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變身莊稼漢 農民當起實驗員 他們奮鬥在希望的田野上

2021-01-08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長春9月22日電(記者張博宇)在吉林省梨樹縣四棵樹鄉三棵樹村,村頭一幢白色的二層小樓十分醒目。今年7至8月,記者跟隨中國農業大學的師生來到這座被稱為「科技小院」的鄉下實驗站,見證了涉農人才給當地農業、農民、農村帶來的改變。

  博士成了莊稼漢

  走進「科技小院」,不大的院落裡四處散落著正在晾曬的玉米秸稈。沙野跳下車子,麻利地卸下剛從田地裡取回來的秸稈樣本。如果不是事先知道他的身份,根本看不出這個皮膚黝黑、渾身塵土的小夥子是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的博士生。

  他換下白底已經完全染成土黃色的運動鞋,帶著記者走進了「科技小院」的二層小樓。一層是辦公室、實驗室和廚房,二層是學生們的宿舍。每年4到10月,一批批中國農大的師生們會來到這裡,跟著農民們一起下田地。

  梨樹縣是農業大縣,80%以上的耕地以玉米種植為主,正處於傳統小戶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過程中。2009年,中國農業大學、吉林農業大學與梨樹縣共同成立「科技小院」,一方面讓農學師生們到農田裡開展試驗,另一方面對農民進行科技培訓和技術推廣。

  這些「博士農民」的到來給當地農業生產帶來了巨大變化。他們引進先進農機,建立了「條耕技術」,使秸稈覆蓋免耕在東北這種熱量條件較差的地區能夠有效推廣;他們帶來了玉米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讓水分生產效率大大提高,實現增產增收;他們不斷改善玉米品種,使玉米宜機收品種從高稈、粗莖大棒型變成了耐密、抗倒伏、早熟、籽粒含水率低的粒收豐產型玉米品種。

  這些博士成了真正的莊稼漢,從春種到秋收,工作在田裡,吃住在村裡。七月的暑假,旁人的微信朋友圈裡都在曬美食、美景,而沙野曬的都是田地裡的新鮮事。完成今夏最後一次田間取根作業後,他寫道:歷時七天,無畏烈日,不懼風雨。

  農民做起實驗員

  從2009年「科技小院」成立開始,三棵樹村村民楊鳳娟和孫桂賢在務農之餘多了一個身份——「科技小院」實驗員。

  用竹籤挑起一段約5釐米長的玉米根須,放在裝好水的實驗盤中,輕輕撥動根須上的每一根細小的枝節,以便清晰呈現根須的形狀。已經55歲的孫桂賢幹了半輩子「粗活」,幹起這樣的「細活」依然遊刃有餘。

  一旁的楊鳳娟接過擺好樣本的實驗盤,小心地放入掃描儀,生成圖像、輸入編號,一袋採集回來的根須樣本就完成了數據錄入。兩個老姐妹動作嫻熟、操作規範,儼然是兩位經驗豐富的科研人員。

  在梨樹縣,很多農民談起農業技術頭頭是道:怎麼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怎麼保護黑土地的同時提高單產。

  梨樹縣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帶頭人盧偉每年都會拿出土地給小院的學生們做試驗,還時常跟學生們討論農技、農機該怎麼改進更新。去年,盧偉有70公頃土地採用了「條耕技術」,與常規壟作相比,不僅玉米株高和單株鮮重分別增加了53%和56%,還減施化肥20%,除草劑投入也減少了58%。

  2009年以來,「科技小院」培訓農民超過25000人次,培養了100餘名農戶科技帶頭人,一批批像盧偉一樣的普通農民變成了有知識、懂技術、愛種地、善學習的「科技農民」。他們帶領農民們組建合作社,實行土地規模化經營,走起了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奮鬥在希望的田野上

  7月中旬,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米國華邀請兩位來自美國的農業科學家到「科技小院」做客交流。一天的行程半天交給學生們交流學術,半天留給了盧偉,讓他帶著兩位專家鑽進玉米地,拿著玉米葉子交流經驗。「我們的農民腳還踩在原來的土地上,但視野已經放到了國際上。」米國華說。

  「科技小院」落戶梨樹縣以來,從優化配方施肥到推廣免耕播種,集合10餘項單項技術編成了的「高產高效技術規程」,使春玉米生產過程中的多個環節得到優化;連續組織了9屆「農戶玉米高產高效競賽」,參與農戶從幾十人變成了幾千人,通過學生們的指導,高產農戶的平均產量超過普通農戶20%,氮肥增效達到30%;師生們還組織多個合作社建立了科技小院聯盟,專家團隊、小院學生定期對聯盟合作社進行點對點的技術培訓,讓新技術得以儘快落地、全面推廣。

