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希望的田野,希望的春天——各地農業生產新...

2020-11-23 新華網客戶端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

希望的田野,希望的春天——各地農業生產新動態掃描

  新華社北京3月31日電 題:希望的田野,希望的春天——各地農業生產新動態掃描

  新華社記者李鳳雙、管建濤、王建

  突如其來的疫情一度打亂了生產生活的節奏,2020年春季的農業生產如何開展好,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和重視下,這個特殊的春天裡,中國各地與疫情賽跑,抓緊組織好春管春播等農業生產,既播下抗疫的底氣,也播下一年的希望。春暖花開之時,新華社記者來到各地田間地頭,詳細了解各地農業生產新動態以及農民心中的新期待。

  3月18日,黑龍江墾區友誼農場第一批稻種開始浸種催芽。  新華社發(徐宏宇 攝)

  【百姓問事】春耕有啥新進展?能克服疫情影響穩定產量嗎?

  【記者探訪】農業生產有條不紊,夏糧豐收基礎紮實。

  在東北,水稻浸種催芽正陸續展開。就在兩天前,黑龍江省慶安縣慶安鎮慶福村種糧大戶孫海林順利把1500斤水稻種子送到久紅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在園區的浸種催芽車間,工作人員將種子放入攪拌機內進行包衣,著上「紅裝」的水稻種子,分批次擺進浸種箱。

  「前段時間不能出門,擔心浸種不能按時進行,現在看沒受到影響,往年也是這個時候開始浸種催芽。」送完種子,孫海林已經著手平整苗床,為催芽後的育苗做準備。

  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今年黑龍江糧食作物面積將保持在2.15億畝以上,呈現水稻穩、玉米和小麥增、大豆減的趨勢。4月下旬,黑土地上的農民開始旱田播種,5月開始插秧,各項工作均與往年保持同步。

  黃淮海平原,冬小麥長勢較好,農民開始忙田間管理。冬小麥是夏糧的「主力軍」。在山東德州市武城縣魯權屯鎮張馬堯村,正給自家麥田澆水的村民吳玉坡說,麥苗長勢不錯,澆完水之後再施少量肥,預計每畝產量能達到1000多斤,保持高產。

  山東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山東近6000萬畝小麥苗情總體不錯,是近幾年來較好的一年。

  長江流域,油菜花盛開,農民開始忙育秧。走進江西省吉水縣黃泥洞智能工廠化育秧中心,只見兩座透明的玻璃溫室大棚內,農民正將秧盤搬上流水線。吉水縣醪橋鎮山頭村種糧大戶李順根準備種320畝水稻,他從育秧中心預訂了秧苗,4月初開始插秧。今年江西已落實早稻種植意向面積超過1800萬畝,比去年增加150萬畝。

  【田間期待】盼豐收,也想避險。

  每年我國不少地區,遭遇乾旱或洪澇等災害,導致局地農作物受災,甚至絕產,給農民造成較大損失。

  孫海林希望今年風調雨順,也希望能靠保險充分避險。他聽說當前有一種叫產量收入保險的政策,可以規避價格、災情等因素對農民收入的影響。當前產量收入保險在一些地方已開始試點,但推廣面積還較少,孫海林希望像他一樣的普通農民能早點享受政策。

  3月19日,黑龍江墾區友誼農場種植戶在育秧大棚內勞動。 新華社發(徐宏宇 攝)

  【百姓問事】化肥、種子供應充足嗎?

  【記者探訪】農民通過多種途徑能買到農資,種地注重減肥增效。

  在疫情影響最嚴重的湖北省,監利縣柘木鄉農資配送員朱運洲持鄉村「綠色通行證」,開車將農民網上訂購的農資,送到每家門前20米處,又接著趕去配送下一家。監利縣農資配送實行縣級農資服務公司進鄉鎮,鄉鎮農資服務店配送到村組,打通農資服務「最後一公裡」。

  農資企業加快復工復產,供應有保障。湖北的磷復肥企業總量佔全國60%,截至3月27日湖北全省磷復肥企業復工復產總體情況良好,已有24家磷銨企業、40家復混肥企業復工復產,全省重點磷復肥企業開工率、產能復產率分別達94.3%和83.9%。

