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活動使海洋生命減少一半 珊瑚礁急劇減少

2021-01-07 中國網

  也許用不了多少年,魚類也跟許多陸地生物一樣,成為瀕臨滅絕的物種。

  據世界自然基金會最新報告顯示,過去二十年裡,海洋物種的數量下降了49%,有些魚類的數量更是減少了75%。除了魚類,報告還顯示,珊瑚礁、紅樹屬樹木、海草都在急劇減少,然而,這些海洋物種形成了海洋食物鏈,滿足著我們對海洋食物的需求。那些生活在珊瑚礁裡的海洋物種中,至少有25%以上的種類為8億人帶來了經濟利益、社會和文化價值,珊瑚礁的減少將成為我們人類社會的一個重大災難。

  珊瑚礁是由成千上萬碳酸鈣組成的珊瑚蟲骨骼在數百年至數千年生長過程中形成的,它們為許多動植物提供了生活環境,其中包括蠕蟲、軟體動物、海綿、棘皮動物和甲殼動物,珊瑚礁還是大洋帶的魚類的幼魚生長地。

  紅樹科有14屬,100餘種,分布於東南亞、非洲及美洲熱帶地區。常與海桑科、馬鞭草科植物組成紅樹林。紅樹的細胞內含通氣組織,是一些中空的細胞,以減低空氣滲透的阻力;一般植物的細胞只含有2-7%的空氣,而紅樹則含有40%的氣。紅樹在退潮以後,於海邊形成一片綠油油的「海上林地」,也有人稱之為碧海綠洲。它們對調節熱帶氣候和防止海岸侵蝕起了重要作用。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報告稱,人類活動是造成海洋生物劇烈減少的最主要原因,主要是過渡捕撈,破壞棲息地,還有對氣候的破壞。海洋環境比陸地上複雜得多,一般的海洋生物要比陸地生物的繁殖力強,它們的求偶方式、繁殖、生殖方式,都非常巧妙。即使是這樣,在眾多的海洋生物群落中,也只有少數強壯的在適應了其生存環境之後才存活下來。這是因為,在海洋裡,由於光線、壓力、鹽度、海流、潮汐、波浪、營養鹽以及地質等條件的不同,形成了千差萬別的生存環境。在各種環境中,不管是什麼樣的生物,只要它活下來,即它對周圍環境產生了驚人的適應能力。當然,這種適應能力不是無限的,當環境由於外來因素發生突然變化時,超過其生物的生理允許限度,這些生物不逃亡便會死亡。

  該報告為海洋生物劇減描繪了一幅暗淡的圖畫,不過,它也提出了解決方案,指出提升海洋生物數量的機會。我們應該保護關鍵的海洋生物棲息地,持續性管理漁業,改進捕魚方式,重新設計資金流,以獲得支持海洋發展的主動權。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高級副總裁布雷德·阿克說:「我們有足夠的機會逆轉這種趨勢,這是個好消息。停止黑市漁業交易,保護珊瑚礁,紅樹林和其他關鍵的海洋棲息地。為了海洋、經濟和人類,我們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機會稍縱即逝,現在是抓住這個機會的時候了。」

  海洋是可再生資源,如果能有效保護,它將為人類的未來提供保障。世界各國的領導人都需要支持保護海洋物種的目標,並且提供足夠的投資與有意義的行動,防止棲息地繼續受到破壞、阻止非法打撈、過渡捕撈,以及海洋汙染。

