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小掃把「扎」出新生活

2020-12-04 大眾網

  新疆日報訊(記者韓沁言報導)扎掃把也很講究,阿西木 · 託合提就有這手絕活兒。

  「一層長一層短,中間還得綁一層。」在阿西木的家鄉疏附縣託克扎克鎮阿亞格曼幹村,很早以前就開始種植高粱,很多村民扎得一手好掃把。儘管這裡家家戶戶都有扎掃把的傳統,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卻沒有形成優勢產業。

  如今,該村把扎掃把做成了產業,小小掃把「扎」出了阿亞格曼幹村村民的小康新生活。

  小掃把成了「小寶貝」

  「以前扎掃把是為了家用,現在這可是我過上小康生活的寶貝。靠扎掃把,我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10月12日,扎了20多年掃把的阿西木臉上露出孩子般的笑容。

  阿西木家的大門上掛著「手工藝品農戶車間」的牌子,農閒時,在家扎掃把是他的主要工作。扎掃把的高粱稈是地裡現成的,一把掃把能賣到十幾元錢。

  在阿亞格曼幹村瓦日斯手工藝品農民專業合作社,喀迪爾 · 艾沙和妻子茹仙古麗 · 阿卜杜克熱木手腳配合,只用幾分鐘時間,就用高粱稈做好了一把小掃把。「我們倆農閒時每天工作6個小時,一天能做40把掃把,一把淨賺5元,一個月下來就是6000多元。加上家裡養的牛羊和地裡種的蔬菜水果,年收入超過5萬元。現在的生活,真是做夢也沒想到。」茹仙古麗越幹越有勁。

  瓦日斯手工藝品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達伍提江 · 阿卜杜熱伊木說,全村每年生產近100萬把掃把,不僅增加了村民收入,大量的高粱稈需求還帶動了附近鄉村的高粱種植。

  小掃把有了「大品牌」

  自治區黨委黨校駐阿亞格曼幹村「訪惠聚」工作隊入駐之初,了解到村裡不少人有扎掃把的手藝,他們動員村民把這個手藝用起來,但村民的頭搖得像撥浪鼓:「扎掃把自家用還可以,拿到巴紮上賣,掙不上幾個錢。」

  原來,村民扎的手工掃把雖然結實耐用,但未形成規模,銷路不廣。

  為幫助村民把掃把產業做大做強,2016年初,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引導村民創辦了瓦日斯手工藝品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起了廠房,註冊了「瓦日斯」商標,幫助村民統一進料、統一銷售。村裡還舉辦掃把製作培訓班,開展掃把製作技能大賽,僅村民玉素普 · 阿卜杜拉老人就帶出150多個徒弟。

  「自打加入了合作社,我家生意越來越紅火。」該村扎掃把大戶司馬義 · 玉素普激動地說,「以前要自己找銷路,現在我們村『瓦日斯』掃把名聲打響了,很多客戶慕名而來成批訂購。」

  對不方便到工廠上班的村民,合作社把原材料送到村民家,再按每把5元—10元的價格回收成品掃把。

  「我每天可以扎15把掃把,一天就能掙100多元。」貧困戶肉孜 · 西熱普高興地說。

  「村裡有了富民產業,就能留住人,尤其是年輕人。」達伍提江說。

  村裡扎掃把的人越來越多,一把把掃把令村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有的村民蓋了新房,有的購置了私家車。

