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人類活動改變南海北部珊瑚礁數千年發育模式

2021-01-19 瀟湘晨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天然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研究人員等合作,在南海北部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上取得進展。

珊瑚礁以其極高的生物多樣性和極高的初級生產力,被譽為「藍色沙漠中的綠洲」和「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然而,全球珊瑚礁已進入了一個以 「人類活動顯著改變地球系統 」為特徵的新紀元 ——「人類世 」。對珊瑚礁的影響主要在於溫室氣體排放、全變變暖導致珊瑚白化、死亡事件頻發,以及局部的人類活動導致區域尺度的珊瑚群落退化。相對於遠離大陸的大洋珊瑚礁,近岸珊瑚礁除受到氣候變化的脅迫外,還疊加了強烈的人類活動幹擾,大多呈現急劇退化的趨勢,即逐漸過渡到(或已經成為)邊緣珊瑚礁。

南海作為西太平洋最大的邊緣海之一,具有豐富的珊瑚礁和珊瑚群落資源,但也是受人類活動影響最顯著的區域之一。近幾十年來,南海多地的珊瑚群落出現了珊瑚覆蓋度和多樣性銳減。然而,珊瑚群落退化和珊瑚礁生態系統保護之間的矛盾一直困擾著南海北部珊瑚礁管理和資源可持續利用。人們迫切需要了解該區珊瑚群落髮育影響及驅動因素,進而採取緊急而有效的管理模式。水下觀測可以提供珊瑚覆蓋率和多樣性的定量評估,但是這種觀測在南海和印度太平洋大多數區域都非常缺乏,即使有也無法達到長期、連續監測,制約了人們全面、深入了解南海珊瑚礁退化歷史及其「病因」。

高精度U-Th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技術,可以重建珊瑚死亡歷史,為珊瑚礁群落動態過程的認識提供科學依據。研究人員通過高精度U-Th放射性同位素測年技術,測定了南海北部潿洲島約100個塊狀和枝狀的珊瑚樣品,並對死亡年代和物種進行了分析,發現南海北部珊瑚大量死亡、珊瑚礁的退化其實早在20世紀50年代左右就已經發生,與「人類世大加速期」吻合,遠早於現代觀測的記錄,而且20世紀80年代以來珊瑚死亡頻率和程度逐漸增加,並出現珊瑚覆蓋率急劇降低和優勢種改變等變化。研究還發現陸地上(被抬升)的古珊瑚礁沉積主要由鹿角珊瑚構成,並且其年代分布於晚全新世(3000 yr BP)以來,說明數千年以來南海北部岸礁區很可能是以鹿角珊瑚為優勢種的頂級生態模式,而「人類世大加速」後的短短50年,人類活動已經徹底改變了珊瑚礁保持了數千年的發育模式,而逐漸「邊緣化」。

根據珊瑚死亡年代的分布曲線,研究人員將珊瑚死亡高峰與近50年來各個時期發生的具體極端氣候事件(如冬季冷事件、El Nino高溫事件)以及人類活動(如捕魚、海水養殖、農業開墾、旅遊開發、基礎建設)一一關聯,找出了「病因」,指出該區人類活動的破壞遠超氣候變化的影響。

根據研究結果,研究人員針對此前科學家提出的「南海珊瑚礁之問」做出解答,並提出建議:優先根據珊瑚礁生態系統功能,找出珊瑚礁生態系統退化的驅動因子,並根據區域差異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政策。建議建立有效海洋保護區域體系,以應對區域尺度到全球尺寸珊瑚礁退化;對於嚴重幹擾的近岸珊瑚礁,自我恢復潛力小,應有選擇性地培育珊瑚物種和創新的恢復技術;施行長期、持續的珊瑚礁監測方案,以了解近岸珊瑚礁的恢復進程。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總體環境科學雜誌》(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團隊項目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水下成片死亡的鹿角珊瑚和濱珊瑚;每個U-Th年代峰值對應該年大量珊瑚的死亡

