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資經濟發展狀況及影響效應研究[*]
許曉娟 高敏雪 徐禮志 劉學薇
內容摘要:本文整合外資經濟相關統計數據,充分應用第一、二和三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通過靜態描述和動態比較的方法,就外資經濟的規模、結構、經營狀況以及影響效應等方面描述中國外資經濟發展狀況。分析表明,中國外資經濟的規模以平穩的速度增長,外資經濟的產業和區域結構不斷優化,外資企業相對於內資企業的競爭優勢依然明顯,外資企業對本土企業的技術溢出效應開始凸顯,因此中國外資經濟質量進一步提高。
關鍵詞:外資經濟;發展狀況;外資質量;技術溢出
中圖分類號:F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797(2016)03-0003-05
DOI:10.13778/j.cnki.11-3705/c.2016.03.001
根據商務部相關資料,2014年,由於美國內向FDI大幅下降,而中國內向FDI穩步發展,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商直接投資目的國。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編制的中國投資頭寸表,2014年中國直接投資負債淨頭寸達到26779億美元。這些統計數據提供了關於中國外資經濟規模的重要信息。隨著中國第三次經濟普查提供的統計數據出爐,了解中國外資經濟有了更加全面的資料。經濟普查數據不僅包含外資經濟規模的信息,還有關於外資經濟結構和外資企業經營等方面的信息,能夠為評估外資企業質量提供多維度的依據。因此,本文以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為基礎,並結合前兩次經濟普查等其他統計數據,從外資經濟的規模、結構、經營狀況以及影響效應等方面對中國外資經濟發展狀況進行了多維度解讀。
一、中國外資經濟規模
1. 外資企業法人單位數持續增加,佔比逐漸減小。
2013年中國外資企業法人單位數共計20.3萬家。與2008年相比,2013年中國外資企業法人單位數增長1.7萬家,2008年比2004年增長3.4萬家,不僅增量下降,外資企業數量平均增速也從2004—2008年期間的5%以上下降到2008—2013年期間的不到2%。進一步,與內資企業發展相比,外資企業數量的增速相對較低,這樣,無論是2004—2008年和2008—2013年,外資企業法人單位數的佔比均呈現下降趨勢,該比值從2004年4.7%下降到2008年的3.8%,到2013年已經下降到2.5%。
2. 外資企業從業人數持續增加,佔比縮小。
2013年外資企業從業人數為3395.38萬人,佔全國法人企業從業人數的比重為9.8%。從業人數的變化趨勢與企業法人單位數相似,與2008年相比,外資企業從業人數增加277.3萬人,增速減緩;與內資企業相比,外資企業從業人速增速較低,外資企業從業人數佔比下降。
表1 外資企業資產比較 | ||||
年份 | 外資資產總量 (萬億元) | 外資資產佔比 (%) | 可比口徑外資資產 (萬億元) | 可比口徑外資 資產佔比 (%) |
2004 | 10.4 | 10.8 | 8.6 | 17.7 |
2008 | 21.5 | 10.3 | 18.5 | 17.9 |
2013 | - | - | 32.4 | 13.6 |
3. 外資企業資產持續增加,佔比縮小。
2013年可比口徑的外資資產①為32.4萬億元,在可比口徑的內外資企業資產中佔13.56%。可以看到,外資企業資產持續增加,與國際投資頭寸表中FDI存量的趨勢一致,但是由於內資企業資產增速比外資企業快,外資企業資產份額比2008年下降4.3個百分點。
二、中國外資經濟的結構分析
1.中國外資經濟的所有權結構。
(1)獨資企業數量進一步增多,佔比增速減緩。2013年,外商和港澳臺商獨資企業共計13.3萬個,比2008年增加1.5萬個。其中,外商獨資企業6.7萬個,比2008年增加0.4萬個。獨資企業數量增速快於其他類型的企業,因此獨資企業佔全部外資企業的份額繼續增加,佔到65.5%,比2008年增長2.4個百分點,而2008年比2004年增長7.1個百分點,因此相對於2004—2008年期間,2008—2013年期間獨資企業相對數量的擴張已經趨於緩和。
表2 分所有權類型的外資企業數量 | ||||||
年份 | 外商投資企業 (萬個) | 外商獨資企業 (萬個) | 外商獨資企業佔比 (%) | 外商和港澳臺商投資企業 (萬個) | 外商和港澳臺商獨資企業 (萬個) | 外商和港澳臺商獨資企業佔比 (%) |
2004 | 7.8 | 4.1 | 52.7 | 15.2 | 8.5 | 56.0 |
2008 | 10.2 | 6.3 | 61.1 | 18.6 | 11.8 | 63.1 |
2013 | 10.6 | 6.7 | 63.4 | 20.2 | 13.3 | 65.5 |
註:2004和2008年數據來源於國家統計局國家統計資料庫網站《中國經濟普查年鑑2004》、《中國經濟普查年鑑2008》;2013年數據根據普查中心向課題組提供的數據整理而得。 |
