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鱟數量急劇減少 兩岸專家呼籲拒食「海洋鴛鴦」

2020-11-23 人民網

原標題:中國鱟數量急劇減少 兩岸專家呼籲拒食「海洋鴛鴦」

  曾經並非稀罕物的中國鱟,現在已蹤跡難覓,瀕臨滅絕。

  相關連結>>>

  鱟,與三葉蟲是近親

  鱟,又名「夫妻魚」,但它其實並不是魚,它是隸屬肢口綱劍尾目的海生節肢動物;又稱「馬蹄蟹」,但其實與蟹也沒有關係,倒是與蠍、蜘蛛有親緣,與早已滅絕的三葉蟲是近親。

  現在世界上的鱟只剩下4種:中國鱟、馬來鱟、圓尾鱟、美洲鱟。我國海域分布有兩種鱟:中國鱟和圓尾鱟。

  中國鱟,又名「三棘鱟、三刺鱟、東方鱟」。中國鱟主要分布於我國長江口以南的東海與南海海域,臺灣海峽是其重要的繁殖和棲息地之一。

  鱟一生需要三種類型棲息地

  鱟一生的生存環境是從潮間帶到外海,然後再上岸產卵再回到海裡。鱟的幼體多數棲息在退潮時形成的沙灘的基質為沙泥、風浪比較平靜的海灣內。中國鱟的幼體隨著個體的長大,不斷向淺海移行。幼鱟的生長周期較長,一般生長到成年鱟產卵期需要13~15年。成年中國鱟喜歡在沒有海浪的小海灣活動,平時蟄居於20~60米水深的海底,只露出劍尾。

  鱟生活史中需要三種類型棲息地:產卵的高潮帶沙灘泥、幼鱟生活的潮間帶泥灘地、生長到10cm左右就離開潮間帶到較深海域生活。一旦幼鱟們賴以維生的潮間帶遭到破壞,它們的生存將會面臨致命的威脅。

  「海洋鴛鴦」名稱由來

  每年4月下旬到8月底,是我省沿海中國鱟的產卵期。在配對繁殖季節,發育成熟的中國鱟總是成雙結對出現,體型肥大的雌鱟馱著瘦小的雄鱟,隨著大潮時海浪的湧動,來到海灘高潮區產卵,即使在被捕獲時也是雌雄相依,不離不棄,因此有「海洋鴛鴦」「兩公婆」等美稱。

  採訪手記>>>

  保護中國鱟,我們還應做什麼

  鱟是一種比恐龍更早出現的「活化石生物」,生存於地球上已有四億五千萬年之久,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種之一。若論其在地球上的「球齡」,說它是人類的「老祖宗」亦不為過。然而,這樣一種「祖宗」級的生物,卻在短短幾十年間,因人類的濫捕濫食和對其棲息地的破壞,從數量繁多,到蹤跡難覓、瀕臨滅絕。

  早在1993年,我省就已把中國鱟列入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但是,這20多年,恰恰也是中國鱟數量銳減最嚴重的時期。可見,我們的保護還遠不到位。

  又是一年「七夕」到,保護中國鱟這個沉重的話題再次被提起。然而,保護包括中國鱟在內的野生動植物,保護生態環境,不該只是某些紀念日裡的口號,而應貫穿於我們生活的每一天。

  回到對中國鱟的保護上,除了拒售拒食,我們是否可借鑑廈門市保護白海豚、文昌魚、白鷺的成功經驗,在平潭、廈門、東山等中國鱟主棲息地建立中國鱟保護區,禁止開發、旅遊等人為幹預,為中國鱟提供繁衍和生活的安全場所,為恢復中國鱟資源提供條件;相關職能部門,是否可考慮加大幼鱟繁育和放流力度,同時研究和推動中國鱟列入國家級保護動物名單;藥用採集鱟血的企業與科研單位,是否應當更加規範、更加嚴格採取活體鱟可持續採血的方法。

  當然,既然已經是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未經許可買賣、販運、宰殺、食用中國鱟,就都是違法行為,有關部門應當加大宣傳、檢查、處罰力度,不要越保護越瀕危了。(福建日報記者 郭斌 文/圖)

  

(責編:陳楚楚、張子劍)

