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大報告指出:「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這是中國首次將「建設海洋強國」寫入黨的代表大會文件,說明中國領導集體對海洋問題的高度重視。
中國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性
一、適應世界海洋競爭形勢的需要
自1994 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後,世界許多國家開始對本國海洋戰略進行調整,進入21世紀以來,這種調整仍在持續,其中尤以美俄日三國的行動引人關注。例如,美國提出了《21 世紀海洋藍圖》和《美國海洋行動計劃》等。俄羅斯提出了《俄聯邦海洋學說》,公布了俄在「北極」和「南極」的政策,以及《俄聯邦海洋工作發展戰略》等。日本發布了《海洋白皮書》、《21 世紀海洋政策建議書》、《海洋政策大綱》和《海洋基本法》等。由於各國海洋戰略的調整,新世紀世界海洋出現了新的競爭形勢。在這種形勢下,中國將「建設海洋強國」寫入黨的十八大文件,這是中國所採取的一項重要戰略舉措,表明中國要參與海洋開發和競爭的積極願望和姿態。
二、實現中華民族崛起的需要
歷史上許多國家依靠海洋崛起,尤其是某些世界強國。當然,對於其當年的炮艦政策和殖民掠奪行徑,要給予堅決否定,但其藉助海洋發展自己的思路和某些合理的做法則值得借鑑。特別是今天,海洋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已被認為是除陸地之外人類生存發展的第二空間,這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海洋的經濟價值。海洋蘊藏著豐富的資源,世界貿易總值70%以上來自海運,全世界旅遊收入三分之一依靠海洋,世界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集中在沿海等。中國要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崛起,同樣需要藉助海洋。
三、維護自身國家海洋安全和權益的需要
在中國歷史上,海洋曾經長期被視為一道安全屏障,因為那個時候,對中國封建王朝造成威脅的主要還是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然而,這種局面至近代被打破。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的民族危機除了來自陸地上,更多的是來自海洋。從1840至1940年的百年間, 帝國主義列強從海上入侵中國達470餘次之多,這種慘痛教訓值得永遠記取。目前,儘管中國不存在外敵入侵的危險,但中國仍面臨海洋安全問題,其中既包括海上傳統安全,如海上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維護等,也包括海上非傳統安全,如海盜和恐怖襲擊、海洋自然災害、海洋生態問題等。要解決上述問題,有賴於中國實施海洋強國戰略,提升中國海洋綜合實力。「弱國無外交」、「發展是硬道理」,在今天和將來依然適用。
四、維護世界和平的需要
說到維護世界和平,必然涉及1982年出臺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這部海洋法的誕生具有重要意義。儘管該法是當時世界各國博弈的產物,但從總體上看,它還是反映了廣大發展中國家在開發、利用海洋方面的共同願望,打破了少數國家控制和壟斷海洋的局面,同時也為海上爭端的解決提供了法律依據。但是,該法仍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是對某些制度的表述過於籠統、含糊,在實踐中引發了各種海洋爭端與糾紛。對待海洋法,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和海洋法的首批籤字國之一,中國首先有責任、有義務維護《聯合國海洋法》的權威性,以構建和諧、和平的海洋世界。其次,中國又有必要在實踐過程中,與世界各國合作,對其中有爭議的內容加以修改和完善,使國際海洋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這些都是維護世界和平的行動。而中國建設海洋強國,將有助於中國上述目標的實現。
中國建設海洋強國的有利因素
一、具有比較優越的地理條件
