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鴛鴦——鱟(馬蹄蟹)

2021-01-13 紅海灣西岸漁家樂

物學上,鱟屬節肢動物,可它是哪一動物的子孫後代呢?這很難說,問題出在它的長相上。它有堅硬的殼,屬甲殼類,至於天生一支堅硬的尾巴,則屬劍尾類無疑;追根溯源又被列為蜘蛛類。鱟的這副尊容,經生物學家一番仔細推敲,終於把它歸入肢口綱。


最原始的海洋魔鬼——鱟(馬蹄蟹)

一、簡介:

鱟(hòu)亦稱馬蹄蟹。又名三刺鱟、兩公婆、海怪、鱟魚、中國鱟、王蟹、六月鱟,爬上灶、夫妻魚、鴛鴦魚,東方鱟等。

每當春夏季鱟的繁殖季節,雌雄一旦結為夫妻,便形影不離,肥大的雌鱟常馱著瘦小的丈夫蹣跚而行。此時捉到一隻鱟,提起來便是一對,故鱟享「海底鴛鴦」之美稱。沿海漁民對鱟的稱呼才有「兩公婆、夫妻魚、鴛鴦魚」。


圖片轉載自搜漁利網

最奇特的是,鱟的背上有四隻眼睛,兩隻單眼,兩隻複眼。頭胸甲前端有0.5毫米的兩隻小眼睛,這是兩隻單眼,它們緊挨著,中間只有一條黑線相隔,小眼睛對紫外光最敏感,說明這對眼睛只用來感知亮度。它的單眼只能感光,看東西主要靠複眼。在鱟的頭胸甲兩側有一對大複眼,每隻眼睛是由若干個小眼睛組成。


人們發現鱟的複眼有一種側抑制現象,也就是能使物體的圖像更加清晰,這一原理被應用於電視和雷達系統中,提高了電視成像的清晰度和雷達的顯示靈敏度。為此,這種億萬年默默無聞的古老動物一躍而成為近代仿生學中一顆引人矚目的「明星」。

二、物種歷史:

鱟雖說形象不夠美,但家系門綱還是有點來歷的。遠在三億年前的泥盆紀末期,鱟家族就已生存在海洋世界裡了。三億年的風霜雨露,三億年的滄桑變遷,鱟依然故我。科學家把它與水杉、銀杏、鰉魚並稱為活化石。這醜八怪家族現有三屬五種,分布於北美東部、印度洋以及東南亞南海一帶,分布在我國浙江、福建、廣東、臺灣沿海的鱟成為中國鱟。

鱟的祖先出現在地質歷史時期古生代的泥盆紀,當時恐龍尚未崛起,原始魚類剛剛問世,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它同時代的動物或者進化、或者滅絕,而惟獨只有鱟從4 億多年前問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鱟有「活化石」之稱。


圖片轉載自奇趣網

人們曾發現了距今5億年前的鱟化石,它與早已滅絕的三葉蟲是近親。雖然被稱它為馬蹄蟹,其實它與蟹沒有關係,倒是跟蠍、蜘蛛有親緣。

三、生活習性:

馬蹄蟹生活在近岸較深的水域,不善於遊泳,用一對軀體翼瓣在水中捱進,或緩慢地在海底爬行。海底軟泥對它們最適合,在那兒以小蛤和幼蟲為食,用頭甲作挖掘器將其從軟泥中挖掘出來。

一年的大部分時間裡,馬蹄蟹都生活在近岸,但每年春天,成熟成年蟹成群結隊地遷移到所選的海灘上產卵。產卵地通常是波浪衝擊到的沙灘,這種選擇導致許多個體的衰落——自然規律,優勝劣汰。這種繁殖性遷移的原因,和望月春潮有關,因為產下的卵孵化需要四個星期,正好趕上下一個望月春潮,把新孵出的幼蟹衝進海裡。 

鱟的產卵方式很獨特。雌鱟產卵時必須先在鬆軟的沙灘上築巢,它先用銳利的頭胸甲前緣往沙下鑽挖,身子形成一個角度以後,即以尾劍插入沙中,將身體撐起,接著以胸部附肢有力地向前後不斷挖掘,很快扒出一個馬蹄形的產卵窩來。雌鱟伏在窩中產卵的時候,雄鱟在雌鱟的體後給卵子受精。