  網際網路上銷路廣

  一根根網線令阿亞格曼幹村的掃把聲名遠播,更廣闊的市場打開了。

  「緊俏得很,不愁賣!」達伍提江笑著說,「過去我們的掃把主要在喀什銷售,如今藉助網際網路不僅銷售到天山南北,還遠銷到了甘肅、山東等地,年銷售收入近600萬元。」

  在阿亞格曼幹村瓦日斯手工藝品農民專業合作社,做好的掃把從地面堆到了屋頂,收貨的卡車等在屋外。

  「這1000把訂單掃把將發往北疆,大伙兒再仔細檢查一下。」達伍提江對車間的工人再三叮囑。

  針對不同消費者的需求,阿亞格曼幹村村民開始製作掃床把子、刷鍋把子、旅遊工藝小掃把等產品。

  「企業只有不斷創新,不斷滿足新的消費需求,才能保持長久的生命力。」達伍提江帶著村民嘗試著編織農家手工藝品,把普普通通的高粱稈變出各種花樣。

  「我們村的『瓦日斯』牌傳統掃把吸引了很多外地廠家前來觀摩,我們的工藝掃把放在展廳最顯眼的位置,他們看到後也很感興趣。」達伍提江說,「很多人會在網上購買我們的工藝掃把。」

