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鱟】頻臨絕種的現代活化石美味——鱟

2021-01-13 創新徽菜工作室

鱟,音[hòu],(Horseshoe crab),屬於肢口綱(Merostomata)劍尾目(Xiphosura)的海生節肢動物,鱟形似蟹,身體呈青褐色或暗褐色,包被硬質甲殼,有四隻眼睛,其中兩隻是複眼,頭胸甲前端有0.5毫米的兩隻小眼睛,對紫外光最敏感,只用來感知亮度,頭胸甲兩側有一對大複眼。雖然鱟可以背朝下拍動鰓片以推進身體遊泳,但通常將身體彎成弓形,鑽入泥中,然後用尾劍和最後一對步足推動身體前進。

鱟的祖先出現在地質歷史時期古生代的泥盆紀,當時恐龍尚未崛起,原始魚類剛剛問世,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它同時代的動物或者進化、或者滅絕,而惟獨只有鱟從4 億多年前問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鱟有「活化石」之稱。最早的鱟化石見於奧陶紀(5.05億~4.38億年前),形態與現代鱟相似的鱟化石出現於侏羅紀(2.08億~1.44億年前)。與三葉蟲 (現在只有化石)一樣古老。共4種,見於亞洲和北美東海岸。這種藍色血液四隻眼睛的動物。從拇指大小到成年要15年,體長可達60公分,棲息於20-60米水深的砂質底淺海區,喜潛砂穴居。又稱馬蹄蟹,但不是蟹,而與蠍、蜘蛛以及已絕滅的三葉蟲有親緣關係。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物種分布
現存3屬:兩屬分布於亞洲沿岸,一屬分布於北美沿岸。最熟知的種是唯一的美洲種美國鱟(Limulus polyphemus),體長可達60公分(2呎)以上。另外3種:三刺鱟(Tachypleus tridentatus, 中國鱟)、巨鱟(T. gigas)和Carcinoscorpinus rotundicauda,分布於亞洲,從日本到印度,此3個種在形態和習性上均似鱟屬(Limulus)。

分布於亞洲沿海和北美沿海。

美洲鱟分布於北美東海域,即加拿大的新斯科舍省以南,墨西哥灣沿尤卡坦半島到美國的緬因州沿岸。也即北緯19度至45度的狹窄海域。

中國鱟在國內主要分布於廣東、廣西、福建沿海海域,其主要來源有湛江、北海、長樂、平潭等地。國外分布於日本、菲律賓等地。

南方鱟,分布於印度、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

圓尾鱟,分布於印度、孟加拉。泰國、印度尼西亞。中國廣西欽州、北海、海南儋州、臨高、澄邁、海口地區沿海也有分布。


瀕危原因

一、作為醫藥被利用:用鱟血細胞製成試劑,可以快速而靈敏檢測內毒素,中國鱟是鱟試劑的主要來源之一,因此被大量獵殺。
二、作為食物被利用:中國鱟在其分布地成千上萬地被捕撈,銷往全國各地,並被當成盤中餐,資源嚴重減少。

食鱟有風險 入口需謹慎
在世界部分國家包括國內某些地區有食用鱟的習慣,方法也各不同,有烤的,煲湯的。

但據世界各國醫學界的研究表明:食用鱟對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存在著極大危害。
1.鱟肉內含有一種大分子非特異蛋白致敏性物質,吃鱟可引發皮膚過敏性斑疹、紅腫和搔癢,嚴重時導致過敏性休克或致死性毒性反應,中毒的死亡率較高。
2.鱟的肉質含有大量內環醯胺嘌呤類化學物質,是導致痛風疾病發生發展的重要原因。
3.鱟血漿的主要成分是血藍蛋白,每1ml血藍蛋白含重金屬有機銅(Cu2+)在0.28~0.31mg(鱟脫離水面時間長短差異)。這種重金屬(Cu2+)進入人體後隨血液循環主要蓄積在肝和腎臟,對肝、腎功能不全者,可加速肝細胞壞死或肝硬化的發生發展和引發腎功能衰竭氨中毒等併發症,此外,還可引發人體造血機能障礙和影響幼兒神經系統的正常發育等。

