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徜徉「在希望的田野上」,他用鏡頭記錄中國社會的種種變革

2020-11-29 瀟湘晨報

7月11日,藝術家王慶松的重要大展「在希望的田野上」在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雙空間啟幕。展覽由崔燦燦策劃,展出藝術家1999至今二十餘年創作的重要攝影、拍攝現場等作品三十餘件。

作為亞洲攝影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王慶松從上世紀90年代,開啟了攝影的另一種講述方式:後現代的語法,大場景的擺拍,震撼的視覺,通俗易懂的大眾美學和平民視角,其間混合了繪畫、舞臺、電影等多種語言。

他的鏡頭記錄了198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的種種變革。其作品集像是一本濃縮的歷史,鮮活的畫面,記載著現實和欲望的改變,希望和田野之間,永不謝幕的舞臺劇。

展覽名稱「在希望的田野上」取自80年代的流行歌曲,它描繪了那個年代的日新月異,未來的美好藍圖。這首歌激勵了藝術家王慶松的青年時代。在經歷了40年的巨變之後,展覽再次回視這一主題。「在希望的田野上」是歷史,是未來,也是一個全新截點的期許。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老慄夜宴圖》

戲仿著名的《韓熙載夜宴圖》的《老慄夜宴圖》是一幅具有後現代色彩的迷人長卷。同是夜宴載歌行樂,鏡頭中各色人物煞有介事地擺拍,裝扮俗豔的當代女子取代了原畫中姿態妍麗的古典仕女,案几上的雪碧可樂佯作珍饈美酒,畫面視覺流動飽滿,卻是對古典美學跨越千年的遙遠呼應和顛覆。

老慄夜宴圖,C-print,30 × 240cm,2000

策展人崔燦燦介紹,2000年,王慶鬆開啟了另一種講述方式。《老慄夜宴圖》隨著長卷的開合,故事的中心不斷移動,一種流動的、碎片化的敘事結構開始出現。它取自中國傳統繪畫的歷史典故,將原本不同時空發生的情節,匯集在一起,不分主次,彼此圍繞。隨之而來的全新的觀看和理解世界的方式,改變了中國攝影史的故事,也改變了西方近百年傳統攝影的視角。

《跟我學》《跟他學》

一排大的標語,幾個明顯擦拭過的痕跡,或是幾句語法錯誤的英文,看似熟悉的符號……它們在說什麼?畫面中間的人是誰?教杆指向哪裡?黑板上還有什麼?這些文字和圖像之間是什麼關係?這個作品,最終要表達什麼?

跟我學,C-print,120 × 300 cm,2003

作品《跟我學》提供了一個既簡單又無比複雜的視覺場景。崔燦燦指出,首先,震撼的視覺吸引著我們的眼睛,提供了恢弘、壯觀的盛景;其次,我們被密密麻麻的形狀、色彩、明暗所吸引,開始調動經驗,辨認信息。只是,信息不能「一眼而盡」,意義也難以片刻得知的。大量的內容,讓觀看成了探索和發現之旅。

「觀看」在這裡,變成了一場饒有趣味的解謎遊戲。然而事實上,在王慶松的故事裡既沒有謎底,也沒有說教。

跟他學,C-print,130 × 300cm,2010

跟你學,C-print,180 × 300 cm,2013

「之後的《跟他學》、《跟你學》,三部曲的形式又將故事推向更廣闊的歷史背景,更大的現實中。從一件作品,走向一個系列,又從一個系列走向更豐富的信息。它們彼此呼應,論證和提問,長達十幾年的跨度,更像是一部漫長的章回體小說,或是史詩般的電影。」崔燦燦表示。