(2)近8成FDI以獨資方式進入中國。從實際利用外資來看,2014年以獨資經營方式進入中國的投資額達到947.70億美元,佔實際利用外資的79.24%,處於歷史最高值。與之相應的是,合資和合作經營方式進入中國的投資額比重持續降低。
2.中國外資經濟的產業結構。
(1)製造業FDI份額降至3成,房地產和金融等服務業份額增長。2014年實際利用外資中,製造業的佔比僅有33.41%,比2004年的70.95%下降37.54個百分點。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等行業的佔比都有上升趨勢,其中房地產業的佔比增幅最大,達到28.96%,比2004年增長超過19個百分點。2014年,金融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從原來沒有進入前10名的行業躍升到第6位和第7位。
(2)中國外資仍以第二產業為主,第三產業的比重不斷增大。2013年外資企業的全部法人單位數是20.17萬個,其中第二產業佔比為58.43%,第三產業佔比為41.57%。從業人員數是3395.38萬人,其中第二產業佔比為82.33%,第三產業佔比為17.67%。與2004年和2008年的經濟普查數據對比可以看出,無論是法人單位數還是從業人員數第三產業的佔比都在不斷提升。法人單位數佔比從2004年的24.00%增加到2013年的41.57%,從業人員數佔比從2004年的11.00%提高到2013年的17.67%。
2013年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外資企業的資產總量為324080.42億元,其中第二產業佔比為58.70%,第三產業佔比為41.30%。與2004年和2008年的經濟普查數據對比可以看出,資產總量第三產業的佔比在不斷增大,從2004年的35.22%增加到2013年的41.30%。從法人單位數、從業人員數以及資產總量等數據可以看出,FDI存量以第二產業為主,但第三產業的比重在不斷提高。
3.中國外資經濟的區域結構。
(1)FDI流量東部佔比不斷下滑,中、西部佔比提升較快。2013年全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為1175.86億美元。東部佔比為55.74%,中部佔比為19.46%,西部佔比為11.02%,東北佔比為13.78%。外商投資企業年底註冊登記數為343951家,東部佔比為77.16%,中部佔比為8.37%,西部佔比為8.51%,東北佔比為5.95%。
(2)中國外資企業仍大量集聚在沿海東部地區。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外資企業法人單位數排名前10位的是廣東、江蘇、浙江、山東、上海、福建、遼寧、天津、河北和北京,佔比合計為88.37%。資產總量排名前10位的是廣東、江蘇、上海、浙江、山東、福建、遼寧、天津、北京和河北,佔比合計為80.47%。主營業務收入排名前10位的是廣東、江蘇、上海、山東、浙江、福建、天津、遼寧、北京和湖北,佔比合計為82.15%。
規模以上工業外資企業從法人單位數、資產總量、主營業務收入看,東部地區佔比分別是85.22%、76.79%、78.79%,東部地區佔據絕對優勢。從縱向來看,2004年和2008年東部地區的各項指標佔比都在80%以上,中、西部地區佔比比較少,但東部地區的佔比在逐漸減少,中、西部地區的佔比在逐步增加。
表3 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外資企業排名前10位的地區分布情況 單位:% | |||||
企業單位數 | 資產總量 | 主營業務收入 | |||
地區 | 佔比 | 地區 | 佔比 | 地區 | 佔比 |
廣東 | 25.29 | 廣東 | 19.50 | 廣東 | 21.06 |
江蘇 | 19.84 | 江蘇 | 18.66 | 江蘇 | 19.57 |
浙江 | 11.41 | 上海 | 8.58 | 上海 | 8.80 |
山東 | 7.61 | 浙江 | 8.12 | 山東 | 7.44 |
上海 | 7.48 | 山東 | 5.97 | 浙江 | 6.29 |
福建 | 7.43 | 福建 | 5.57 | 福建 | 5.55 |
遼寧 | 3.27 | 遼寧 | 4.09 | 天津 | 4.44 |
天津 | 2.89 | 天津 | 3.86 | 遼寧 | 3.55 |
河北 | 1.59 | 北京 | 3.41 | 北京 | 3.02 |
北京 | 1.55 | 河北 | 2.71 | 湖北 | 2.42 |
佔比合計 | 88.37 | 佔比合計 | 80.47 | 佔比合計 | 82.15 |
數據來源:2004年和2008年數據來源於經濟普查年鑑,2013年數據來源於第三次經濟普查數據。 |
4.中國外資經濟的來源結構。
