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報告文學徵文】井兒村的脫貧致富經

2020-12-05 新天水

開欄的話:

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我們即將實現第一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邁向更加壯麗的新徵程。每一個人都心懷激蕩、充滿期盼。

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人民;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決戰決勝的最後階段,秦州大地一派火熱的攻堅場面,廣大幹部群眾意氣風發、鬥志昂揚,正在全力以赴、衝刺勝利的終點。

從今日起,本報開設「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主題報告文學專欄,連續刊發我市30餘位作家從基層帶來的脫貧故事,展現人們身邊和眼中的變化。敬請關注。

井兒村的脫貧致富經

 天水日報特邀作家 楊胡平

傳說遠古時期,水神共工與火神祝融戰火紛爭,共工怒觸不周山,使天柱折,頓時天塌地陷,洪水不息,惡獸橫行。女媧在花石崖鍊石補天,又斬巨鰲的四足做天柱,天柱山就是巨鰲的其中一足。

麥積區元龍鎮「省級文明村」井兒村,便是這神話傳說中天柱山山腳下的一個行政村。因臨近渭水,地勢低洼,不到十米就可打出井水,家家戶戶院子都有壓井,故名「井兒村」。

井兒村西端渭水邊上的興國寺與對面的戲臺,僅有一路之隔。戲臺向東,便是井兒村的新村委會所在地。村委會辦公樓前,是一片鬱鬱蔥蔥的花園,不遠處的河邊,有一條長約一公裡的「渭河風情線」,集防洪、旅遊和休閒於一體。渭河風情線上,有亭子懸空於河床上方,仿佛一隻凌空飛翔的大鳥。村委會再往東,便是一棟棟漂亮又洋氣的新農村小二樓。

誰能想到,面前這個整潔漂亮的村子,在2017年前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貧困村。

年過六旬的韓全保,擔任井兒村村支書已有17年。說起井兒村從貧困村發展到如今的省級文明村,這位老支書感觸良多。

周平定是麥積區科技局二級主任科員,自麥積區科技局成為井兒村的幫扶單位後,他便被選派到了井兒村,並成為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兼第一書記。

為方便開展工作,他同駐村幫扶工作隊員趙維東、陳龍,在全面落實各項幫扶政策和措施的同時,結合實際情況,為井兒村的高質量發展摸索出了一條亮點鮮明的新路子。

在井兒村走訪調研時,周平定發現,村民們賴以生存的果園,因長期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結、果樹抗病能力下降。面對這種情況,周平定和工作隊員、村兩委班子召開「內部會議」,想方設法改變局面。

「現在隨著旋耕機的普及,早沒有農戶養牛養豬了,除非是專業養殖場。讓農戶給果樹施農家肥是不現實的,不過可以用有機肥來替代化肥。」駐村幫扶工作隊開始給村民們做思想動員工作。

可是,不少村民半信半疑,有機肥的效果真有那麼好嗎?萬一有機肥的效果不好,買有機肥的錢不是打水漂了嗎?搞不好還會耽誤一年的收成。

周平定並不是一個輕言放棄的人,一番深思熟慮後,他對村民們說:「如果可以先免費試用,你們願意試試嗎?」

有些村民被他說動願意一試,但依然有村民持懷疑態度,認為有機肥會對果樹造成損害。之後,為了徹底打消村民們的顧慮,周平定一次次上門,反覆解釋,最終全村村民們都同意試用有機肥。

說幹就幹,駐村幫扶工作隊馬上爭取了天津果樹研究所東西協作項目,為全村400多戶村民無償發放了有機肥187噸,戶均10袋。用了有機肥後,村民這才發現,果樹的長勢更旺了,水果的品質和產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這下不用動員,村民們都自覺自愿用起了有機肥。駐村幫扶工作隊的這一措施,有力推動了有機肥替代化肥工作進程。

周平定解釋:「農田長期使用化肥,會造成土壤板結和肥力下降。而改用有機肥,可以有效增加土壤活性,提高肥效利用率。自從村民們使用有機肥後,土壤得到了改善,農作物的抗病能力明顯變強了,在保持農作物品質和產量的前提下,一年下來,現在要比原來少打很多次農藥。農藥打多了,會汙染環境。這樣既節省了人力和農資投入,又減少了對土壤的破壞,一舉多得。」