即使如此,很多人還是趨之若鶩,抓住一切機會品嘗這一道來自遠古的美味。
廣東陽江海陵島四面環海,漁業資源豐富,素有「廣東魚倉」之稱。島上海鮮店遍地開花,猶如一個個水族館,裡面魚、蝦、蟹、貝、藻類一應俱全。在各家海鮮店門口,多半會看到這樣的招牌——「魚蝦蟹鱟樣樣有」。
海鱟節瓜肉片湯、鱟殼蒸粉絲是陽江比較經典的「兩吃」做法。將鱟的肉取出洗淨,留下殼用來蒸粉絲。取出的鱟肉與節瓜、肉片一同煲湯,利用節瓜清熱、解毒的特性,與鱟的溼熱相中和,達到健康美味的最佳效果。同時,節瓜的清爽也能將鱟的澀味去除,令肉質的鮮感更為明顯。鱟肉的質感與蟹肉有些類似,但嚼勁更強,在齒間留下的滿滿都是鮮味。

  扇貝蒸粉絲大家平時吃得多了,而鱟殼蒸粉絲最大的不同就在於鮮味更明顯。鱟殼可入藥,它的味道沒有肉那麼明顯,通過與蒜蓉、粉絲一起蒸,殼中特有的大海的味道一同鎖在粉絲中,一口下去忍不住還想吃第二口。
但是,吃鱟時一定要注意,它的腸子中帶有不少毒素,對廚師的要求很高,如果不多加注意,很可能會有毒素殘留,對人體造成傷害,嚴重的導致過敏性休克或致死性毒性反應。因此在選擇食肆時儘量挑較大型、有信用保障的餐廳。而且即使鱟腸完全清除乾淨,鱟肉也容易引發過敏,因此體質較弱的食客建議謹慎食用。

古時候,潮汕民間以鱟肉鱟汁為原料製成鱟粿。潮汕地區流傳著一則媳婦孝順婆婆的故事:
婆婆年邁無牙,不便咀嚼食物,吃什麼都不舒服。媳婦雖然盡心體貼,但婆婆還是日見消瘦。媳婦十分心疼婆婆,心如刀割,後媳婦心生一計,找來只鱟,殺了取其鱟殼、鱟肉,然後在鱟殼裡面下澱粉、米粥、鱟肉這些攪拌後,再加入肉泥、蛋、蝦蒸熟後給婆婆吃,婆婆吃後覺得軟柔細滑非常好吃,就問媳婦這是什麼東西,媳婦隨口而出「鱟粿」,從此鱟粿就流傳下來。

鱟肉無腥味,有助消化、祛風。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味可口的鱟粿也漸漸地成為潮汕地區人們平時佐餐之需。鱟粿在吃時需要在上面淋上醬料。
它的做法是取鱟肉與米漿混合,加入豬肉末香菇鷓鴣蛋等食材一同炊制,最後再經油浸高溫烹製而成,極具潮陽鄉土味。有些回鄉探親的華僑、港澳同胞和在外工作的人一到棉城,總想嘗嘗鱟粿的滋味。

製作方法
以前,製作鱟粿,要浸米磨漿,然後按比例混和薯粉,和鱟汁盛在模具中,嵌入鮮蝦或肉碎,炊熟後,將粿取出,放在油鍋裡用文火煎至粿心熟透,但粿面不黃不焦,撈出後加上適量的辣椒醬或豉油,就可進食了。
鱟粿經過師傅不斷改進和加工,原來,主料使用番薯粉和大米粥製作,色澤上顯得較黑;現今,改為使用白米粥、面、生粉以及粟粉末製作,質地比較有稠度,柔滑軟澗,色澤比較潔白雅觀。在醬料方面也大有改進,原來只使用辣椒醬油,現今採用多種醬汁調和,更突出了地方風味。
鱟喜歡「雌雄同居,成雙行動」結伴暢遊,相依相隨,永不分離,享有「海洋鴛鴦」之稱。因此,鱟粿的意義不僅僅是美食佳餚,更是男女永恆愛情的象徵。

