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平遙是個好地方,處處美景不一般。四面都有古城牆,還有票號日升昌……」金秋時節,平遙古城牆的一角,耄耋老人王超平彈著三弦哼著小曲曬著暖暖的太陽,一口濃濃的鄉音抒發了對家鄉的無限熱愛。近年來,平遙縣堅持古城與新區齊飛,生活和文明相伴,取得了文物有效保護、文脈良好傳承、城市品質大幅提升的多贏效果,千年古城日益迸發出新活力,讓廣大市民、遊客共享古城之美。
立法保護 樹立對外嶄新形象
「你能想像到2平方公裡多點的古城內曾居住著5萬多人口嗎?人口密度相當於北京的16倍。那時整個古城就像個髒亂差的農村大集鎮。」10月10日,平遙人李霞回憶起上世紀80年代的古城仍不住搖頭,「現在可不一樣了,古城內不僅街巷乾淨、整潔,迎薰門前還新修了廣場、人工湖等景觀,平時我們在廣場上跳舞、打拳,節慶時日還舉辦各種活動,可熱鬧啦。」說著家鄉的變化,李霞讚不絕口。
平遙古城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5A級旅遊景區。如何保護好、利用好古城,始終是省、市、縣的重大課題。早在上世紀80年代,平遙縣就制定了「保護古城、建設新區」的指導思想,可由於種種原因保護工作一直得不到推進。進入90年代,省人大常委會制定出臺了《山西省平遙古城保護條例》,2018年又對其完成修訂。從此,古城文化遺產保護有了與時俱進的法律依據,也開創了古城保護和利用的新局面。
隨著人潮,我們穿過迎薰門登上古城牆,舉目眺望,古街古巷、古色古韻映入眼帘。極目遠眺,商廈民居、綠地公園,城市中軸線、天際線盡收眼底。
近年來,平遙縣加大對旅遊資源的有效保護與合理開發,在安全推進日昇昌票號分院修繕、東城牆維修等文保工程的同時,將古城淨化、亮化、綠化「三化」列為全縣「1號工程」,打造古城優美環境。特別是在節慶期間向公眾推出的3D燈光秀,實現了古城牆與光影特效的完美融合,為遊客帶來了別樣的視覺衝擊和享受。
「古城的特色和價值,不在於『古』,而在於『今』。這裡的一磚一瓦是昔日晉商輝煌的見證,然而經過時間的洗禮,古老而美麗的平遙城,必將在歷史與現代的文明結合中演奏出更加絢麗的樂章。」山東遊客冀俊華對古城的現狀十分滿意。
重視非遺 古城留住濃濃鄉愁
「太神奇了,手工竟然可以製作出如此栩栩如生的作品。」坐落於古城內的興東坊銀飾品店裡,十幾位遊客正饒有興致地駐足觀看。店內陳列著從前新娘子佩戴的宮鎖、小孩過生日戴的掛鎖,上面龍鳳呈祥、五子奪魁、五「蝠」捧壽、喜上眉梢等吉祥圖案神態各異、活靈活現,面對如此眾多的藝術珍品,大家無不嘖嘖稱奇。
「以前條件艱苦,我們這些手藝人沒有好的工作室,也沒有像樣的表演舞臺。」老闆劉興東作為晉中市傳統金銀器製作非遺傳承人尤為感慨。他的祖輩一直從事金銀器製作,那時候的表演場地僅是古城老街附近的某個小角落。
據了解,古城保護開發後,平遙縣委、縣政府在重視保護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全縣有4個項目進入國家級名錄,37個項目進入市級以上名錄,建立的非遺資料庫,收錄信息1200餘條。近年來,持續打造了平遙冠雲牛肉、唐都、永隆號漆藝等多個特色非遺文化品牌,走出了一條非遺保護品牌化和產業化發展之路。
「傳統手工藝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重視推廣,小物件成了遊客的稀罕物,現在不愁銷就怕做不出來。」劉興東笑著說,現在的興東坊成了古城旅遊的一個重要景點,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遊客紛至沓來觀摩欣賞。2014年,他的金銀製作技藝入選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這不僅讓他感到手藝人的驕傲,也體會到了社會的認同,找到了一種成就感。
「古城發展好,我的生意也越來越興隆,最大的願望就是讓手藝傳承下來,讓更多的人記住鄉愁。」劉興東說。
文旅融合 幸福生活萬年長
晚10時許,古城的夜生活剛剛開始。實景劇《又見平遙》散場後,平遙電影宮的夜場馬上開演,充滿現代氣息的文化為古城的旅遊注入生機。
離電影宮不遠的地方有一家小吃店,主要經營當地特色小吃「炒碗禿」,源源不斷的客人讓店裡的生意好到爆。
老闆五飛50歲出頭,是個土生土長的平遙人。在他的記憶裡,這片龐大的明清古建築群就像一個「巨型四合院」。
「那時候的古城遠沒有現在井井有條,居民收入低,遊客也屈指可數,這些年變化太大了。」望著門外古樸而寬闊的街道五飛非常感慨。前些年,他賣過襪子,在工地上做過苦工,也只能勉強維持生計。隨著當地文化旅遊產業異軍突起,遊客日益增多,五飛決定販賣當地特色小吃賺錢養家。從最初的露天擺攤到現在的小飯館,這個曾四處打零工的古城原住民再也沒有換過工作。20多年過去,五飛已然成為一個年收入七八萬元的「小老闆」。
「這些年,政府對古城的改建在不斷地徵求老百姓的意見,我們的生活習俗都沒有改變,但生活環境變化可大了。近來一些國際性的文化盛會都在古城舉辦,我這碗『旅遊飯』吃得更香甜,這往後的好日子長著哩!」五飛笑著說。
「我們在享受古城帶來效益的同時,更應該感受到的是保護古城、傳承文化的責任;更應該滿懷對古城的敬畏之情,對後代的傳承之責,把古城保護、發展得更好。」談到古城的發展,該縣縣長石勇深有感觸。
近年來,平遙古城並沒有僅僅依靠其2700多年的厚重歷史,而是逐步打造文化品牌和國際影響力,致力推進文化旅遊產業的融合發展,以平遙國際攝影展、平遙國際電影節、平遙國際雕塑節「三大國際名片」為載體,加快引進戰略投資,加速推動重點項目、新業態項目落地建設,加快經營主體培育成長,持續推進「旅遊+」融合發展,向國際旅遊城市奮力邁進。僅2019年,就接待遊客1765萬人次,旅遊總收入209.7億元,近7萬人通過旅遊產業解決就業,以文化旅遊為主的第三產業已經成為平遙最具活力和最具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
百姓安居樂業,遊人閒庭信步,古城內外一派欣欣向榮,一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樂享的畫卷徐徐展開。
短評:
每一座古城,都有一段延續不絕的歷史。她是一座城市永恆的記憶,更是一座城市文明最好的載體。統籌好古城保護與城市建設、維護老百姓利益的關係,以古城文物保護促進環境改善,建設文化底蘊深厚、人民安居樂業的幸福之城,是造福當代、惠及後人的大事;把古城保護好,生活更美好的理念貫穿於日常點滴生活中,才能讓大家共享古城之美成為常態。
本報記者張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