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南海水文變化與太平洋沃克環流關聯

2020-12-03 科學網

 

4月26日,《自然—通訊》(

Nature Communications

)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極地環境研究室

孫立廣

課題組的研究論文《過去千年南海水文變化與太平洋沃克環流變化》。以中國科大2008級博士生、教育部博士生學術新人獎獲得者晏宏為第一作者的這篇論文,對南海地區過去千年降雨變化進行了研究並對熱帶太平洋地區世紀尺度的氣候變化機制提出了新的認識。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的連續支持下,孫立廣課題組過去八年中在南海西沙群島進行了兩次科學考察,採集了多個時間跨度超過千年的沉積柱,據此進行了古降雨記錄重建。結果表明,位於赤道輻合帶北界附近的南海西沙地區在小冰期期間出現了降雨量增多的情況,這是傳統熱帶氣候變化機制理論所不能解釋的。

 

通過進一步綜合分析熱帶太平洋地區目前已有的一些古氣候記錄,課題組重建了過去千年熱帶太平洋地區降雨的空間結構變化,並得出結論:在相對較冷的小冰期(公元1400—1850),熱帶西太平洋地區降雨增多,而熱帶中東太平洋降雨減少,表明該時段太平洋沃克環流較強;在相對較為溫暖的中世紀暖期(公元800-1300),熱帶西太平洋地區降雨偏少,而熱帶中東太平洋降雨偏多,表明該時段太平洋沃克環流較弱。

 

該研究不僅提出了熱帶太平洋地區世紀尺度降雨變化的新機制,還發現熱帶太平洋地區世紀尺度的降雨變化與背景溫度以及太陽輻射變化之間存在聯繫,這將有助於揭示熱帶地區氣候變化的驅動機制、提出新的模型,並有助於預測未來氣候變化的趨勢。《自然—通訊》審稿人認為:「這一證據的發現和新機制的提出是對熱帶氣候變化研究領域的重要貢獻,將激發科學家對這一研究領域的好奇與興趣。」(來源:科學網 曾皓)

 

