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田野上「新農人」:用科技播種「開心農場」

2020-11-29 中國搜索

在農村,無人機已被廣泛使用于田間地頭。新華社發

80後小夥放棄白領工作,紮根農村種植蔬菜、水稻;90後姑娘大學畢業後回歸農村,建起了家庭農場……在中國農村,活躍著一批80後、90後年輕人,他們帶著夢想、激情回歸田園,又利用所學知識闖出一條和父輩不同的農業之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現代職業農民。

田間湧現更多年輕人的身影

春暖花開的4月,在山東茌平、壽光、滕州、鄒平等地,一群年輕農民正忙碌在大棚、麥地、果園間,他們中的很多人是外出求學、打工、創業多年又回到農村的職業農民。帶著新的理念和技術,年輕的他們從父輩手中接過寶貴的土地。

在茌平縣賈寨鎮耿店村,今年28歲的任再勇曾在威海一家水產加工企業上班,年收入5萬多元。2016年,看到村裡大棚蔬菜搞得風生水起,他也回到耿店村建起3個大棚,去年純利潤15萬元。他說:「種大棚收益不比上班差,還能就近照顧家人。」

在耿店村,和任再勇一樣返鄉的年輕人不在少數。該村黨支部委員耿傳喜最近做了統計,近兩年來村裡在外打工的200多人已陸續回村從事大棚蔬菜種植和銷售。

今年35歲的宋學東父輩都是農民,2006年從一所高校本科畢業後,曾在上海一家公司做軟體開發,後來創辦了一家遊戲公司。在外闖蕩10年後,他毅然回到鄒平老家,利用廣泛的人脈,帶回來上億元投資,還與國內大型面點加工企業籤下長期訂單合同。

在蔬菜之鄉壽光市,27歲的孟德隆兩年前從一家工廠辭職返回紀臺鎮農村老家,他和父親從村裡流轉了40畝地後,種了14個葡萄生產大棚,3個試驗大棚,去年葡萄平均畝產超過8000斤。父子倆一起培育出近10個葡萄新品種,葡萄苗遠銷青海、安徽等地。

「現在的農村環境和農業發展條件與過去大不一樣,不僅能從農業種植中嘗到收入的甜頭,而且越來越有奔頭。」孟德隆說。

在山東省鄒平縣九戶鎮,山東元瑞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宋學東查看小麥長勢。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農村孩子返鄉、城裡孩子下鄉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步走」時間表,提出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這讓一批「戴眼鏡」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不斷湧現。

在蘇州稻香小鎮望亭,「90後」大學生朱贇德和父親一起承包了2000多畝土地種植水稻。2013年,朱贇德畢業於揚州大學學的資源環境與科學專業,想當初大學畢業那會兒,朱贇德也有過糾結:「農業真的很苦,要當一輩子農民嗎?」但是,在糾結過後,朱贇德依然選擇了回到望亭,幫父親種植水稻。

如今,5年水稻種植的經歷讓朱贇德付出了辛苦,也換來了滿滿的收穫。朱贇德的「金香溢」大米已是江蘇省名牌農產品,受到很多家庭的追捧。朱贇德說:「每當聽到有人對我說,你家米真的好吃,我的心裡就非常有成就感,渾身就打滿雞血。

回望做農民這些年,朱贇德說:「農村給了我不一樣的人生,我會努力當好新型職業農民,為農村發光發熱。同時,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可以加入到我們的隊伍裡來。」

朱贇德的這個希望正在全國的各個地方變為現實:

南京的「90後」姑娘孫藝軒,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養蜂,並在當地成立了西洋湖養蜂專業合作社,帶動136戶周邊社員養蜂,目前蜂群已高達2.36萬群;

安徽省懷寧縣青圩村28歲的林濤,幾年前辭去了一家知名汽車企業的工作,返鄉做了一名職業農民,將他在大學學到的汽車知識,運用到農田的耕作中;

來自江西的劉祺是從小在城市中長大的孩子,可是,這個1994年出生的城裡人對於農業並不排斥,長春科技學院農學專業畢業後,劉祺一頭扎進北京京郊的現代化大棚裡,盡心侍弄著這些進口的番茄品種和現代化設備……

