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報訊(記者韓沁言報導)扎掃把也很講究,阿西木 · 託合提就有這手絕活兒。
「一層長一層短,中間還得綁一層。」在阿西木的家鄉疏附縣託克扎克鎮阿亞格曼幹村,很早以前就開始種植高粱,很多村民扎得一手好掃把。儘管這裡家家戶戶都有扎掃把的傳統,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卻沒有形成優勢產業。
如今,該村把扎掃把做成了產業,小小掃把「扎」出了阿亞格曼幹村村民的小康新生活。
小掃把成了「小寶貝」
「以前扎掃把是為了家用,現在這可是我過上小康生活的寶貝。靠扎掃把,我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10月12日,扎了20多年掃把的阿西木臉上露出孩子般的笑容。
阿西木家的大門上掛著「手工藝品農戶車間」的牌子,農閒時,在家扎掃把是他的主要工作。扎掃把的高粱稈是地裡現成的,一把掃把能賣到十幾元錢。
在阿亞格曼幹村瓦日斯手工藝品農民專業合作社,喀迪爾 · 艾沙和妻子茹仙古麗 · 阿卜杜克熱木手腳配合,只用幾分鐘時間,就用高粱稈做好了一把小掃把。「我們倆農閒時每天工作6個小時,一天能做40把掃把,一把淨賺5元,一個月下來就是6000多元。加上家裡養的牛羊和地裡種的蔬菜水果,年收入超過5萬元。現在的生活,真是做夢也沒想到。」茹仙古麗越幹越有勁。
瓦日斯手工藝品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達伍提江 · 阿卜杜熱伊木說,全村每年生產近100萬把掃把,不僅增加了村民收入,大量的高粱稈需求還帶動了附近鄉村的高粱種植。
小掃把有了「大品牌」
自治區黨委黨校駐阿亞格曼幹村「訪惠聚」工作隊入駐之初,了解到村裡不少人有扎掃把的手藝,他們動員村民把這個手藝用起來,但村民的頭搖得像撥浪鼓:「扎掃把自家用還可以,拿到巴紮上賣,掙不上幾個錢。」
原來,村民扎的手工掃把雖然結實耐用,但未形成規模,銷路不廣。
為幫助村民把掃把產業做大做強,2016年初,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引導村民創辦了瓦日斯手工藝品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起了廠房,註冊了「瓦日斯」商標,幫助村民統一進料、統一銷售。村裡還舉辦掃把製作培訓班,開展掃把製作技能大賽,僅村民玉素普 · 阿卜杜拉老人就帶出150多個徒弟。
「自打加入了合作社,我家生意越來越紅火。」該村扎掃把大戶司馬義 · 玉素普激動地說,「以前要自己找銷路,現在我們村『瓦日斯』掃把名聲打響了,很多客戶慕名而來成批訂購。」
對不方便到工廠上班的村民,合作社把原材料送到村民家,再按每把5元—10元的價格回收成品掃把。
「我每天可以扎15把掃把,一天就能掙100多元。」貧困戶肉孜 · 西熱普高興地說。
「村裡有了富民產業,就能留住人,尤其是年輕人。」達伍提江說。
村裡扎掃把的人越來越多,一把把掃把令村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有的村民蓋了新房,有的購置了私家車。
網際網路上銷路廣
一根根網線令阿亞格曼幹村的掃把聲名遠播,更廣闊的市場打開了。
「緊俏得很,不愁賣!」達伍提江笑著說,「過去我們的掃把主要在喀什銷售,如今藉助網際網路不僅銷售到天山南北,還遠銷到了甘肅、山東等地,年銷售收入近600萬元。」
在阿亞格曼幹村瓦日斯手工藝品農民專業合作社,做好的掃把從地面堆到了屋頂,收貨的卡車等在屋外。
「這1000把訂單掃把將發往北疆,大伙兒再仔細檢查一下。」達伍提江對車間的工人再三叮囑。
針對不同消費者的需求,阿亞格曼幹村村民開始製作掃床把子、刷鍋把子、旅遊工藝小掃把等產品。
「企業只有不斷創新,不斷滿足新的消費需求,才能保持長久的生命力。」達伍提江帶著村民嘗試著編織農家手工藝品,把普普通通的高粱稈變出各種花樣。
「我們村的『瓦日斯』牌傳統掃把吸引了很多外地廠家前來觀摩,我們的工藝掃把放在展廳最顯眼的位置,他們看到後也很感興趣。」達伍提江說,「很多人會在網上購買我們的工藝掃把。」
「感謝黨的好政策,讓我們村有了想不到的變化。」滿臉笑容的司馬義說,「我們現在的日子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