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無人機已被廣泛使用于田間地頭。新華社發
80後小夥放棄白領工作,紮根農村種植蔬菜、水稻;90後姑娘大學畢業後回歸農村,建起了家庭農場……在中國農村,活躍著一批80後、90後年輕人,他們帶著夢想、激情回歸田園,又利用所學知識闖出一條和父輩不同的農業之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現代職業農民。
田間湧現更多年輕人的身影
春暖花開的4月,在山東茌平、壽光、滕州、鄒平等地,一群年輕農民正忙碌在大棚、麥地、果園間,他們中的很多人是外出求學、打工、創業多年又回到農村的職業農民。帶著新的理念和技術,年輕的他們從父輩手中接過寶貴的土地。
在茌平縣賈寨鎮耿店村,今年28歲的任再勇曾在威海一家水產加工企業上班,年收入5萬多元。2016年,看到村裡大棚蔬菜搞得風生水起,他也回到耿店村建起3個大棚,去年純利潤15萬元。他說:「種大棚收益不比上班差,還能就近照顧家人。」
在耿店村,和任再勇一樣返鄉的年輕人不在少數。該村黨支部委員耿傳喜最近做了統計,近兩年來村裡在外打工的200多人已陸續回村從事大棚蔬菜種植和銷售。
今年35歲的宋學東父輩都是農民,2006年從一所高校本科畢業後,曾在上海一家公司做軟體開發,後來創辦了一家遊戲公司。在外闖蕩10年後,他毅然回到鄒平老家,利用廣泛的人脈,帶回來上億元投資,還與國內大型面點加工企業籤下長期訂單合同。
在蔬菜之鄉壽光市,27歲的孟德隆兩年前從一家工廠辭職返回紀臺鎮農村老家,他和父親從村裡流轉了40畝地後,種了14個葡萄生產大棚,3個試驗大棚,去年葡萄平均畝產超過8000斤。父子倆一起培育出近10個葡萄新品種,葡萄苗遠銷青海、安徽等地。
「現在的農村環境和農業發展條件與過去大不一樣,不僅能從農業種植中嘗到收入的甜頭,而且越來越有奔頭。」孟德隆說。
在山東省鄒平縣九戶鎮,山東元瑞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宋學東查看小麥長勢。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農村孩子返鄉、城裡孩子下鄉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步走」時間表,提出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這讓一批「戴眼鏡」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不斷湧現。
在蘇州稻香小鎮望亭,「90後」大學生朱贇德和父親一起承包了2000多畝土地種植水稻。2013年,朱贇德畢業於揚州大學學的資源環境與科學專業,想當初大學畢業那會兒,朱贇德也有過糾結:「農業真的很苦,要當一輩子農民嗎?」但是,在糾結過後,朱贇德依然選擇了回到望亭,幫父親種植水稻。
如今,5年水稻種植的經歷讓朱贇德付出了辛苦,也換來了滿滿的收穫。朱贇德的「金香溢」大米已是江蘇省名牌農產品,受到很多家庭的追捧。朱贇德說:「每當聽到有人對我說,你家米真的好吃,我的心裡就非常有成就感,渾身就打滿雞血。
回望做農民這些年,朱贇德說:「農村給了我不一樣的人生,我會努力當好新型職業農民,為農村發光發熱。同時,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可以加入到我們的隊伍裡來。」
朱贇德的這個希望正在全國的各個地方變為現實:
南京的「90後」姑娘孫藝軒,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養蜂,並在當地成立了西洋湖養蜂專業合作社,帶動136戶周邊社員養蜂,目前蜂群已高達2.36萬群;
安徽省懷寧縣青圩村28歲的林濤,幾年前辭去了一家知名汽車企業的工作,返鄉做了一名職業農民,將他在大學學到的汽車知識,運用到農田的耕作中;
來自江西的劉祺是從小在城市中長大的孩子,可是,這個1994年出生的城裡人對於農業並不排斥,長春科技學院農學專業畢業後,劉祺一頭扎進北京京郊的現代化大棚裡,盡心侍弄著這些進口的番茄品種和現代化設備……
「90後」新型職業農民朱贇德開著機器收割水稻。揚子晚報網
用科技播種「開心農場」
