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海龍:中美海洋與島嶼戰略是對撞還是相容?

2020-11-22 人民網

原標題:中美海洋與島嶼戰略:對撞抑或相容?

  美國南海政策的利益與盟友

  20世紀70年代初,聯合國暨遠東經濟委員會「亞洲外島海域礦產資源聯合勘探協調委員會」公布了南沙群島東部及南海南部海域油氣資源勘察報告。該報告直接引發了以東南亞南海周邊國家為主的擴張海疆、爭奪海洋權益的風潮。此時,美國陷入越戰危機,急需調整中美關係以應對冷戰局勢的轉變。中美建交的醞釀和中美關係的改善使美國南海政策出現了微妙的變化。70年代初,美國對南海地區局勢進行了政策評估。評估的結果認為,「現時的南海爭端並非通常認為的軍事重要性和真實的經濟價值所導致的」,而是「當事國對未知資源價值的盲目判斷和國家榮譽」過度重視的結果。

  1972年3月24日,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黃華在與亞歷山大·梅格斯·黑格(Alexander M.Haig, Jr.)在紐約第91次秘密會議中列舉了美國軍艦及軍用飛機闖入西沙領海的具體時間及位置,對美軍行為提出抗議。美國政府在回應中承認中方所列舉的船隻曾駛進西沙群島的12海裡領海,但並沒有再駛進到9海裡圈以內。美國政府回電迴避了對中方主權聲明的態度,但是卻明確表示,出於中美關係利益的考慮,美國政府已發出指示,今後美軍在西沙群島周圍將保持至少12海裡的距離。與此同時,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NSC)給基辛格的一份關於如何建設中美關係的分析中,南海問題被列在美國應以「海洋法」為重點考慮的政治行動建議中。「建議兩國專家召開相關會議,討論領海邊界的劃分以及回顧可能在1973年聯合國海洋法會議中提出的問題。」

  1974年1月,美國西貢使館馬丁(Graham Anderson Martin)大使向基辛格發出急電。電文證實南越總統阮文紹決定暗地派遣人員登陸南沙群島中的5個島嶼。電文提到「一旦中國掌握越南『入侵』中國大陸神聖領土的『證據』,中國就有可能對此採取直接的行動反應」。21日,馬丁再次發電指出:「美國不能直接陷入越南(西貢政府)、中華民國(臺灣)和菲律賓之間的領土爭端,也不能直接介入這些盟友與中國之間的爭端,特別是當美國希望與中國建立新的關係的時候。」馬丁在電文中還特別指出,他已強烈建議阮文紹不要向尼克森總統提出介入南海爭端的要求,並建議他低調地將事件提交國際法庭或者向東協匯報。他不建議美國堅持讓中國「歸還」西沙群島給越南,但建議美國在與中國發展關係的同時,讓越南覺得美國「做了他們所要求的、對我們來說唯一比較合理的事情」。同月,基辛格的回電要求馬丁明確答覆阮文紹,美國對越南的支援不包括南海爭議性區域,只能繼續其中立且不支持南海爭端任何島嶼主權聲明的政策,但是可以支持越南將爭端提交國際法庭,支持尋求主權爭議實現和平仲裁的努力。美國相信越南政府避免進一步行動和公開的聲明是必要的,以免被中國利用為對南海武裝幹涉的託辭。

  菲律賓是美國的殖民地,也是二戰後美國在東南亞地區最重要的盟友。1974年,中越西沙海戰引起了菲律賓政府的注意。菲律賓駐聯合國代表曾就此事詢問中國代表,中國代表強調中國已準備好捍衛包括西沙和南沙群島在內的領土主權。菲律賓外長羅慕洛將此信息轉給美國駐菲律賓大使威廉·沙利文。1月26日,沙利文致電國務院敦促美國政府對事件作出回應,並提出一系列建議。電文建議美國政府授權美軍一旦菲律賓在南沙群島遇襲便採取「行動」,加強偵察力度以防止被突然襲擊;建議美國制定對北京的行動方針,並明確警告中國,一旦中國對菲律賓軍隊採取軍事行動,美國將啟動《美菲共同防禦條約》。此外,沙利文還要求國務院授權他在《美菲共同防禦條約》框架下向菲方官員進一步諮詢菲律賓在南海問題上的具體意圖以及美方需要採取的行動。

