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藝術家王慶松的重要大展「在希望的田野上」在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雙空間啟幕。展覽由崔燦燦策劃,展出藝術家1999至今二十餘年創作的重要攝影、拍攝現場等作品三十餘件。
作為亞洲攝影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王慶松從上世紀90年代,開啟了攝影的另一種講述方式:後現代的語法,大場景的擺拍,震撼的視覺,通俗易懂的大眾美學和平民視角,其間混合了繪畫、舞臺、電影等多種語言。
他的鏡頭記錄了198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的種種變革。其作品集像是一本濃縮的歷史,鮮活的畫面,記載著現實和欲望的改變,希望和田野之間,永不謝幕的舞臺劇。
展覽名稱「在希望的田野上」取自80年代的流行歌曲,它描繪了那個年代的日新月異,未來的美好藍圖。這首歌激勵了藝術家王慶松的青年時代。在經歷了40年的巨變之後,展覽再次回視這一主題。「在希望的田野上」是歷史,是未來,也是一個全新截點的期許。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老慄夜宴圖》
戲仿著名的《韓熙載夜宴圖》的《老慄夜宴圖》是一幅具有後現代色彩的迷人長卷。同是夜宴載歌行樂,鏡頭中各色人物煞有介事地擺拍,裝扮俗豔的當代女子取代了原畫中姿態妍麗的古典仕女,案几上的雪碧可樂佯作珍饈美酒,畫面視覺流動飽滿,卻是對古典美學跨越千年的遙遠呼應和顛覆。
老慄夜宴圖,C-print,30 × 240cm,2000
策展人崔燦燦介紹,2000年,王慶鬆開啟了另一種講述方式。《老慄夜宴圖》隨著長卷的開合,故事的中心不斷移動,一種流動的、碎片化的敘事結構開始出現。它取自中國傳統繪畫的歷史典故,將原本不同時空發生的情節,匯集在一起,不分主次,彼此圍繞。隨之而來的全新的觀看和理解世界的方式,改變了中國攝影史的故事,也改變了西方近百年傳統攝影的視角。
《跟我學》《跟他學》
一排大的標語,幾個明顯擦拭過的痕跡,或是幾句語法錯誤的英文,看似熟悉的符號……它們在說什麼?畫面中間的人是誰?教杆指向哪裡?黑板上還有什麼?這些文字和圖像之間是什麼關係?這個作品,最終要表達什麼?
跟我學,C-print,120 × 300 cm,2003
作品《跟我學》提供了一個既簡單又無比複雜的視覺場景。崔燦燦指出,首先,震撼的視覺吸引著我們的眼睛,提供了恢弘、壯觀的盛景;其次,我們被密密麻麻的形狀、色彩、明暗所吸引,開始調動經驗,辨認信息。只是,信息不能「一眼而盡」,意義也難以片刻得知的。大量的內容,讓觀看成了探索和發現之旅。
「觀看」在這裡,變成了一場饒有趣味的解謎遊戲。然而事實上,在王慶松的故事裡既沒有謎底,也沒有說教。
跟他學,C-print,130 × 300cm,2010
跟你學,C-print,180 × 300 cm,2013
「之後的《跟他學》、《跟你學》,三部曲的形式又將故事推向更廣闊的歷史背景,更大的現實中。從一件作品,走向一個系列,又從一個系列走向更豐富的信息。它們彼此呼應,論證和提問,長達十幾年的跨度,更像是一部漫長的章回體小說,或是史詩般的電影。」崔燦燦表示。
《在希望的田野上》
1981年,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傳遍中國大地。它和《年輕的朋友來相會》、《青春、青春》一起,描繪了那個年代的日新月異,未來的美好藍圖。 此時,遠在小城荊州的王慶松,經歷著另一種人生。父親因公去世,日漸消沉的他,想不到和未來的任何關係。《在希望的田野上》和彼時的氛圍,對結束那段灰暗的生活,有著重要的意義。歡快的活力,極富感染力的歌詞,講述了一個簡單而又有吸引力的故事,召喚著八十年代的新一輩,也鼓舞著王慶松,加入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
在希望的田野上,C-print,180 × 300cm,2020
在展廳現場,這件作品變成了開放和互動式的。無數觀眾在空白的畫架上用素描的方式留下了照片中的肖像,參與了對「希望的田野」的想像與建構。
展廳現場
90年代初,王慶松考入大學;1993年來到北京,開始了「盲流」藝術家的生活。1997年,王慶松拍攝了最初的攝影作品,那些名字頗為有趣,「拿起戰筆、戰鬥到底」和「新老兵」,還有「我們的生活比蜜甜」。直白、通俗的風格,流行歌曲寓意的生活故事,也第一次在作品中有了回應。
他的作品集是一本濃縮的歷史
這之後,王慶松的鏡頭下,記錄了中國社會的種種變革,他的作品集像是一本濃縮的歷史。在這個過程中,他既是編劇/作家,又是導演、攝影師,更像是一個好萊塢工廠式的藝術家,操控著一個龐大的團隊和無數細節,不同的工種和流程匯集在一起。「有時這個團隊多達幾百人,有時又需要幾千平米的場地,有時為了一張照片需要準備數年。」
而最終的結果是,圖片提供了不可否認的證據;文字提供了明確的信息和可能的方向;舞臺提供了地點、背景和人物關係;電影語言將這些鏡頭串聯,並在同一畫卷和時空中排演。 這使得王慶松的作品顯得通俗易懂,也更容易獨立存在,無需作品之外的更多解釋。
快樂健身,C-print,180 × 250cm,2013
學前班,C-print,75 × 100 cm,2002
新女性,C-print,120 × 220cm,2000
正如策展人崔燦燦所言:「《在希望的田野上》作為展覽主題,是歷史,是未來,也是一個全新截點的期許……它是從1980年代開始的故事,在經歷了40年的巨變之後,又一次回視。假如我們不曾經歷這幾十年,假如時空的距離,讓歷史的細節早已模糊,那些曾經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淚水,漂泊的人群,迷人的夜色,短暫的幸福,那一幕幕戲劇,早已不知所蹤。但至少,王慶松的攝影為我們留下了一組組長鏡頭,歷史就是一卷相紙的長度。 1981年,那個在荊州喪失了生活方向的年輕人,在希望的田野上找到了答案。」
展覽持續至8月26日。
【來源:南方都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