科技是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的重要因素。行走在各地農村,你會發現,一些年輕的新農人正帶來一些父輩從未有過的新氣象。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在科技帶動下悄然發生改變。
今年春耕時節,27歲的曲建強正忙著用無人機給農田噴藥,才3天時間,就已經作業5000多畝。雖然年輕,但他已經是山東誠豐農化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老機長」,可以同時用3架無人機給莊稼噴藥。
在山東滕州市羊莊鎮,「80後」劉超將大數據引入了自己公司承包的2000畝櫻桃地管理中。他記錄每天的澆水量、溫度、光照等信息,運用大數據分析最適宜櫻桃生長的指標來指導生產。看到電子商務蓬勃發展,他與國內大型電商企業、超市籤下了長期合作合同,原來5元1斤的櫻桃,現在能賣到幾十元1斤。
「樹下養雞種草——雞吃青草、蟲子、蚯蚓——蚯蚓吃雞糞——青草拿來餵魚——農莊裡的汙水和生活垃圾則變身沼氣」,這條「雞—蚓—果—草」綠色生態循環鏈,是成都崇州市白頭鎮的新農民冉啟斌鑽研出來的生態種養辦法,既節省了成本,又產出了滿足人們「優生活」需求的有機高端農產品。
在小湯山特菜基地的現代化溫室裡,20多個從荷蘭、以色列等國引進的新品番茄正在旺盛生長,而照顧這些植株的是18位90後大學生。這些來自北京、江西等地的大學生正是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探索職業農民培育模式的第一批實踐者。這裡進行一段時間的培訓後,他們將帶著一身「武功」,走上農村的田間地頭。
戴眼鏡的年輕農民,在北京小湯山特菜基地的現代化溫室裡培育蔬菜。來源:北京晚報
「新農人」在希望的田野上
如今,在農村這片希望的田野上,一大批能創新、敢創業的「新農民」,正成為農業轉型升級的新生力量,引領著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
在吉林省洮南市,有37名畢業於北大、南開、中國政法大學等高校的女大學生走出縣城又回家鄉。她們扛起鋤頭、做起電商、闖進高端超市,書寫著「新農人」的勇氣與執著。
這支娘子軍的領頭人叫王荷,1982年出生的她,從南開大學畢業後一邊當老師一邊開教育機構。4年前,家鄉的一隻黏豆包喚醒了她的創業夢。王荷不顧丈夫反對,與蘇州大學畢業的蔡宛潤、吉林大學畢業的王一鶴一起回到家鄉,自籌資金創辦了創新型農業合作社,銷售家鄉的特產綠豆。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研和試錯,她們決定採用有機種植、手工挑選、小份包裝,走高端市場,並給品牌取名「洮寶」,寓意為「洮南的寶貝」。
為了將產品賣到全國,姑娘們坐幾十個小時的硬座火車,從不買臥鋪。6個姑娘擠在上海市一間50平方米的小屋裡,買不起床,就睡地鋪。第二年,她們將雜糧賣到了上海、廣州,在高端商超有了一席之地。
功夫不付有心人,洮寶終於打開局面。從有機種植、手工挑糧到精深加工、品牌經營,從50多平方米的小作坊到25000平方米的創業園,產品已入駐上海商超40餘家。同時,她們還與50多名農戶籤約有機種植,帶動增收。
如今,洮寶更像回鄉追夢者的樂園,每年吸引幾十名在校大學生,並種下更多創業夢想。其中還包括王荷的丈夫,還有另外幾個姑娘的男友……
新華社發(賀春雨 攝)
幾年前,很多人曾擔心,隨著老一輩農民年齡越來越大,10年後農村究竟誰種地?現在,一大批80後90後新型職業農民給出了答案。
從農業部獲悉,截至目前,我國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規模已經超過1400萬人,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加速湧現。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到2020年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將達到2000萬人,成為現代農業先導力量。
9月22日,是中國第一個農民豐收節,在這裡,給這些年輕的「新農人」點個讚。
【綜合新華社、央視網、中國新聞網、北京晚報、揚子晚報、南京日報等媒體報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