【來源:南海海洋研究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南海北部珊瑚礁千年發育模式」研究取得新進展
    水下成片死亡的鹿角珊瑚和濱珊瑚觸目驚心;每個U-Th年代峰值對應該年大量珊瑚的死亡 地球已進入了一個以「人類活動顯著改變地球系統」為特徵的新紀元——「人類世」。相對於遠離大陸的大洋珊瑚礁,近岸珊瑚礁除受到氣候變化的脅迫外,還疊加了強烈的人類活動幹擾,大多呈現急劇退化的趨勢,即逐漸過渡到(或已經成為)「邊緣珊瑚礁(marginal reefs)」。
  • 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取得最新進展
    通訊員供圖 近岸珊瑚礁大多呈現急劇退化趨勢地球已進入了一個以「人類活動顯著改變地球系統」為特徵的新紀元——「人類世」。據介紹,相對於遠離大陸的大洋珊瑚礁,近岸珊瑚礁除受到氣候變化的脅迫外,還疊加了人類活的強烈幹擾,大多呈現急劇退化的趨勢,即逐漸過渡到(或已經成為)「邊緣珊瑚礁」。
  • 【活動報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舉辦「人類世—海洋」學術沙龍
    雖然對於人類世開始於何時(地層金釘子)目前依然還沒有定論,但1950年左右,被稱為「大加速階段GreatAcceleration」已基本公認,即圍繞社會經濟、工業生產等一些列的人類活動(如CO2排放等)導致全球性環境的顯著變化,例如氣候變暖、冰川融化、風暴加劇、海平面加速上升、海洋酸化、全球性生物滅絕等。在近岸海洋系統中,受人類影響最明顯的,要數海岸帶、河口三角洲、珊瑚礁、紅樹林等。
  • 研究揭示廣東沿海地殼內部低速薄弱層三維發育特徵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研究員夏少紅團隊基於遠震接收函數成像技術對廣東沿海殼內低速薄弱層進行了地震學成像研究,首次揭示了該地區中地殼低速薄弱層的三維發育特徵,探討了該低速層對南海減薄陸殼的控制和影響,相關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Physics
  • 廣州海洋局專家揭示南海北部水合物演化史
    ◎鄧義楠/文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科研人員近日在國際著名礦床期刊《礦床地質論評》在線發表合作科研成果,初步揭示了南海北部二十萬年以來水合物演化歷史。冷泉普遍存在於大陸邊緣,與天然氣水合物息息相關,具有重要的資源和環境意義,但關於南海水合物演化史及其引起的海洋環境響應至今仍未可知。廣州海洋局科研人員對東沙海域冷泉碳酸鹽巖樣品進行了系統的地球化學分析,揭示了南海北部存在三大期甲烷滲漏事件。
  • 我國研究揭示南海千年氣候變化與太平洋沃克環流的關聯
    新華網合肥4月28日電(記者 熊潤頻)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英國自然出版集團發行的子刊《自然·通訊》雜誌26日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極地環境研究室孫立廣課題組的研究論文《過去千年南海水文變化與太平洋沃克環流變化》。
  • 廣東沿海地殼內部低速薄弱層三維發育特徵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夏少紅研究員團隊基於遠震接收函數成像技術對廣東沿海殼內低速薄弱層進行了地震學成像研究,首次揭示了該地區中地殼低速薄弱層的三維發育特徵,探討了該低速層對南海減薄陸殼的控制和影響,相關研究成果近期由博士研究生周鵬翔等人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上。
  • 我科學家揭示近千年前一次影響南海的海嘯事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2日發布一項研究,揭示了近千年前一次影響南海的海嘯事件,改變了對我國近海不大可能發生海嘯的認識。    研究由中科大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孫立廣教授牽頭的研究小組完成,相關成果已發表在4月11日的《自然—科學報告》上。
  • 【中國科學報】揭示珊瑚白化的秘密
    但是,近20年來,全球珊瑚礁生態系統嚴重退化,大量珊瑚在短時期內死亡並失去色素變白,即珊瑚礁白化,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珊瑚礁白化不是新出現的生態現象,歷史上早已有之,國際上對珊瑚礁白化現象的記錄開始於1982年。「只是過去人們沒有研究它而已。」餘克服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如今這種現象大範圍出現,並且威脅海洋生態安全和人類生存環境,才引起人們的重視。
  • 地環所南海硨磲種群數量與氣候變化研究取得進展
    硨磲是全球最大的雙殼貝類,其南海北部種群數量近幾十年來急劇下降,已很難在珊瑚礁盤中找到大個體的活體硨磲樣品,部分品種已處於瀕危的境地。南海北部硨磲種群數量的急速下降是氣候、環境變化的結果還是人類過渡捕撈導致?為區分人類活動與氣候、環境變化對硨磲種群數量的影響,更好地理解「現代南海北部硨磲瀕危」,制定更有效的種群保護、種群恢復政策,有必要了解人類過渡捕撈之前的歷史氣候時期硨磲種群數量的變化。
  • 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的深部發震構造?南海海洋所官方研究揭示