《在希望的田野上》

1981年,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傳遍中國大地。它和《年輕的朋友來相會》、《青春、青春》一起,描繪了那個年代的日新月異,未來的美好藍圖。 此時,遠在小城荊州的王慶松,經歷著另一種人生。父親因公去世,日漸消沉的他,想不到和未來的任何關係。《在希望的田野上》和彼時的氛圍,對結束那段灰暗的生活,有著重要的意義。歡快的活力,極富感染力的歌詞,講述了一個簡單而又有吸引力的故事,召喚著八十年代的新一輩,也鼓舞著王慶松,加入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

在希望的田野上,C-print,180 × 300cm,2020

在展廳現場,這件作品變成了開放和互動式的。無數觀眾在空白的畫架上用素描的方式留下了照片中的肖像,參與了對「希望的田野」的想像與建構。

展廳現場

90年代初,王慶松考入大學;1993年來到北京,開始了「盲流」藝術家的生活。1997年,王慶松拍攝了最初的攝影作品,那些名字頗為有趣,「拿起戰筆、戰鬥到底」和「新老兵」,還有「我們的生活比蜜甜」。直白、通俗的風格,流行歌曲寓意的生活故事,也第一次在作品中有了回應。

他的作品集是一本濃縮的歷史

這之後,王慶松的鏡頭下,記錄了中國社會的種種變革,他的作品集像是一本濃縮的歷史。在這個過程中,他既是編劇/作家,又是導演、攝影師,更像是一個好萊塢工廠式的藝術家,操控著一個龐大的團隊和無數細節,不同的工種和流程匯集在一起。「有時這個團隊多達幾百人,有時又需要幾千平米的場地,有時為了一張照片需要準備數年。」

而最終的結果是,圖片提供了不可否認的證據;文字提供了明確的信息和可能的方向;舞臺提供了地點、背景和人物關係;電影語言將這些鏡頭串聯,並在同一畫卷和時空中排演。 這使得王慶松的作品顯得通俗易懂,也更容易獨立存在,無需作品之外的更多解釋。

快樂健身,C-print,180 × 250cm,2013

學前班,C-print,75 × 100 cm,2002

新女性,C-print,120 × 220cm,2000

正如策展人崔燦燦所言:「《在希望的田野上》作為展覽主題,是歷史,是未來,也是一個全新截點的期許……它是從1980年代開始的故事,在經歷了40年的巨變之後,又一次回視。假如我們不曾經歷這幾十年,假如時空的距離,讓歷史的細節早已模糊,那些曾經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淚水,漂泊的人群,迷人的夜色,短暫的幸福,那一幕幕戲劇,早已不知所蹤。但至少,王慶松的攝影為我們留下了一組組長鏡頭,歷史就是一卷相紙的長度。 1981年,那個在荊州喪失了生活方向的年輕人,在希望的田野上找到了答案。」

