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本報訊(記者陳穎旭黃淑平呂誠)福州總院昨日收治了一家五名患者,他們均因食用鱟,導致嘔吐、腸胃不適等症狀,其中一名年紀較大的患者還出現中毒昏迷、不能自主呼吸的嚴重症狀,經醫生積極救治才脫險,目前仍在觀察中。
據患者王女士介紹,前天,她從菜市場購買了幾隻鱟回家烹煮,一家人吃完不久,就出現了頭暈、嘔吐、腹瀉、四肢麻木等症狀。其公公最為嚴重,由於反應強烈,一度出現了昏迷、不能自主呼吸的症狀。
據福州總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彭明介紹,鱟有四大種類,包括美洲鱟、東方鱟、南方鱟、圓尾鱟,國內比較常見的有東方鱟、圓尾鱟。東方鱟沒有毒性,但圓尾鱟不管幼蟲還是成蟲都有毒性,且卵、內臟部位毒性最強。與河豚一樣,圓尾鱟也屬於國家級保護動物,是不允許食用的,但一些市民常會從一些商販手中購買,自己處理後食用,這就容易引起食物中毒。因為非專業人士,一般不懂得處理這些有毒的動物,也處理不乾淨。這類食物中毒,屬於神經性中毒,嚴重的會引起呼吸系統、肝腎功能的衰竭。
新聞背景
食鱟有三害
據世界各國醫學界的研究表明,食用鱟對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存在著極大危害。
鱟肉內含有一種大分子非特異蛋白致敏性物質,吃鱟可引發皮膚過敏性斑疹、紅腫和瘙癢,嚴重時會導致過敏性休克或致死性毒性反應,中毒的死亡率較高。
鱟的肉質含有大量內環醯胺嘌呤類化學物質。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嘌呤類物質在體內代謝不完全或積累,是導致痛風疾病發生發展的重要原因。
鱟血漿的主要成分是血藍蛋白,含重金屬有機銅。重金屬進入人體後,主要積在肝和腎臟,對肝、腎功能不全者,可加速肝細胞壞死或肝硬化的發生發展,或引發腎功能衰竭氨中毒等併發症。此外,還會引發人體造血機能障礙和影響幼兒神經系統的正常發育等。
專家提醒
吃海鮮有講究並非人人都能吃
「因為吃海鮮引起不適的人,最近每天都有。」彭明說,近段時間該院每天至少收治兩例因食用海鮮引起不適的患者。吃海鮮引起的症狀主要是過敏、腸道不適或食物中毒,嚴重的還會出現昏迷休克等症狀。
夏季很多市民喜歡吃海鮮大餐,但並非人人都能吃。為此,醫生提醒廣大市民,夏季吃海鮮首先要看體質「量力而吃」;其次還要看海鮮本身是否新鮮、是否有毒;最後還要了解吃海鮮的禁忌,防止食物相衝。可以說,吃海鮮講究挺多的。
不要同時吃寒性食物
彭明說,過敏體質者、痛風病人,最好遠離海鮮美味。在海鮮過敏的患者中,常見的是胃腸道過敏(如腹瀉、嘔吐)和皮膚過敏(如過敏性蕁麻疹)。由海鮮引起的過敏多為急性,症狀輕重往往與近期身體狀況和海鮮食用量、食用品種有關。輕者僅表現為嘔吐、腹瀉、皮膚瘙癢和紅色斑疹,重者會引起脫水、血管性水腫、呼吸困難、氣喘,進而危及生命。
「有些市民屬腸胃比較虛寒者,夏季最好少吃海鮮。」彭明說,這些市民在品嘗海鮮時一餐要少量、單品種食用海鮮,同時要注意,吃海鮮時不要同時食用寒性食物,以免加重對腸胃的刺激。另外,若最近腹瀉或腸胃不適,最好忌口別吃海鮮。
而對於兒童來說,由於機體免疫力尚不健全,偶爾過敏者不要就此忌食海鮮,否則對孩子來說是一種營養損失。最好等這次反應結束後1至2周,再吃少量海鮮,並密切觀察,如果再次過敏,下次就不能再吃了。對於老年人,由於腸胃功能較差,吃海鮮要少量。
不常見海鮮最好別吃
除了自身體質原因,對海鮮的選擇也很關鍵。彭明說,吃了不新鮮、沒有烹煮熟透的海鮮,也會造成胃腸道不適。因此,購買螃蟹、扇貝等海鮮時一定要選擇鮮活的,然後再處理烹飪,最好經過充分蒸煮再入口。
如果購買時海產品已經死掉,那麼它們本身攜帶的細菌繁殖加快,產生毒素也加快,而且分解腐敗產生的有毒胺類物質會增多,食用後可能造成胃腸道不適甚至食物中毒。
「有些是因為海鮮不新鮮,有些則是海鮮本身就含毒。」彭明提醒,對於一些不常見的海鮮、野味,市民最好不要食用,以免引起中毒事件。
千萬不能啤酒配海鮮
彭明說,多種海產品,如蝦、蟹、蛤、牡蠣等,體內均含有化學元素砷。一般情況下含量很小,但日益嚴重的環境汙染可能使這些動物體內砷的含量達到較高水平。蝦體內所含砷的化合價是五價,一般情況下,五價砷對人體是沒有害處的。理論上講,高劑量的維生素C(一次性攝入維生素C超過500毫克)和五價砷經過複雜的化學反應,會轉變為有毒的三價砷(即我們常說的「砒霜」),當三價砷達到一定劑量時可導致人體中毒。
此外,在吃海鮮時最好別飲用啤酒。蝦、蟹等海產品在人體代謝後會形成尿酸,而尿酸過多會引起痛風、腎結石等病症。如果大量食用海鮮的同時飲用啤酒,就會加速體內尿酸的形成。所以,在大量食用海鮮的時候,千萬別喝啤酒,否則會對身體產生不利影響。
據半島都市報等
(東南快報(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