為了提高村民們的種植技術,駐村幫扶工作隊先後邀請天津市林果研究所及市區果樹、土肥等方面的技術專家來村裡現場開展果樹豐產栽培、病蟲害防治、果樹修剪、有機肥替代化肥等技術培訓。還向村民無償發放了《花牛蘋果豐產栽培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等果樹種植書籍600餘冊,免費配發果樹修剪手鋸和剪刀272套。

除邀請專家進村現場指導外,在駐村幫扶工作隊的協助下,井兒村還組建了自己的果樹修剪技術服務隊,從村民中篩選出韓全堂、師宏章等6名技術水平高、實踐能力強、深受群眾信賴的種植能手,為全村缺技術、缺勞力的農戶和部分普通農戶開展果樹修剪服務,總共修剪蘋果、桃等果樹400餘畝,深受大家的歡迎和好評。

在元龍,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元龍有三寶,蘋果、柿子和花椒。」

柿子樹高大,上樹採摘危險係數大,加之柿子收購價近年持續走低,村民們除了留一些自己吃外,鮮少有人採摘柿子出售。不過,紅彤彤的柿子掛在枝頭,倒不失為鄉村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相對柿子樹,蘋果樹和花椒樹的經濟收益高、發展前景好,成為近年來農戶們脫貧致富的「搖錢樹」。根據蘋果樹和花椒樹的生長習性,農戶們因地制宜,在元龍的川地上種上了蘋果和桃子,在山地種植了大片花椒樹。

每年的頭伏,是元龍大紅袍花椒成熟的季節。彼時,隨意走進元龍鎮的一個村子,漫山遍野隨處可見紅彤彤的花椒掛滿枝頭,紅果綠葉組成一幅誘人的豐收圖畫。當你走近,一股麻香更是沁人心脾。

元龍一直有種植花椒的傳統,早些年由於消息不靈、管理落後,一直收益不高。但近幾年,元龍的椒農卻憑藉種植花椒脫了貧,致了富。井兒村的劉定國便是其中一個。

今年35歲的劉定國是井兒村四組的村民,也是貧困戶。近年來,他在各級幫扶和自身努力下,依靠種植花椒順利脫貧。

凡是元龍鎮的村民,誰家裡沒幾棵花椒樹?劉定國之前也種花椒,農閒之餘便外出打工,可即便如此,他家依然掙扎在貧困的邊緣。提及原因,劉定國說,「我種的花椒品質差、產量低,每年的農業收入非常有限。」那時的劉定國從未想過,自己會靠著種植花椒脫貧。

一個偶然的機會,外出打工的劉定國聽工友說,有些花椒種植戶僅憑一棵盛產期花椒,一年就能掙不少錢,這讓他感到非常吃驚。通過私下和工友交流,劉定國才意識到,自己雖然在種花椒,卻並不會種花椒。

「原來,是我管理花椒的方式落後了,怪不得花椒產量一直不高。」劉定國心中思量。

不斷上漲的花椒收購價和別人種植花椒的成功案例,讓劉定國不禁眼前一亮,仿佛看到了一條脫貧致富的好路子。於是,他暗下決心,一定要用科學的方法來種植花椒。

種花椒沒有一定的種植技術和相關經驗,光靠一腔熱血和苦幹精神是遠遠不夠的。為了能少走彎路,早日掌握科學種植花椒的方法,劉定國積極主動聯繫村幹部及幫扶隊員,交流花椒種植中的各種問題及解決辦法。

了解到劉定國及其他花椒種植戶的盼望和需求後,村幹部和幫扶隊員先後邀請市區六名花椒專家,不定期來井兒村進行現場指導,並通過技術培訓、現場示範等方式,解決了花椒生產中出現的疑難雜症。此外,還通過「兩減一增」,大力推廣和應用有機肥有效增強了花椒樹的抗病害能力,提高了花椒的品質和產量。

有了「專家坐診」,劉定國很快掌握了科學種植花椒的方式,加上辛勤勞作,他家的花椒產量逐年增加,花椒品質也提升了不少。於是,他擴大了花椒種植面積,家庭收入也水漲船高。

心系鄉親的劉定國,認為自己脫貧不足為喜,幫助更多鄉親脫貧才更有意義。他多次動員花椒種植面積較大的鄉親配合鎮村工作,先後到隴南及周邊村的花椒高標準示範基地進行技術交流和觀摩,不僅學到了椒園管理方面的先進技術,同時也提高了大家的認識、開闊了眼界,增強了信心。