  1月31日,美國國務院一份標識大使親啟的回覆沙利文的電報答覆道:美國「仍然在思考一旦菲律賓在南沙群島遇襲美國採取行動的義務在《美菲共同防禦條約》中的法律定位。由於缺乏中國意圖接近南沙群島的證據以及我方的不確定性,你所建議的行動方針和與菲方的接觸都必須等到我方定位明確以後再討論」。電報發出當天下午的一次國務院內部會議上,基辛格指出:《美菲共同防禦條約》問題的重點在於到底是美方主動提出,還是菲方首先提出。基辛格指出,這是一個重要的「心理差別」。「我們有理由懷疑在被(菲律賓)主動要求之前表現出過度渴望對中國採取主動措施的態度是否符合國家利益……我們政策的重點不是在自己心裡,而是在別人心裡留下模稜兩可的感覺。」

  1976年,菲律賓總統馬科斯利用美國總統換屆的機會向美國施加壓力,以美軍駐菲律賓基地為籌碼敦促美國對《美菲共同防禦條約》作出更加明確的陳述,希望換取美國對菲律賓在南沙群島領土主張的軍事支持。針對美菲談判,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局(NSA)在給總統福特的一份詳細的談判分析中表示,國務院及國防部建議總統授權給予菲律賓一種介乎於積極與消極之間的答覆,即維持對爭議性島嶼防衛不明確的立場,以避免造成與中、越的緊張局勢,保證在菲律賓軍艦遇襲時美方應對的靈活性。在10月6日基辛格與羅慕洛的秘密會議上,美菲雙方達成初步妥協,對菲律賓陸上安全與爭議性島嶼海域進行區別對待,不對當前條約進行修改。菲律賓也表明不會在南海問題上牽涉美國。1977年,美國總統卡特上臺,美國在韓國、臺灣駐軍減少,菲律賓試圖提議重啟談判,這對美國維持西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安全能力有現實意義。美國也願意加強菲律賓領海、領空偵察及攔截能力,但美國的政策分析仍然特別強調了小心避免認同任何南沙群島主權主張的原則。

  20世紀70年代,美國對毛澤東時代之後南海局勢的判斷總體趨向溫和,而海軍戰略則主要圍繞防禦性戰略軌道繼續發展。中國海軍雖然擁有戰鬥能力,但是其油料補給、運輸和進攻手段還不足以威脅美國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中美關係在美蘇戰略對抗的轉折過程中所具有的戰略價值便成為決定美國南海政策的關鍵因素。盟友的南海利益和它們所訴求的具有爭議性的島嶼主權就只能退而求其次。

  美國南海政策中的「中立」與「平衡

  美國南海政策是其亞太政策的一部分。美國亞太政策的核心在於亞太地區的戰略主導權,而主導權最重要的手段是「均勢」——分而治之。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中國以「擱置爭議」為核心的「主權在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應對南海問題,創造了南海地區形勢穩定發展的大環境。然而,「擱置爭議」的同時,中國並沒有停止自身力量的發展。中國的商船力量和海軍能力在這一階段都得到了穩定的發展。

  對於中國的變化,美國智庫和戰略決策部門有著清醒的認識。1979年1月,美國海軍戰爭學院高級研究中心的研究報告認為,中國正以世界大國為目標謀求其發展,中國在亞洲地區軍事力量的發展和軍事戰略的改變將為美國帶來機遇,但是也會對美國的戰略利益構成挑戰。研究報告明確指出:中國軍事戰略正從毛澤東時代的戰術防禦為主轉向戰略進攻;中越南海衝突對美國戰略利益具有潛在的威脅;南海問題有可能導致大規模的衝突,但它更是一個在特殊戰略環境下被美國由外交手段而得以操縱的源泉。

