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鱟數量急劇減少 兩岸專家呼籲拒食「海洋鴛鴦」
曾經並非稀罕物的中國鱟,現在已蹤跡難覓,瀕臨滅絕。
相關連結>>>
鱟,與三葉蟲是近親
鱟,又名「夫妻魚」,但它其實並不是魚,它是隸屬肢口綱劍尾目的海生節肢動物;又稱「馬蹄蟹」,但其實與蟹也沒有關係,倒是與蠍、蜘蛛有親緣,與早已滅絕的三葉蟲是近親。
現在世界上的鱟只剩下4種:中國鱟、馬來鱟、圓尾鱟、美洲鱟。我國海域分布有兩種鱟:中國鱟和圓尾鱟。
中國鱟,又名「三棘鱟、三刺鱟、東方鱟」。中國鱟主要分布於我國長江口以南的東海與南海海域,臺灣海峽是其重要的繁殖和棲息地之一。
鱟一生需要三種類型棲息地
鱟一生的生存環境是從潮間帶到外海,然後再上岸產卵再回到海裡。鱟的幼體多數棲息在退潮時形成的沙灘的基質為沙泥、風浪比較平靜的海灣內。中國鱟的幼體隨著個體的長大,不斷向淺海移行。幼鱟的生長周期較長,一般生長到成年鱟產卵期需要13~15年。成年中國鱟喜歡在沒有海浪的小海灣活動,平時蟄居於20~60米水深的海底,只露出劍尾。
鱟生活史中需要三種類型棲息地:產卵的高潮帶沙灘泥、幼鱟生活的潮間帶泥灘地、生長到10cm左右就離開潮間帶到較深海域生活。一旦幼鱟們賴以維生的潮間帶遭到破壞,它們的生存將會面臨致命的威脅。
「海洋鴛鴦」名稱由來
每年4月下旬到8月底,是我省沿海中國鱟的產卵期。在配對繁殖季節,發育成熟的中國鱟總是成雙結對出現,體型肥大的雌鱟馱著瘦小的雄鱟,隨著大潮時海浪的湧動,來到海灘高潮區產卵,即使在被捕獲時也是雌雄相依,不離不棄,因此有「海洋鴛鴦」「兩公婆」等美稱。
採訪手記>>>
保護中國鱟,我們還應做什麼
鱟是一種比恐龍更早出現的「活化石生物」,生存於地球上已有四億五千萬年之久,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種之一。若論其在地球上的「球齡」,說它是人類的「老祖宗」亦不為過。然而,這樣一種「祖宗」級的生物,卻在短短幾十年間,因人類的濫捕濫食和對其棲息地的破壞,從數量繁多,到蹤跡難覓、瀕臨滅絕。
早在1993年,我省就已把中國鱟列入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但是,這20多年,恰恰也是中國鱟數量銳減最嚴重的時期。可見,我們的保護還遠不到位。
又是一年「七夕」到,保護中國鱟這個沉重的話題再次被提起。然而,保護包括中國鱟在內的野生動植物,保護生態環境,不該只是某些紀念日裡的口號,而應貫穿於我們生活的每一天。
回到對中國鱟的保護上,除了拒售拒食,我們是否可借鑑廈門市保護白海豚、文昌魚、白鷺的成功經驗,在平潭、廈門、東山等中國鱟主棲息地建立中國鱟保護區,禁止開發、旅遊等人為幹預,為中國鱟提供繁衍和生活的安全場所,為恢復中國鱟資源提供條件;相關職能部門,是否可考慮加大幼鱟繁育和放流力度,同時研究和推動中國鱟列入國家級保護動物名單;藥用採集鱟血的企業與科研單位,是否應當更加規範、更加嚴格採取活體鱟可持續採血的方法。
當然,既然已經是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未經許可買賣、販運、宰殺、食用中國鱟,就都是違法行為,有關部門應當加大宣傳、檢查、處罰力度,不要越保護越瀕危了。(福建日報記者 郭斌 文/圖)
(責編:陳楚楚、張子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