  確保農資供應的同時,農民還貫徹新農業生產理念,讓更「綠」的農業從春耕時便開始醞釀。去年黑龍江省七星農場種糧大戶張景會使用了新型側深施肥一體機,他說,從去年的實測情況來看,側深施肥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與常規施肥相比,可減省肥料10%左右,避免了傳統揚肥方式的肥料蒸發,達到控肥增效的效果。

  江西省萬年縣裴梅鎮汪家村種糧大戶夏其概耕種100多畝地,今年他獲得了一份科學精準的配方施肥方案。他說,通過測土配方施肥,每畝地可減掉化肥10公斤以上,增產糧食30公斤左右,實現綠色發展。目前,江西全省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面積穩定在6500萬畝以上,覆蓋率達88%。

  【田間期待】化肥便宜點,壓力就小一點。

  近日,黑龍江省富錦市種糧大戶田富強、遼寧省昌圖縣種糧大戶董雲峰購買農資時都發現,化肥價格上漲較快,相比春節前,尿素、二銨、鉀肥、複合肥都有不同程度的漲幅。

  有分析認為,當前化肥價格上漲主要有周期性波動、需求集中釋放、轉運成本上漲三方面因素。採訪中一些農民反映,現在農資運輸「最後一公裡」問題已基本解決,買農資沒那麼難。希望國家採取有效措施,加大市場供應力度,讓化肥價格逐步降下來。「化肥是主要農資,價格低一點,俺們種地的成本和壓力就小一點。」田富強說。

  3月14日,黑龍江墾區友誼農場開展土地平整作業。  新華社發(徐宏宇 攝)

  【百姓問事】田裡有啥新鮮事?農民有啥新變化?

  【記者探訪】求人不如求「機」,面朝「直播」背靠「雲」。

  土地託管,實現規模經營,全程機械化作業。黑龍江省蘭西縣遠大鎮雙太村村民王憲章種了大半輩子地,疫情防控期,他幹了一件「大事」,為自家的40畝地找了「管家」,當起「甩手掌柜」。原來他和雙太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籤訂農業生產託管協議,每畝地交160多元的託管費,從種到收所有環節都由合作社負責,到時在家等著收糧就行。

  去年王憲章將20畝地託管給合作社,另一半自己種,都是種大豆,結果託管畝產達到350斤,自己經營畝產290斤。王憲章說,過去種地是「小四輪」,滅蟲是小藥壺,現在播種用的精量播種機,一個種子也不會差。「非常精準,不相信科技不行呦!」

  經過對比,今年王憲章把40畝地都進行了託管。蘭西縣副縣長朱華生說,全縣已有50萬畝地全程託管服務意向。

  「雲備耕」「雲問診」正成為農業新業態。在山東就有多個「線上春耕」「線上春管」新模式在多家企業和平臺開啟。山東豐信農業服務連鎖公司在泰安寧陽等多地推出了「無接觸種地」服務。這家公司負責人董金鋒說,公司在全國已有100多萬農戶會員,今年春天用戶新增數量同比增長了30%以上。

  湖北省南漳縣採取線上電話諮詢、微信辦班、電視、網絡直播等方式,把技術送到田間。在南漳縣王繼堯蔬菜基地,新培育的辣椒苗出現了病害,基地的工人們通過手機微信,向南漳縣農技專家求救,很快專家就將技術指導視頻發到他的手機上,技術操作一目了然。在農技推廣信息服務平臺「中國農技推廣」,38萬多名農技推廣人員、6000多名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專家解答技術難題、提供遠程問診。

  網購農資、直播賣貨、實時訂單種植……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雲」上耕田。

  【田間期待】想早點用上大農機。

  記者採訪發現,由於大型農機具價格高、補貼標準低,部分合作社、種糧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買不起,農民「夠不著」。

  黑龍江省蘭西縣蘭河鄉瑞豐玉米種植合作社目前已籤訂1.8萬畝地的全程託管協議,隨著經營土地面積的不斷擴大,應用大型農機重要性日漸突出。合作社理事長杜亞東說,200匹馬力以上的國產大型農機要30多萬元,補貼之後也得25萬元,進口的則需要七八十萬元,農村買不起。