  「支撐『小院』運行的『高校+農技推廣站+農戶』機制,讓『科技小院』成了農戶打開視野的窗口,也成了科研部門調整研究方向、服務基層農戶的窗口。」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說。

  據了解,中國農業大學已經在全國各地建立了100多個「科技小院」,先後引進100餘項各類農業生產技術,培訓農民近7萬人。一批批像沙野一樣的涉農人才正帶著一腔熱忱和滿腹學識來到農村,下到田地,與著眼於農業現代化的新型農民們一起奮鬥在希望的田野上。

相關焦點

  • 希望在田野上萌發
    【偉大的祖國,難忘的歌聲⑨】    希望在田野上萌發——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誕生記作者:郭克儉(浙江師範大學施光南音樂學院院長、教授)在調研過程中,曉光親眼見到鄉親們用艱苦勞動和辛勤汗水改變著家鄉面貌:「炊煙在新建的住房上飄蕩,小河在美麗的村莊旁流淌」;親耳聽到農民在實行「包產到戶」後最真切樸素的表達:「我們世世代代在這田野上奮鬥,為她幸福,為她增光」;親身感受廣大農村男女老幼發自內心的歡悅之情:「老人們舉杯,孩子們歡笑,小夥兒彈琴,姑娘歌唱」。曉光的腦海裡不停地閃過兩個金色的大字——希望!
  • 希望的田野上「新農人」:用科技播種「開心農場」
    新華社發80後小夥放棄白領工作,紮根農村種植蔬菜、水稻;90後姑娘大學畢業後回歸農村,建起了家庭農場……在中國農村,活躍著一批80後、90後年輕人,他們帶著夢想、激情回歸田園,又利用所學知識闖出一條和父輩不同的農業之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現代職業農民。
  • 從「在希望的田野上」到「鄉村振興戰略」|40年40組關鍵詞
    從「在希望的田野上」到「鄉村振興戰略」|40年40組關鍵詞 原標題:   孟冬時節,山東東明小井村,暖陽高照,村東頭牌坊上的「改革第一村」紅色大字分外醒目,村道兩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描繪農村發展新藍圖」「創建美好鄉村
  • 馬雪梅:幸福在希望的田野上生長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幸福在希望的田野上生長,有滋有味的日子不再是奢望。正如《在希望的田野上》唱的一樣,「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我們世世代代在這田野上生活,為她富裕,為她興旺」。唱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唱出了美麗鄉村的幸福生活,而我有幸生長在這樣一片熱土,作為親歷者、踐行者,感到無比自豪。
  • 《在希望的田野上》姊妹篇《在收穫的田野上》出爐 謳歌小康畫卷
    四十多年前,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曾用音樂記錄了從農村開始的改革開放進程,被譽為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音樂裡程碑。四十多年後,這首歌曲終於有了「姊妹篇」。 說到創作這首歌曲的動機,詞作者曲波介紹:"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了,中國的田野早進入了喜人的豐收季節,農村各類集會活動,除了唱《在希望的田野上》,還應唱一唱飽滿結實的喜人收穫,唱一唱《在收穫的田野上》。"
  • 我們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們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就如這首歌曲所唱,榮獲2020年首屆浙江省青春助力鄉村振興帶頭人「青牛獎」的紹興市大學生農創客發展聯合會會長湯帥亮,和他的年輕夥伴們,正在祖祖輩輩耕種的這片黃土地上,播種著新生代農民的夢想與情懷。
  • 在希望的田野上,博白亞山千畝馬鈴薯種植熱火朝天
    ▌在希望的田野上,博白亞山千畝馬鈴薯種植熱火朝天「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11月16日,當記者來到博白縣亞山鎮民新村,見到廣闊的田野上,農戶正在開展冬種馬鈴薯的熱火朝天的景象,心中不禁想起了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
  • 農民莊稼被毀,捕捉野豬判刑。野豬傷人是否能獲得國家賠償?
    老農的莊稼被毀,捕捉野豬被判刑。這就是一種現實很無奈。尤其近些年來,我國開始保護野生資源,對野生動物進行立法保護,野豬也被列為保護動物之列。尤其近期對於野生動物保護力度非常的大,一旦進行野生動物的捕捉和交易將會受到法律的嚴懲。
  • 我省搭建廣闊舞臺外引內培,讓更多人才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為鄉村...
