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金門之前,我對鸕鷀(Phalacrocoracidae)的認知幾乎停留在小學課本上關於灕江漁夫利用鸕鷀來捕魚的傳奇故事。當時心想:這種鳥真是聽話,明明吃到魚了,居然還會吐出來留給主人?!
後來我才了解,原來漁夫會先用稻草或莎草等工具輕輕的捆住鸕鷀的脖子,使其只能吞下小魚,不能吞下大魚。食到嘴邊而不得,可見,鸕鷀的心裡陰影面積是有多大!
鸕鷀,鵜形目鳥類,俗稱魚鷹。帶有彎鉤的長嘴是它捕魚的利器。圖:中國國家地理網
只可惜,這種歷時千年的獨特捕魚方式在中國已幾乎消失,僅剩下少數景區作為吸引遊客的方式仍然零星存在。
幾乎消失的漁夫和他的鸕鷀。圖:Andy Beales
但在金門,每年從10月開始,到第二年4月,大批鸕鷀陸續從北方飛來過冬,從10月的幾百隻,到1月初的1萬多隻。鼎盛時期,連綿不絕的鸕鷀群每天夜伏晨出,白天在廈門附近海域覓食,傍晚返回金門的慈湖、太湖一帶休息。
夕陽西下,歸巢之前的鸕鷀正在金門內陸湖邊休息。
根據鳥類學家的研究,金門的野生鸕鷀一天中只用不到20%的白天時間用來潛水覓食,平均時間大約在50分鐘,覓食效率很高。另外,它們有80%的時間都停留在樹上休息,只有不到10%的時間用來飛行。
不妨先想像一下,成千上萬隻鸕鷀飛過頭頂的場景。只是要小心中招哦!
而正是這不到10%的時間,足以震撼每一個身臨其境的人。
鱟,俗稱馬蹄蟹。但它跟螃蟹沒有任何關係,反而和蜘蛛有親緣關係。圖:維基百科
鱟(Tachypleus tridentatus, 音同「後」),是已知地球上最古老的動物之一,距今已近5億年。且5億年來,鱟的樣貌一直是原始狀態,是真正的「活化石」。
鱟喜歡靠近海邊居住,通常捕食潮間帶的蠕蟲、軟體動物等作為食物,所以在生態系統上,鱟的生存一直被作為海岸潮間帶的生態健康指標。
每年春夏,每當鱟開始進入繁殖季,雌雄兩隻便會一直形影不離,直到死亡。體型稍大的雌鱟會馱著稍小的雄鱟瞞珊而行,因此人類給予了它們「夫妻魚」的稱號。
鱟一旦結成夫妻,雄鱟常會伏在雌鱟身上,並會終生形影不離。圖:金門水產試驗所
但正因如此,生活在海邊的人們通常會趁機大肆捕獵,將它們作為食物。目前,世界僅存3屬4種,且全部被IUCN列入瀕危物種紅皮書。在中國大陸,只有廣東、廣西、海南等極少數地方還有野生鱟的棲息地。在臺灣,也僅剩金門、澎湖兩地尚有它們的繁衍棲息之所。
19世紀50年代,科學家在鱟的藍色血液中提取了可作為凝血劑的鱟試劑,作為檢驗醫療用品中是否含有雜質的方法。或許,你曾被鱟救過呢! 圖:Andrew Tingle
在金門,當地政府和公眾正在通過大量努力,為鱟的保育做出努力。漫步在金門海邊,或許不經意間,就能看到「守鱟一生」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