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鋪就小康底色(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2020-11-24 人民日報人民網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很關鍵。在魚米之鄉江蘇,長江流淌出河網密布、孕育著繁華興盛。作為經濟大省,江蘇堅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以此為牽引,統籌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讓綠色成為全面小康的底色。

  生態修復——

  廠房變綠廊 包袱成財富

  「觀音閣下月泉軒,溝深水淺白鷺閒。道盡幕燕大美景,風景獨好故園田。」漫步在寬闊的江堤,望著旖旎的風光,家住南京棲霞區燕子磯街道的68歲居民張志強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打油詩。在他眼裡,幕燕濱江風貌區具有無窮的魅力。

  長江南京段全長97公裡,幹流岸線約190公裡,佔全省的近1/4。其中,棲霞段擁有南京最長岸線,過去曾是傳統礦產與化工企業集聚區。近年來,棲霞區累計關停搬遷600多家落後產能企業,減少工業排放對生態環境及長江水源的汙染。同時,對企業關停搬遷後的場地進行整治、修復,打造綠色生態環境長廊。近3年來,全區累計新增沿江造林2080畝、復綠2060畝、修復溼地210畝,為市民休閒提供了好去處。

  南京市發改委(市長江辦)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持續治理,長江棲霞段生產岸線比重不斷下降、生態岸線及生活岸線比重逐年提升,生態包袱成為綠色財富;長江河西段,時常出現生態「活指標」江豚,成為市民感受綠色生態發展成果的體驗地。

  還江於民,也是還綠於民。行走在江蘇的長江兩岸,既有生態修復,也有空間留白。

  每逢周末,常有靖江市居民及周邊地區遊客來到長江邊的牧城生態園,賞大江美景,遊蘆葦溼地,在天然氧吧中盡情體味這座濱江城市的生態魅力。

  生態富民——

  以前賣河鮮 如今賣體驗

  「以前村民養殖螃蟹都住在湖面上,雜草多,垃圾也多。現在搬遷後水質環境變好了,更容易出精品蟹。」站在蘇州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東山)東大圩標準池塘邊,東山鎮新潦村村民宋永康坦言,生態環境好轉,他從螃蟹身上賺到的鈔票也將更多。

  幾年前,宋永康在太湖東山附近承包了150畝蟹塘。2018年,當地啟動生態涵養發展整治,蟹農統一搬至東大圩進行內塘養殖。

  環境改善了,收入未減少,客戶也沒斷。宋永康如今管理著6個標準化塘口共216畝蟹塘,他在塘內種植水草、保持活水流動。由於養護得當,螃蟹產量、品質較以往都有提升,「老主顧」早早來預訂今年的螃蟹。

  為保護太湖,東山鎮1900多畝太湖西交咀灘涂整治、1.58萬畝太湖圍網拆除、1萬畝東西大圩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3.3萬畝傳統養殖池塘退養改造。所涉3000戶漁民中,約2000戶需轉產轉業,能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人怎麼樣?

  閒不下來的老漁民宋健林在鎮上的水產公司當上了產業工人,除草、餵料、運輸。「過去搞養殖有賺有賠,如今旱澇保收收入穩定。」他告訴記者,轉產後每戶獲得50萬元左右補償,加上打工收入每年七八萬元,生活足夠開銷。

  年輕些的漁民轉產後,也享受到生態向好、產業鏈拉長帶來的紅利。有的依託山水資源帶來的旅遊優勢開起了飯店、辦起了民宿,有的則從事本地特產枇杷和碧螺春茶葉的種植、採摘和銷售,收入也很可觀。

  生態保護——

  產業提上去 汙染降下來

  張家港南豐鎮居民馬慧嫻每次路過江南智能裝備產業園,都朝裡瞅瞅:土地平整了,廠區新蓋了……她的心情也從不舍變成期盼。

  以前,這裡是東沙化工園,距離長江僅4公裡。2013年9月,張家港啟動園區關停轉型。「我工作多年的信一化工是頭一個響應關停的,後來我轉崗去的鼎順化工是最後一批關停的。」馬慧嫻經歷了東沙化工園轉型的全過程。2017年底,有37家化工企業的東沙化工園整建制關停。關停後,每年減排化學汙染物5300多噸,周邊環境得到極大改善;騰出的土地近3000畝,轉型升級為江南智能裝備產業園。