相關焦點

  • 人類活動減少,地球的震動幾乎減少了一半
    我們人類是一群吵吵鬧鬧的傢伙。我們的日常生活使地球活躍起來。毫不誇張地說,開車和旅行、挖掘和建築、工業,甚至是體育賽事均會引起高頻地震噪聲的持續背景嗡嗡聲。現在,由於COVID-19大流行導致的全球封鎖,世界正經歷有記錄以來人為地震噪音最顯著的減少。
  • 研究揭示人類活動改變南海北部珊瑚礁數千年發育模式
    然而,全球珊瑚礁已進入了一個以 「人類活動顯著改變地球系統 」為特徵的新紀元 ——「人類世 」。對珊瑚礁的影響主要在於溫室氣體排放、全變變暖導致珊瑚白化、死亡事件頻發,以及局部的人類活動導致區域尺度的珊瑚群落退化。相對於遠離大陸的大洋珊瑚礁,近岸珊瑚礁除受到氣候變化的脅迫外,還疊加了強烈的人類活動幹擾,大多呈現急劇退化的趨勢,即逐漸過渡到(或已經成為)邊緣珊瑚礁。
  • 中國鱟數量急劇減少 兩岸專家呼籲拒食「海洋鴛鴦」
    原標題:中國鱟數量急劇減少 兩岸專家呼籲拒食「海洋鴛鴦」 成年中國鱟喜歡在沒有海浪的小海灣活動,平時蟄居於20~60米水深的海底,只露出劍尾。   鱟生活史中需要三種類型棲息地:產卵的高潮帶沙灘泥、幼鱟生活的潮間帶泥灘地、生長到10cm左右就離開潮間帶到較深海域生活。一旦幼鱟們賴以維生的潮間帶遭到破壞,它們的生存將會面臨致命的威脅。
  • 人類過度捕撈,海洋種群過去 40 年減半
    總部設在瑞士格朗的世界自然基金會16日發布報告稱,受過度捕撈、棲息地受破壞、氣候變化等因素影響,全球海洋物種的種群數量在過去40年中減少過半。這份名為「藍色地球生命力」的報告分析了1970年至2012年包括海洋哺乳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和魚類在內的1234個物種的5829個種群,其數據總量超過以往,因此更清晰地展現出海洋生物界某些令人不安的景象。報告指出,與商業或自給性捕魚活動關係密切的海洋物種,其受影響程度最為嚴重,其中商業性漁業資源嚴重減少,例如金槍魚、鯖魚等食用魚的種群數量下降了74%。
  • 人類活動致黃河徑流和泥沙500年來空前減少
    儘管黃河水量僅佔全國水資源的3%,在灌溉全國13%的農耕土地的同時,歷史上黃河水患無窮,給沿河農業、城市及人民生命財產帶來極大毀壞或毀滅。為此,如何有效治理黃河、防範黃河泛濫成為歷代歷朝政府的一項重大工作,均設置專門研究和治理黃河的機構。自上世紀60年代進入人類世以來,整個人類活動日益加劇,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廣泛而嚴重。人類世一個重要標誌就是人類在全球修建了無數攔水大壩。
  • 「漸行漸遠」的美麗「珊瑚礁島嶼」它是眾多海洋生物棲息的島嶼!
    珊瑚礁對沿海居民有重大作用,它們不僅可以抵抗風浪侵襲海岸,而且為人類提供海洋水產品、海洋新藥材料。不幸的是,近20年來人為因素所引起的熱帶海岸大規模開發、過度捕撈海產、水體汙染以及全球氣候變化等因素,使得許多珊瑚礁受到嚴重破壞,面臨絕境。
  • 小熊貓的數量急劇減少,它的天敵是什麼?
    當然近年來小熊貓的數量急劇減少也說明人類是它的最大天敵。 小熊貓的天敵是什麼 1.人類 不過即便是小熊貓的天敵再兇猛,但實際上真正威脅到小熊貓的種族壽命的則是人類,據數據顯示
  • 1995年以來,澳大利亞大堡礁珊瑚減少逾50%
    澳大利亞ARC珊瑚礁研究卓越中心的科學家對全球最大的珊瑚礁群——大堡礁的健康狀況及規模進行研究後發現,自1995年以來,受海洋變暖等氣候因素的影響,大堡礁的珊瑚損失了一半以上。研究發現,自1995年以來,由於氣候變化導致海洋變暖,澳大利亞大堡礁的珊瑚損失了一半以上。Scientists found all types of corals had suffered a decline across the world's largest reef system.科學家發現,在全球最大的珊瑚礁群大堡礁中,所有類型的珊瑚都在減少。
  • 盜獵猖獗,非洲象數量急劇減少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此前公布的報告,象牙盜獵猖獗導致非洲象數量在2006—2015年期間減少了約20%。過去10年是非洲象盜獵最為猖獗的10年,估計現階段非洲象數量約為41.5萬頭,較2006年減少了11.1萬頭。坦尚尼亞曾經擁有最多的非洲象群,該國2015年的統計稱,2009—2014年期間,該國非洲象從10.9萬頭銳減至4.3萬頭。
  • 外媒:25年一半多珊瑚白化,自然奇觀大堡礁正在消失
    據《每日郵報》報導,一項研究發現,由於過去25年的氣候變化,大堡礁超過一半的珊瑚已經白化。研究世界七大自然奇觀之一澳大利亞珊瑚礁系統狀況的專家報告稱,大堡礁正在以超乎想像的速度消失。研究稱,人類活動引發的氣候變化正在加速所謂的白化現象,即珊瑚失去其重要的共生藻類,變白,最終可能死亡。
  • 外媒:25年一半多珊瑚白化,自然奇觀大堡礁正在消失