  20世紀90年代,世界兩極格局崩塌,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中美關係的戰略價值一落千丈。中國海軍戰略能力的增長和美國對東亞格局的重新審視確立了美國南海政策的基軸。1994年1月5日,美國的一份研究報告《從亞洲安全角度看中國:認知、評估與美國的選擇》指出:中國通過軍事手段控制南海地區將對美國利益造成威脅,美國的政策應該支持其在亞洲的軍力優勢;在加強美中互動和互信的同時,保證通過經濟手段獲得對中國不確定行動施加壓力的能力;通過東協或亞太經濟合作論壇等模式主動推動區域內多邊外交發展,以將中國納入區域組織的約束。

  同一時間,美國國家安全部門的一份關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地面部隊軍力預測的情報認為,儘管中國可能會在南海問題不能和平解決的情況下採取軍事手段,但中國軍事的發展現狀暫時無法支持其軍事目標。1995年4月,美國陸軍戰爭學院的研究指出,從絕對權力和相對權力的角度分析,亞太地區並不存在很大的「權力真空」,中國的軍事實力還不足以使其成為地區秩序的維護者。「儘管中國不滿於現狀,但短時期內還不會採取超越區域體系認可的方法來解決爭端。」同年,美國總審計局提交給國會委員會的報告則指出,儘管區域性的國防支出增加以及軍事現代化的熱潮並非直接針對中國,而是亞洲國家國內政治、經濟與貿易普遍穩定發展情況下,將國防建設重點轉移到保護貿易航線上的結果,但是仍需重視中國成為區域大國的意圖,並評估中國軍事現代化對太平洋地區的影響。

  面對新時期的變化,基辛格時期以均勢制衡亞太戰略格局的政策在南海問題的運用方面變得更加明確。哥倫比亞大學國際安全項目主任理察·K·貝茨撰文指出:南海政策是美國亞太政策的一個部分。美國亞太政策的最佳選擇是使華盛頓處於地區多極化的態勢下,充當一個外部制衡者角色。美國南海政策與亞太政策的基本原則類似。美國需要表明,美國有權為遭受武力打擊的南海權益聲索國提供軍事支援。但是,美國不能置身於直接的南沙爭端之中。

  1995年4月,海軍上將理察·麥克對中國進行軍事訪問。美國解密文獻顯示,美國支持中國堅持聯合國海洋法及1992年東協南海宣言,也將繼續其不對南海主權持任何傾向性的政策,但美國高度看重該地區的航行自由與區域穩定問題。1995年5月,柯林頓政府發表《南沙群島與南海政策聲明》,首次確認了美國在南海地區的利益及其在這一問題上的相關政策。聲明指出:「美國在南海的國家利益主要是維持南海航行自由」,「美國不偏袒南海陸地領土爭議任何一方」,美國「願意協助處理南海問題」,並「支持爭議各方聯合通過規範各方南海行為的政治或法律文件」,「美國反對任何聲索方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去解決衝突」,並「要求各方在南海地區的行動必須符合國際法,尤其是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

  1996年,美國和平研究所在華盛頓發表題為《南海爭端:預防性外交的前景》的研究報告。該報告分析了中國正式批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之後的南海形勢,再次強調美國政府應該在南海爭端中保持中立立場,不陷入具體爭端,鼓勵爭議各方通過和平方式解決爭議,以「權力平衡者」的姿態在南海地區發揮作用,並擁有維持地區「均勢」的能力。

  1996年12月,中美舉行高層秘密會議。美方陳述了其亞太政策的基本原則和對中國處理南海問題的期望。表示推進中美合作並保證東亞地區安全秩序是美國的目標,也是中國發展的需要。美軍在亞太地區的存在為區域內各國提供安全保證,對地區和平與穩定有益,這同樣符合中國的利益。出於地區軍力平衡的考慮,美國不會在21世紀之前對亞太軍事部署作出重大改變。對於南海問題,美國強調的是航行自由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原則得以實現,願意與中方就領海基線等具體技術問題進行討論,以實現國際一致。

