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悟田野,從實求知

2020-12-05 騰訊網

  寫在前面

  「挑戰杯·人物」系列報導是由北京大學團委科創部策劃、推出的人物專訪,採訪對象是第二十六屆「挑戰杯」系列賽事的部分獲獎課題組,目的是記錄展示同學們的研究經驗、心得、成長,也為後輩提供參考、指導,同時獲得了各個院系的大力支持。在此,向各位為本系列報導提供幫助的各位獲獎同學和工作人員表示衷心感謝!

  同時歡迎各位對挑戰杯有興趣的同學與我們積極互動,如有任何疑問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或及時聯繫我們。

  第一期 社會學系特等獎課題專訪

  團隊及課題簡介

  從左至右分別為趙啟琛、羅兆勇、湯欣哲

  課題:經營有「道」:三個規模農場的案例研究

  作者:社會學系2015級本科生羅兆勇、湯欣哲、趙啟琛

  導師:社會學系 周飛舟教授

  獎項:第二十六屆挑戰杯正賽特等獎

  資本運作下的規模農場,是當今農業發展的趨勢之一。但相關研究較少重視其內部經營過程和微觀個體互動。本文通過田野調查,研究了一個外來資本農場和兩個村莊內生規模農場的菸草經營過程,試圖回答:何種原因導致不同農場的經營效果差距如此之大?內生規模農場通過何種方式解決了對被僱勞動者的監督問題?

  通過分析影響規模菸草農場經營效果的因素和機制,研究發現:規模農場的經營過程是嵌入在鄉村社會關係之中的,因此,農業生產的激勵和監督問題並不能僅僅靠「正式」生產和管理制度來解決,還要利用鄉村原有的社會關係;在此過程中,原有的鄉村社會倫理就介入了農場的生產,並影響農場的經營效果和村莊的社會風氣。規模農場的經營之「道」在於使生產過程中的各種關係與鄉村社會關係相協調,並運用鄉村社會關係背後的人情倫理來改進規模農場的經營管理。這一發現揭開了規模農場經營的微觀奧秘,並對經濟社會學的嵌入性理論有所拓展,也對當前農業經營模式的政策改變有現實的參考意義。

  受推送篇幅限制,採訪部分我們僅遴選出其中一些片段,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啟發,點擊文末「閱讀全文」可以下載採訪原稿。

  Q1:研究題目紛繁複雜,「規模農場」新穎有趣,如何千呼萬喚始出來?

  羅兆勇:其實這一直是我很關心的話題。在當下劇烈的城鄉變革中,中國農業該何去何從,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不僅在學術上很重要,現實層面上同樣非常重要,因為這關係到中國幾億農民甚至說全體中國人的福祉。另一方面,從我個人經歷上來講,我家就在農村,我對這個感受特別深刻,就在最近十年左右,我家附近相繼興起了很多規模農場,這既在我內心中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同時也為我提供了天然的田野素材,所以我覺得要做這個。這是就我個人而言,實際上當時是每個人都考慮了幾個題目,我當時提出了規模農場和農民上訪的問題,趙啟琛當時提出的是合作社和精準扶貧的問題,湯欣哲提出的是關於彩禮的問題。我們的導師周老師給予了一些建議,認為上訪、合作社和精準扶貧的問題都不是純粹的學術問題,不適合做;彩禮的問題雖然題目很好,但是涉及到傳統中國社會思想,非常複雜,我們可能沒有足夠的學術能力來做,規模農場這個題目不管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際操作上都比較適合我們的學力,所以就最終選定了這個題目。

  Q2:「規模農場」「猶抱琵琶半遮面」,如何說盡心中無限事?