相關焦點

  • 我國研究揭示南海千年氣候變化與太平洋沃克環流的關聯
    新華網合肥4月28日電(記者 熊潤頻)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英國自然出版集團發行的子刊《自然·通訊》雜誌26日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極地環境研究室孫立廣課題組的研究論文《過去千年南海水文變化與太平洋沃克環流變化》。
  • 新生代太平洋沃克環流的演變和機理
    太平洋沃克環流,是因赤道太平洋地區東西向海表溫度差異(赤道西太平洋表面偏暖,而赤道東太平洋表面偏冷),而產生的閉合緯向環流圈。過去6500萬年中,隨著海陸分布和CO2濃度的變化,沃克環流是如何變化的?現代沃克環流格局是怎樣形成的?這些仍是沒有解決的科學問題。
  • 大氣所發現近30年太平洋沃克環流在增強和西移---中國科學院
    全球增暖背景下的沃克環流變化,是當前國際氣候學界關注的熱點話題。圍繞著沃克環流對全球增暖的響應、沃克環流的年代際變化及其機理等問題,國際學術界正在進行著激烈的爭論。迄今為止,國際科學界關注的重點是沃克環流強度的變化,很少有研究從三維空間結構的角度,討論沃克環流的整體變化特徵。
  • 沃克環流與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附專題設計)
    沃克爵士沃克環流的發現:英國數學家和氣象學家吉爾伯特.沃克爵士(Sir Gilbert Thomas Walker, 1868-1958) 在對印度季風年際變化的研究中發現東這樣就在赤道地區形成了一個閉合的環流圈就是沃克環流,即西太平洋為氣流上升區,到高空以後向東運行,行至東太平洋下沉到海面,然後向西太平洋流動。沃克環流與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大約每隔3至7年沃克環流便會減弱一次,也就出現厄爾尼諾,活動期通常延續一年以上,其間還間隔的出現沃克環流增強的現象,也就是拉尼娜。
  • 揭示北大西洋溫鹽與環流非同步變化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侯瑤)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春在團隊成員付垚,聯合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和德國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科學家,研究揭示北大西洋溫鹽與海洋環流間並非同步變化。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科學進展》。海洋作為氣候系統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其大尺度海洋環流在全球熱量、淡水平衡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 厄爾尼諾、拉尼娜、沃克環流、洪澇與乾旱災害
    ①大氣環流(信風、西風等)強度和方向的改變,會引起海洋裡洋流的變化,從而破壞原本穩定的海洋生態系統;②洋流的改變,同時也會引起大氣的變化(增溫增溼、降溫減溼),進而影響降水。03總結沃克環流本節例題的難度適中,解題思路為:①根據信風、洋流的變化, 分析厄爾尼諾現象的形成過程(東南信風減弱,南赤道暖流減弱,東岸海水上湧減少、海水溫度持續較高)『;②分析大氣環流的變化,對洋流和生態系統的影響,以及洋流對大氣降水的反作用。
  • 南海海洋所在低增溫情景下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變化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LTO)杜巖團隊,聯合美國SCRIPPS海洋研究所、河海大學、復旦大學,探究了在未來全球變暖的低增溫情景下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的變化。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在全球熱鹽輸運過程中起重要作用,並對太平洋及周邊區域的降水、風暴路徑、熱帶氣旋強度及生態系統產生影響。近幾十年來,全球平均表面溫度(GMST)加速升高,基於國際耦合模式比較計劃(CMIP)的結果,前人已對中高排放情景下的環流變化開展研究。
  • 南海海洋所等在海洋環流研究中獲進展
    海洋作為氣候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其大尺度海洋環流在全球熱量、淡水平衡中起關鍵作用。那麼,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海洋環流是否已發生顯著改變?海洋垂直結構變化是否與海洋環流變化同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王春在研究團隊博士付垚,聯合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德國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應用觀測數據對以上問題展開研究。
  • 【地理備考】沃克環流、厄爾尼諾及拉尼娜現象對我國的影響
    —01—沃克環流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氣候變化的主要動力源。這樣,便構成了一個大洋尺度的熱力環流圈,氣象學上稱作「沃克環流」。 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區海氣狀況材料二  通常每2~7年,東太平洋水溫會異常上升,導致「沃克環流」發生變化,不僅使南美洲、大洋洲等地氣候異常
  •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厄爾尼諾、拉尼娜、沃克環流、洪澇)
    (2)相互作用:①大氣環流的改變,會引起洋流的變化,進而破壞海洋生態系統;②洋流的改變,表層海水溫度也會隨之變化,反作用於大氣圈,引起降水異常。精講精析:(1)分析厄爾尼諾的形成過程。①大氣環流(信風、西風等)強度和方向的改變,會引起海洋裡洋流的變化,從而破壞原本穩定的海洋生態系統;②洋流的改變,同時也會引起大氣的變化(增溫增溼、降溫減溼),進而影響降水。
  • 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在1.5℃低增溫情景變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杜巖團隊,聯合美國SCRIPPS海洋研究所、河海大學和復旦大學,探究了在未來全球變暖的低增溫情景下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的變化。研究成果10月20日由博士研究生鞠汶姍等人發表在Climate Dynamics上。
  • 《洋流與沃克環流》需背誦內容整理
    《洋流與沃克環流》需背誦內容1.  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的典型代表分別有哪些?風海流:(低緯信風帶)南北赤道暖流,(中緯西風帶)北大西洋暖流、北太平洋暖流、西風漂流,(極地東風帶)南極環流。密度流:直布羅陀海峽表層與底層的水平流。
  • 海洋所等發表太平洋環流與氣候研究評述文章
    6月1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敦欣領銜17位國內外海洋學家和氣候學家合作撰寫的《太平洋西邊界流及其氣候效應》評述文章在《自然》雜誌正式發表。這是《自然》雜誌首次發表有關太平洋環流與氣候研究的評述性文章,也是中國在該雜誌發表的首篇海洋領域綜述文章。
  •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研究人員預研究發現北太平洋存在一支次溫躍層海流,位於5°N附近北赤道逆流之下,貫通太平洋海盆向西流動,進入印尼貫穿流源區,是赤道太平洋水團進入印尼海和印度洋的通道,命名為「北赤道次表層流」(NESC)。  20世紀40年代,大洋風生環流動力學理論建立,揭示大洋上層環流由風旋度驅動,並由西邊界流閉合的動力機制。
  • 南海海洋所揭示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年代際變化及其形成機制
    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WNPAC)是連接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厄爾尼諾現象)和東亞氣候的重要橋梁,研究WNPAC的消生演變對東亞季風、中國降水和氣候預測具有意義。對WNPAC的已有研究集中在年際的時間尺度上。在年代際的時間尺度上,西北太平洋是否存在異常反氣旋及相應發展機制等問題目前仍不清楚。
  • 南海海洋所揭示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年代際變化及其形成機制
    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WNPAC)是連接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厄爾尼諾現象)和東亞氣候的重要橋梁,研究WNPAC的消生演變對東亞季風、中國降水和氣候預測具有意義。對WNPAC的已有研究集中在年際的時間尺度上。在年代際的時間尺度上,西北太平洋是否存在異常反氣旋及相應發展機制等問題目前仍不清楚。
  • 海洋所提出印度洋偶極子影響太平洋演變「海洋通道」機制
    日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環流與波動重點實驗室袁東亮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提出熱帶印度洋偶極子(IOD)通過印尼貫穿流影響熱帶太平洋ENSO的「海洋通道」機制(圖1)。研究人員在國際氣候學研究的學術期刊J.
  • 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袁東亮研究團隊在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中取得「0-1」的突破。
  • 沃克環流——每日一練
    「沃克環流」是指較乾燥的空氣在東太平洋較冷的洋面上下沉,然後沿赤道向西運動,和著信風到達西太平洋後,遇較暖洋面而上升,在高空中再向東運行
  • 中美科學家擬聯合開展太平洋南海海洋氣象研究
    ,雙方將聯合開展包括學者交流、建設氣象實驗室、聯合開展野外海洋氣象調查等在內的多個項目計劃,重點針對太平洋、南海等地的颱風、環流等海洋氣象進行研究,該項計劃為期五年。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長施平和美國夏威夷大學國際太平洋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