相關焦點

  • 中國鱟:長壽「藍血怪物」,海洋活化石,可能你連它名字都不認識
    認識中國鱟中國鱟又名中華鱟、三棘鱟、三刺鱟、東方鱟、小海鱟、兩公婆,身體為青褐色或黑褐色,成年的中國鱟體長約60釐米,體重在3-5千克,一般雄鱟的體形比雌鱟要小,鱟有四隻眼睛,其中有兩隻是複眼,頭胸甲前端有兩隻小眼睛,只用來感知亮度,當然也有專家說它們有十隻眼,除了複眼外,其餘眼睛都用來感光。
  • 鱟是「海底鴛鴦」
    海聞 日前,廣西北海邊防支隊西場邊防派出所查獲千隻來路不明「中華鱟」,發現地點是北海市西場官井碼頭。鱟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其後,民警將這些鱟放歸大海。 鱟的外形很像螃蟹,身體呈青褐色或暗褐色。現存3個屬,其中的中華鱟(三刺鱟)在我國主要分布於廣東湛江,廣西北海,福建長樂、平潭等沿海海域。
  • 廣西成功孵化20萬中國鱟卵 鱟血可監測毒素汙染
    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北海訊(記者許海鷗) 最近,由廣西海洋研究所承擔的廣西自然基金項目「廣西中國鱟資源恢復和合理利用途徑的研究」獲得突破,人工高密度育苗取得成功,將投到紅樹林溼地做放養試驗。這標誌著廣西大規模繁育中國鱟苗種的技術已取得突破性進展。
  • 「鱟產業化,誰幫阿拉想想辦法?」
    「海底鴛鴦」鱟(hou)的人工育苗繁殖在普陀區取得重大突破。作為經濟和藥用價值都相當高的生物,鱟卻面臨著因養殖周期過長,經濟價值難以實現的困境。近日,普陀興海養殖優質種苗選育研究所所長施曉峰無奈地告訴記者,作為經濟和藥用價值都相當高的生物,中國鱟人工繁育已在我市取得成功,但面臨著因養殖周期過長,經濟價值難以實現的困境,希望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人士能幫他想想辦法。   據介紹,早在4億多年前,鱟就生活在地球上,因此被稱為「活化石」。
  • 海底鴛鴦——鱟(馬蹄蟹)
    鱟的這副尊容,經生物學家一番仔細推敲,終於把它歸入肢口綱。最原始的海洋魔鬼——鱟(馬蹄蟹)一、簡介:鱟(hòu)亦稱馬蹄蟹。又名三刺鱟、兩公婆、海怪、鱟魚、中國鱟、王蟹、六月鱟,爬上灶、夫妻魚、鴛鴦魚,東方鱟等。
  • 中國鱟:滅絕邊緣的「藍血生命」
    為此,專家呼籲提升鱟的法律保護地位,並規範試劑產業對野生鱟資源的利用,減少採血過程中鱟的損傷與死亡, 併科學放歸。寶貴的藍色血液鱟是地球上少數僅存的「化石」物種之一。儘管經歷漫長的歲月,鱟至今仍保留著原始的特徵:頭胸部是一副包裹身體的褐色硬質甲殼,長而尖的尾部像一把利劍。四隻眼睛中有兩隻是複眼。
  • 中國鱟有歧義?專家建議統稱為「中華鱟」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副研究員頡曉勇建議,在國內文獻資料中「中華鱟」與「中國鱟」兩個名稱並行的背景下,建議統一使用「中華鱟」。     活動現場展示的中華鱟。  鱟被成為「活著的古生物」。30多年前,在中國東部和南部沿海灘涂上,隨處可以見到中華鱟。
  • 拯救平潭中國鱟(組圖)
    他說,如今鱟少得可憐,很難捉了,留著網具是為了回憶多年前平潭海中國鱟密密匝匝的情景。  對於中國鱟越來越少的現實狀況,專家呼籲,平潭中國鱟資源已日益枯竭,如果不加以保護,不出幾年,它將可能被列入到瀕危物種的名單中去。鑑於此,近日,福州市海洋與漁業局擬定了《福州市平潭島礁海洋特別保護區建區報告》,其中一項就是在中國鱟分布比較集中的平潭附近海域劃定中國鱟特別保護區。
  • 「海底鴛鴦」中華鱟出遊被抓 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導報訊(記者 林彬彬 實習生 林少偉 文/圖)遊客遇到一對中華鱟,王先生一看,它們不正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中華鱟嗎?王先生勸阻他們放下這兩隻中華鱟,「我跟他們說,現在中華鱟的數量已經不多了,大家要保護它們」。隨後,其他旁觀者也加入勸說,在大家的努力下,抓住中華鱟的幾位遊客拍了一些照片後,便將這兩隻中華鱟放走了。
  • 「拒食魚翅」是浪費? 揭秘魚翅背後黑色利益鏈
    「拒食魚翅是一種資源的極大浪費」的觀點,更是讓人為之一驚。觀點pk中國水產協會:拒食魚翅是極大浪費7月20日,「鯊魚可持續利用會議」在北京舉行,主辦方是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行業代表、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出席了這次會議。會議的目的是什麼?
  • 人類活動使海洋生命減少一半 珊瑚礁急劇減少
    據世界自然基金會最新報告顯示,過去二十年裡,海洋物種的數量下降了49%,有些魚類的數量更是減少了75%。除了魚類,報告還顯示,珊瑚礁、紅樹屬樹木、海草都在急劇減少,然而,這些海洋物種形成了海洋食物鏈,滿足著我們對海洋食物的需求。那些生活在珊瑚礁裡的海洋物種中,至少有25%以上的種類為8億人帶來了經濟利益、社會和文化價值,珊瑚礁的減少將成為我們人類社會的一個重大災難。