  首先,要將最初的關切細化到具體的問題。從大概確定這個題目之後,第一步就是看文獻,包括以往的關於這個問題的研究;了解一些關於農業技術、農業經營管理背景知識,因為我們研究的是菸草農場,所以菸草種植、管理的過程這些背景知識是需要的;然後還有其他看似離題較遠的方面,希望能夠拓展我們的思維,給我們一些啟發。

  其次,「下田野」也是重要過程。我們採用了本科生習慣用的家鄉社會學法。其好處在於訪談者和訪談對象是生活在同一個世界當中,而不是一個外人。因為羅兆勇同學的老家就在那邊,有一些社會關係,所以就比較容易進入。趙啟琛提到自己在不熟悉的寧夏調研的時候是通過多年去同樣的幾戶家裡面,讓他熟悉你,認識你,知道你去年來過,然後你跟他加微信聊天這樣的方法來保證將來你跟他交流的時候他跟你說的可能是真實的話。有的老師提倡聆聽權,就是說當我們跟他不是朋友或沒有建立關係的時候,很有可能他說的是錯的,或者是騙我們的,但我們也無法判斷,只有當你和他建立起關係以後才能保證他說的都是真實的,就是你有了聆聽權。下田野做質性研究,有的時候建立關係對我們的挑戰也很大,我們去兆勇他家,全村的人他差不多都認識,但是如果我們要去一個陌生的地方的話,我們該如何與那些人建立關係獲得他們的信任和聆聽權,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訪談也需要技巧。關于田野技藝,導師周老師給我們專門培訓過一次,就是講怎麼做訪談,當時他讓我們關注一種分析視角:過程-事件分析。當時周老師給了一個很好的比喻,他說農村的社會關係和社會結構就好比是一些水管,但這些水管是透明的,你直接用肉眼去看是看不到的,但是一旦有什麼事件發生了,比如說分家或者某一個外來的事件,這些關係和結構就會凸顯出來。就是說,事件的到來,好比是給這些管子注入一些彩色的水,然後這些水管的結構和走向就顯現了出來,即是說動態的事件和過程,對靜態的結構有一種呈現作用,這是我們在實地調研中反覆運用並且獲益匪淺的一種方法。你去問他一個事情,他就會說沒有什麼問題,沒有什麼衝突,大家都挺和諧,但是當大家恰好都聊到某一件事情的時候,這件事觸發了他們共同的記憶和感受,他就會在那一個點上說出很多。訪談者也是各不相同,有的訪談者就會跟你講很多故事,但有的人就需要你去進行一定程度的引導,但是又不能引導性過強,因為這會將你自己的觀點投射到他身上。

  三位同學認真回憶起為課題努力的點點滴滴

  Q3:受訪者對於同一件事情的說辭會不會有矛盾?怎樣合理判斷?

  農場主自稱採用菸草公司的低害品種,農場實際管理人卻透露為省成本、自己育種?

  僱工振振有詞強調自己幹活認真細緻,卻被剋扣工資,實際上卻偷奸耍滑?

  面對這樣的矛盾結果,羅兆勇表示,既然兩個人說的不一樣,你肯定要去考慮這個人為什麼這樣說,那個人為什麼這樣說?他們背後的動機是什麼?你通過分析講述背後的動機就可以大致形成一個合理性的判斷。就剛剛的兩個例子而言,農場主和偷懶的工人,他們都是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在某種意義上是錯誤的,是難以啟齒的,因此他們的動機是要隱藏起這些難於對外人講述的內容來。而管理者和其他人則沒必要隱藏,因此他們的話語是值得信任的。

  Q4: 「感我此言良久立」:感悟和體會

  羅兆勇:首先我覺得就是真正體會到了怎樣是做一個研究,特別是做一個實際的經驗研究,既體會到了那種充實感,也體會到了艱難和辛苦感。如何來抓住根本性的問題、如何做出自己的創新是很困難的事情。我覺得真正使我們對這個問題有一個具體認識的,還是田野,真正到了田野那邊,一接觸到田野,一些以前你覺得無從下手的問題就都會有了眉目,以前你覺得一通百通的地方好像就出現了一些講不通的地方。這種田野直接帶給你的感受和震撼,是你單純去讀文獻,或者你自己憑空思考,沒有辦法體會到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感覺。另一個讓我感觸很大的地方是去農村去田野中做調查,好比破一個案件,他們整個的社會結構,不管是人際關係的結構,市場的網絡,還是農場的結構一開始是隱藏的,你一開始只看到一些零星的人,然後你通過對這些人的訪談,通過這個人認識到另一個人,通過這批人到另一批人,逐步把他們背後的網絡,不管是實際的網絡,還是說觀念的網絡,給發掘出來。這個時候你會體會到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這是我一點感受。