  「這將引領建築行業提檔升級,形成生態、生產、生活協調發展的產業集群。」張家港南豐鎮經濟(招商)服務中心主任鄒江說,以園區轉型撬動高質量發展,塑造宜居宜業、產城融合的大環境。新產業還將釋放大量工作崗位,馬慧嫻這樣的技術工人,有望回到「老地方」捧上「新飯碗」。

  與張家港隔江相望的,是南通市的五山(狼山、軍山、劍山、黃泥山、馬鞍山)及沿江地區。這處「面向長江、鳥語花香」的城市客廳,幾年前卻「濱江不見江、近水不親水」。

  南通南部五山臨江而立,沿江岸線約14公裡。但長期以來,臨港產業擠壓著城市空間,狹小的腹地又限制了港口發展,硫磺堆場等也汙染了長江岸線、影響了周邊居民的生活環境。

  南通市發改委副主任周雪瑩介紹,2017年初,南通統籌推進「產業退、港口移、城市進、生態保」,以生態修復保護倒逼產業升級、城市轉型。以此為帶動,南通南部五山及沿江地區關停「散亂汙」企業203家,騰出並修復岸線5.5公裡。船舶海工、智能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集群加速形成;生態修復騰退的土地,基本都轉為生活生態用地,提升了城市生活品質。