    據《每日郵報》報導,一項研究發現,由於過去25年的氣候變化,大堡礁超過一半的珊瑚已經白化。研究世界七大自然奇觀之一澳大利亞珊瑚礁系統狀況的專家報告稱,大堡礁正在以超乎想像的速度消失。研究稱,人類活動引發的氣候變化正在加速所謂的白化現象,即珊瑚失去其重要的共生藻類,變白,最終可能死亡。
  • 過度捕撈使海洋大型魚類數量減少三分之二
    瀏覽量: 7158 次 我要評論   近日有科學家稱,由於人類的過度捕撈,全世界海洋裡的大型掠食性魚類變得越來越少,過去一百年來數量已經減少了三分之二,而體型較小的魚類則繁衍興盛
  • 雙語:1995年以來 澳大利亞大堡礁珊瑚減少逾50%
    澳大利亞ARC珊瑚礁研究卓越中心的科學家對全球最大的珊瑚礁群——大堡礁的健康狀況及規模進行研究後發現,自1995年以來,受海洋變暖等氣候因素的影響,大堡礁的珊瑚損失了一半以上。
  • 珊瑚礁是海洋特別是熱帶地區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假如海洋...
    珊瑚礁是海洋特別是熱帶地區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珊瑚蟲通過分泌碳酸鈣,在身體四周築造了一間「小房子」,而珊瑚礁就是一代代珊瑚蟲留下的「空房子」。神奇的珊瑚礁還為眾多海洋生物提供了生存家園,堪稱「海中熱帶雨林」。然而,科學家們多年研究認為,到本世紀末,人類可能將面對一片沒有珊瑚的海洋。
  • 氣候變化、人類活動,正導致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崩潰!
    現今發表的這項研究繪製了100多個熱帶雨林和珊瑚礁受到極端氣候影響的地點,如颶風、洪水、熱浪、乾旱和火災。概述了這些非常多樣化的生態系統如何受到持續的氣候變化、日益極端的天氣和破壞性的當地人類活動的共同威脅。國際研究小組認為,只有採取國際行動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才能扭轉這一趨勢。
  • 海洋食用魚類數量過去40年銳減 或因過度捕撈
    世界自然基金會警告,全球海洋物種的種群數量在過去40年減少近一半,對人類食物供應至關重要的魚類的銳減情況更為驚人。科學家呼籲世界各國,在未來五年擴大海洋保護面積3倍,讓海洋資源恢復生機。  世界自然基金會9月16日發表「藍色星球」報告,從1970年至2010年,由於過度捕撈、棲息地受破壞與氣候變化等問題影響,與商業性或自給性捕魚活動關係密切的海洋物種大幅度萎縮。
  • 25年一半多珊瑚白化 自然奇觀大堡礁正在消失
    研究世界七大自然奇觀之一澳大利亞珊瑚礁系統狀況的專家報告稱,大堡礁正在以超乎想像的速度消失。研究稱,人類活動引發的氣候變化正在加速所謂的白化現象,即珊瑚失去其重要的共生藻類,變白,最終可能死亡。大堡礁由超過2900個獨立的珊瑚礁和大約900個島嶼組成,在約13.3萬平方英裡(約34.4萬平方公裡)的面積上綿延約1400英裡(約2253公裡),比整個英國面積都大,從太空都能看到。這一自然奇觀是大約1625種魚類、3000種軟體動物以及30種不同種類的鯨魚和海豚的家園。報導稱,當海洋溫度過高時,珊瑚會排出為魚類等生物提供食物的色彩斑斕的共生藻類,使珊瑚變成白色。
  • 雙語|1995年以來,澳大利亞大堡礁珊瑚減少逾50%
    澳大利亞ARC珊瑚礁研究卓越中心的科學家對全球最大的珊瑚礁群——大堡礁的健康狀況及規模進行研究後發現,自1995年以來,受海洋變暖等氣候因素的影響,大堡礁的珊瑚損失了一半以上。研究發現,自1995年以來,由於氣候變化導致海洋變暖,澳大利亞大堡礁的珊瑚損失了一半以上。Scientists found all types of corals had suffered a decline across the world's largest reef system.科學家發現,在全球最大的珊瑚礁群大堡礁中,所有類型的珊瑚都在減少。
  • 《流浪地球》中地球自轉停止,人類數量減少一半,若真停轉會怎樣
    人類真的可以用這樣的方法讓地球停止自轉嗎?就是這個方法雖然也很符合科學道理,但是在43年的時間中讓地球自轉停止下來基本是不可能的,這樣會造成很大災難,給地球上包括人類在內的生命物種帶來毀滅性打擊。首先,地震和火山活動會大大增加,因為熔巖的流動將使得撞擊的頻率大大增加,板塊之間的裂縫將此起彼伏,甚至較大的板塊也會碎裂,這都會使得地球上的火山和地震活動呈指數級上升。其次,地球的溫度將會升高。
  • 人類做錯了啥?地中海藻類大量繁衍,格陵蘭島冰川急劇減少
    由此,研究人員得出結論,12月和10月硝酸鹽的早期出現主要是受到大規模海洋環流的驅動。科學家們利用河流的縱剖面以及它們對巖石隆起和侵蝕的反應來推斷地貌的構造歷史,從而推斷山脈的隆起歷史。然而,除了山脈隆起之外,還有其它因素影響著河流坡度的變化,如突然的構造活動或河流流經的巖石類型。Fox等人提出了一種利用臺灣河流縱向剖面研究巖石隆起率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