「90後」新型職業農民朱贇德開著機器收割水稻。揚子晚報網

用科技播種「開心農場」

科技是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的重要因素。行走在各地農村,你會發現,一些年輕的新農人正帶來一些父輩從未有過的新氣象。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在科技帶動下悄然發生改變。

今年春耕時節,27歲的曲建強正忙著用無人機給農田噴藥,才3天時間,就已經作業5000多畝。雖然年輕,但他已經是山東誠豐農化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老機長」,可以同時用3架無人機給莊稼噴藥。

在山東滕州市羊莊鎮,「80後」劉超將大數據引入了自己公司承包的2000畝櫻桃地管理中。他記錄每天的澆水量、溫度、光照等信息,運用大數據分析最適宜櫻桃生長的指標來指導生產。看到電子商務蓬勃發展,他與國內大型電商企業、超市籤下了長期合作合同,原來5元1斤的櫻桃,現在能賣到幾十元1斤。

「樹下養雞種草——雞吃青草、蟲子、蚯蚓——蚯蚓吃雞糞——青草拿來餵魚——農莊裡的汙水和生活垃圾則變身沼氣」,這條「雞—蚓—果—草」綠色生態循環鏈,是成都崇州市白頭鎮的新農民冉啟斌鑽研出來的生態種養辦法,既節省了成本,又產出了滿足人們「優生活」需求的有機高端農產品。

在小湯山特菜基地的現代化溫室裡,20多個從荷蘭、以色列等國引進的新品番茄正在旺盛生長,而照顧這些植株的是18位90後大學生。這些來自北京、江西等地的大學生正是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探索職業農民培育模式的第一批實踐者。這裡進行一段時間的培訓後,他們將帶著一身「武功」,走上農村的田間地頭。

戴眼鏡的年輕農民,在北京小湯山特菜基地的現代化溫室裡培育蔬菜。來源:北京晚報

「新農人」在希望的田野上

如今,在農村這片希望的田野上,一大批能創新、敢創業的「新農民」,正成為農業轉型升級的新生力量,引領著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

在吉林省洮南市,有37名畢業於北大、南開、中國政法大學等高校的女大學生走出縣城又回家鄉。她們扛起鋤頭、做起電商、闖進高端超市,書寫著「新農人」的勇氣與執著。

這支娘子軍的領頭人叫王荷,1982年出生的她,從南開大學畢業後一邊當老師一邊開教育機構。4年前,家鄉的一隻黏豆包喚醒了她的創業夢。王荷不顧丈夫反對,與蘇州大學畢業的蔡宛潤、吉林大學畢業的王一鶴一起回到家鄉,自籌資金創辦了創新型農業合作社,銷售家鄉的特產綠豆。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研和試錯,她們決定採用有機種植、手工挑選、小份包裝,走高端市場,並給品牌取名「洮寶」,寓意為「洮南的寶貝」。

為了將產品賣到全國,姑娘們坐幾十個小時的硬座火車,從不買臥鋪。6個姑娘擠在上海市一間50平方米的小屋裡,買不起床,就睡地鋪。第二年,她們將雜糧賣到了上海、廣州,在高端商超有了一席之地。

功夫不付有心人,洮寶終於打開局面。從有機種植、手工挑糧到精深加工、品牌經營,從50多平方米的小作坊到25000平方米的創業園,產品已入駐上海商超40餘家。同時,她們還與50多名農戶籤約有機種植,帶動增收。

如今,洮寶更像回鄉追夢者的樂園,每年吸引幾十名在校大學生,並種下更多創業夢想。其中還包括王荷的丈夫,還有另外幾個姑娘的男友……

新華社發(賀春雨 攝)

幾年前,很多人曾擔心,隨著老一輩農民年齡越來越大,10年後農村究竟誰種地?現在,一大批80後90後新型職業農民給出了答案。

從農業部獲悉,截至目前,我國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規模已經超過1400萬人,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加速湧現。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到2020年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將達到2000萬人,成為現代農業先導力量。

9月22日,是中國第一個農民豐收節,在這裡,給這些年輕的「新農人」點個讚。

【綜合新華社、央視網、中國新聞網、北京晚報、揚子晚報、南京日報等媒體報導】(完)