  湯欣哲:我的感受是在挑戰杯裡體會到寫一篇論文是一件多麼艱難的事情,最開始的時候,我們確實有段時間也覺得這個不知道該往哪邊走,不知道該怎麼寫這個文章,有時候想當時如果是一個人做一個研究,很可能都做不下去了,我們也經常一起討論,然後最後包括還有周老師有一些期望,我其實很感謝周老師的,因為我也不是他的學生,但是周老師還會對我們特別上心,然後也會覺得這個老師給你那麼大期望,你也不能不好好做

  趙啟琛:最開始的幾天我們會獲取很多的信息,但是前幾天的信息蜂擁而來之後,你會發現往後的很多信息變成重複的,或者說他們也很難說出與之前所說過的不同的新的東西,那你就其實很困惑,因為之前的其實都是一些簡介性的,只要經歷過這個過程的人他都能說出來,但是這些東西並不能成為我們做一個社會學研究的一個基礎,因為我們不是說呈現一個農業生產過程,而是說要去抓中間更深刻的比如說人際網絡等,或者說它的制度設計等諸多的別的更深層次的機制因素,然後這些一定程度上靠我們慢慢的梳理和討論才能發現。論另一方面我覺得還有一些是運氣,一個優秀的訪談對象的時候,真的會讓人覺得這個研究瞬間就有了著落,這些感受,你只有到了那裡,你才能夠體會得更深刻。在訪談後的整理和寫作同樣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會反覆改到最後都不知道改了有多少遍,我記得有11版,這還是大改的,如果其中一些小改動就直接就給改掉了。但是我們三個人分開寫,又要考慮如何把它合成一體,需要一遍一遍的討論。最後每個人都要改過一遍,確保從文字上看是一氣呵成的,而非斷裂的。