(1)中國FDI投資來源地有集中化趨勢,香港流入的FDI超2/3。外資經濟的來源包括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從表4的數據可以看出,對中國實際投資金額前10位的國家或地區基本保持了穩定,只是位次或結構發生了變化。2014年對中國大陸實際投資金額前10位的國家和地區的投資金額合計佔中國非金融領域實際利用外資金額的92.75%,而2004年排名前10位的國家或地區投資金額佔比為83.67%。與2004年的數據相比,中國香港實際投資金額的數量和佔比都呈上升趨勢,穩居第1位,成為最主要的外資投資來源地。除新加坡外其他來源地的投資金額佔比都處於下降趨勢。2004年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的投資金額佔比為37.38%,2014年的投資金額佔比高達70.12%,港澳臺商投資成為FDI流量主要的投資來源。
表4 2004年和2014年外商直接投資的來源分布情況 | |||||
2004年 | 2014年 | ||||
國家/地區 | 金額 (萬美元) | 比重 (%) | 國家/地區 | 金額 (萬美元) | 比重 (%) |
中國香港 | 1899830 | 31.34 | 中國香港 | 8126820 | 67.97 |
英屬維京群島 | 673030 | 11.10 | 英屬維京群島 | 622566 | 5.21 |
韓國 | 624786 | 10.31 | 新加坡 | 582668 | 4.87 |
日本 | 545157 | 8.99 | 日本 | 432530 | 3.62 |
美國 | 394095 | 6.50 | 韓國 | 396564 | 3.32 |
中國臺灣 | 311749 | 5.14 | 美國 | 237074 | 1.98 |
開曼群島 | 204258 | 3.37 | 德國 | 207056 | 1.73 |
新加坡 | 200814 | 3.31 | 中國臺灣 | 201812 | 1.69 |
薩摩亞 | 112885 | 1.86 | 薩摩亞 | 156383 | 1.31 |
德國 | 105848 | 1.75 | 開曼群島 | 125509 | 1.05 |
合計 | 5072452 | 83.67 | 合計 | 11088982 | 92.75 |
數據來源:《國際貿易》雜誌2005年第3期和2015年第2期。 |
(2)港澳臺商投資企業與外商投資企業數量幾近持平。2013年外資企業法人單位數為20.17萬個,其中外商投資企業佔比為52.10%;從業人數為3395.38萬人,其中外商投資企業佔比為51.61%。這兩個指標的佔比都超過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外商投資企業是外資經濟存量的主要來源。和2008年的經濟普查數據相比,外商投資企業法人單位佔比和從業人數佔比都有所下降,而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的法人單位數佔比從2008年的45.09%上升到2013年47.90%,從業人數佔比從2008年的46.45%上升到2013年48.39%。由此可見,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的各項指標佔比都在逐步提高。
三、中國外資企業經營狀況
1.中國外資企業經營成本。
(1)外資企業稅負逐步提高,與內資差距逐步縮小。從相關稅率(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總體上外資企業的稅率要低於內資企業,但從時間趨勢看內資企業的稅率呈下降趨勢,外資企業的稅率呈上升趨勢,說明內外資企業的稅負差距在逐步縮小。
表5 規模以上工業內外資企業的稅負壓力情況 單位:人 | ||||||
年份 | 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 主營業務收入 | 應交所得稅/ 利潤總額 | 應交增值稅/ 工業銷售產值 | |||
內資 | 外資 | 內資 | 外資 | 內資 | 外資 | |
2004 | 1.73 | 0.46 | 21.09 | 10.43 | 4.06 | 2.33 |
2008 | 1.53 | 0.60 | 16.01 | 12.81 | 3.95 | 2.68 |
2013 | 1.71 | 0.91 | 12.99 | 16.74 | 3.39 | 2.94 |
(2)外資企業人均勞動報酬依然高於內資企業。
在第二產業中,整體來看外資法人單位的平均工資高於內資法人單位。從具體行業看,不論內外資法人單位,菸草製造業、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開採輔助活動4個行業均躋居平均工資排名的前10位。
觀察第三產業的情況,顯然外資企業的平均工資高於內資企業,外資企業的從業人員平均工資最高為19.2萬元,而內資企業最高僅為11.7萬元。就具體行業而言,航空運輸業、研究和試驗發展、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專業技術服務業、網際網路和相關服務業5個行業都躋居內、外資平均工資排名前10位。
2.中國外資企業經營效率。