相關焦點

  •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希望的田野,希望的春天——各地農業生產新...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希望的田野,希望的春天——各地農業生產新動態掃描>  新華社北京3月31日電 題:希望的田野,希望的春天——各地農業生產新動態掃描  新華社記者李鳳雙、管建濤、王建
  • 我們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
    他是一個敢擔當的「新農人」。父親的茶廠陷入困境,他大學一畢業就毅然回家接手茶園。他是一個善創新的「新農人」。他通過文化賦能,使家鄉漸被冷落的「老茶」煥發新活力。他更是一個有夢想的「新農人」。他牽頭成立浙江省第一個大學生農創客發展聯合會,至今已發展大學生農創客400餘名。
  • 【在希望的田野上 · 新疆播種季】吐魯番葡萄「破土而出」起春藤
    為切實反映新疆大地生動圖景,都市消費晨報策劃了「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型特別報導,今起推出「在希望的田野上」系列之一「新疆播種季」。播種,寓意著新的開端,承載著收穫的心願,我們將帶您一睹新疆各類農作物播種現場,與您一起聆聽春回大地、草木萌動的聲音,感受新疆各地群眾撒下希望的喜悅。
  • 在希望的田野上,博白亞山千畝馬鈴薯種植熱火朝天
    ▌在希望的田野上,博白亞山千畝馬鈴薯種植熱火朝天「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11月16日,當記者來到博白縣亞山鎮民新村,見到廣闊的田野上,農戶正在開展冬種馬鈴薯的熱火朝天的景象,心中不禁想起了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
  • 從「在希望的田野上」到「鄉村振興戰略」|40年40組關鍵詞
    一首歌曲——唱出農村改革後的欣欣向榮  「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煙在新建的住房上飄蕩……」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迅速唱響大江南北,唱出了農村改革的朝氣,道出了億萬農民的心聲。  隨著「分田到戶」「包產到戶」的推行,短短幾年間,中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春氣為詩人所覺。」
  • 在希望的田野上實現鄉村振興
    我們村裡已上線『農糧驛站』電商平臺,用網銷訂單組織小農戶統一生產,將黑花生等農產品通過網絡銷售,把消費市場搬到了貧困群眾家門口。」省人大代表、固鎮縣石湖鄉陡溝村黨總支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童俊傑告訴記者。  鄉村振興,擺脫貧困是前提。「今年是脫貧攻堅戰決勝之年,如何讓脫貧後的群眾主動發展、可持續增收,是我們需要關注的。
  • 希望在田野上萌發
    繼《祝酒歌》之後,施光南與曉光合作,創作出反映中國農村改革的名作——《在希望的田野上》。如今,這首歌已然凝結成一個劃時代的音樂符號,在新中國音樂史上譜寫下不朽華章,就讓我們一同回味這首伴隨億萬中國人民奔向光明未來和美好前程的時代讚歌吧。
  • 邢宇昕 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
    他就是共青團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共青農場組織部副部長邢宇昕。 初夏的微風從窗欞吹進,送來一片芬芳。推窗遠眺,是一片希望的田野。這位中等身材、臉上一直洋溢著笑容的「新共青人」的開場白是:「幾年來很多人問我:從城市到農場,你後悔麼?每一次,我都堅定地回答:我不後悔!」
  • 科技,在希望的田野上綻放
    科技,是園區的底色。從單賣一條海鱸魚,到探索種苗、養殖、運輸、加工等各環節新技術成果轉化;從全國首個國家級河口漁業示範區到頗具現代化的農業示範園;珠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繪就了一幅科技興農的美麗畫卷,一個開放度高、吸引力強、農業科技創新創業活躍的園區正在加速「綻放」。
  • 現實版「開心農場」植入長沙城郊 綠色健康蔬菜隨手可及
    農場一角  人民網長沙6月17日電(記者 匡瀅)家住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北路幸福考拉的黃小姐最近很忙,下班之餘,隔天就要到離家10分鐘車程的《開心吧農場》採摘一些新鮮綠色蔬菜回家,周末更是全家總動員,帶著孩子來農場摘摘菜、釣釣魚。
  • 科技之光燃起田野新希望——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助推農業高...
    新華社北京8月5日電 題:科技之光燃起田野新希望——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綜述  新華社記者董峻、於文靜  盛夏正是桃李芬芳、瓜果飄香的季節。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品種越來越豐富,優質農產品數量不斷增加,廣袤田野日益煥發新的活力。