中國是一個陸海兼備的國家,背靠歐亞大陸,面向太平洋,大陸岸線長1.8萬公裡,島嶼岸線長1.4萬多公裡,面積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有6500多個。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國可管轄的海域面積近300萬平方公裡,其中享有完全主權的內水和領海面積為38萬平方公裡,享有部分主權權益的海域面積260萬平方公裡,包括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大陸架等。中國還有數百個優良海港,特別是遼闊的大陸架蘊藏著難以估量的天然資源。這些都是中國建設海洋強國的寶貴財富。
二、曾創造燦爛的海洋文化
考察中國歷史,中華民族並非一直封閉,也曾有過對海洋的憧憬,並創造出輝煌的海洋業績。除了人們熟知的陸上絲綢之路,古代中國還有一條更早的「海上絲綢之路」。這條海路形成於秦漢,歷經三國和隋朝,繁榮於唐宋時期。它起於泉州,經東南亞至印度洋,再由阿拉伯海分別至地中海、北非、南非地區。特別在明代,中國的航海活動達到極盛,鄭和率船隊下西洋,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還要早80多年,最遠曾到達非洲東部、波斯灣和紅海地區。當時中國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都堪稱世界一流。事實證明,中國人曾創造過燦爛的海洋文化,只是沒有保持下來並發揚光大。以後隨著「海禁政策」的實施,中國一步步走向了閉關自守。而在中國放棄海洋之時,西方正式開啟了「大航海」時代。
三、經濟建設的巨大成就
要建設海洋強國,沒有強大的經濟實力的支撐是不行的,這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其他要素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尤其是90年代以後進入高速發展時期。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仍然得以持續。2003年至2011年,即便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下,中國經濟仍達到了10.7%的平均增速。2011年,中國經濟總量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年,財政收入突破10萬億元,城鎮化率首次突破50%,這些數字表明了中國經濟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意味著中國已經基本具備了走向海洋的物質條件。
四、相對有利的國際和平環境
在建國後的很長時期中,由於複雜的國際局勢及未決的邊界爭端等多種因素,中國曾交替或同時面臨著來自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即海洋和陸地兩個方向的安全威脅,70年代中美關係改善,中國面臨的海洋威脅開始緩解。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隨著中國對外政策的調整,中國的國際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此時也是中國真正走向國際社會的開始。冷戰結束以後,來自中國北方的陸地威脅終於得以解除,其後中國相繼與多國建交和復交,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進入歷史上最好階段。從目前看,雖然中國周邊環境發生了一些新變化,中國面臨的來自海洋的安全壓力在上升,但總體上中國所處的國際和平環境並未發生實質變化,周邊局勢仍處於可控範圍,這為中國建設海洋強國提供了有利的機遇。
中國建設海洋強國面臨的挑戰
一、中國人的海洋意識相對淡薄
由於中國歷史上是一個農業大國,佔據社會主流意識的一直是「重農輕商」、「重陸輕海」、「陸主海從」,在這種思想影響下,中國人走向海洋的思想和能力始終被弱化。時至今日,受傳統的「重陸輕海」思想影響,中國普通民眾的海洋意識依然淡薄。例如,國際海洋法已誕生多年,但是,許多中國人包括大學生仍然只知道中國國土有960萬平方公裡,不知道還有300萬平方公裡可管轄海域,即「海洋國土」或「藍色國土」,以及在世界海洋中還有2.5 億平方公裡國際海底區域為人類共同繼承的財產。這種狀況顯然落後於時代的要求。
二、中國海洋主權和權益爭議問題不斷複雜化