(1)外資企業投資收益率不斷提高,高於內資企業。從權益收益率(ROE)和資產收益率(ROA)來看,2013年中國規模以上工業外資企業的投資收益均高於內資企業,經濟普查數據可知,規模以上工業外資企業ROE為19.2%(以營業利潤計算)或19.3%(以利潤總額計算),均高於2008年和2004年的水平,並且高於同期內資企業的水平。ROA為8.3%(以營業利潤計算)或8.4%(以利潤總額計算)。
(2)外資企業的資金周轉率高於內資企業,兩者的差異在逐漸縮小。從資金周轉率來看,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金周轉率為119.28%,其中內資企業為116.66%,外資企業為128.78%。從經濟普查數據可以看出,外資企業的資金周轉率均高於內資企業,內資企業資金周轉率一直處於增長趨勢,而外資企業2013年資金周轉率與2008年相比有所下滑,內外資企業的差距不斷縮小。在外資企業中,外商投資企業的資金周轉率均高於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外商投資企業資金周轉率增速放緩,而港澳臺商投資企業有所下降。
表6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金周轉率 單位:% | |||||
年份 | 平均值 | 內資企業 | 外資企業 | 港澳臺商 投資企業 | 外商投資 企業 |
2004 | 92.36 | 83.75 | 117.09 | 110.27 | 121.21 |
2008 | 115.93 | 110.73 | 130.74 | 128.06 | 132.17 |
2013 | 119.28 | 116.66 | 128.78 | 121.57 | 133.34 |
註:2004、2008年數據分別來源於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普查年鑑2004》和《中國經濟普查年鑑2008》;2013年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國家統計資料庫第三次經濟普查主要數據。 |
3.中國外資企業的市場狀況。
(1)外資企業在中國貨物出口中的份額逐步降低。2014年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額為10747億美元,佔我國出口總額的45.87%,該份額近10年基本呈現出下降趨勢,下降速度較快,2013年比2008年下降了8個百分點。從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來看,規模以上工業外資企業出口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出口中的份額也在下降,2013年比2009年下降了2個百分點。
(2)外資企業國內銷售增速高於出口增速,出口傾向降低。2013年規模以上外資工業企業出口11.3萬億元,佔其工業銷售產值的31.45%,比2008年降低了7.7個百分點,說明外資企業出口增速低於外資企業國內銷售增速,外資經濟的出口傾向不斷降低。儘管規模以上工業外資企業出口傾向一直高於內資企業,但是外資企業出口傾向變化的步調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基本保持一致,說明外資企業與內資企業國內外市場結構的配置變化基本保持一致。
四、外資企業對內資企業的影響效應
1.外資企業R&D人員投入快速增加,份額不斷擴大。
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外商和港澳臺商投資企業R&D人員有81.2萬人,2008—2013年間年平均增長率達18.4%。外資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人員投入的比重達到24%,比2008年增長1個百分點。
2.外資企業R&D經費支出向內部傾斜,佔比略有下降。
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外商和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科技活動經費外部支出為102.6億元,比2008年略有減小,外資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的佔比縮小到24.2%。而2013年內部支出高達2015.1億元,遠遠高於外部支出,比2008年增長478億元,儘管如此,內部經費支出中,外資的份額仍然比2008年下降了1.7個百分點。
3.外資企業擁有發明專利數增長較快,增速小於內資企業。
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外資企業擁有發明專利數為745763件,是2008年的3.5倍,外資企業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的佔比為22.23%,與2008年相比佔比有所下降。而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內資企業擁有發明專利數為260828件,是2008年的4.4倍,佔比比2008年有所上升。內資企業擁有發明專利數的增速大於外資企業,佔比不斷擴大。