  1997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吳權許訪問夏威夷。談到南海問題時,美方代表太平洋戰區司令部總司令約瑟夫·普呂厄表示:「《美菲共同防禦條約》是一項穩定而有效的約定。爭議島嶼的處置原則也是如此,不會輕易修改。」儘管他認為美國在南海地區有重要利益,但是這些利益要求美國在亞洲保持穩定的政治、軍事與經濟關係,非敵意的、健康的美中關係符合美國的亞洲利益。

  美國南海政策的現實延續:制衡與均勢

  當代美國南海政策發展的過程是一個戰略利益、盟友政策、具體爭端問題解決規則逐漸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美國首先形成的是對具體爭端問題的政策態度和基本原則:不承認任何一方對南海島嶼主權權利的合法性,要求並支持各國以國際法原則和平解決爭端,強烈反對武力解決爭端。對於盟友,美國的原則是支持盟友在國際秩序允許的範圍內處理爭端事務,但美國不輕易介入任何具體的爭端。相對於盟友政策和具體爭端問題政策,美國南海利益從最早的航行自由,中經和平與國際法的原則,到美國主導的地區秩序的形成卻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

  20世紀90年代中期前後,美國開始有意識地關注中國的發展對其主導的亞太秩序的影響。同一時期,日本陷入「10年不景氣」的困局。美日同盟主導的亞洲秩序出現不穩定態勢。在這種情況下,1995年「中菲美濟礁事件」和1996年「臺海危機」對美國的戰略判斷和美日同盟的再定義產生了微妙的影響。1997年9月,美日兩國籤署《日美防務合作新指針》,確立了美日兩國在軍事安全合作方面的框架。其中,第三種合作情形,亦即日本周邊地區發生對日本和平與安全產生重要影響的事態時雙方進行的合作是全新的,而且是此次修改最為關鍵的內容。1999年5月24日,日本參議院通過了《日美防衛新指針》相關三法案(《周邊事態法》、《自衛隊法修正案》、《日美相互提供物資和勞務協定修正案》)。這些法案允許日本政府在美軍介入日本「周邊」軍事衝突時派兵為美軍提供海上搜救、後勤支援等支持,遏止和幹預「周邊事態」。其中,《周邊事態法》明確將臺海、南海等區域囊括在日美安保機制軍事行動的範圍之內。

  阿富汗戰爭和「9·11事件」延緩了美國全球戰略重點轉回亞洲的時間。2009年,美國中東戰略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當年適值各國提交外大陸架劃界案的最後一年,與中國南海爭端矛盾最突出的越南接任東協輪值主席國的前一年。外大陸架劃界案的報備為美國拓展其南海政策對相關國家的影響,進而影響亞太格局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同年5月,中國向聯合國秘書長提交了附有「南海九條斷續線」地圖的外交照會。美國學界和政界普遍將此行為解讀為直接威脅到了歷代美國政府最為關注的南海地區航行自由與國際航道安全。6月,第16屆東協地區論壇上,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代表歐巴馬政府籤訂了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的文件,宣稱「重返」東南亞,開啟了美國高調介入南海地區事務的進程。7月,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舉辦了一場題為「東亞主權與海洋爭議」的聽證會,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彼得·達頓(Peter Dutton)在會上表示:「鑑於中國主張南海所有島嶼為其領土,且這些島嶼完全由中國《領海法》、《專屬經濟區與毗連區法》等有關法律所規範,南海海域將全部成為中國的專屬經濟區,美國在南海地區的航行自由與其他軍事活動將受到嚴重影響。」他認為,如果任由中國擴張其海洋權利,東亞地區的國際秩序將發生顛覆性的變化。

  2010年,越南以東協輪值主席國的身份推動南海問題進入東協峰會、東協與美國領導人會議、東協地區論壇、東協防長擴大會議、東亞峰會等機制。越南的舉措完全順應了美國南海政策的戰略需求。其後,美國參議員、國防部長先後訪越。兩國舉行了恢復邦交15年來首次聯合軍演。同年,美國開始加強對菲律賓的各種援助。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美國向菲律賓提供了5.74億美元的援助,而且還向菲律賓許下提供新式軍備、落實《軍事互訪協定》(Visiting Force Agreement),加強雙邊軍事合作等承諾。此外,為了印尼與美國共同促進東協地區合作機制對地區安全、和平、穩定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共同應對中國崛起這一對東南亞地區和諧穩定最具影響力的不確定因素,歐巴馬更兩度訪問印尼,以期「與印尼發展一種更為緊密的關係」。