  • 【「五大基地」建設觀察】精細農業點亮新希望——我省優質農副...
    近3年,按照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的目標,全省打造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精細農業點亮田野新希望。 改變傳統生產模式,省委書記杜家毫多次調研,部署推進現代農業「百千萬」工程,扶持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壯大精細農業發展的主力軍;加快新技術落地,示範引領精細農業發展。 打造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省委省政府激勵扶持新型經營主體,努力把大宗農產品做優,把名特優農產品做大,實現「多的優起來」「優的多起來」。 讓「多的優起來」。
  • 新疆巴州:為現代農林業「植」入智慧「基因」
    新疆巴州在疫情防控與春耕備耕的關鍵時期,將新技術、網際網路農業種植、果樹授粉、農產品銷售等環節深度融合,為現代農林業生產「植」入智慧「基因」。棉花種植搭上高科技「快車道」眼下正值春耕春播農忙時節,在博湖縣博斯騰湖鄉農田裡,農民利用新型北鬥導航自動駕駛系統,播種機實現無人駕駛、精準作業,進一步推動了農業現代化發展步伐。
  • 博士生變身莊稼漢 農民當起實驗員 他們奮鬥在希望的田野上
    農民做起實驗員  從2009年「科技小院」成立開始,三棵樹村村民楊鳳娟和孫桂賢在務農之餘多了一個身份——「科技小院」實驗員。  用竹籤挑起一段約5釐米長的玉米根須,放在裝好水的實驗盤中,輕輕撥動根須上的每一根細小的枝節,以便清晰呈現根須的形狀。已經55歲的孫桂賢幹了半輩子「粗活」,幹起這樣的「細活」依然遊刃有餘。
  • 馬雪梅:幸福在希望的田野上生長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幸福在希望的田野上生長,有滋有味的日子不再是奢望。正如《在希望的田野上》唱的一樣,「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我們世世代代在這田野上生活,為她富裕,為她興旺」。唱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唱出了美麗鄉村的幸福生活,而我有幸生長在這樣一片熱土,作為親歷者、踐行者,感到無比自豪。
  • 我的幸福記① | 蔡爐麒:新「知識青年」下鄉 用「新科技」定義「新...
    我的幸福記① | 蔡爐麒:新「知識青年」下鄉 用「新科技」定義「新農民」 2020-12-02 17: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鹽鹼地上生長的新希望,農業科技浮現「大安模式」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全面小康社會建成之年,又是十四五規劃即將開啟的特殊年份,十四五即將開啟的「數字經濟」模式,在加大信息產業的迭代速度、佔據高精尖領域自主可控的同時,還強調用信息技術賦能傳統行業,農業關乎國計民生,是新技術賦能的重中之重。農業部指出,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 《在希望的田野上》姊妹篇《在收穫的田野上》出爐 謳歌小康畫卷
    四十多年前,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曾用音樂記錄了從農村開始的改革開放進程,被譽為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音樂裡程碑。四十多年後,這首歌曲終於有了「姊妹篇」。由中國文藝志願者協會理事、一級作詞曲波作詞,由著名作曲家楊青山作曲、劉琦編曲,由中央音樂學院二級教授、著名歌唱家黃華麗演唱的《在收穫的田野上》近日出爐,因其接地氣兒的描繪了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小康的瑰麗畫卷,受到業內專家高度讚譽。
  • 二十年徜徉「在希望的田野上」,他用鏡頭記錄中國社會的種種變革
    其作品集像是一本濃縮的歷史,鮮活的畫面,記載著現實和欲望的改變,希望和田野之間,永不謝幕的舞臺劇。展覽名稱「在希望的田野上」取自80年代的流行歌曲,它描繪了那個年代的日新月異,未來的美好藍圖。這首歌激勵了藝術家王慶松的青年時代。在經歷了40年的巨變之後,展覽再次回視這一主題。「在希望的田野上」是歷史,是未來,也是一個全新截點的期許。
  • 在戈壁灘上「綻放」的條山農場
    甘肅農墾條山農場豐收季(本文照片由甘肅農墾條山農場供圖)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李楊 通訊員趙多毅 史文煊這裡,原本是「天上無鳥飛、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的戈壁荒灘;這裡,經過七十餘載時光變遷已是糧豐林茂的米糧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