但鱟這種海產本身產量不高,加上出肉率不多,本來就不屬於常規食材,早在數十年前的潮汕人所吃的鱟粿早已不加鱟醬,這頗有掛羊頭賣狗肉的感覺。但是這並不代表它的味道已經變化,特別是鮮蝦和肉加入,仍然保留了鱟粿這種鮮香的本味。

請關注鄒磊大師個人微信,更多養生食材及精美菜餚為你呈現!

鄒磊大師聯繫電話:15345544111 18605530230

來源:紅餐網




相關焦點

  • 動物科普:藍血活化石--鱟
    它就是大名鼎鼎的—鱟!  鱟,是曾經和恐龍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的動物,但是龐大的恐龍最終沒有逃過白堊紀末期的大災難,全部的滅絕了,而這個怪模怪樣的動物,歷經了地球的滄桑卻生存了下來。根據化石資料研究,它們在地球上生存了這麼長的時間,但是身體的結構卻沒有多大的變化,所以被人們稱為「活化石」。
  • 福建邊防放生「生物活化石」中華鱟
    福建邊防放生「生物活化石」中華鱟     4月13日,福建霞浦縣鹽田鄉滸嶼澳村漁民江某在海上生產作業時
  • 南通連興港船民捕獲"神獸" 系"活化石"中華鱟
    啟東連興港船民捕獲「神獸」竟是有「活化石」之稱的中華鱟晚報訊9月14日一早,啟東市連興港邊防派出所的民警就接到轄區漁民打來的電話,對方稱在海裡捕獲一隻看起來樣子十分奇特的「神獸」。在民警準備進一步了解情況時,一名圍觀市民經過手機搜索後,提供了線索:這個「奇特烏龜」可能是中華鱟。民警在諮詢專家後確認,這的確是一隻中華鱟,近幾年在南通海域偶有捕獲,但為數不多。隨後,民警將其帶回派出所,並將其妥善放生。當地漁民推測,之所以捕獲這隻中華鱟,可能與最近的颱風有關。據了解,中國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種之一,被稱為「活化石」。
  • 中國鱟:長壽「藍血怪物」,海洋活化石,可能你連它名字都不認識
    認識中國鱟中國鱟又名中華鱟、三棘鱟、三刺鱟、東方鱟、小海鱟、兩公婆,身體為青褐色或黑褐色,成年的中國鱟體長約60釐米,體重在3-5千克,一般雄鱟的體形比雌鱟要小,鱟有四隻眼睛,其中有兩隻是複眼,頭胸甲前端有兩隻小眼睛,只用來感知亮度,當然也有專家說它們有十隻眼,除了複眼外,其餘眼睛都用來感光。
  • 吃鱟嘗鮮?可能要命!中華鱟和圓尾鱟都是保護動物
    12月1日,幾位在中山路遊玩的遊客向本報記者反映,海鱟屬於瀕危物種,是國家保護動物,為何成了商家售賣的盤中餐?當天,記者趕到中山路這家漁市海鮮城發現,生鮮池中的確放著一隻海鱟,餐館人員告訴記者,這是供遊客選擇的食材。2日記者又來到現場,那隻海鱟已不知去向。餐館人員表示,食用海鱟需要「定製」,碰巧有貨才能夠嘗鮮。
  • 4億年生物活化石「鱟」驚現身!比恐龍還古老
    據媒體報導,地球最古老的生物之一鱟(音[hòu])被發現在馬祖南竿鄉的清水溼地,動保人士相當開心。鱟(音[hòu])是一種古老的生物,早在4億年前的泥盆紀就生活在地球上(當時還沒恐龍),至今仍保持其形態,堪稱海洋裡的遠古遺民,有「生物活化石」之稱。報導稱,這是鱟消失五年後重新出現,今年1月也曾有人目擊到。
  • 北海查獲千隻來路不明的「中華鱟」,竟系生物活化石!
    船主表示,他當時在船艙裡修船,不知道這些中華鱟怎麼會出現在甲板上。隨後,一名男子承認將這批中華鱟送到了漁船上。北海人對鱟都有所了解,鱟是一種古老的生物,早在3億多年前的泥盆紀就生活在地球上,至今仍保持其形態,堪稱海洋裡的遠古遺民,有「生物活化石」之稱。
