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氣象局與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籤署合作協議 提升氣象...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梁鋒 記者陳明攝影報導 2012年1月3日,新年伊始,海南省氣象局與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海口籤署《關於加強南海海洋氣象業務科研合作的協議》,旨在進一步提升南海海洋氣象業務科研能力
-
氣象服務覆蓋南海邁向全球 海南省局創新手段機制發展海洋氣象業務
2019年5月,在環境條件異常艱苦的情況下,中國氣象局投資建成南海海洋氣象信息發布站,與三沙海洋氣象預警短波電臺實現通稿、同頻、整點/半點播音。同年7月1日,三沙電臺在原有普通話、海南話的基礎上,增加了英語播報,提高了發布頻次,延伸了服務時效,逐漸成為南海過往船舶及周邊地區獲取氣象信息的首選。
-
2011年8月南海北部海洋觀測開放航次通告
設置南海北部開放航次,旨在探索海上觀測平臺共享機制,發揮國內多方科研力量的綜合優勢,加強海洋現場數據的長期積累,促進海洋科學研究多學科交叉與融合,以及科學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推動重大成果產出,為我國科學家研究南海北部海洋環境與資源、解決需要長期觀測的重大科學問題提供現場試驗和觀測場所。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弘揚南海精神 逐夢深藍海洋
該任務由時任南海海洋所副所長陳清潮主持,中國科學院作為牽頭單位,會同原國家計委、國家科委、國家教委、地礦部、國家海洋局、農業部、石油部等40多個單位聯合組成南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隊,對南沙群島及其鄰近海區進行了綜合科學調查研究,重點開展了島礁和地球物理調查、島礁坐標精準測量和新礁盤的標定等工作,樹立了主權碑。
-
氣象探測中心完成西太平洋共享航次科考任務
胡樹貞 供圖 為研究西太平洋低緯度地區海上雲的生成和演變過程,獲取海洋上空雲的宏觀和微觀特性,同時測試多種國產雲觀測設備在海洋性氣候下的探測性能及環境適應性,探測中心利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空天地多源協同測雲關鍵技術研究」,在「科學」號上搭載兩種型號毫米波雲雷達、雙波段全天空成像儀,並通過同船定時釋放北鬥
-
南海海洋所在低增溫情景下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變化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LTO)杜巖團隊,聯合美國SCRIPPS海洋研究所、河海大學、復旦大學,探究了在未來全球變暖的低增溫情景下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的變化。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在全球熱鹽輸運過程中起重要作用,並對太平洋及周邊區域的降水、風暴路徑、熱帶氣旋強度及生態系統產生影響。近幾十年來,全球平均表面溫度(GMST)加速升高,基於國際耦合模式比較計劃(CMIP)的結果,前人已對中高排放情景下的環流變化開展研究。
-
中日韓聯合開展海上觀測,探秘「海洋中的河流」
上世紀80年代,中日科研人員合作開展黑潮觀測,為雙方聯合開展琉球海流研究奠定了基礎。據朱小華介紹,上世紀80~90年代,中日海洋科學家聯合開展了「中日黑潮合作調查研究」和「中日副熱帶環流合作調查研究」兩個海洋科技合作項目,中國科學院院士、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蘇紀蘭負責中方科技研究項目的組織實施。海洋二所研究員袁耀初與日本筑波大學、九州大學、鹿兒島大學、廣島大學的科研人員開展了多次聯合觀測和研究項目,在國際合作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
首個南海遠海海洋氣象浮標布設
首個南海遠海海洋氣象浮標布設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0年06月02日08:53 中國氣象報記者楊綺薇 通訊員呂衛華
-
宇如聰提出三個「一體化」做好南海海洋氣象工作
下車伊始,宇如聰就冒著烈日到觀測場檢查海洋氣象觀測儀器設備的建設使用情況。在聽取了廣東省氣象局、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茂名市氣象局關於海洋氣象觀測研究、海洋氣象服務業務應用方面的匯報後,宇如聰感慨地說,2007年他第一次到博賀,一切剛起步。
-
鞠海龍:中美海洋與島嶼戰略是對撞還是相容?