「隴南與天水毗鄰,氣候和土壤等硬體條件差不多,人家行,我們一定也行。」劉定國一直在為大家打氣。

經過專家的精心指導,幫扶隊在井兒村建成了三個高標準無公害花椒生產示範園,示範面積達120多畝,直接間接受益群眾達300餘人(次)。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應用,不僅減少了農藥化肥的使用量,還節省了不少勞動力,讓進入盛果期的椒園畝均增收節支達700元以上,經濟和生態效益十分顯著。劉定國本人更是成為大家心目中的致富模範和帶頭人。

花椒豐收了,可如何將其變成錢包裡的鈔票,也是一道擺在大家面前的難題。劉定國積極配合鎮村工作,動員大家適時採摘,並在晾曬、烘乾等環節以身作則,保證了商品椒的賣相和品質,為「元龍花椒」品牌增光添彩。

據了解,2019年劉定國種植的八畝花椒,收入達數萬元,不僅實現了脫貧致富,更體現了他的人生價值。他的致富經驗和事跡影響和帶動了身邊的鄉親,讓大家增強了致富信心,看到了產業富民的希望。

與在家務農搞種植相比,外出務工掙錢多、風險小,所以外出務工仍是不少元龍鎮村民增加收入的一條重要途徑,井兒村也不例外。尤其是對那些生過大病不能再乾重活,因病返貧的村民來說,外出務工掙錢成為脫貧的第一選擇。

井兒村的村民韓旭兵,前幾年生了一場大病,相繼做了兩次大手術後,不但花光了家裡的積蓄,還債臺高築,一家人因病致貧。好在韓旭兵是建檔立卡戶,看病報銷比例高,這大大減輕了一家人的負擔。

大病痊癒後的韓旭兵,無法繼續種地,也無法像以前一樣去工地打工掙錢。怎麼辦?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的生活還得繼續,成天歇在家裡也不是辦法,可眼下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這讓年齡不算太大的韓旭兵非常著急。

村兩委班子和駐村幫扶工作隊知道這件事後,給韓旭兵提供了外出務工的信息。通過一番比較,韓旭兵來到北京,找了一份適合自己身體狀況的保安工作。踏實敬業,讓韓旭兵很快成為了保安隊長。這樣他每個月可以掙四千元,一年下來能掙幾萬元,這對於不能幹重活的韓旭兵來說,算是一筆不小的收入了。

當保安隊長的時間一長,在北京站穩腳根的韓旭兵,眼界開闊了,也收集到了不少務工信息。通過比較,他覺得外出務工,比在家種地掙錢多。掙了錢的韓旭兵沒有忘記村裡的鄉親,他熱心幫助大家在北京找工作,這大大帶動了井兒村的勞務輸出。有了韓旭兵的幫助,去北京打工的鄉親們,找起工作來方便了許多,有時甚至可以直接過去上班。韓旭兵對我說,「找工作少花些時間,就可以少花些錢;早一天上班,就能早一天掙到錢。」

為了提高就業率,幫助更多的村民找到滿意的工作,井兒村的兩委班子和駐村幫扶工作隊,除給村裡外出務工的村民提供信息諮詢外,還積極為他們提供培訓指導等相關服務。

受疫情影響,今年井兒村村民外出務工人員相對減少。面對這種情況,村兩委班子和駐村幫扶工作隊,配合鎮上對務工人員進行技能培訓,落實各項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政策。在消除視覺貧困和完善基礎設施工作方面,提供了短期的工作崗位,吸納了不少本地剩餘勞動力。

雖然2019年全村貧困戶全面退出貧困,可這並不意味著可以鬆懈下來。井兒村村支書韓全保談起村裡未來的發展方向時,躊躇滿志。他介紹說:「全村共引進栽培無刺花椒40畝,相比有刺花椒,無刺花椒採摘起來更加方便快捷,等這些無刺花椒掛果後,大家的收入會更高一些。」

隨著井兒村小長城的初步建成,每年來井兒村登天柱山小長城的遊人絡繹不絕,尤其是夏天,隨著井兒村小長城的初步建成,每年來登井兒村天柱山小長城的遊人絡繹不絕,尤其是夏天,慕名而來的遊客更是紛至沓來。為吸引更多遊人,井兒村兩委班子決定,繼續修建小長城,使其直達深山天池。屆時,小長城長度將達6.5公裡,行走其上,可以讓遊人更好地領略和感受大山深處的秀美風光。