  • 鱟比恐龍還要早出現在地球上的古老海洋生物 有「活化石」之稱
    北海市海洋與漁業執法機構與毗鄰的廣東省湛江海洋與漁業執法部門籤訂了《海洋與漁業綜合執法監管協作協議》,雙方就粵桂交界水域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共同執法協作、案件通報、信息共享、快速反應等方面,加強協作聯動,嚴打非法捕撈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行為。  三是開展中國鱟增殖放流。近幾年來,不斷投入資金200多萬元,放流中國鱟苗,不斷改善增大北海海域中國鱟種群。
  • 北極熊數量急劇減少,所有人都是罪魁禍首
    一檔國內關注環境保護、呼籲保護環境的旅行綜藝節目揭開了北歐那層神秘的面紗,節目組去到了挪威,那個「最綠色的環保國家」,他們去探訪北極,去尋找北極熊。然而,節目組卻一無所獲,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兒呢?全球氣候變暖加重,冰川融化情況加劇節目組登上了尋找北極熊的船,但他們最終都沒有見到北極熊的身影,當地的船長告訴他們,北極熊、海獅等動物都曾是這片冰雪王國的主人,但是因為全球氣候變暖,冰川日漸消失、陸地懸崖出現,致使它們的生存環境變得越來越惡劣,而它們的數量也在減少
  • 【松鼠呼籲】這個七夕,請一起為愛守「鱟」
    後來查到這個字,鱟,念「後」的音。朋友再三說一定要嘗嘗,勉強吃了一點,卻覺得肉很粗糙,柴柴的,一點也不好吃。後來就忘記了這件事,直到去臺灣,來到一座曾經因為人少差點被關閉的小學:嘉義縣布袋鎮新岑國小。這裡是以鱟和黑臉琵鷺的保育為主題的學校,小小的校園裡到處是鱟和黑琵的痕跡,還有一間房間專門做成了鱟的陳列室,裡面既有關於鱟的各種知識、標本陳設,也有一個水池養了幾隻鱟。
  • 北海查獲千隻來路不明的「中華鱟」,竟系生物活化石!
    船主表示,他當時在船艙裡修船,不知道這些中華鱟怎麼會出現在甲板上。隨後,一名男子承認將這批中華鱟送到了漁船上。北海人對鱟都有所了解,鱟是一種古老的生物,早在3億多年前的泥盆紀就生活在地球上,至今仍保持其形態,堪稱海洋裡的遠古遺民,有「生物活化石」之稱。
  • 海洋生物 瀕危物種海洋甲殼類
    甲殼類是節肢動物門中體被幾丁質外殼(也稱外骨骼)覆蓋的一類動物的統稱,通常包括蝦、蟹、鱟等一些小型的橈足類、枝角類等,因其體外被有幾丁質外殼而得名。
  • 中華鱟險成盤中餐 邊防官兵出手解救放歸大海
    2月26日,在龍海市浯嶼島西港碼頭,漳州邊防支隊龍海大隊浯嶼邊防派出所民警簡金懷正在積極向漁民老蔡宣講法律政策,引導其將海上收購來的兩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中華鱟」交由民警放生大海。  據了解,鱟是一種古老的生物,早在3億多年前的泥盆紀就生活在地球上,至今仍保持其形態,堪稱海洋裡的遠古遺民,有「生物活化石」之稱。
  • 徐聞東方市場查獲200隻中華鱟,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貨主逃逸中!
    鱟,對徐聞人來說並不陌生。它的血液具有極高的醫用價值,我們打過的疫苗都少不了它的功勞。但是由於近些年過度捕殺,鱟的數量急劇減少。(徐聞外羅海域有一種「夫妻魚」,長相奇怪,卻是人類的「救命藥」!)6月21日早晨,廣東省漁政總隊徐聞大隊接群眾舉報,稱有人在徐聞縣東方市場附近運載中華鱟交易,執法人員立即出發,到現場對被舉報運載的海鮮車輛進行檢查。經檢查,發現粵GJ24XX海鮮車運載的兩個泡沫箱裝有200隻中華鱟(體型較小,未成年)。貨車司機未能提供該批中華鱟合法來源證明手續,貨主逃逸。
  • 專家:人類對環境的破壞是鳥類種群數量減少主因
    新華網蘭州5月14日電(記者王志恆)在第25屆「全國愛鳥護鳥周」活動啟動之際,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中國鳥類學會副理事長劉迺發指出,人類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是鳥類種群數量減少的最主要原因。  在長期跟蹤研究鳥類種群數量變化的過程中,劉迺發教授發現,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是造成鳥類種群數量減少的主要原因。
  • 過度捕撈使海洋大型魚類數量減少三分之二
    過度捕撈使海洋大型魚類數量減少三分之二2011-02-25 08:2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人民網        瀏覽量: 7158 次 我要評論   近日有科學家稱,由於人類的過度捕撈,全世界海洋裡的大型掠食性魚類變得越來越少,過去一百年來數量已經減少了三分之二,而體型較小的魚類則繁衍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