原標題:中美海洋與島嶼戰略:對撞抑或相容? 美國南海政策的利益與盟友 20世紀70年代初,聯合國暨遠東經濟委員會「亞洲外島海域礦產資源聯合勘探協調委員會」公布了南沙群島東部及南海南部海域油氣資源勘察報告。
-
南海東海海洋氣象監測預警保障應急項目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陳海報導 1月9日,海南省氣象局在海口組織召開南海東海海洋氣象監測預警保障應急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專家論證會,來自中國氣象局工程諮詢中心,廣東、福建、海南、廣西等省(自治區)氣象局的11專家參加了論證會,並對南海東海海洋氣象監測預警保障應急項目
-
南海海洋所與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正式籤署合作備忘錄
11月2日,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資深研究員、亨利-比奇洛傑出海洋學家講座教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研究生聯合項目教授、國際大洋中脊(InterRidge)地球與生命科學研究計劃主席林間博士來訪問南海海洋所
-
「西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過去、現在與未來」鰲山論壇舉辦
同時,西太平洋還是我國的核心戰略海區,是「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中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乎國家海洋權益維護、軍事活動安全、資源開發利用、應對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等重大需求,因此開展西太平洋環流與氣候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而且具有重大的戰略價值,國內外科學家及研究機構應該通過開展更廣泛的合作,繼續推動西太平洋環流與氣候相關研究,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挑戰。
-
南海海洋研究所2002年招生
另外,還設有科技開發中心、信息服務中心、儀器與測試中心、海洋考察艦隊等支撐系統。其中海洋考察艦隊擁有兩艘大型綜合科學考察船,裝備有能夠滿足海洋綜合科學考察的先進儀器設備和資料處理系統。 四十年來,南海海洋研究所在南海及西太平洋熱帶海域開展了海洋地質地球物理、水文、氣象、生物、化學、物理等基礎學科的綜合調查研究,共取得科研成果458項,獲國家、中科院、部和省市級成果獎192項。
-
探脈海洋,解碼波流奧秘—新聞—科學網
科研人員在西太平洋進行潛標布放 海洋所供圖 4月的青島春意融融,與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所)一路之隔的黃海濤聲隆隆,海潮每一次擁抱海岸都掀起無數浪花。 今年84歲的胡敦欣院士依然記得60多年前毛漢禮先生指導他們在海上測量水溫的情形:先把溫度計裝在顛倒採水器裡,每隔5至20米一層放到水下,感溫後,手搖絞車將其取出讀溫,一個測溫站要放十幾層水溫表。「測溫後要兩人讀數,如果前後讀數差大於0.02℃,就必須重讀。當年調查船小,暈船很厲害,有時一支水溫表讀下來就得嘔吐幾次……」胡敦欣回憶。
-
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 崔絢 中央氣象臺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簡稱臺海中心)是我國颱風和海洋氣象預報預警業務的國家隊,主要負責西北太平洋和南海颱風的監測、分析、預報、
-
海洋所等發表太平洋環流與氣候研究評述文章
6月1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敦欣領銜17位國內外海洋學家和氣候學家合作撰寫的《太平洋西邊界流及其氣候效應》評述文章在《自然》雜誌正式發表。這是《自然》雜誌首次發表有關太平洋環流與氣候研究的評述性文章,也是中國在該雜誌發表的首篇海洋領域綜述文章。
-
資訊 | 2020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擬提交終評項目名單/海洋優秀科技圖書擬提交終評項名單
來自中國海洋學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中國太平洋學會的相關專家共105名參與初評。會議期間還委託各專業組開展了2020年度海洋優秀科技圖書初選工作。共有44項海洋科技圖書進入初選,進入終評的科技圖書共32項。現將擬提交終評的項目及圖書項公布如下。
-
第六屆中-斯季風氣候與海洋資源環境聯合研討會即將舉行
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辦,中國-斯裡蘭卡聯合科教中心承辦的第六屆中-斯季風氣候與海洋資源環境聯合研討會將於1月20日至21日在中國廣州和斯裡蘭卡馬塔拉等地同時舉行。本次會議通過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召開,斯裡蘭卡駐廣州總領事將在廣州會場參會。
-
獻給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新聞—科學網
她既是全國解放後建立起來的我國第二個海洋研究所,也是開拓南海區域海洋學事業的第一個海洋研究所,在我國海洋科學研究中具有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地位。 創業辛苦,舉步維艱,但再大的困難也阻擋不了科技報國、勇於開拓的南海海洋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