  2010年7月,希拉蕊在河內發表了美國對南海爭端的聲明,完整地表達了歐巴馬政府的南海政策。相較之前歷屆美國政府的南海政策,此次《南沙群島與南海政策聲明》除了全面總結「美國在南海的國家利益主要是維持南海航行自由」,「美國不偏袒南海陸地領土爭議任何一方」,美國「願意協助並支持爭議各方聯合通過規範各方南海行為的政治或法律文件」,「美國反對任何聲索方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去解決衝突」,並「要求各方在南海地區的行動必須符合國際法,尤其是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等傳統政策原則之外,還特別強調了美國在南海地區的「國家利益」和「國際利益」。

  按照希拉蕊的表述,美國新時期在南海地區的「國家利益」不僅包括過去一貫強調的航行自由與航道安全,而且還包括了海洋公有空間(含天空)的使用、合法商業行為不受阻礙,以及對國際法的尊重等內容。美國在南海地區的「國際利益」不僅包括東南亞各國在南海地區的利益,而且還包括日本、南韓、印度、俄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歐盟等東協區域論壇參與成員在南海地區的利益,以及世界其他海洋國家和國際社會成員在南海地區的利益。希拉蕊強調,為了美國和世界各相關國家在南海地區的利益,美國支持一個由所有南海領土爭端方參與的合作性的外交進程去解決南海問題。美國要求爭端各方尊重國際社會的利益,採取負責任的方式處理南海爭議島嶼的領土主權、主權權利以及管轄權等問題,協助創造解決爭議的條件,並降低南海區域緊張情勢。由於不受阻礙的商業活動符合南海權益聲索各方與廣大國際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因此,美國將協助推動與《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一致的倡議和信心建立機制,要求各國依據國際法相關原則提出對南海海域空間的合法主張。

  2010年底,美國與東協共同發表《美國與東協聯合聲明》,專闢條款表達了雙方願意將現有合作框架運用於支持南海爭端各當事國援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及其他國際法原則和平解決爭端,維護地區安全及世界各國南海利益的共同立場。

  2011年11月,希拉蕊發表《美國的太平洋世紀》(America's Pacific Century)一文。文章宣稱,在伊拉克戰爭結束和美國從阿富汗撤軍接下來的10年中,美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以美國為支點,以在外交、經濟、戰略以及其他方面對亞太地區進行大量、持續的投入為手段,通過強大的多邊機制構建和維護亞洲地區戰略結構,穩定美國在亞洲的軍事與政治影響力。2012年1月,美國國防部發布了名為《維持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21世紀國防的優先任務》(Sustaining US Global Leadership: Priorities for 21st Century Defense)的白皮書,闡述了美國對東亞太平洋、南亞印度洋的經濟和安全利益。

  美國南海政策對中國的影響

  2012年9月,中國首艘航母入列。11月,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海洋強國建設方向。其後,中國的海空力量建設進入迅速發展通道。隨著中國海洋力量的崛起,美國對中國的戰略評估發生了很大變化。「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中國實行了若干孤立的但有害的外交政策。」「這些政策曾在短時期內傷害了中國的國際形象和信譽,不能被視為中國改變地區現狀的系統性努力。」「在開始發展經濟和維護政權合法性的過程中,中國領導人的外交政策仍然試圖避免與傳統的國際秩序產生對抗。」有的美國學者認為,2009年南海爭端激化以來,中國採取了更加強硬的外交政策,似乎中國領導人正在把外交政策作為推動經濟的動力。這些舉措不僅使中國前幾年來所宣揚的「和平崛起」的影響煙消雲散,而且這些政策使本地區國家和美國都感到擔憂。