從2006年的生態移民,到最近幾年的新農村建設,井兒村的村民大部分搬出了老莊,目前老莊只剩一百多戶村民。自2019年全村所有貧困戶退出貧困以來,為提升村容村貌,進一步改善村民的居住條件,井兒村先後實施消除視覺貧困項目72戶,美化修繕住房近2000平方米,硬化村內巷道3800多米,新接自來水140多戶……這一切,讓老莊的村容村貌有了一次華麗的轉身。

2018年12月,井兒村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級文明村」稱號,這是對井兒村多年來良好發展勢頭的肯定和鼓勵。

採訪這幾天,韓全保一直很樂呵,掰著指頭為我細數井兒村的脫貧致富經。

時值深秋,陽光照射下來,井兒村天高雲淡,一片明淨溫暖。籃球場上,一群蹣跚學步的小朋友在家長的陪護下,快樂地嬉戲玩耍。幾位老者在嶄新的健身器材上,活動筋骨,鍛鍊著身體。幾位剛從田裡歸來的村民,在村中花園旁嘮著嗑……

井兒村的明天,一定會越來越好,我想。


作者簡介:

楊胡平,中國作協會員,第二屆甘肅兒童文學八駿之一。在《少年文藝》《東方少年》《意林》等刊物,發表作品近千篇(首)。作品曾獲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大白鯨世界盃原創幻想兒童文學獎、「童聲裡的中國」少兒歌謠創作大賽優秀獎等。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報告文學徵文】磅礴的馬鹿河
    開欄的話: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我們即將實現第一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邁向更加壯麗的新徵程。每一個人都心懷激蕩、充滿期盼。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人民;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決戰決勝的最後階段,秦州大地一派火熱的攻堅場面,廣大幹部群眾意氣風發、鬥志昂揚,正在全力以赴、衝刺勝利的終點。從今日起,本報開設「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主題報告文學專欄,連續刊發我市30餘位作家從基層帶來的脫貧故事,展現人們身邊和眼中的變化。敬請關注。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十七)直灘鎮團結村: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十七)直灘鎮團結村: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2020-10-09 20: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編者按: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人民,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2020年6月11日,中宣部舉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啟動儀式,全面開啟「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重大主題宣傳。  黑龍江佳木斯市富錦市東北水田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春回憶40年來依靠種地擺脫貧困、走向小康的歷程時感慨萬千:「我們農民的小康生活夢想很簡單,種地容易,賣糧也容易,我們合作社的成員們基本實現了!」  通往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房屋翻新 住得舒心
    6月11日,中宣部舉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啟動儀式,全面啟動「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重大主題宣傳。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根據部署,此次主題採訪報導把視角聚焦在「人民眼中的小康」,將圍繞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講述普通群眾用勤勞雙手創造美好生活的小康故事,展現廣大群眾為過上好日子的拼搏與奮鬥,激勵廣大幹部群眾堅定信心攻克難關、同心同德奔小康。小康故事,小康人生;小康家庭,小康社會。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蕨麻豬養殖,鋪就致富路
    ,爭取到縣農業農村局現代畜牧業全產業鏈建設項目績效考核獎勵資金50萬元,為卡壩村建成了村集體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並主動出資2.6萬元購買了豬仔,逐步發揮起集體經濟的造血功能。2019年年底,剛剛投入生產半年的卡壩村村級集體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為全體貧困戶分紅613元;2020年8月,合作社投入50萬元建設完成冷藏室,並且養殖規模擴大到了170多頭,生產也逐步規範化,經初步估算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長壽之鄉」氣象新
    6個掛點村中,極度和深度貧困村各3個,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050戶4602人,2014年貧困發生率高達48.31%。「那都是巴馬自然條件最艱苦、經濟發展最落後的地方,老百姓要脫貧致富,先天乏力呀!」據該廳駐巴馬扶貧工作隊隊長王建武介紹,由於地處大石山區,許多貧困村地表沒有河流經過,老百姓千百年來只能「看天喝水」。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滿面愁容變成了一臉笑容