  • 鱟是「海底鴛鴦」
    海聞 日前,廣西北海邊防支隊西場邊防派出所查獲千隻來路不明「中華鱟」,發現地點是北海市西場官井碼頭。鱟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其後,民警將這些鱟放歸大海。 鱟的外形很像螃蟹,身體呈青褐色或暗褐色。現存3個屬,其中的中華鱟(三刺鱟)在我國主要分布於廣東湛江,廣西北海,福建長樂、平潭等沿海海域。
  • 海底鴛鴦——鱟(馬蹄蟹)
    鱟的這副尊容,經生物學家一番仔細推敲,終於把它歸入肢口綱。最原始的海洋魔鬼——鱟(馬蹄蟹)一、簡介:鱟(hòu)亦稱馬蹄蟹。又名三刺鱟、兩公婆、海怪、鱟魚、中國鱟、王蟹、六月鱟,爬上灶、夫妻魚、鴛鴦魚,東方鱟等。
  • 鱟的血液呈藍色,科學家在「鱟」的身上發現免疫價值而採血
    看到鱟,也許每個人要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它的血是藍色的?」,我們常見血液大都是紅色,這是因為我們的血液攜帶氧,是由血液中的鐵基血紅蛋白將氧運輸至全身,鐵和氧結合後呈紅色,所以血液就呈紅色了。而在鱟的身上,鐵換成了銅,在鱟的血液裡運輸氧氣的是血藍蛋白,血藍蛋白的主要形成化學元素是銅離子,在遇到氧氣時即變藍,所以鱟的血液呈現出藍色!
  • 詭異藍色血液,保護了鱟種群四億年,卻引人類覬覦,讓鱟陷入絕境
    在地球生物進化史中,有些史前生物滅絕了,有些生物進化了改變了樣子,也有新的物種誕生,也有些古老的生物經過了幾億年的演化,卻從沒有改變,被稱為「地球的活化石」,見證著地球的變化,其中就有一種藍色血液的生物——鱟,鱟的化石顯示,它們出現在距今4.45億年,地球上最古老的動物之一
  • 泰國街頭特色美食,烤比恐龍還古老的活化石鱟(馬蹄蟹、屍蟞)
    這次在泰國街頭看到了國內少見的鱟(在國內是保護動物,禁止捕捉和販賣實用),價格也不貴,於是點了一隻大的。母鱟體內很多籽,吃起來略帶腥味,類似蟹黃的味道。店家提供了木瓜絲、生蔬菜沙拉和花生米和小魚小蝦幹和調料等一起吃,知行攝旅行感覺木瓜絲和烤鱟同吃的時候能去腥味。
  • 廈門篔簹湖水質改善 中華鱟在此繁衍
    (楊先生供圖)­  中華鱟堪稱「活化石」­  鱟是一種古老的生物,早在4億多年前的奧陶紀就生活在地球上,比恐龍更早。鱟至今仍保持遠古時代的形態,因此有「活化石」之稱。­  鱟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全身都是寶,它的肉、殼、尾皆可入藥。鱟的血液含有銅離子,所以顯示藍色。
  • 地球上最古老的動物之——鱟
    鱟 (拼音:hòu)為鱟科動物的通稱,又名「馬蹄蟹」、「夫妻魚」,屬肢口綱劍尾目的海生節肢動物,被譽為活化石鱟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它同時代的動物大都進化或者滅絕,而鱟從4億多年前問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樣貌,所以鱟有「活化石」之稱。
  • 鱟,這個星球上的神奇物種!