有趣的是,雌鱟產卵不是一次產完,而是產一堆換一窩。少的產兩三窩,多的超過十窩。每窩產卵200-300個,窩與窩之間相距不遠。窩裡的卵子,隨著潮水漲落,產卵窩被沙覆蓋。一個月以後,受精卵在沙窩裡藉助太陽的熱能孵化出一隻只黃豆大小的小鱟。它們一出世,就成了孤兒,狠心的爹媽早就溜回大海去了。

小鱟像螃蟹那樣,隨著身體的發育一次次把舊殼蛻去,從一個只有拇指大小的幼鱟成長為一隻大似磨盤,重數公斤的成年鱟。

這個生長過程是艱難的,要幾經寒暑,雌鱟又只管生不管養,它將卵產下後蓋上一層薄沙就算萬事大吉了,任其自生自滅。只是由於子女眾多,再加上它們的一身盔甲,鱟子鱟孫們才能在弱肉強食的海洋中,泯泯不滅地生存了幾億年。


尚無明顯的理由說明馬蹄蟹的古代譜系存活下來的原因,顯然它很適應其獨特的生活方式,它十分強壯,足以在遭受產卵期間的巨大損失後倖存下來。幾百萬年來,馬蹄蟹的生活方式從未有所改善,這就使現代的觀賞者們能目睹往日的迷人形象。

鱟的生態和習性都頗具特色,鱟身上最與眾不同的是它的血液。作為低等動物的鱟,血液中含有0.28%的銅元素,沒有紅血球、血小板,只由單一細胞組成,因而他的血液呈藍色。

當鱟殼受損傷而流出的血液會很快凝固,這是為了防止細菌侵入體內。於是,科學家意識到可以用鱟血來作為一種細菌測試器,再經過進一步探討,科學家們更發現鱟血當中有一種特殊細胞,不僅可以測出活菌,同時也能測出細菌所分泌的內毒素 (endotoxin)。所以鱟血這種藍色血液的提取物——「鱟試劑」,可以準確、快速地檢測人體內部組織是否因細菌感染而致病;在製藥和食品工業中,還可用它對毒素汙染進行監測。


中國毒理學會生物毒素專業委員會主任舒雨雁說:「血液呈藍色的鱟在醫學研究中有獨特作用。用鱟血製成試劑,再滴入注射液,若試劑立即凝固或變色,就說明注射液內含有使人發熱、休克甚至死亡的細菌類毒素。」

四、食用價值:

直接上圖吧!這是母鱟的幼卵,最有食用價值就是這些東西了。聽老漁民說,食用鱟卵能強身補身。


1、粉絲蒸鱟


2、清炒鱟


3、燜鱟


4、清蒸鱟

曾經為鱟這古老魚類畫過一幅畫,在臺灣著名鄉土畫家吳鼎仁先生的筆下,竟是風情萬種。圖旁邊有詞一首,如下:

海鱟(閩)

東鱟晴西鱟雨 南滄溟北海苦

橫虹臥碧波  鮮美名海錯

五、醫用價值: 中國鱟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肉——辛、鹹、平,清熱解毒,可明目,治青光眼、膿泡瘡。

殼——鹹、平,有活血祛瘀、解毒作用;含溴、鐵、鋅、銅、鎳、錳、鈣、鈦、氯、硫、矽、鋁、鎂等元素;主治跌打損傷、創傷出血、燙傷、瘡癤。

尾——鹹、溫,有收斂止血功效,用於治肺結核咯血、瘡癤。

鱟珠——清熱解毒。用於咽喉痛。


關於鱟(馬蹄蟹)的介紹就到此為止,喜歡我文章的朋友,請關注我的公眾號,關注我的更新,給我多多的支持。你的支持,是我前進最大的動力!



