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桂成的工作室位於家中樓頂的一個露天陽臺上,工作室中擺放著各種製作工具和未成品的小龍舟工藝品,老舊的風扇在沙沙的旋轉,午後的陽光照耀在萬桂成專注的眼神上。「終於雕刻完最後一個龍頭!」看著活靈活現的小龍舟如同整裝待發的士兵,萬桂成長舒一口氣。今年至今,他已經完成了70多隻的小龍舟訂單。
27歲的萬桂成製作小龍舟已有8年的時間,是目前中堂最年輕的一名小龍舟製作達人。8年時間,萬桂成已經累計製作了近800條小龍舟工藝品,這些小龍舟遠銷海外,將東莞龍舟文化推廣到世界,他也在一刨一削的過程中,用小龍舟闖出了自己的新天地。
至今製作近800隻小龍舟
萬桂成是中堂鎮馬瀝村人,村裡人都叫他「龍船仔」,年紀輕輕已有8年的小龍舟製作經驗。
說起與小龍舟製作的經歷,他感慨又感激。
2012年,萬桂成數控專業畢業,一開始找工作屢屢碰壁,加上家庭條件又一般,內心很迷茫。有次在朋友家中,他見到擺放著一隻小龍舟模型生動別致,精美絕倫,聽說是本地一位老師傅製作的。
當時,他心裡便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平時自己也有划龍船,熱愛龍舟事業,為何不嘗試學做小龍舟?
說幹就幹,於是萬桂成買來製作工具,把自己鎖在房間裡鑽研起來。雖然小龍舟製作與學校時學的數控專業有點沾邊,但真正做起來卻完全是另一回事。一隻小小的龍舟,由選底骨、打水平、做大旁、安龍腸、拋光、打漆等10多道工序組成,製作時間長,過程繁雜。
「一開始,我連個底骨都刨不好,總是不夠平整。」萬桂成說,當時,中堂做小龍舟工藝品的人還不多,他就跑到大船廠去學習,上網查找資料研究,慢慢摸索,不斷鑽研技藝。
幾十米長的大龍舟,按比例縮小成一米的小龍舟模型,講究耐心與細緻,稍微有點偏差,就前功盡棄。在萬桂成不斷改進位作技術,攻克疑點難點後,2014年,他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艘小龍舟工藝成品。
看著線條流暢,造型優美,龍頭高高翹起,船身安裝著龍旗和戰鼓的小龍舟,他成就感滿滿。萬桂成指著自己布滿老繭的手說:「每個環節都是一錘一刀雕刻出來的。」
小龍舟從2014年開始進入市場,從開始的幾隻,到2015年的150隻,萬桂成每年售出的小龍舟都在穩步提升。
據介紹,2016年後,他每年都能售出上百隻小龍舟,至今已經出售近800隻。
成立小龍舟製作工作室
「別看它們尺寸小,但五臟俱全,與大龍舟製作的繁瑣工序相比,也相差無幾。」萬桂成說,相比傳統大龍舟製作,這些小龍舟模型的製作更難,製作一隻往往需要六七天時間,工序一道不少,選材更考究,更需要專注和耐力,特別是龍頭,講究精雕細琢,更傷神。即便如此,萬桂成也是樂此不疲。
近年來,小龍舟作為禮品和收藏品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隨著小龍舟市場的逐漸興起,萬桂成邊做邊賣,因為長期的鑽研,技藝不斷精進,小龍舟從選材到成品,他都用心打磨,精雕細琢,由此名聲在外,客戶也越來越多。於是,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並通過微信、抖音等社交平臺推廣。
翻開萬桂成的朋友圈和抖音,只見多是他工作和鍛鍊的場景,還有他製作的產品,萬桂成的抖音號有近3000粉絲,1.7萬人點讚。他告訴記者,社交媒介推廣效果還不錯,今年獲得佛山一家船廠50隻小龍舟的訂單。
中堂鎮是中國龍舟之鄉,龍舟寓意」團結協作、奮勇爭先「的人文精神。受父輩的影響,萬桂成對龍舟有著深深的情懷,他不僅是一名小龍舟製作師傅,還是眾志龍舟俱樂部的一名隊員。除參賽外,他還平日還要幫助其他隊員訓練。萬桂成說,之所以製作小龍舟,也是因為對賽龍舟這項運動的喜愛,讓他一直堅持到現在。
不懈努力闖出新天地
在中堂,製作小龍舟的師傅至少有10多名。他們當中,很多是老一輩的木工、船工,因為熱衷傳統手工技藝,寄情於小龍舟的製作中。
萬桂成說,每個地方的龍舟文化有所差異,龍舟形態不一,中堂的龍舟技藝主要特點是「大頭龍」,所以,他根據市場需求而改變,甚至加入一些創新元素,因此他製作的小龍舟頗受歡迎。
今年上半年,萬桂成已經完成80多隻小龍舟訂單,產品暢銷珠三角地區,甚至北京都客人慕名訂購。
「既然做,就要用心做。」萬桂成說,小龍舟的每個細節要把控好,時間要趕得上,質量必須過關,「這是一種責任和態度,也是工匠精神。」
小小龍舟闖出一片天地,多年的埋頭苦幹得到了回報。去年,中堂鎮政府出臺龍舟發展三年規劃,對包括小龍舟製作技藝等項目進行扶持,這給萬桂成很大的鼓舞。未來,他想重新裝修工作室,希望更多的人學習和傳承龍舟製作技藝,尤其是年輕人一代。
登上大龍舟是一名劃手,拿起刻刀是匠人。憑藉自身的不懈努力,萬桂成建起了新房,買上了小汽車,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住進寬敞明亮的房子不是終點,開上小轎車也不是終點,只有努力奮鬥才能實現夢想。」萬桂成用一雙手為人生闖出了一片新天地。
見習記者 劉維佳 記者 袁健斌 通訊員 邱發平 文/圖
中堂宣/視頻
全媒體編輯 賈慶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