    原標題:南海海洋所 揭示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的深部發震構造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夏少紅團隊,通過在南澳島海域開展主動源反射地震與海陸聯合廣角地震綜合探測,刻畫1918年南澳7.5級
  • 南海諸島從何而來?
    圖源@VCG在南海,這樣的灰砂島(包括沙洲)至少有49個,其中東沙群島僅有1個,南沙群島有17個,剩下的31個全都分布在西沙群島[7],中沙群島則沒有常年露出海面的灰砂島。它們大小不一,長度從數十米到數千米不等。小的灰砂島僅僅是高出海平面一點的沙洲,經常被大浪改變形狀。稍微大一些的島上,漁民們可能會修建房屋和港灣,作為打魚途中歇腳和生活的場所。
  • 中國科研團隊守護南海珊瑚礁20年 只為重建海洋天堂
    他是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下文簡稱「南海研究所」)珊瑚生物學與珊瑚礁生態學科組的助理研究員,他們的主要工作是在中國南海的海底沙石上,依靠人工,培植並播種珊瑚。 這是一項科研,更是一個辛苦的勞作。團隊成員多數已經工作了近十年,組長黃暉則是從博士時期便參與進來,為保護和恢復中國南海的珊瑚礁工作了20多年。
  • 人類活動使海洋生命減少一半 珊瑚礁急劇減少
    除了魚類,報告還顯示,珊瑚礁、紅樹屬樹木、海草都在急劇減少,然而,這些海洋物種形成了海洋食物鏈,滿足著我們對海洋食物的需求。那些生活在珊瑚礁裡的海洋物種中,至少有25%以上的種類為8億人帶來了經濟利益、社會和文化價值,珊瑚礁的減少將成為我們人類社會的一個重大災難。
  • 掌握第一手珊瑚礁資料--黃暉
    工作單位: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推薦單位:中國科學院中國網訊(記者:奚婷)黃暉研究員自1996年9月在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工作以來,一直從事珊瑚生物學及珊瑚礁生態學研究工作。在其帶領下,建立了一支珊瑚生物學與珊瑚礁生態學優秀研究隊伍,培養了一大批技術骨幹。大力促進了國內該學科發展,積極開展國際合作研究,使我國的珊瑚礁生物生態學研究能夠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風雅潿洲》——珊瑚礁物種生物多樣性
    生態潿洲:珊瑚礁物種生物多樣性潿洲島是廣西沿岸海域中最大的島嶼,也是南海北部灣中最大的島嶼,位於北海沿岸南面濱外淺海,離大陸海岸直線距離48千米。本文根據潿洲島的海底地形及參考以往歷史調査資料,沿岸海域布置斷面,調査珊瑚礁的種類、分布狀況、覆蓋率,進行多樣性特徵分析等,為潿洲島珊瑚礁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開展、可持續保護管理提供新的資料。
  • 靈長類早期胚胎發育多能性變化模式揭示
    記者4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國際權威期刊《基因組研究》最新在線發表了該所鄭萍課題組與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計算生物所韓敬東課題組合作的研究成果,揭示了靈長類早期胚胎發育多能性的變化模式。        發育多能性是指一種細胞分化為其他細胞類型的潛能。
  • 研究揭示俯衝轉向可誘發南海陸緣發生破裂
    近日,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構造與模擬研究團隊助理研究員李付成和研究員孫珍等,在南海大陸邊緣破裂方式及控制因素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Tectonics上。俯衝板塊的回撤(Rollback)被認為是活動大陸邊緣破裂的重要動力學來源,也是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的主要研究對象;而對俯衝方向反轉(Subduction direction reversal)這一重要地質過程的研究卻很少,尚不清楚大洋巖石圈在俯衝過程中發生俯衝方向反轉時,能否誘發大陸巖石圈的破裂,以及典型的破裂方式及主控因素如何。
  • 超50%珊瑚礁嚴重退化,美麗的西沙群島正在變成白色墳場!
    央視《家園·生態多樣性的中國》第一集,展現了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張浴陽研究員和他的團隊在海底"種植珊瑚"的場景。在海底的工作困難重重,甚至充滿危險。但張浴陽不曾退縮,他說,"有我在,就不能讓這片海成為'死海'"。我們將通過兩篇文章,為大家介紹珊瑚礁的糟糕現狀,以及張浴陽研究員的團隊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做出的努力。
  • 研究揭示南海水文變化與太平洋沃克環流關聯
    《過去千年南海水文變化與太平洋沃克環流變化》。以中國科大2008級博士生、教育部博士生學術新人獎獲得者晏宏為第一作者的這篇論文,對南海地區過去千年降雨變化進行了研究並對熱帶太平洋地區世紀尺度的氣候變化機制提出了新的認識。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的連續支持下,孫立廣課題組過去八年中在南海西沙群島進行了兩次科學考察,採集了多個時間跨度超過千年的沉積柱,據此進行了古降雨記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