爭議主要涉及中國東海問題和南海問題。東海問題有兩個,一是釣魚島問題,2012年因日本政府單方面宣布購買該島,實施所謂「國有化」,引起中國強烈反對和抗議,中日雙方爭議不斷升級,導致中日關係持續緊張。二是東海大陸架劃界問題,中國方面主張按照大陸架自然延伸原則劃界,而日本方面主張按照中間線劃界,這一問題又涉及兩國在東海石油天然氣開採上的分歧。上述兩個問題與歷史問題、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一起成為中日關係中的敏感問題。南海問題是南海諸島及其水域的歸屬問題,涉及包括中國在內的「六國七方」[1] 爭議問題。目前的現實是:南海諸島多數被越、菲、馬佔據;東南亞國家與中國的主權與資源爭端時有發生,「黃巖島」事件就是其中一例。此外還有中韓海上劃界爭議、美國飛機和船隻抵近偵察等。
三、大國及地區強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角逐不斷加劇
亞太地區是當今世界最具經濟活力和發展潛力的地區,也是大國及地區強國勢力戰略競爭和角逐不斷加劇的地區。在這一地區,值得關注的是美國的戰略調整。2009年美國提出「重返亞洲」戰略,其目的顯然是防範和抑制中國的迅速崛起,以維繫其在西太平洋的海權優勢和亞太事務的主導權。為達此目標,美國採取了一系列步驟:不斷強化美日同盟,將釣魚島納入美日安保防衛範圍;加強對臺軍售,提出以臺海為背景的「空海一體戰」構想;積極介入南海問題,不斷推動南海問題國際化;加強與印度的軍事合作,借印製華,等等。美國的戰略調整無疑對中國海洋戰略空間構成擠壓,使中國的海洋安全壓力增大。除美國戰略調整外,印度還提出了「東向戰略」,將戰略觸角從印度洋伸向馬六甲海峽以東的廣大海域,俄羅斯則力圖重返金蘭灣,這些舉動更增加了亞太海上問題的複雜性。
四、海洋非傳統安全威脅日益上升
冷戰後國際局勢變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在傳統安全尚未退出歷史舞臺的時候,非傳統安全問題日益突出,二者相互交叉,對國際政治產生了重要影響。海洋非傳統安全威脅是其中一種表現形式。目前中國面臨的海洋非傳統安全威脅大體有以下幾類:一是海盜和海上恐怖主義,如猖獗的索馬利亞海盜嚴重威脅海上交通線,來自中國大陸、臺灣和香港的船隻或船員也深受其害;二是海上各類有組織犯罪,如海上走私、販毒、偷渡、販賣人口、武裝搶劫等;三是海洋自然災害,如颱風、海嘯、地震、風暴潮等,中國尤其要防範類似日本大地震和海嘯引發的核洩漏災難發生;四是海上事故,如船舶、飛機失事等;五是海洋生態問題,如海洋氣候變暖、海洋環境汙染、海洋生態退化、海洋多樣性消失等。
中國建設海洋強國的若干思考
一、全面提高中國民眾的海洋意識和素質
要建設海洋強國,首先要提高全民的海洋意識。為此,相關部門應注意做好以下工作:要進一步加強海洋問題的研究,大力宣傳、普及和推廣有關海洋的知識,加快海洋人才培養和專家隊伍建設。在進行海洋基本知識普及的同時,應注意加強中國海洋基本國情和中國海洋主權和權益等方面的宣傳教育。值得指出的是,作為海洋科學知識的主要載體的地理課程在九年義務教育中出現弱化傾向, 應予扭轉,在大學課程設置中,也應增設海洋基礎課程。尤其在沿海地區,應採用多種形式傳播海洋知識,如開辦海洋論壇和網站,舉行海洋知識和航海航模競賽,組織海洋夏令營、海洋日和海軍節活動,增建海洋博物館和海洋水族館等,使海洋觀念真正深入人心,成為有中國特色的海洋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二、協調發展海洋經濟、海洋科技和海洋生態等
海洋經濟是建設海洋強國的實力基礎。要發展海洋經濟,首先要開發海洋資源,但目前許多資源大都藏於世界深海大洋之中,這就需要掌握深海勘探和開採技術,還要配備先進的儀器和裝備,而這又要依賴海洋科技的發展和進步,要求科研走在前邊。實際上,現在許多海洋產業本身就需要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科技水平轉型升級,如造船業。而海洋開發、海洋科技、海洋經濟,發展方向更要求「綠色」,如海洋新能源,包括海洋的風能、水動力能源、海洋生物能源等。所以,這幾個領域需要協調發展,即在「生態文明」的前提下,科學開發海洋資源,大力發展海洋新興產業,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人和海洋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三、穩步增強海洋國防力量
