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天嶺村村民在園區作業 攝影:李峰
旱天嶺村村民正在平整園區 攝影:李峰
旱天嶺村養殖園區 攝影:楊佳澎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羅來安、楊佳澎):37歲的寧夏回族青年馬國財曾是一個貧困戶,多年在外奔波也沒賺到什麼錢。5年前,他響應政府號召回鄉創業,短短幾年間就摘掉貧困帽,過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馬國財家住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河西鎮旱天嶺村,這是個移民新村,由附近山區自然條件比較差的幾個村莊合併組建。馬國財2014年遷移到這個村子,剛開始他跟村裡人學養羊,但不久就碰上瘟疫,由於缺乏應對經驗,死了100多隻羊,不但賠光了多年積蓄,還欠下不少債務。
旱天嶺村黨支部書記丁建華是養牛行家,村裡第一家養牛戶,他是個熱心人,向馬國財伸出了援助之手。丁建華出面擔保,幫缺乏資金的馬國財以賒帳方式領到了17頭牛犢,餵養了4個月出欄,趕上好行情,一下就賺了3萬多元。
記者羅來安體驗給牛餵草料 攝影:李峰
馬國財和他的羊 攝影:李峰
馬國財駕駛鏟糞機 攝影:李峰
第二年,馬國財自己養了10多頭牛,同時在村辦合作社打工,幫其他人養牛,年底就把外債全還清了。行情一年比一年好,2018年起,馬國財擴大了自己的養殖規模,不再給別人打工。
馬國財欣喜地給記者算了一筆帳。在記者採訪的前一天,他剛賣了25頭小公牛,這些牛餵養了9個月,每頭賺了1.1萬元。目前還存欄32頭牛,其中30頭母牛。「利潤最高的還是養母牛,我們有句行話『母牛下母牛,三年五頭牛』,如果一頭母牛頭胎生母牛,三年後就能收穫5頭牛。」
牛羊肉近年來行情持續向好,讓馬國財賣牛時充滿了幸福的煩惱,「一天到晚接到牛販子電話,煩的不行,他們都上門搶購,看誰給的價高賣給誰。」
儘管在養羊上栽過跟頭,但在馬國財眼裡,這只是因為自己過去經驗不足,其實養羊也是大有可為的。馬國財文化水平不高,但愛琢磨,他從網際網路上尋找有用信息,自己琢磨出了一套雜交育種技術。他養的雜交羊不但長肉快,而且品質好,比飼養本地羊的收入要翻一番。
馬國財教記者給牛餵養飼料 攝影:楊佳澎
馬國財在操作飼料攪拌機 攝影:李峰
飼料堆 攝影:李峰
對馬國財來說,現在一年賺二三十萬非常輕鬆。去年底,他主動申請脫貧,希望把國家和社會的扶貧資源給更需要的村民。作為養牛行家,馬國財不但自己發家致富,還熱心幫助村裡其他人,有人家生牛犢或者牛得病了,他都會去義務幫忙。
2014年,馬國財所在的旱天嶺村建立了肉牛養殖園區,村民都在養殖園區持股,每年享受固定分紅。資產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旱天嶺村形成了穩定的脫貧致富機制,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