  欲仿大神拿特獎

相關焦點

  • 【圓夢新一代】體悟田野·從實求知——記北京大學第二十六屆...
    社會學系2015級本科生羅兆勇、趙啟琛和湯欣哲三人組成的團隊,在第二十六屆挑戰杯賽事上收穫特獎,他們攻堅克難、勇毅前行的經歷,值得每一位北大學子去體悟、去品味。在進入田野之前,還有兩方面的工作亟需開展,一是討論研究方向,二是檢索文獻,認真閱讀,細心梳理。從10月份開始,三個人每周與指導老師見面「聊天」,認真交流想法、匯報閱讀進展,重新溫習田野調研的技能,不斷細化研究針對的問題。就在這樣的刻苦訓練中,他們對研究問題和研究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每次討論後,大家都要互相勉勵,分頭行動,繼續去尋找和閱讀相關文獻,然後約定下一次分享收穫和體會的時間與地點。
  • 第四批青島體悟實訓幹部抵深
    1 深圳在總結,青島在思考學習一刻也不能停,候機間隙,早到的體悟實訓幹部互加微信,聊起學習計劃,「我要調研一下汙水處理和垃圾分類。」「我比較關注新能源汽車,有機會去比亞迪公司調研。」「我已經向實訓單位網上報到了,也對公司進行了了解,去了就能上崗。」言語之中,透露著強烈的求知慾望。
  • ...青島學趕不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青島第四批體悟實訓幹部抵達...
    言語之中,透露著強烈的求知慾望。「馬上就要去深圳了,心情比較複雜,有對家人的不舍,有對深圳這座城市的嚮往,更多的是對未來100天工作和生活的躍躍欲試。」第四批赴深圳體悟實訓幹部萬小娟說。下午2時15分許,充滿激情的體悟實訓幹部走下飛機,踏上深圳這片熱土。「深圳,我們準備好了。」臉上看不出一絲倦容,而是滿眼的好奇。
  • 體悟實訓開啟徵程 對標溫州再續新篇
    剛剛揮手告別中青班,市委組織部和市委黨校各位領導、各位教授的諄諄教導還歷歷在目,全面深入的理論教學、多姿多彩的研討觀摩、情真意切的同學情誼還在內心揮之不去,今天,已踏上前往溫州的路途,即將開始第二批赴溫州體悟實訓徵程,內心充滿求知解惑的渴望和對標提升的期待。溫州和東營有相似的區位條件和資源稟賦,發展目標和要素支撐相近,對東營發展具有很好的借鑑意義。
  • 第三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揭曉 快遞小哥群體調查等五篇徵文獲...
    12月7日,由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共同主辦的「城鄉發展與社會治理現代化」研討會暨第三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頒獎儀式在京舉行。第三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名單同時揭曉。
  • 《金剛經》中人們喜歡的三句話,讀懂了快樂一生,體悟了成就佛道
    這三句話看起來很簡單,通俗易懂,其實蘊藏著很深的智慧,讀懂了快樂一生,體悟了成就佛道。世人的一切心思無非是追憶過去的悲歡離合、執著現在的名聞利養、攀緣未來的榮華富貴,心的著落主要是在這三個方面。可是,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尚未到來,現在的即將過去,三種心都不可執著,無論哪一種心,都是有相的。
  • 深圳企業家話體悟實訓①|「浸入式」實訓為青島帶回深圳「真經」
    編者按:青島選派幹部赴深圳體悟實訓活動,已歷時500餘天,4批607人次已赴深圳進行體悟實訓。近日,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奔赴深圳採訪接收實訓隊員的企業,與企業家、高管進行交流,請他們講一講他們眼中的實訓隊員、體悟實訓、以及青島這座城市。
  • 求知 - 求知--浙江頻道--人民網
    原標題:求知 求知可以作為消遣,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增長才幹。 當你孤獨寂寞時,閱讀可以消遣。當你高談闊論時,知識可供裝飾。當你處世行事時,正確運用知識意味著力量。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有實際經驗的人雖能夠辦理個別性的事務,但若要綜觀整體,運籌全局,卻唯有掌握知識方能辦到。
  • 藝術的最高境界是體悟、悟道
    而為了體悟藝術又不斷在萬事萬物中穿梭,只為尋得那突然從心中升起的觸動。不懂藝術的人無法明白藝術是何等有價值的東西。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不懂那些不惜花費千萬還要買下一張表達不明的畫作。因為你無法理解在面對那些藝術表達的事物中時,剎那間自己心中的觸動。體悟是藝術中最高境界之一如果沒有那份莫名的感慨與心動又怎會執筆。
  • 魏小安談田野調查與田野工作
  • 《沂蒙田野實踐》獲評中國「最美的書」
    《沂蒙田野實踐》是一本打破規則的書。這本圖書是李艾霞與大學生以及蒙山腹地平邑縣的22名孩子一起創作的產物。《沂蒙田野實踐》榮膺2020年度中國「最美的書」稱號。遠看是一隻美麗的蝴蝶,近看卻是一本裝幀精美的書;翻開它,耳朵書、石頭畫、大海報……一幅幅出自孩子們雙手的圖畫,真實展現了孩子們的視角。
  • 帶著問號行走在「田野」中