4.外資企業工業銷售產值和新產品銷售收入增速放緩,佔比不斷下降。
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外資企業工業銷售產值為241273.2億元,佔比為23.67%;新產品銷售收入為4471.85億元,佔比為34.81%。與2004年和2008年相比,2013年外資企業的工業銷售產值佔比和新產品銷售收入佔比均呈現下降的趨勢,並且外資企業的工業銷售產值和新產品銷售收入增速放緩。
5.外資企業建立研發中心對本土企業產生了溢出效應。
2013年中國二、三產業中,以外商投資企業形式存在的研發機構5741家,以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形式存在的研發機構4627家,合計佔中國研發機構的20%。課題組以北京市403家研發中心申報數據為基礎,從創新強度、創新效率、生產率三個方面討論了外資研發中心通過競爭、示範或人員流動效應等方式產生的產業內溢出效應,以及通過上下遊產業關聯等方式產生的產業間溢出效應。研究顯示,外資企業研發中心對本土企業研發中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外資研發中心創新強度的提升能夠通過競爭效應促使本土研發中心提升其創新強度。外資研發機構創新效率的提升可以加快本土研發中心創新效率的追趕,外資的參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模仿效應、競爭效應等水平溢出效應促進本土研發機構創新效率的增長。外資研發中心的生產率越高,本土研發中心的生產率增長越快。課題組發現了外資企業研發中心通過競爭對本土企業產生正向技術溢出效應的證據,與此同時,也發現產業間(上下遊產業)存在擠出效應。
五、總結
本文以第三次經濟普查數據為基礎,並結合第一次和第二次經濟普查等相關統計數據,分別從外資經濟規模和結構、外資企業經營情況、外資經濟的影響效應等方面對中國外資經濟發展狀況進行了分析。分析的主要結果有,第一,外資企業數量、外資企業從業人數和外資企業資產3個指標均表明,2004—2013年中國外資經濟的規模以平穩的速度增長。第二,大部分外資企業以獨資企業形式存在,與內資企業相比,外資企業在稅負水平、人均勞動報酬、投資收益率、資金周轉率等方面的優勢依然明顯。第三,服務業外資經濟的增速較快,中、西部地區外資經濟增速較快,外資企業國內銷售增長比出口更快、出口傾向下降,表明中國外資經濟的結構不斷優化。第四,外資經濟相對於內資經濟的份額下降,外資企業在研發人員投入方面快速增長,外資研發中心對本土企業的創新形成積極的競爭效應,表明中國內資企業通過技術溢出效應獲得了外資經濟的積極影響。綜合來看,中國外資經濟的質量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高敏雪,李靜萍,何靜,等.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基礎讀本[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2]高敏雪,何靜,劉曉靜.中國外資經濟發展現狀報告——基於第一次經濟普查資料的截面分析[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3]高敏雪,許曉娟,李靜萍,等追尋中國經濟與世界的聯繫——對外經濟統計數據估算與計量分析[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4]許曉娟.中國外資經濟發展狀況及其影響的統計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
許曉娟,女,貴州安順人,現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外國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
高敏雪,女,河北曲陽人,經濟學博士,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統計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統計學院教授,國民經濟核算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為國民經濟核算、環境經濟核算、宏觀經濟統計分析。
徐禮志,男,江西南昌人,現為延安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宏觀經濟統計分析。
劉學薇,女,河北石家莊人,現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商務數據分析。
[*]本文受國務院第三次經濟普查辦項目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