相關焦點

  • 馬蹄蟹(鱟),被人類殘忍對待的藍血星人
    不過,中華鱟和文章中的這種還不太一樣,美洲鱟的外表顏色偏綠褐色,而中華鱟偏灰綠色。文中也說到了,雌性的鱟個頭比雄性的大一些,所以到了交配季節,你經常可以看到母鱟駝著著她瘦小的老公在沙灘上爬。據說臺灣漁民就會在這個時候捕捉鱟,閩南語叫「抓鱟」,可能是因為諧音,變成了「抓猴」,而且引申出了「捉姦」的意思(人真是富於想像的物種)。
  • 多年前,路過馬蹄蟹的世界
    /03/ 是它後來才知道,這種海洋生物叫做馬蹄蟹。關於馬蹄蟹,值得一提的是,它算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生物了,據說它祖先出現的時間比恐龍還早呢。最特別的是,它的血液居然是藍色的,從其血液中提取的「鱟試劑」,可用來監測毒素汙染情況。
  • 鱟是「海底鴛鴦」
    海聞 日前,廣西北海邊防支隊西場邊防派出所查獲千隻來路不明「中華鱟」,發現地點是北海市西場官井碼頭。鱟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其後,民警將這些鱟放歸大海。 鱟的外形很像螃蟹,身體呈青褐色或暗褐色。現存3個屬,其中的中華鱟(三刺鱟)在我國主要分布於廣東湛江,廣西北海,福建長樂、平潭等沿海海域。
  • 中國鱟數量急劇減少 兩岸專家呼籲拒食「海洋鴛鴦」
    原標題:中國鱟數量急劇減少 兩岸專家呼籲拒食「海洋鴛鴦」   相關連結>>>   鱟,與三葉蟲是近親   鱟,又名「夫妻魚」,但它其實並不是魚,它是隸屬肢口綱劍尾目的海生節肢動物;又稱「馬蹄蟹」,但其實與蟹也沒有關係,倒是與蠍、蜘蛛有親緣,與早已滅絕的三葉蟲是近親。
  • 「綠訊」最新研究發現馬蹄蟹(鱟)與蜘蛛、蠍子是親戚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鱟,[音hòu],這種古老的生物,早在4億多年前的奧陶紀就生活在地球上,至今仍保持其形態,堪稱海洋遠古「遺民」。它們在中文裡又被稱作「馬蹄蟹」,人們一直把它跟螃蟹是相提並論的。
  • 泰國街頭特色美食,烤比恐龍還古老的活化石鱟(馬蹄蟹、屍蟞)
    這次在泰國街頭看到了國內少見的鱟(在國內是保護動物,禁止捕捉和販賣實用),價格也不貴,於是點了一隻大的。母鱟體內很多籽,吃起來略帶腥味,類似蟹黃的味道。店家提供了木瓜絲、生蔬菜沙拉和花生米和小魚小蝦幹和調料等一起吃,知行攝旅行感覺木瓜絲和烤鱟同吃的時候能去腥味。
  • 「海底鴛鴦」中華鱟出遊被抓 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導報訊(記者 林彬彬 實習生 林少偉 文/圖)遊客遇到一對中華鱟,王先生一看,它們不正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中華鱟嗎?王先生勸阻他們放下這兩隻中華鱟,「我跟他們說,現在中華鱟的數量已經不多了,大家要保護它們」。隨後,其他旁觀者也加入勸說,在大家的努力下,抓住中華鱟的幾位遊客拍了一些照片後,便將這兩隻中華鱟放走了。
  • 鱟,真是這星球上的神奇物種
    不過,中華鱟和文章中的這種還不太一樣,美洲鱟的外表顏色偏綠褐色,而中華鱟偏灰綠色。文中也說到了,雌性的鱟個頭比雄性的大一些,所以到了交配季節,你經常可以看到母鱟駝著著她瘦小的老公在沙灘上爬。據說臺灣漁民就會在這個時候捕捉鱟,閩南語叫「抓鱟」,可能是因為諧音,變成了「抓猴」,而且引申出了「捉姦」的意思(人真是富於想像的物種)。
  • 湛江網友:運氣真好,竟然在海邊看到一隻孤單的「馬蹄蟹」
    給我發圖片一看,原來是一隻孤單的馬蹄蟹。「馬蹄蟹」又叫海鱟(音hòu,後),長相既像蝦又像蟹。劍尾酷似一把三角刮刀,揮動自如,是海鱟的防衛武器。「馬蹄蟹」的嘴巴長在頭胸甲的中間,嘴邊有一對鉗子似的小腿,幫助攝取食物,嘴的周圍長有10條腿。
  • 馬蹄蟹到底能不能吃?怎麼吃?
    它們在我這邊一般8-11月份期間上岸產籽,一些年老體弱的,沒有體力再爬回水裡的馬蹄蟹,就會犧牲在岸上。而那些新生命誕生後也會努力向海水裡爬,有一次,我看見沙子下面有東西在蠕動,扒開沙子,發現原來是馬蹄蟹的小baby。
  • 首屆廣東漁業種業博覽會揭幕,「夫妻魚」中華鱟驚豔全場
