更強調拍攝手法的話,可能偏離了攝影的本質。
技術是為藝術服務的。在今天我們所處的環境下,尤其是當疫情發生之後,沒有人能看到明確的方向。人的問題,社會的問題,時代的問題,是我所關注的。所以在我的攝影作品中,形式或語言是不重要的。我認為在作品裡,應該體現的是個人的情懷和責任感。
王慶松個展:「在希望的田野上」現場,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第二空間
雅昌藝術網:據了解,這次展出的不少作品的全部版都早就已經售完,您也被媒體稱之為「中國當代最貴攝影師」,對此,您是如何看待的,這會影響您的創作嗎?
王慶松:我的作品都涉及龐大的現場和成本,所以作品價格往往會依據成本來定,成本高,價格就貴。但我創作的出發點考慮的不是最貴,或者最能賣錢這個點,我不太會去考慮所謂的市場因素,我一直強調自己是一個記者,價格對我而言是不重要的。
王慶松個展:「在希望的田野」現場,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第一空間
雅昌藝術網:這次展覽的主題「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名字,同時,展出的另外一件新作《問它》,二者似乎產生了一種有趣的互文關係?
王慶松:這是一首我們從小就非常熟悉的歌曲,不知道現在年輕的朋友有沒有聽過。因為對我們中國人而言,不像西方人,有很強烈的信仰約束。所以對我們來說,希望很重要。但它其實打上了一個巨大的問號,因為在「希望」的指引下,我們會去向哪裡,沒有人知道。但至少飽含了一個美好的期許。
藝術家王慶松
王慶松簡介:
1966年生於黑龍江省大慶市,1993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1996年開始以攝影媒介進行藝術創作,現今生活和工作於北京。
作為亞洲攝影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王慶松從上世紀90年代,開啟了攝影的另一種講述方式:後現代的語法,大場景的擺拍,震撼的視覺,通俗易懂的大眾美學和平民視角,其間混合了繪畫、舞臺、電影等多種語言。
王慶松的鏡頭記錄了198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的種種變革。他的作品集像是一本濃縮的歷史,鮮活的畫面,記載著現實和欲望的改變,希望和田野之間,永不謝幕的舞臺劇。
王慶松:在希望的田野上
2020.7.11 - 8.26
策展人:崔燦燦
地點:當代唐人藝術中心 北京第一&第二空間
- END -
找組織,你懂得~
原標題:《展覽&對話 | 王慶松:「在希望的田野上」 你是否有很多問號?》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