  「感謝黨的好政策,讓我們村有了想不到的變化。」滿臉笑容的司馬義說,「我們現在的日子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編者按: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人民,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2020年6月11日,中宣部舉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啟動儀式,全面開啟「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重大主題宣傳。  黑龍江佳木斯市富錦市東北水田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春回憶40年來依靠種地擺脫貧困、走向小康的歷程時感慨萬千:「我們農民的小康生活夢想很簡單,種地容易,賣糧也容易,我們合作社的成員們基本實現了!」  通往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
  • 手機裡的小康生活(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村裡更多的年輕人開始去城市打拼,期待擁有更美好的生活。在「大哥大」亮相之後沒多久,從城裡回來幾個腰掛尋呼機的青年。各式尋呼機流行了一陣,就被翻蓋的、直板的各種非智慧型手機取代。後來,智慧型手機普及,人們的選擇更加多樣了。手機外觀變化的背後是移動通信的迭代。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平壩區桃花湖村:「小黃姜」迎來大豐收 姜...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平壩區桃花湖村:「小黃姜」迎來大豐收 姜農採收露笑顏 2020-11-24 17: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在希望的田野上 攜手並進奔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在希望的田野上 攜手並進奔小康 2020-08-13 1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房屋翻新 住得舒心
    6月11日,中宣部舉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啟動儀式,全面啟動「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重大主題宣傳。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根據部署,此次主題採訪報導把視角聚焦在「人民眼中的小康」,將圍繞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講述普通群眾用勤勞雙手創造美好生活的小康故事,展現廣大群眾為過上好日子的拼搏與奮鬥,激勵廣大幹部群眾堅定信心攻克難關、同心同德奔小康。小康故事,小康人生;小康家庭,小康社會。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採訪團走訪金斯瑞 感受企業氛圍
    近日,南京召開「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二場,該系列發布會邀請中央駐寧媒體、省屬媒體、市屬媒體、網絡媒體和外宣媒體等參加,宣傳報導南京市不斷書寫「強富美高」新南京建設的生動實踐,進一步營造積極推動建設發展的濃厚輿論氛圍。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滿面愁容變成了一臉笑容
    開欄話: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之年。為全面反映我市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的非凡歷程,展示我市在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即日起,營口新聞微信公眾號開設「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欄目,多維度、全方位、多視角展示我市廣大幹部群眾,積極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共建美好家園、共享幸福生活生動實踐。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梨樹縣:黑土地上綠色路
    7月22日下午,他向總書記詳細介紹了保護黑土的梨樹模式:「我們想了個辦法,把玉米秸稈還田,就像給黑土地蓋了一層被子,不僅可以防止風蝕水蝕,起到抗旱保墒作用,秸稈腐爛後還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土質鬆軟,玉米根系扎得更深了,還能抗倒伏。」  「這個模式總結推廣了嗎?」習近平總書記關切地問。  「梨樹縣已經推廣了200萬畝,全省推廣了1800萬畝,計劃推廣到4000萬畝。」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臨川多舉措發展燈芯草產業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臨川多舉措發展燈芯草產業 2020-11-04 15: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綠色鋪就小康底色(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很關鍵。在魚米之鄉江蘇,長江流淌出河網密布、孕育著繁華興盛。作為經濟大省,江蘇堅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以此為牽引,統籌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讓綠色成為全面小康的底色。  生態修復——  廠房變綠廊 包袱成財富  「觀音閣下月泉軒,溝深水淺白鷺閒。道盡幕燕大美景,風景獨好故園田。」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阿菲老達村的蝶變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阿菲老達村的蝶變 --西昌電力扶貧側記 2020年09月07日 18:33:46來源:四川新聞網涼山頻道 編輯:王飛 四川新聞網消息(王懌陽)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咱村裡有漂亮的水衝廁所啦!」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咱村裡有漂亮的水衝廁所啦!」小廁所,大民生。廁所雖小,展現的是鄉村振興的民生和文明;如廁事微,卻關乎農民生活的體面與尊嚴。開魯縣建華鎮大力推進全域「廁所革命」,為的就是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提高群眾生活品質。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十七)直灘鎮團結村: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十七)直灘鎮團結村: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2020-10-09 20: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博湖:沙漠駱駝馱起牧民「增收致富夢」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博湖:沙漠駱駝馱起牧民「增收致富夢」 2020-11-25 18: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阿爾山市:20年前砍樹掙錢 20年後看樹掙錢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阿爾山市:20年前砍樹掙錢 20年後看樹掙錢 2020-08-06 22: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東陽百家幸丨何麗芳:舞出健康身體 暢享小康...
    跳廣場舞13年來,何麗芳率領「舞踩繽紛」團隊,將「三步踩」在東陽發揚光大,並在東陽、金華、浙江乃至全國的各級比賽中獲得了大大小小几十項榮譽,甚至完成了一項金氏世界紀錄,跳出了健康的身體,舞出了幸福的小康生活。年輕時,何麗芳是一名體育老師,擅長各項體育運動。結婚後,為了養家餬口,她與丈夫一頭扎進了化妝品生意中,生意越做越大,身體卻因此垮了。2006年,她生了一場大病。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報告文學徵文】磅礴的馬鹿河
    開欄的話: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我們即將實現第一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邁向更加壯麗的新徵程。每一個人都心懷激蕩、充滿期盼。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人民;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決戰決勝的最後階段,秦州大地一派火熱的攻堅場面,廣大幹部群眾意氣風發、鬥志昂揚,正在全力以赴、衝刺勝利的終點。從今日起,本報開設「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主題報告文學專欄,連續刊發我市30餘位作家從基層帶來的脫貧故事,展現人們身邊和眼中的變化。敬請關注。
  • 墨玉「掃把村」:村民扎掃把「扎」出和田大市場
    烏尊艾日克村扎出來的掃把12月中旬,來到烏尊艾日克村掃把廠看到,廠房中間碼著一大堆原料,有四五十位村民正在扎掃把,女的扎高粱掃把,男的扎竹子掃把,大伙兒幹得熱火朝天。扎高粱掃把工序複雜,村民每扎一把高粱掃把收入5元,竹子掃把紮起來簡單,村民每扎一把竹子掃把收入3元。布麥熱耶姆·麥麥提明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家裡有5口人,3.5畝耕地,地裡種的全部是核桃,一年收入大約8000元左右,顯然,僅靠種核桃無法脫貧。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共享古城之美
    近年來,平遙縣堅持古城與新區齊飛,生活和文明相伴,取得了文物有效保護、文脈良好傳承、城市品質大幅提升的多贏效果,千年古城日益迸發出新活力,讓廣大市民、遊客共享古城之美。立法保護 樹立對外嶄新形象  「你能想像到2平方公裡多點的古城內曾居住著5萬多人口嗎?人口密度相當於北京的16倍。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長壽之鄉」氣象新
    「要讓老百姓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涉及他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統籌考慮,而用地保障就是解開這把鐵鎖的鑰匙。」巴馬縣自然資源局局長羅金亮分析道。政策先行,為深度貧困地區發展「解鎖」。自然資源支持脫貧攻堅的特殊政策優先在巴馬試行,這是廣西廳定點幫扶工作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