    便有了有「活化石」之稱。最古老鱟化石Lunataspis aurora而形態與現代鱟相似的鱟化石,出現於侏羅紀,(2.08億~1.44億年前)與三葉蟲一樣古老。巨鱟(南方鱟)分布於泰國、馬來半島和馬來群島沿岸至印度孟加拉灣。圓尾鱟分布於東南亞沿海至印度孟加拉灣。
  • 福州一家五口吃鱟集體上吐下瀉 鱟血漿含重金屬
    資料圖本報訊(記者陳穎旭黃淑平呂誠)福州總院昨日收治了一家五名患者,他們均因食用鱟,據患者王女士介紹,前天,她從菜市場購買了幾隻鱟回家烹煮,一家人吃完不久,就出現了頭暈、嘔吐、腹瀉、四肢麻木等症狀。其公公最為嚴重,由於反應強烈,一度出現了昏迷、不能自主呼吸的症狀。據福州總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彭明介紹,鱟有四大種類,包括美洲鱟、東方鱟、南方鱟、圓尾鱟,國內比較常見的有東方鱟、圓尾鱟。東方鱟沒有毒性,但圓尾鱟不管幼蟲還是成蟲都有毒性,且卵、內臟部位毒性最強。
  • 圓尾鱟含劇毒 把它當中國鱟吃寧波6人差點丟性命
    ,至今仍保持著原始生物的樣子,因而也被稱為「海中活化石」。因為周身是堅硬的青殼,鱟在寧波又被稱為「鐵將軍」。胡先生以前當過廚師,他說,鱟一般有兩種燒法,一種紅燒,另一種蔥油,其實肉是不多的,主要是吃殼裡面的籽和膏,口感香糯。「記得小時候,放暑假時去海邊玩,就能撿到爬到沙灘上產卵的鱟,還有沒長大的鱟,只有硬幣大小,我們抓來放在教室裡玩。」胡先生說,吃了近30年的鱟,從來沒想到會中毒。
  • 鸕鷀歸巢,守鱟一生 金門自然故事
    圖:維基百科鱟(Tachypleus tridentatus, 音同「後」),是已知地球上最古老的動物之一,距今已近5億年。且5億年來,鱟的樣貌一直是原始狀態,是真正的「活化石」。鱟喜歡靠近海邊居住,通常捕食潮間帶的蠕蟲、軟體動物等作為食物,所以在生態系統上,鱟的生存一直被作為海岸潮間帶的生態健康指標。
  • 鱟是國家保護動物,大家別再吃啦!
    鱟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梁愛洲介紹,中國鱟已經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Ⅱ,按照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來管理,也是廣東、廣西的省級保護動物。鱟有「生物活化石」之稱,早在3億多年前的泥盤紀就出現,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生物,那個時候原始魚類才剛剛出現,恐龍還不知道在哪裡。
  • 廈門篔簹湖水質改善 最近發現中華鱟的頻率較高
    中華鱟堪稱「活化石」廈門日報訊(記者 何炳進)鱟是一種古老的生物,早在4億多年前的奧陶紀就生活在地球上,比恐龍更早。鱟至今仍保持遠古時代的形態,因此有「活化石」之稱。鱟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全身都是寶,它的肉、殼、尾皆可入藥。鱟的血液含有銅離子,所以顯示藍色。從這種藍色血液中提取的「鱟試劑」,可準確、快速地檢測人體內部組織是否受細菌感染。有一種圓尾鱟和中華鱟外形相似,圓尾鱟全身各組織均有毒素分布,且其毒素與河豚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