    近年來,許多在外打工的年輕村民回鄉建棚種菜,當起了「棚二代」,他們帶來新思想、新業態、新技術,成為耿店村發展振興的主力軍。(□新華社發)□ 本報記者 王兆鋒一個人返鄉創業,6年時間,能帶動多少農民就地就近就業?任麗交出了優秀答卷。秋日,暖暖的陽光下,尚谷農業集團有限公司的玻璃溫室大棚裡,蘆薈長得正旺。用手捏一捏,厚實、水分十足。
  • 在希望的田野上奮力前行
    金秋十月,希望的田野上,農民兄弟們忙著秋收,享受著五穀豐登的喜悅,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遼寧稅務系統的扶貧幹部同樣在忙著「攻城拔寨」,在脫貧攻堅的最前沿奮力衝刺。他們人人都是「神筆馬亮」,以中國稅務精神為引領,繪製著他們第二家鄉的富裕藍圖。 拔窮根 鋪富路 落後山村煥新顏 「給錢給物,不如照亮村路。」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在希望的田野上 攜手並進奔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在希望的田野上 攜手並進奔小康 2020-08-13 1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在希望的田野上幹出新天地
    雷山的稻田裡,黨員幹部們獻計獻策獻力,搶抓晴天,幫助群眾搶收稻穀; 獨山的橘園中,各地商販們開著車搶購新同橘子,討價還價之聲,是寨子裡一年一次的熱鬧場景; 匯川的壩子上,地壟間人頭攢動,火紅的辣椒映紅了務工群眾的一張張笑臉…… 貴州各地牢牢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緊扣「八要素」,落實「五個三」,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推進農村經濟產業革命
  • 莊稼缺水,不知農民翹首以盼的大雨何時到來
    農民是個看天吃飯的職業,雨水足的時候不僅莊稼豐收,而且還能省出不少力氣去打零工賺外快。但是,近幾年臨沂農民可傷透了心,天公不作美,大旱一直考驗著每個農民。從清明一直到現在,沂水縣更是幾乎沒下過一場大雨,只是偶爾來一場不大不小的陣雨,只能算暫時給莊稼「解渴」,無法緩解旱情。
  • 「在希望的田野上」鄭慧玲獨唱音樂會舉行
    11月16日晚,由河南省音樂家協會、河南大學、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河南藝術中心主辦,校黨委宣傳部、音樂學院、河南保利藝術中心管理有限公司承辦「在希望的田野上」鄭慧玲獨唱音樂會於河南保利藝術中心音樂廳隆重舉行。
  • 原創歌劇《在希望的田野上》致敬施光南
    新華社杭州11月5日電(記者馮源)在撥亂反正的金秋歲月裡,《祝酒歌》唱出人民心聲;在改革開放的明媚春光中,《在希望的田野上》激發人民奮進……作曲家施光南逝世已經近30年,但是他筆下的首首歌曲至今膾炙人口。大型現實題材原創歌劇《在希望的田野上》3-4日晚在浙江音樂學院首演兩場,致敬人民音樂家施光南。
  • 【在希望的田野上 · 新疆播種季】吐魯番葡萄「破土而出」起春藤
    為切實反映新疆大地生動圖景,都市消費晨報策劃了「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型特別報導,今起推出「在希望的田野上」系列之一「新疆播種季」。播種,寓意著新的開端,承載著收穫的心願,我們將帶您一睹新疆各類農作物播種現場,與您一起聆聽春回大地、草木萌動的聲音,感受新疆各地群眾撒下希望的喜悅。
  • 涇陽縣:農活託管 讓農民當上「田掌柜」
    為解決外出務工人員農忙時節不能回家種地的難題,涇陽縣三渠鎮成立村企聯合植保隊,農民在植保隊可以選擇「全程託管」與「部分託管」。「只要農戶交上一定費用,耕種、施肥、打藥、收割等勞作都不用操心了。」植保隊負責人張昂介紹說。夏播夏管期間,很多農戶耽擱了農時農事,涇陽縣三渠鎮許多農戶卻不用操心。
  • 古代農民竟用這個給莊稼除蟲 安徽發現世界最大「蟲梳」(圖)
    古代農民用「蟲梳」給莊稼除蟲我們都知道梳子的用途是梳理頭髮,可是,你知道嗎?古代的安徽農民還發明過一種長達3米多,重量超過13公斤的「蟲梳」,用來清除莊稼上的害蟲。
  •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希望的田野,希望的春天——各地農業生產新...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希望的田野,希望的春天——各地農業生產新動態掃描>  新華社北京3月31日電 題:希望的田野,希望的春天——各地農業生產新動態掃描  新華社記者李鳳雙、管建濤、王建
  • 請造句:金色的田野像什麼
    夏天的田野是什麼顏色的?大多數人會認為是綠色的,蒼翠的大樹綠葉成蔭,茂盛的莊稼鬱鬱蔥蔥,無處不是綠意濃濃。 近幾日,本報走基層記者來到黃淮平原的農田中,卻發現一處處可喜的金黃色,每一處金黃都是豐收的歡樂,每一片金黃都是農民朋友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