展覽持續至8月26日。

【來源:南方都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展覽&對話 | 王慶松:「在希望的田野上」 你是否有很多問號?
    王慶松個展:「在希望的田野上」現場,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第一空間2020年7月11日,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在北京雙空間推出藝術家王慶松的重要大展「在希望的田野上」。展覽由崔燦燦策劃,展出藝術家1999至今三十餘年創作的重要攝影、拍攝現場等作品二十餘件。
  • 【國家扶貧日】在希望的田野上:復旦師生團隊用鏡頭記錄復旦-永平...
    面對復旦寫了七年之久的答卷,2500多個日日夜夜的相伴很難通過某種媒介完全展現,他們希望通過影像記錄一些故事以及發生的變化,讓更多人看見。這是一支由復旦師生組成的3人拍攝團隊。歷時前後整一年的籌劃、拍攝與製作,這群校園中的年輕人最終完成了一部短片——《在希望的田野上》。銘記復旦和永平牽手走過的七年,獻給每一位為永平脫貧付出過汗水和努力的人。
  • 《在希望的田野上》姊妹篇《在收穫的田野上》出爐 謳歌小康畫卷
    四十多年前,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曾用音樂記錄了從農村開始的改革開放進程,被譽為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音樂裡程碑。四十多年後,這首歌曲終於有了「姊妹篇」。由中國文藝志願者協會理事、一級作詞曲波作詞,由著名作曲家楊青山作曲、劉琦編曲,由中央音樂學院二級教授、著名歌唱家黃華麗演唱的《在收穫的田野上》近日出爐,因其接地氣兒的描繪了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小康的瑰麗畫卷,受到業內專家高度讚譽。
  • 希望在田野上萌發
    繼《祝酒歌》之後,施光南與曉光合作,創作出反映中國農村改革的名作——《在希望的田野上》。如今,這首歌已然凝結成一個劃時代的音樂符號,在新中國音樂史上譜寫下不朽華章,就讓我們一同回味這首伴隨億萬中國人民奔向光明未來和美好前程的時代讚歌吧。
  • 從「在希望的田野上」到「鄉村振興戰略」|40年40組關鍵詞
    從「在希望的田野上」到「鄉村振興戰略」|40年40組關鍵詞 原標題:   孟冬時節,山東東明小井村,暖陽高照,村東頭牌坊上的「改革第一村」紅色大字分外醒目,村道兩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描繪農村發展新藍圖」「創建美好鄉村
  • 我們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們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就如這首歌曲所唱,榮獲2020年首屆浙江省青春助力鄉村振興帶頭人「青牛獎」的紹興市大學生農創客發展聯合會會長湯帥亮,和他的年輕夥伴們,正在祖祖輩輩耕種的這片黃土地上,播種著新生代農民的夢想與情懷。
  • 【音樂私房課】我們的理想 在希望的田野上
    《在希望的田野上》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盛行於世,也是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深入民心的歌曲,作詞陳曉光,作曲施光南,原唱楊淑清。這首歌曲有一句歌詞應該說是帶有哲理性的:」叫人們在明媚的陽光下生活,生活在人們的勞動中變樣"這是四十年前的中國,在今天依然如此。
  • 馬雪梅:幸福在希望的田野上生長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祖國越來越繁榮昌盛,人民的日子越來越好。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幸福在希望的田野上生長,有滋有味的日子不再是奢望。正如《在希望的田野上》唱的一樣,「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我們世世代代在這田野上生活,為她富裕,為她興旺」。唱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唱出了美麗鄉村的幸福生活,而我有幸生長在這樣一片熱土,作為親歷者、踐行者,感到無比自豪。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過希望的田野,「炊煙在新建的住房上飄蕩,小河在美麗的村莊旁流淌」,辛勤的付出讓日子越過越好。
  • 「趨向:社會理論、田野經驗與應用實踐」學術工作坊側記
    在此背景下,中山大學人類學繫於2018年10月19日—21日舉辦了「趨向:社會理論、田野經驗與應用實踐」學術工作坊,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院長張應強教授致開幕辭,鼓勵青年學者加強對話、交流,共建具有人文關懷與批判精神的學術共同體。
  • 「在希望的田野上」鄭慧玲獨唱音樂會舉行