  「經濟發展了,環境變美了,這應該就是理想的小康生活!」長江邊住了74年的卞如玉大爺說。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編者按: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人民,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2020年6月11日,中宣部舉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啟動儀式,全面開啟「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重大主題宣傳。  黑龍江佳木斯市富錦市東北水田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春回憶40年來依靠種地擺脫貧困、走向小康的歷程時感慨萬千:「我們農民的小康生活夢想很簡單,種地容易,賣糧也容易,我們合作社的成員們基本實現了!」  通往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在希望的田野上 攜手並進奔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在希望的田野上 攜手並進奔小康 2020-08-13 1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手機裡的小康生活(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村裡更多的年輕人開始去城市打拼,期待擁有更美好的生活。在「大哥大」亮相之後沒多久,從城裡回來幾個腰掛尋呼機的青年。各式尋呼機流行了一陣,就被翻蓋的、直板的各種非智慧型手機取代。後來,智慧型手機普及,人們的選擇更加多樣了。手機外觀變化的背後是移動通信的迭代。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梨樹縣:黑土地上綠色路
    7月22日下午,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範區內,習近平總書記憑欄遠眺。這裡,長勢喜人的玉米一望無邊、綠浪滾滾,十來架無人機進行著噴灑作業。這是7月22日下午,在四平市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範區地塊,習近平走進玉米地,了解農業科技研發利用、黑土地保護情況。 視頻來源:央視影音  這是5年間習總書記第三次到吉林考察,第一站就走進了全國糧食生產五強縣之一、黑土地保護利用的試驗田——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滿面愁容變成了一臉笑容
    開欄話: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之年。為全面反映我市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的非凡歷程,展示我市在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即日起,營口新聞微信公眾號開設「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欄目,多維度、全方位、多視角展示我市廣大幹部群眾,積極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共建美好家園、共享幸福生活生動實踐。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房屋翻新 住得舒心
    6月11日,中宣部舉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啟動儀式,全面啟動「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重大主題宣傳。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根據部署,此次主題採訪報導把視角聚焦在「人民眼中的小康」,將圍繞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講述普通群眾用勤勞雙手創造美好生活的小康故事,展現廣大群眾為過上好日子的拼搏與奮鬥,激勵廣大幹部群眾堅定信心攻克難關、同心同德奔小康。小康故事,小康人生;小康家庭,小康社會。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採訪團走訪金斯瑞 感受企業氛圍
    近日,南京召開「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二場,該系列發布會邀請中央駐寧媒體、省屬媒體、市屬媒體、網絡媒體和外宣媒體等參加,宣傳報導南京市不斷書寫「強富美高」新南京建設的生動實踐,進一步營造積極推動建設發展的濃厚輿論氛圍。
  • 綠色發展鋪就巴山蜀水最美底色
    綠色發展鋪就巴山蜀水最美底色     我省堅定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群眾從生態改善中受益——□本報記者在推進綠色發展過程中,四川重構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關係,走經濟發展與生態環保良性互動的新路,老百姓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得到實惠。  守好綠色「生命線」,我省高位謀劃,系統推進。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四川率先響應中央號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融入治蜀興川各領域全過程,加快建設長江上遊生態屏障,加快建設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的美麗四川。
  • 田園孟津|徐嶺村:黃金油葵鋪就小康路
    田園孟津|徐嶺村:黃金油葵鋪就小康路 2020-10-21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臨川多舉措發展燈芯草產業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臨川多舉措發展燈芯草產業 2020-11-04 15: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阿爾山市:20年前砍樹掙錢 20年後看樹掙錢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阿爾山市:20年前砍樹掙錢 20年後看樹掙錢 2020-08-06 22: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平壩區桃花湖村:「小黃姜」迎來大豐收 姜...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平壩區桃花湖村:「小黃姜」迎來大豐收 姜農採收露笑顏 2020-11-24 17: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蕨麻豬養殖,鋪就致富路
    卡壩村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前景,幹部群眾信心滿滿,都希望未來能引導更多貧困戶發展蕨麻豬養殖,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今後,我們將今年建成的冷藏室的基礎上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十七)直灘鎮團結村: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十七)直灘鎮團結村: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2020-10-09 20: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博湖:沙漠駱駝馱起牧民「增收致富夢」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博湖:沙漠駱駝馱起牧民「增收致富夢」 2020-11-25 18: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咱村裡有漂亮的水衝廁所啦!」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咱村裡有漂亮的水衝廁所啦!」廁所雖小,展現的是鄉村振興的民生和文明;如廁事微,卻關乎農民生活的體面與尊嚴。開魯縣建華鎮大力推進全域「廁所革命」,為的就是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提高群眾生活品質。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報告文學徵文】磅礴的馬鹿河
    開欄的話: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我們即將實現第一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邁向更加壯麗的新徵程。每一個人都心懷激蕩、充滿期盼。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人民;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決戰決勝的最後階段,秦州大地一派火熱的攻堅場面,廣大幹部群眾意氣風發、鬥志昂揚,正在全力以赴、衝刺勝利的終點。從今日起,本報開設「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主題報告文學專欄,連續刊發我市30餘位作家從基層帶來的脫貧故事,展現人們身邊和眼中的變化。敬請關注。
  • 「沙畫繪小康」小康點亮生活 看貧困戶李雲鵬如何綻放生命之花
    此前報導:【沙畫繪小康】小康承載初心兵哥陳堃源助退役軍人就業創業【沙畫繪小康】小康屬於人民井岡山神山村的華彩蝶變【沙畫繪小康】小康源自奮鬥支月英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編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小掃把「扎」出新生活
    如今,該村把扎掃把做成了產業,小小掃把「扎」出了阿亞格曼幹村村民的小康新生活。  小掃把成了「小寶貝」  「以前扎掃把是為了家用,現在這可是我過上小康生活的寶貝。靠扎掃把,我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10月12日,扎了20多年掃把的阿西木臉上露出孩子般的笑容。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寧夏養牛行家馬國財的小康路
    5年前,他響應政府號召回鄉創業,短短幾年間就摘掉貧困帽,過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馬國財家住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河西鎮旱天嶺村,這是個移民新村,由附近山區自然條件比較差的幾個村莊合併組建。馬國財2014年遷移到這個村子,剛開始他跟村裡人學養羊,但不久就碰上瘟疫,由於缺乏應對經驗,死了100多隻羊,不但賠光了多年積蓄,還欠下不少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