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用不了多少年,魚類也跟許多陸地生物一樣,成為瀕臨滅絕的物種。
據世界自然基金會最新報告顯示,過去二十年裡,海洋物種的數量下降了49%,有些魚類的數量更是減少了75%。除了魚類,報告還顯示,珊瑚礁、紅樹屬樹木、海草都在急劇減少,然而,這些海洋物種形成了海洋食物鏈,滿足著我們對海洋食物的需求。那些生活在珊瑚礁裡的海洋物種中,至少有25%以上的種類為8億人帶來了經濟利益、社會和文化價值,珊瑚礁的減少將成為我們人類社會的一個重大災難。
珊瑚礁是由成千上萬碳酸鈣組成的珊瑚蟲骨骼在數百年至數千年生長過程中形成的,它們為許多動植物提供了生活環境,其中包括蠕蟲、軟體動物、海綿、棘皮動物和甲殼動物,珊瑚礁還是大洋帶的魚類的幼魚生長地。
紅樹科有14屬,100餘種,分布於東南亞、非洲及美洲熱帶地區。常與海桑科、馬鞭草科植物組成紅樹林。紅樹的細胞內含通氣組織,是一些中空的細胞,以減低空氣滲透的阻力;一般植物的細胞只含有2-7%的空氣,而紅樹則含有40%的氣。紅樹在退潮以後,於海邊形成一片綠油油的「海上林地」,也有人稱之為碧海綠洲。它們對調節熱帶氣候和防止海岸侵蝕起了重要作用。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報告稱,人類活動是造成海洋生物劇烈減少的最主要原因,主要是過渡捕撈,破壞棲息地,還有對氣候的破壞。海洋環境比陸地上複雜得多,一般的海洋生物要比陸地生物的繁殖力強,它們的求偶方式、繁殖、生殖方式,都非常巧妙。即使是這樣,在眾多的海洋生物群落中,也只有少數強壯的在適應了其生存環境之後才存活下來。這是因為,在海洋裡,由於光線、壓力、鹽度、海流、潮汐、波浪、營養鹽以及地質等條件的不同,形成了千差萬別的生存環境。在各種環境中,不管是什麼樣的生物,只要它活下來,即它對周圍環境產生了驚人的適應能力。當然,這種適應能力不是無限的,當環境由於外來因素發生突然變化時,超過其生物的生理允許限度,這些生物不逃亡便會死亡。
該報告為海洋生物劇減描繪了一幅暗淡的圖畫,不過,它也提出了解決方案,指出提升海洋生物數量的機會。我們應該保護關鍵的海洋生物棲息地,持續性管理漁業,改進捕魚方式,重新設計資金流,以獲得支持海洋發展的主動權。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高級副總裁布雷德·阿克說:「我們有足夠的機會逆轉這種趨勢,這是個好消息。停止黑市漁業交易,保護珊瑚礁,紅樹林和其他關鍵的海洋棲息地。為了海洋、經濟和人類,我們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機會稍縱即逝,現在是抓住這個機會的時候了。」
海洋是可再生資源,如果能有效保護,它將為人類的未來提供保障。世界各國的領導人都需要支持保護海洋物種的目標,並且提供足夠的投資與有意義的行動,防止棲息地繼續受到破壞、阻止非法打撈、過渡捕撈,以及海洋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