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自然—通訊》(
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極地環境研究室
孫立廣課題組的研究論文《過去千年南海水文變化與太平洋沃克環流變化》。以中國科大2008級博士生、教育部博士生學術新人獎獲得者晏宏為第一作者的這篇論文,對南海地區過去千年降雨變化進行了研究並對熱帶太平洋地區世紀尺度的氣候變化機制提出了新的認識。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的連續支持下,孫立廣課題組過去八年中在南海西沙群島進行了兩次科學考察,採集了多個時間跨度超過千年的沉積柱,據此進行了古降雨記錄重建。結果表明,位於赤道輻合帶北界附近的南海西沙地區在小冰期期間出現了降雨量增多的情況,這是傳統熱帶氣候變化機制理論所不能解釋的。
通過進一步綜合分析熱帶太平洋地區目前已有的一些古氣候記錄,課題組重建了過去千年熱帶太平洋地區降雨的空間結構變化,並得出結論:在相對較冷的小冰期(公元1400—1850),熱帶西太平洋地區降雨增多,而熱帶中東太平洋降雨減少,表明該時段太平洋沃克環流較強;在相對較為溫暖的中世紀暖期(公元800-1300),熱帶西太平洋地區降雨偏少,而熱帶中東太平洋降雨偏多,表明該時段太平洋沃克環流較弱。
該研究不僅提出了熱帶太平洋地區世紀尺度降雨變化的新機制,還發現熱帶太平洋地區世紀尺度的降雨變化與背景溫度以及太陽輻射變化之間存在聯繫,這將有助於揭示熱帶地區氣候變化的驅動機制、提出新的模型,並有助於預測未來氣候變化的趨勢。《自然—通訊》審稿人認為:「這一證據的發現和新機制的提出是對熱帶氣候變化研究領域的重要貢獻,將激發科學家對這一研究領域的好奇與興趣。」(來源:科學網 曾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