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豐收時節,黔中大地碩果遍野。
雷山的稻田裡,黨員幹部們獻計獻策獻力,搶抓晴天,幫助群眾搶收稻穀;
獨山的橘園中,各地商販們開著車搶購新同橘子,討價還價之聲,是寨子裡一年一次的熱鬧場景;
匯川的壩子上,地壟間人頭攢動,火紅的辣椒映紅了務工群眾的一張張笑臉……
貴州各地牢牢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緊扣「八要素」,落實「五個三」,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推進農村經濟產業革命,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綠殼雞蛋、生豬)、茶葉、蔬菜、水果、刺梨、中藥材等山地特色產業,加快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六個轉變」,各地特色產業出山入海,發展得風生水起,各地產業帶頭人喜笑顏開充滿幹勁!
從煤老闆到茶老闆,畢節市納雍縣騌嶺鎮坪箐村村民譚正義經歷了從「黑」到「綠」的夢想轉變。
10多年前,譚正義辦煤礦,帶動當地600餘名村民就業。「煤礦開採不可能搞一輩子,『黑色經濟』不是長久之計。」
2009年,譚正義放棄煤礦生意,拿出積攢下的億元家產,在海拔2300米的山上發展綠色產業。
為了種出原生態的有機茶葉,譚正義堅持「三無」理念,即「無農藥、無化肥、無添加」,確保了有機高山生態的品質保證。如今,有機生態茶園種植面積已達7000畝,每年僅發放務工工資就是400餘萬元,帶動150餘名貧困戶脫貧致富。
幸福生活是奮鬥來的,前進中榜樣的力量更能凝心聚力,讓人們的奮鬥更有方向。
在寫入中央一號文件的貴州「三變」改革中,盤州市普古鄉娘娘山聯村黨委書記陶正學帶領村民不斷探索致富路。
2012年,這個曾經從事煤炭產業的億萬富翁情系故土,轉型從事現代農業。推動當地8個村旅遊、農業資源變成了發展資本,964戶農民成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股東,1161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曾經邊、遠、窮的舍烹村成為「全國文明村鎮」,成為「三變」改革發源地之一。
與此同時,「村社合一」探路者左文學、帶領村民大興產業的陳大興、傳承發揚馬尾繡並變成致富產業的宋水仙……他們共同體現出苦幹實幹,守得住青山,耐得住寂寞,辦得成實事的可貴精神。他們將新思想、新動能、新資源帶進田間地頭鄉野山林,為脫貧攻堅、產業革命、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喚醒著腳下這片沉寂的土地。(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鄧鉞潔)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