  當地農民認為,大型農機可以提高作業效率,實現耕地深翻、秸稈還田,提高耕地質量,希望相關部門加大對大型農機的補貼力度,讓農民早點用上大農機、深松犁、旋轉犁等「種田利器」。(參與記者:張志龍、郭強、侯文坤、鄒明仲)

  3月26日,黑龍江省紅旗農場花卉種植基地的花農準備將花裝箱外運。  新華社發(張濤 攝)

  3月26日,黑龍江省紅旗農場花卉種植基地的花農在照料花卉。  新華社發(張濤 攝)

  3月26日,種植戶在黑龍江省紅旗農場設施農業園區採摘香菇。 新華社發(張濤 攝)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化「危」為「機」 念好「新」字訣——各地產業發展「新」動向掃描

相關焦點

  •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丨擰成繩 渡難關——洪澇災區恢復生產生活秩序...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擰成繩 渡難關——洪澇災區恢復生產生活秩序一線觀察  新華社北京8月5日電 題:擰成繩 渡難關——洪澇災區恢復生產生活秩序一線觀察
  •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另一場和時間的賽跑——湖北在疫情常態化防控...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新華社武漢4月9日電 題:另一場和時間的賽跑——湖北在疫情常態化防控中加快復工復產復市新華社記者徐海波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當前,我國疫情防控階段性成效進一步鞏固,復工復產取得重要進展,經濟社會運行秩序加快恢復。
  • 從「在希望的田野上」到「鄉村振興戰略」|40年40組關鍵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40年前,我們通過農村改革拉開了改革開放大幕。40年後的今天,我們應該通過振興鄉村,開啟城鄉融合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一首歌曲——唱出農村改革後的欣欣向榮  「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煙在新建的住房上飄蕩……」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迅速唱響大江南北,唱出了農村改革的朝氣,道出了億萬農民的心聲。  隨著「分田到戶」「包產到戶」的推行,短短幾年間,中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春氣為詩人所覺。」
  • 【「五大基地」建設觀察】精細農業點亮新希望——我省優質農副...
    精細農業點亮新希望 ——我省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建設三年回眸 省農業農村廳專家興致勃勃地說,湘字號農產品批量上去了,質量更有保障,「東進、北上、南下」拓銷路,總算有了起色。 近3年,按照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的目標,全省打造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精細農業點亮田野新希望。
  • 生長在希望的田野上
    來源:海外網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擾亂了經濟社會發展秩序。體量小、資金少、抗風險能力弱的中小企業,對經濟波動感受尤深。而這一次,受全球疫情衝擊,消費、投資均受影響,海外訂單萎縮尤為嚴重,中小企業面臨的困難更加凸顯,有些甚至面臨生死考驗。
  •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丨探「微觀世界」 抓「關鍵變量」——我國科學...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探「微觀世界」 抓「關鍵變量」——我國科學家與量子「糾纏」的故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發展量子科技,對促進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要讓量子技術這個決勝未來的關鍵掌握在中國人手中!這是「中國量子軍團」心中的夢想火種。
  •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丨「從0到1」的堅守與突破:攀登科學高峰的那些...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
  • 中美新常態|美高中生:將為習近平夫婦唱《在希望的田野上》
    居住在西雅圖的華人湯先生也向澎湃新聞表示,習近平到訪的那天,他的妻子和母親將會住到塔科馬,希望能一睹主席真容。當地居民麥克·萊納表示,自己收到了參加習近平到訪活動的邀請函,「能見到中國主席,我覺得特別榮幸。」
  • 科技之光燃起田野新希望——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助推農業高...
    新華社北京8月5日電 題:科技之光燃起田野新希望——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綜述  新華社記者董峻、於文靜  盛夏正是桃李芬芳、瓜果飄香的季節。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品種越來越豐富,優質農產品數量不斷增加,廣袤田野日益煥發新的活力。
  • 我們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們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就如這首歌曲所唱,榮獲2020年首屆浙江省青春助力鄉村振興帶頭人「青牛獎」的紹興市大學生農創客發展聯合會會長湯帥亮,和他的年輕夥伴們,正在祖祖輩輩耕種的這片黃土地上,播種著新生代農民的夢想與情懷。