  根據傳統的國際理論和歷史經驗,新崛起的大國與傳統的國際秩序之間都存在著特殊的矛盾。這些矛盾不是由新興大國的主觀意願決定的,而是由於現存國際秩序與他們的國家利益之間的矛盾決定的。中國與美國及其盟友有著不同的價值觀。中國有實力和潛力成為一個超級大國,中國的崛起正在改變美國主導的傳統亞太國際秩序。在某種意義上,「中國威脅論」是美國及其盟友對這一現實最正常的反應。它強調了在中美之間權力轉移過程中,地區和世界政治、經濟、安全、文化等因素,以及國際體系領導權等難以避免的矛盾。

  2009年,美國在國務卿希拉蕊和歐巴馬總統史無前例地高調宣布「美國回來了」和「美國首位太平洋總統現在開始領導」之後,又加入了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就TPP而言,美國真正的目的是制衡中國,減少中國通過東協—中國自貿區以及其他中國領導或參與的架構對東亞和東南亞國家產生影響,並建立新的行為準則來約束中國。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並沒有被包含在TPP中。這已經使中國對美國的動機產生不安的反應。

  2009年以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把中國的崛起、南海爭端的技術問題與中美兩國在亞太地區的國際秩序之爭結合起來討論。隨之而來的是,美國國內迫使美國政府在南海爭端中採取更加強硬立場的人越來越多。美國國內反對中國的批評家指責中國對南海島礁的聲索太過專橫,擔憂中國軍事現代化將破壞東南亞戰略平衡並威脅美國的航行自由,敦促歐巴馬政府在南海事務中更加強硬,敦促美國政府放棄傳統的「不選邊站」的方式而採取明確地支持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對南海權利的聲索的政策。

  當然,也有人堅持美國幾十年來已經成型的政策,認為過分介入具體的爭端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因為,做的太少會使中國對鄰國採取強硬立場,做的太多會激怒中國並鼓勵其他爭端方打美國牌,從而把美國牽涉到與中國的爭端中。美國仍然需要在中美關係與對其他爭端方支持間取得政策平衡。為了維護國際秩序,美國制衡中國的政策應該做得更加高明一些。例如:推動當地盟友國防現代化,加強獨立應對中國壓力的能力;讓中國理解中美雙方在全球性安全合作上的共同利益,以及美國軍方應該通過包含中國軍隊的地區性活動和演習來推動中美和中國與東協間的互信等。

  從美國的戰略利益角度考察,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權利無論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將由海權確立。美國的海權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中國進入全球大洋、獲取戰略資源和開發更加廣闊的市場。因此,中國發展並部署了反艦飛彈、潛艇以及其他可以威脅美國水面艦隊的裝備。中國擴展其在東亞水域的海軍力量以支持她的領土主張、保障貿易通道並擴展她的影響力。中美海權戰略的對撞抑或相容決定著未來亞太地區的國際秩序。如果美國海權退縮或者變得虛弱,這一重要區域將變得不穩定或者落入中國的勢力範圍,那麼一個經典的現狀國反對崛起國的例子將在西太平洋成為現實。

  ……

  全文未完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臺美日法東海、南海外交檔案及其海洋維權與國際法應用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4AGJ005)