沒有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海軍,建設海洋強國就屬空談。近年來,中國海軍力量有了穩步增長,戰鬥力水平不斷提高,為維護國家海洋主權安全和應對非傳統安全挑戰,支持國家經濟建設和海洋事業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如穿越第一島鏈進行軍事訓練,赴亞丁灣為中國船隊護航,赴地中海為利比亞撤僑行動提供保護,參與海上救災等。未來的中國海軍將被賦予更多的歷史使命,中國還將繼續推進海軍現代化建設。但是,中國的海軍建設,其目標依然是有限的,並非追求目前美國和當年蘇聯那樣的全球超強海軍。因為中國向海洋發展,並非要成為「海洋國家」,甚至也不是陸海並重,中國的歷史傳統和文明屬性決定了中國的戰略重心將始終依託大陸。再有,不追求霸權和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也決定了中國海上軍事力量發展的有限性。
四、妥善處理中美關係
在大國關係方面,中國走向海洋要面對與世界第一海洋超級大國美國的關係。進入新世紀,由於中國海上力量的增強,美國開始對中國發展海權的和平目標產生深刻疑慮,這在美國實施戰略東移的過程中有一系列突出表現。為防範中美海上「安全困境」升級,以致發生海上衝突,中美之間應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自90年代後期建立的中美海上安全互信機制,通過戰略對話、人員互訪、政策協調與海上非傳統安全合作等,增進相互理解,縮小分歧。中國應重申一貫的立場,促使美國認識到,中國在臺灣、釣魚島和南海等問題上維護國家主權的意志是堅定不移的,但並非挑戰美國的海上勢力,也沒有從亞太驅除美國的意圖。另一方面,中國也應理性應對中美關係中的海洋問題,並力求避免與美國發生海上衝突的可能性。可以預測,中美兩國通過海上安全互信機制,緩解海上安全困境將是一個長期曲折的過程,中國應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和耐心。
五、積極應對中日釣魚島爭端
2012 年本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 周年,但中日關係卻因日本政府「購買」釣魚島而急劇惡化。中國迅即採取反制行動,通過領海基點、基線及白皮書的公布和海監船的常態化巡航等,打破了日本一直以來企圖單獨控制釣魚島的局面,壓制了日本右翼勢力的囂張氣焰。自日「購島」以來,中日關係滑入低谷,呈現「政冷經涼」狀態。由於日本放棄既有政策的可能性較低,釣魚島問題有可能成為兩國長期難以解決的突出問題。從長遠來看,釣魚島問題最終還是要通過和平談判加以解決。目前,雙方可以借鑑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日交往模式,加強各界人士的「民間外交」,爭取「以民促官」。兩國學者也應進一步加強對釣魚島等影響中日關係問題的研究,尋求各種破解方案。
六、謹慎處理南海問題
南海問題的主因是周邊國家對中國南海主權利益的侵佔,而域外勢力的介入使南海問題複雜化。由於南海問題涉及各爭端方切身利益,該問題的解決將是一個長期過程。在南海問題上,中國應堅持歷史依據和法理依據,堅持「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原則和《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精神。由於南海問題牽涉周邊國家較多,中國要堅持雙邊談判與協商原則,力避南海問題國際化,尤其反對域外勢力介入,並防止東協形成對中國不利的一致立場。根據南海島嶼島礁的類別,中國應探討各種不同管控方式,持續擴大南海維權範圍和力度,黃巖島事件的處理模式可資借鑑。在國際輿論方面,中國應加強宣傳與引導,如重申南海航行自由原則,保證他國無害通過等,必要時應發表南海問題白皮書。為防止南海問題多邊化,中國要穩妥處理與美、日、印、俄、東協的關係,區別對待越、馬、菲,並應積極參與南海地區包括馬六甲海峽的安全合作等。
(第一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國際政治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第二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
[1]「六國七方」為中國(臺灣)、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汶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