    11月16日晚,由河南省音樂家協會、河南大學、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河南藝術中心主辦,校黨委宣傳部、音樂學院、河南保利藝術中心管理有限公司承辦「在希望的田野上」鄭慧玲獨唱音樂會於河南保利藝術中心音樂廳隆重舉行。
  • 希望的田野上「新農人」:用科技播種「開心農場」
    今年35歲的宋學東父輩都是農民,2006年從一所高校本科畢業後,曾在上海一家公司做軟體開發,後來創辦了一家遊戲公司。在外闖蕩10年後,他毅然回到鄒平老家,利用廣泛的人脈,帶回來上億元投資,還與國內大型面點加工企業籤下長期訂單合同。
  • 生長在希望的田野上
    來源:海外網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擾亂了經濟社會發展秩序。體量小、資金少、抗風險能力弱的中小企業,對經濟波動感受尤深。而這一次,受全球疫情衝擊,消費、投資均受影響,海外訂單萎縮尤為嚴重,中小企業面臨的困難更加凸顯,有些甚至面臨生死考驗。
  • 田野調查:經驗與誤區
    它的任務是對此在意義上給出理解與詮釋。它與人類學的民族志方法之不同是因為社會學的田野調查關注的是社會整體。即使在田野調查的現場,它也強調對現象的考察必須要有一個社會整體的視野。通常會認為,民族志從文獻記錄看,會是一個寫作文本。但是待馬林諾夫斯基在1914年從澳大利亞出發,花了兩年半的時間到紐幾內亞去調查,出版了《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等系列著作,並為「科學人類學的民族志」確立了「必須做到搜集材料的主體和理論研究的主體的合一」這樣的準則之後,民族志也意味著是一種田野調查方法。  由此,大衛·費特曼(David M.
  • 原創歌劇《在希望的田野上》致敬施光南
    新華社杭州11月5日電(記者馮源)在撥亂反正的金秋歲月裡,《祝酒歌》唱出人民心聲;在改革開放的明媚春光中,《在希望的田野上》激發人民奮進……作曲家施光南逝世已經近30年,但是他筆下的首首歌曲至今膾炙人口。大型現實題材原創歌劇《在希望的田野上》3-4日晚在浙江音樂學院首演兩場,致敬人民音樂家施光南。
  • 他為《在希望的田野上》作曲,後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今歌曲永存
    昔日又昔年,一曲「希望」歌不脛而走,那就是由曉光作詞、施光南作曲的《在希望的田野上》。2018年,浙江歌舞劇院將這首歌曲的歌名作為劇名,製作了一部反映「人民音樂家」施光南藝術人生的歌劇,並於當年11月初在杭州首演。
  • 田野調查者:行走中記錄鄉土文化
    白洋澱的百工技藝、太行山的建築風情、河北各地獨具特色的方言……他們記錄和研究的這些內容,大多藏於鄉村、少人關注、即將消失,這樣的記錄、整理,不只是學術研究,更是搶救,是在留住鄉愁和我們的文化根脈。 這樣的田野調查和記錄如何進行,他們收穫了什麼,工作本身又怎樣影響著更多的人?
  • 在希望的田野上奮力前行
    金秋十月,希望的田野上,農民兄弟們忙著秋收,享受著五穀豐登的喜悅,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遼寧稅務系統的扶貧幹部同樣在忙著「攻城拔寨」,在脫貧攻堅的最前沿奮力衝刺。他們人人都是「神筆馬亮」,以中國稅務精神為引領,繪製著他們第二家鄉的富裕藍圖。 拔窮根 鋪富路 落後山村煥新顏 「給錢給物,不如照亮村路。」
  • 中外文化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
    吉林大學文學院劉中樹教授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外文化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於1996年立項,2003年6月結項。其最終成果為專著《多重對話:中國新文學的發生》和《在世界文化中創造中國現代先進的民族文化——關於中國文化現代化的理解》等論文。
  • 體悟田野,從實求知
    在當下劇烈的城鄉變革中,中國農業該何去何從,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不僅在學術上很重要,現實層面上同樣非常重要,因為這關係到中國幾億農民甚至說全體中國人的福祉。我們的導師周老師給予了一些建議,認為上訪、合作社和精準扶貧的問題都不是純粹的學術問題,不適合做;彩禮的問題雖然題目很好,但是涉及到傳統中國社會思想,非常複雜,我們可能沒有足夠的學術能力來做,規模農場這個題目不管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際操作上都比較適合我們的學力,所以就最終選定了這個題目。
  • 「費孝通田野調查獎」調查報告徵文解讀
    導讀:田野調查即實地調查或現場研究,通過親身參與和體驗人們的日常生活,記錄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收集記錄一手資料的基本方式,也是分析社會、了解社情民意的基礎。毛澤東同志的系列農村調查文章,運用了大量田野調查資料。費孝通先生上世紀30年代寫作的《江村經濟》,是田野調查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