    根據記者對以往資料的查詢情況,在全國人大各專門委員會的監督工作中,採用「田野調查」形式應當是一次新的嘗試。到「田野」中去【田野手記】我們共走訪119個家庭,除了特意選擇的少數低保退出家庭和貧困邊緣家庭外,多數都是本村村民公認的困難程度較深的家庭。他們緣何貧困?
  • 關於心靈療愈層面的個人體悟
    在身心靈領域浸泡,浸泡久了,自然會有一些體悟,體悟是自己通過這個過程實實在在學會到並感知到領悟到的一些東西,所以我覺得可以分享出來。我所有的體悟的東西,發表過一篇文章叫瑜珈靈,以小說形式發布的,有興趣的可以更多的去搜索了解一下,你會了解到更多的東西,法則等等的。我們需要時刻知道自己的無知,了解和學習一些更多未知的東西。希望你的頻率會越來越高,生活也是越來越好。
  • 《田野觀察》第二期|田野期間的語言觀察和有效溝通 ——有關我在南非的田野
    但不管怎樣,「田野」始終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在有田野經驗的地區研究學人眼中,那些真實、微小且生動的場景,最能帶來交流的震蕩和共鳴。我從本科到博士,從澳洲到非洲,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南半球度過。本科所在城市是南澳州的首府阿德萊德,「南澳」英文為South Australia,簡寫SA;南非開普敦大學是我博士調研的地點,我在那停留接近三年。
  • 田野調查:經驗與誤區
    它與人類學的民族志方法之不同是因為社會學的田野調查關注的是社會整體。即使在田野調查的現場,它也強調對現象的考察必須要有一個社會整體的視野。  之所以要將人類學的民族志做一個如此詳細的介紹,是因為雖然現在我們將社會學的實地調查也稱之為田野調查,但是實際上這個「田野調查」是一個很含糊的概念。然而我們通常又將田野調查看作一個約定俗成的名詞,只要提了它別人就都能理解。
  • 田野實驗:經濟學家的新工具
    田野實驗:經濟學家的新工具 2016年02月22日 08:1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杰 張清俐 字號 內容摘要:隨著經濟學對學科科學化的追求,田野實驗成為經濟學研究中一種新的實證研究方法。
  • 生長在希望的田野上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成於實。把黨中央決策和國家政策落到實處,讓促幫扶政策儘快落地見效,中小企業才能更有獲得感。兩會期間,針對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人大代表張智富建議精準發力,取消政府性融資擔保中的保值增值等盈利指標,增強其服務主動性;政協委員袁愛平建議打造產業網際網路銀行打通資金流;人大代表孫丕恕提出利用大數據破解徵信難……代表委員積極獻策,群策群力。
  • 《黃帝內經》裡的10句經典語錄,體悟深刻,句句受用!
    《黃帝內經》裡的10句經典語錄,體悟深刻,句句受用。1.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語出《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春天和夏天的時候,應當蓄養陽氣。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陰陽和,故能有子。出自《素問·上古天真論》。男子在八歲的時候,腎臟變得充實,頭髮開始長長,牙齒也開始更換。等到十六歲的時候,腎臟便會盛滿,天癸變得十分的成熟,如果此時陰陽和合,這便會生出子女。5.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 希望在田野上萌發
    【偉大的祖國,難忘的歌聲⑨】    希望在田野上萌發——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誕生記作者:郭克儉(浙江師範大學施光南音樂學院院長、教授)希望在田野上萌發,希望在心底裡流淌,正如曉光所言,「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中國農村的改革已經出現日新月異的前景的時候,田野上的希望激發著我們和許許多多文藝工作者按捺不住的創作欲望」。  曉光抑制不住創作靈感的衝動,馬上奮筆疾書。雖然三段24句歌詞在三個鐘頭的時間裡奔湧而出、一揮而就,但醞釀構思的過程卻如心路歷程般長達十多年之久。
  • 《在希望的田野上》姊妹篇《在收穫的田野上》出爐 謳歌小康畫卷
    四十多年前,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曾用音樂記錄了從農村開始的改革開放進程,被譽為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音樂裡程碑。四十多年後,這首歌曲終於有了「姊妹篇」。由中國文藝志願者協會理事、一級作詞曲波作詞,由著名作曲家楊青山作曲、劉琦編曲,由中央音樂學院二級教授、著名歌唱家黃華麗演唱的《在收穫的田野上》近日出爐,因其接地氣兒的描繪了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小康的瑰麗畫卷,受到業內專家高度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