相關焦點

  • 中美戰略競爭與未來國際秩序的轉換
    大國與小國之間的利益交換的確是歷史上大國之間進行戰略競爭的方式之一,楊原認為利益交換將成為「大國無戰爭」時代大國權力競爭的核心方式。這個判斷在邏輯上有合理性,但它離本文需要的答案還有一定的邏輯距離。比如,利益交換能否幫助崛起國在實力上完成趕超?當崛起國和守成國都向他國提供利益或好處時,可能導致形成各自的勢力範圍,這到底是維護還是破壞了現行國際秩序?
  • 為什麼是海洋,還是海洋?
    舉足輕重的戰略置頂地位世界知名政治家和戰略家都非常重視海洋和海洋戰略。提出「海權論」的美國戰略家馬漢一針見血地指出,控制海洋,特別是控制海上要道,是一國實現繁榮富強的純物質性因素中的首要因素;他希望並要求美國重視海洋戰略並首先制定太平洋戰略。
  • 第七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框架下戰略對話具體成果清單
    新華社華盛頓6月25日電第七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框架下戰略對話具體成果清單    2015年6月22日至24日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第七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期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特別代表國務委員楊潔篪與美國總統歐巴馬的特別代表國務卿克裡共同主持了戰略對話
  • 為什麼在海洋上會有各種各樣的島嶼?(海洋上島嶼的成因)
    為什麼在海洋上會有各種各樣的島嶼?(海洋上島嶼的成因)盧達晨中學地理問答為什麼在海洋上會有各種各樣的島嶼?(海洋上島嶼的成因)答:1因地殼運動引起陸地下沉或海面上升,部分陸地與大陸分離成島。(波羅的海沿岸的島嶼)4由海浪衝蝕而成。(大陸沿岸海蝕地貌)另,大陸上河流、湖泊中的泥沙堆積可形成島嶼。
  • 楊潔篪:把「保護海洋」打造成中美合作新增長點
    原標題:楊潔篪:把「保護海洋」打造成中美合作新增長點  新華網華盛頓6月24日電 習近平主席特別代表國務委員楊潔篪24日在華盛頓與美國總統歐巴馬特別代表國務卿克裡共同出席在第七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框架下舉行的中美「保護海洋」特別會議。
  • 環球社評:美國設「海洋保護區」,但那裡是公海
    原標題:社評:美國設「海洋保護區」,但那裡是公海   歐巴馬政府17日宣布,將在太平洋中部建世界最大的海洋保護區,把目前美國控制島礁周圍8.7萬平方海裡的保護範圍顯著擴大到78.2萬平方海裡,保護區的寬度將向外海延伸到200海裡。美國將禁止在保護區、包括一些偏遠無人居住的島嶼附近海域進行捕魚、能源勘探和其他活動。
  •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對撞成功
    在32年前的今天,1988年10月16日,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對撞成功。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1988年10月16日凌晨5點56分,我國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首次對撞成功。它的建成和對撞成功,為我國粒子物理和同步輻射應用研究開闢了廣闊的前景,揭開了我國高能物理研究的新篇章。這項被認為是中國科學技術史上最大的科研工程,是鄧小平同志在1984年10月7日奠基破土動工的。
  • 第七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將討論廣泛議題
    第七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第六輪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在美國舉行之際,第十三屆藍廳論壇再次聚焦中美新型大國關係  戰略溝通 增進互信  鄭澤光  本輪對話和磋商是今年中美之間又一次高層戰略溝通,對雙方增進相互了解和信任,促進各個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做好習近平主席今年9月應歐巴馬總統邀請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準備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海洋開發存六不足 全球化競爭催生新海洋戰略
    佔地球面積71%的海洋還是地球重要的生態調節系統,海洋對氣候和人類的生活、居住和環境等多個方面具有明顯的控制和調節作用,時刻為人類創造生態服務價值。1997年《自然》雜誌曾刊文公布了海洋對人類的生態服務價值的評估結果,大約為每年每平方公裡40.52萬美元。
  • 美國在公海設海洋保護區 中國要抓住機會出聲
    中國武力幹涉伊拉克前景分析】美國設「海洋保護區」,但那裡是公海歐巴馬政府17日宣布,將在太平洋中部建世界最大的海洋保護區,把目前美國控制島礁周圍8.7萬平方海裡的保護範圍顯著擴大到78.2萬平方海裡,保護區的寬度將向外海延伸到200海裡。美國將禁止在保護區、包括一些偏遠無人居住的島嶼附近海域進行捕魚、能源勘探和其他活動。