    為全面反映我市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的非凡歷程,展示我市在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即日起,營口新聞微信公眾號開設「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欄目,多維度、全方位、多視角展示我市廣大幹部群眾,積極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共建美好家園、共享幸福生活生動實踐。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在希望的田野上 攜手並進奔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在希望的田野上 攜手並進奔小康 2020-08-13 1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採訪團走訪金斯瑞 感受企業氛圍
    近日,南京召開「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二場,該系列發布會邀請中央駐寧媒體、省屬媒體、市屬媒體、網絡媒體和外宣媒體等參加,宣傳報導南京市不斷書寫「強富美高」新南京建設的生動實踐,進一步營造積極推動建設發展的濃厚輿論氛圍。
  • 手機裡的小康生活(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村裡更多的年輕人開始去城市打拼,期待擁有更美好的生活。在「大哥大」亮相之後沒多久,從城裡回來幾個腰掛尋呼機的青年。各式尋呼機流行了一陣,就被翻蓋的、直板的各種非智慧型手機取代。後來,智慧型手機普及,人們的選擇更加多樣了。手機外觀變化的背後是移動通信的迭代。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內蒙古:草原開出希望花
    學習解讀十九大報告、習近平系列講話、主題教育活動精神,將振興鄉村的內容與小海子村的村情村貌結合,與鄰村找差距,讓黨員幹部學懂悟透,暢所欲言,鼓動幹勁。開展了黨建質量提升活動,安排兩委班子成員與黨員骨幹以「一對三」和「一對一」的形式幫扶貧困群眾,積極宣傳黨的各項惠民政策,幫助貧困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問題。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阿菲老達村的蝶變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阿菲老達村的蝶變 --西昌電力扶貧側記 2020年09月07日 18:33:46來源:四川新聞網涼山頻道 編輯:王飛 四川新聞網消息(王懌陽)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小掃把「扎」出新生活
    在阿西木的家鄉疏附縣託克扎克鎮阿亞格曼幹村,很早以前就開始種植高粱,很多村民扎得一手好掃把。儘管這裡家家戶戶都有扎掃把的傳統,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卻沒有形成優勢產業。  如今,該村把扎掃把做成了產業,小小掃把「扎」出了阿亞格曼幹村村民的小康新生活。
  • 行走的「精準扶貧」——湖南作協組織脫貧攻堅主題文學創作
    同時舉辦主題徵文,優秀作品已在省內外報紙、雜誌發表並收入公開出版的《三湘之歌——「中國夢·文學夢·湖南故事」系列採風作品集》。龍寧英在活動結束後,深入湘西扶貧開發一線開展採訪調查,創作完成了長篇報告文學《逐夢——湘西扶貧紀事》,並獲得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
  • 【我的脫貧故事】李迪:自立更生謀發展 脫貧致富奔小康
    【我的脫貧故事】李迪:自立更生謀發展 脫貧致富奔小康 2020-12-04 19: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⑳】詩詠天津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當前,中國鄉村正發生著前所未有的巨大的變化,農村更美了,農民更富了,小康社會就在眼前。為此,詩人們以激情的筆觸從各個側面記錄這一偉大的進程,共誦美麗鄉村、詩畫中國。本輯推出由野草詩社天津詩友組織的主題詩詞作品,以饗讀者。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博湖:沙漠駱駝馱起牧民「增收致富夢」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博湖:沙漠駱駝馱起牧民「增收致富夢」 2020-11-25 18: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咱村裡有漂亮的水衝廁所啦!」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咱村裡有漂亮的水衝廁所啦!」建華鎮鎮長王健寶說,今年建華鎮改廁數量總數3400戶,目前,23個村全面開工,已完成712戶。現有4家改廁企業、10支施工隊伍施工。下一步鎮政府將全力推進改廁任務,確保在8月底完成全部任務。針對不同群眾制定改廁政策,在摸清農戶實際需求基礎上,分類施策,精準施工,讓群眾滿意。並發揮各村主動性,建立改廁補貼機制,積極動員農戶參與改廁工作。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寧夏養牛行家馬國財的小康路
    5年前,他響應政府號召回鄉創業,短短幾年間就摘掉貧困帽,過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馬國財家住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河西鎮旱天嶺村,這是個移民新村,由附近山區自然條件比較差的幾個村莊合併組建。馬國財2014年遷移到這個村子,剛開始他跟村裡人學養羊,但不久就碰上瘟疫,由於缺乏應對經驗,死了100多隻羊,不但賠光了多年積蓄,還欠下不少債務。
  • 千村萬戶看小康|鄒城上磨石嶺村:石徑古井石板路,築起山村致富
    村中有傳統民居70餘座,300年以上的老柿樹30餘株,背靠魯西南第一高峰鳳凰山,旅遊資源豐富。然而,因村中交通不便、環境惡劣而鮮有人至。張莊鎮副鎮長崔健至今記得他第一次來村裡的情景:「我是帶著鐮刀一邊斬草一邊往前走。」無路可走,帶給上磨石嶺村的還有遲遲發展不起來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