  • 鹽鹼地上生長的新希望,農業科技浮現「大安模式」
    「我十分關心糧食生產和安全。」今年7月份,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省考察時指出,要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生產,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在探索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上創造更多經驗。鄉村振興離不開科技支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求農業科技創新瞄準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效益優先,加快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推進改革創新、科技創新和工作創新。新時代的鄉村振興戰略,根本目的就是要真正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 希望在田野上萌發
    繼《祝酒歌》之後,施光南與曉光合作,創作出反映中國農村改革的名作——《在希望的田野上》。如今,這首歌已然凝結成一個劃時代的音樂符號,在新中國音樂史上譜寫下不朽華章,就讓我們一同回味這首伴隨億萬中國人民奔向光明未來和美好前程的時代讚歌吧。
  •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丨培育未來的科學棟梁——青少年科技教育掃描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培育未來的科學棟梁——青少年科技教育掃描新華社北京9月20日電 題:培育未來的科學棟梁——青少年科技教育掃描新華社記者李興文、姚子云、孟含琪、陳毓珊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
  • 掀起節約「新食尚」 習近平總書記知之深行之遠
    習近平總書記在近日的指示中引用古詩,道出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 經歷過窮苦日子,從「吃不飽、餓肚子」的歲月走過來的習近平,很早就養成了勤儉質樸的品質。 習近平曾在給父親習仲勳的一封信中寫道:「希望從父親這裡繼承和吸取的寶貴與高尚品質很多」。在習近平眼中,「父親的節儉幾近苛刻。家教的嚴格,也是眾所周知的。我們從小就是在父親的這種教育下,養成勤儉持家習慣的。」
  • 希望的田野上「新農人」:用科技播種「開心農場」
    同時,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可以加入到我們的隊伍裡來。」揚子晚報網用科技播種「開心農場」科技是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的重要因素。行走在各地農村,你會發現,一些年輕的新農人正帶來一些父輩從未有過的新氣象。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在科技帶動下悄然發生改變。
  • 習近平總書記關心的東北糧倉 國機東方紅用心守護
    習近平總書記關心的東北糧倉 國機東方紅用心守護2020-07-28 | 發布者:王小傑 | 來自工程機械在線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赴吉林考察調研,他首先來到四平市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範區等,了解糧食生產、黑土地保護利用、農業機械化規模化經營等情況。
  • 在希望的田野上,博白亞山千畝馬鈴薯種植熱火朝天
    ▌在希望的田野上,博白亞山千畝馬鈴薯種植熱火朝天「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11月16日,當記者來到博白縣亞山鎮民新村,見到廣闊的田野上,農戶正在開展冬種馬鈴薯的熱火朝天的景象,心中不禁想起了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
  • 博士生變身莊稼漢 農民當起實驗員 他們奮鬥在希望的田野上
    梨樹縣是農業大縣,80%以上的耕地以玉米種植為主,正處於傳統小戶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過程中。2009年,中國農業大學、吉林農業大學與梨樹縣共同成立「科技小院」,一方面讓農學師生們到農田裡開展試驗,另一方面對農民進行科技培訓和技術推廣。  這些「博士農民」的到來給當地農業生產帶來了巨大變化。
  • 人民日報署名文章:邁出建設網絡強國的堅實步伐——習近平總書記...
    2016年4月19日,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從社會發展史看,人類經歷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正在經歷信息革命。信息革命增強了人類腦力,帶來生產力又一次質的飛躍。2018年4月20日,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強調,網信事業代表著新的生產力和新的發展方向,應該在踐行新發展理念上先行一步,圍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加快信息化發展,整體帶動和提升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
  • 三年足跡遍布東三省 看習近平總書記如何指點東北振興
    【學習路上按】5月23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黑龍江省伊春市考察調研,東北振興再次成為關注焦點。這次黑龍江之行,距離今年兩會總書記參加黑龍江代表團審議僅僅過去兩個多月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