  • 中美不惑之年:「相向而行 和而不同」
    這次訪問恰在中美重新打開外交大門40周年之際,又正值21世紀第二個十年伊始,在中美建交「四十不惑」之際,胡錦濤主席此次訪美之旅,如何將全面合作的中美關係推向前進?為新世紀第二個十年乃至更長遠的未來指明什麼方向?如何看待中美雙邊關係在世界格局中的定位和作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中美之間是否真的知己知彼,已達「不惑」境界,以共同積極推進國際關係和世界格局的演進?
  • 日本疑借領土爭端重振擴張性海洋戰略(組圖)
    近代以來,日本非常重視海洋戰略,在島嶼等於海洋,海洋等於資源的邏輯下,一步步向海洋擴張,只是二戰戰敗後的「和平憲法」,束縛了日本擴張的手腳。  但日本一直在尋找「解套」機會。2004年日本媒體大肆炒作中國潛艇進入日本海。當年年底,日本順利通過了針對中國的《防衛計劃大綱》,將重點防衛區域轉到了臺灣海峽和釣魚島附近。
  • 第七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達成約200項成果 為習近平訪美鋪路
    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沒有迴避熱點南海問題。中方稱美不是南海島礁爭議當事方,南海航行自由與安全沒有問題;中方重申在堅決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同時,繼續致力於與直接當事方通過對話談判和平解決爭議。南海地區航行自由是有保證的,中方希望美方採取客觀、公允的立場,以維護地區和平穩定。 中美就氣候變化達成的一系列合作成果是本輪戰略軌道對話的一大亮點。
  • 當代世界:中國建設海洋強國的若干思考
    儘管該法是當時世界各國博弈的產物,但從總體上看,它還是反映了廣大發展中國家在開發、利用海洋方面的共同願望,打破了少數國家控制和壟斷海洋的局面,同時也為海上爭端的解決提供了法律依據。但是,該法仍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是對某些制度的表述過於籠統、含糊,在實踐中引發了各種海洋爭端與糾紛。
  • 中美消除戰略猜忌 從經貿去政治化做起
    這一事實說明,無論是總統、議員還是地方政府候選人,為了競選而抹黑中國、進而間接為中美經貿關係的穩步推進位造有形或無形的障礙,從根本上講是犧牲了其口口聲聲「代表著」的美國選民利益的,是選舉政治扭曲下的短視行為。美國選舉政治中對中國議題的負面炒作貽害不淺,顯示出美國各個層次候選人對中國在全球戰略能力的增強而產生的極度焦慮。
  • 「第3選擇」必將成為中美之間的唯一道路
    那麼中美就將一步步隨波逐流地滑向對抗嗎?短時間內不好說,但從長期看,這絕不會成為中美關係的總態勢。因為這的確將是一個中美兩傷的過程,是兩國社會都不願意看到的結局。對兩國長遠戰略態勢的描述會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人,但為了預期的幾十年之後的國家利益而讓當代人沒事找事地付出巨大犧牲,這在今天的中美社會都缺少說服力。
  • 沈逸:應對新時期中美關係,需要保持「戰略定力」
    為此,在港大-復旦IMBA項目2020級開學典禮之際,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國際政治系的沈逸教授給大家帶來了《磨合與適應:走向新時期的中美戰略關係2020年,還是美國總統的選舉年,這次選舉與2016年相比有著重大的不同,其選舉成果不僅會決定未來四年美國政治經濟的走向,也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美國霸權的最終走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會決定整個西方國際體系的發展方向。在這個動蕩不安的世界裡,中國應該如何自立?又該如何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 神秘的進化島嶼——加拉帕戈斯!(Islas Galapagos)
    近年來中國的爬寵圈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發展,爬友的數量也在成倍的激增,我們所愛的爬寵們漸漸開始被大家所重視,不論是影視作品還是廣告中
  • 海洋戰略頂層設計出爐 渤海灣等區域優化開發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張茉楠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介紹,我國海洋資源非常豐富,但海洋在經濟中的戰略地位一直沒有得到足夠重視,本次出臺的規劃正是對我國海洋開發的整體統籌。
  • 日本島嶼將被海洋淹沒,中國有兩個島嶼也同樣下沉!
    如今,日本正面臨著一個更加嚴重的問題,那就是這個島嶼每年都在下沉,以此速度,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它就會被海水淹沒。日本島國日本島國除日本島在下沉外,我國還有兩個同樣在下沉的島嶼,其中一個已經下沉了一半的面積。該島位於廣東湛江的羅鬥沙島上,正對著瓊州海峽的白頭浪,遠望羅鬥沙島,景色十分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