    信息時報訊(記者 黃熙燈 通訊員 粵農軒)中華鱟,唐魚,胭脂魚,海葡萄……12月23日上午,首屆廣東漁業種業博覽會在位於廣州市南沙區的其中不少為珍稀魚類,有「夫妻魚」之稱的中華鱟更是驚豔全場。據悉,這是迄今為止廣東規模最大、參加機構最多、品種覆蓋面最廣的一次水產種業展示盛會。
  • 湛江南洪村民解救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玳瑁、中國鱟放歸大海!
    經過鑑定為玳瑁幼體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玳瑁經檢查無恙後次日村民將其送歸大海意外的是志願者在放生玳瑁的同時在附近漁船上發現被漁民誤捕的中國鱟隨後通過村幹部聯繫上船主將誤捕的中國鱟也放歸大海科普知識:玳瑁(英語:hawkbillturtle [1] ,學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屬爬行綱,海龜科的海洋動物
  • 馬蹄蟹活了4億年,藍色血液比黃金還貴,我們把人家吃成保護動物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海邊見過這種「鐵鍋蓋」一樣的生物,經常去廣西北部灣、海南島旅遊的話,估計有很大的機會在海邊見到它們,我們都叫它為「馬蹄蟹」,身似馬蹄、尾拖長劍。馬蹄蟹,別看它醜,其實大有來頭。它的學名叫鱟(念「hòu」),是從四億五千萬年前一直繁衍至今的活化石。 在現存生物中自成一派,有美洲鱟、中國鱟、巨鱟、圓尾鱟。除了美洲鱟外,其他三種都能在中國東南沿海見到。鱟一般只棲息在砂質底淺海區,喜歡潛在砂穴中,只露出劍尾。
  • 【鱟】頻臨絕種的現代活化石美味——鱟
    鱟,音[hòu],(Horseshoe crab),屬於肢口綱(Merostomata)劍尾目(Xiphosura)的海生節肢動物,鱟形似蟹,身體呈青褐色或暗褐色,包被硬質甲殼,有四隻眼睛,其中兩隻是複眼
  • 鱟,這個星球上的神奇物種!
    巨鱟(南方鱟)分布於泰國、馬來半島和馬來群島沿岸至印度孟加拉灣。圓尾鱟分布於東南亞沿海至印度孟加拉灣。(人真是富於想像的物種)因為其頭胸甲略呈馬蹄形,故又名「馬蹄蟹」,與蠍、蜘蛛、已絕滅的三葉蟲,有親緣關係。
  • 細說海洋活化石鱟,了解來自遠古的「鎧甲勇士」
    海灘上或者海鮮市場裡能看到一種神奇的生物,第一眼看上去像是螃蟹,第二眼看上去又像是烏龜,全身披著盔甲,拖著一把長劍,像是海灘上的守衛者,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鱟。鱟是一種很聰明的海洋生物,它們的身體形狀像小馬的腳印,又有著螃蟹的盔甲,所以它們叫馬蹄蟹。
  • 「鱟產業化,誰幫阿拉想想辦法?」
    「海底鴛鴦」鱟(hou)的人工育苗繁殖在普陀區取得重大突破。作為經濟和藥用價值都相當高的生物,鱟卻面臨著因養殖周期過長,經濟價值難以實現的困境。鱟的血液中含有銅離子等物質,從這種藍色的血液中提取的「鱟試劑」,可以準確、快速地檢測人體內部組織是否因細菌感染而致病;在製藥和食品工業中,可用它對毒素汙染進行監測。被譽為「海底鴛鴦」的中國鱟,由於具有很高的經濟和藥用價值,近年來遭受大規模濫捕濫殺,數量急劇銳減,目前面臨資源枯竭的危險,已被列為國家二類海洋保護動物。
  • 地球上最古老的動物之——鱟
    鱟 (拼音:hòu)為鱟科動物的通稱,又名「馬蹄蟹
  • 吃鱟嘗鮮?可能要命!中華鱟和圓尾鱟都是保護動物
    12月1日,幾位在中山路遊玩的遊客向本報記者反映,海鱟屬於瀕危物種,是國家保護動物,為何成了商家售賣的盤中餐?當天,記者趕到中山路這家漁市海鮮城發現,生鮮池中的確放著一隻海鱟,餐館人員告訴記者,這是供遊客選擇的食材。2日記者又來到現場,那隻海鱟已不知去向。餐館人員表示,食用海鱟需要「定製」,碰巧有貨才能夠嘗鮮。
  • 鱟是唯一的藍血生物嗎?
    說起藍血動物,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生物是鱟。鱟作為近年來生物科普及動物保護被人們熟知。鱟(音hòu),屬節肢動物門。俗稱三刺鱟、兩公婆、海怪,因其長相既像蝦又像蟹,因此人們又稱之為「馬蹄蟹」,是一類與三葉蟲 (現在只有化石)一樣古老的動物,現僅存3屬4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