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增強全民海洋意識 提升海洋強國軟實力

2020-12-04 人民網體育

  我國是海洋大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廣袤的管轄海域和豐富的海洋資源,海洋關係民族生存發展,關乎國家興衰安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海洋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推動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只有以此為根本指引,增強全民海洋意識並激發自覺行動,才能為海洋強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社會共識、輿論環境、思想基礎和精神動力。

  增強全民海洋意識意義重大

  海洋是人類社會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走向海洋是世界大國崛起的必然選擇和發展途徑。中華民族是最早利用海洋的民族之一。千百年來,我們的先民深耕大海、揚帆遠航,創造了延綿不息的中華海洋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發端中國、連接東西方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把燦爛的中華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鄭和七下西洋,開創了人類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媽祖海洋文化在千年航海通商史中不斷傳承升華,成為連接海內外炎黃子孫的精神紐帶……

  遺憾的是,歷史上我國農耕文明繁榮,卻掩蓋不了國家和民眾海洋意識的薄弱,長期以來,僅只是從「興漁鹽之利、仗舟楫之便」的視角來看待海洋,重陸輕海,缺乏從戰略高度認識海洋,致使中華民族錯失了兩次海洋意識覺醒、海洋大發展的機遇。一是錯失了走向海洋意識的覺醒,15世紀大航海時代,多個歐洲國家向海發展,通過拓展海洋空間、利用海洋資源先後崛起,成為世界強國,而同期隨著明朝政府最後一次大規模遠洋航行——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的結束,封建統治者實施大規模海禁鎖國政策並延續至近代,唐宋時期一度興盛的海上貿易一去不復還,我國與海洋強國失之交臂。二是錯失了海權意識的覺醒,在18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背景下,馬漢「海權論」掀起了現代海軍建設思潮,西方國家紛紛通過發展海上力量,控制海洋運輸和貿易通道,走上了現代化發展道路,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我國逐漸處於有海無疆、有海無防、有海無軍、有海無權的落後狀態,桎梏於近百年遭受西方列強海上入侵和蹂躪的屈辱歷史。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向海則興、背海則衰。新中國成立後,在黨中央的領導下,我國積極主動迎接新的海洋思潮覺醒,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抓住了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大力發展海洋經濟,補齊了工業革命和市場經濟兩個發展短板。當前,海洋已成為我國連接世界的藍色橋梁和重要門戶,我國經濟形態和開放格局呈現出前所未有的「依海」特徵:一是我國經濟已是高度依賴海洋的開放型經濟,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這種經濟形態將長期存在並不斷深化;二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形成了大進大出、兩頭在海的經濟格局。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部署,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宏偉藍圖,海洋事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認識到位,方向才會準確,行動才會自覺。建設海洋強國不僅需要強大的海洋經濟、軍事、科技等硬實力的保障,更離不開海洋意識、海洋文明等軟實力的支撐。我國海洋意識提升歷經坎坷,隨著海洋戰略地位的不斷提高,民眾日益關心海洋、愛護海洋,海權意識明顯提升。但與其他海洋強國相比,我國仍然普遍存在公眾海洋觀念落後、海洋知識匱乏和海洋實踐單薄等諸多問題,已成為海洋強國建設和海洋事業發展的瓶頸。我們要用更先進的理念,更有力的行動,更優秀的作品,營造有利於增強全民海洋意識的環境和氛圍,為海洋事業發展凝聚強大的精神力量,奏響建設海洋強國的時代強音。

  把握中國特色的海洋意識導向

  中華民族的海洋意識,啟於歷史悠久的耕海牧漁和揚帆遠航,承於近代艱苦卓絕的海洋開發實踐,也必然興於中國特色海洋強國建設進程中。發展中國特色的全民海洋意識,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著力提升海洋國土意識、海洋經濟意識、海洋環保意識、海洋權益意識和海洋合作意識,為海洋強國建設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提供思想輿論基礎和精神文化支撐。

  一是樹立陸海統籌的海洋國土意識。深刻認識和領會海洋在國家經濟發展全局中的重要戰略地位,從狹隘的陸域國土空間思想轉變為海陸一體空間思想,樹立陸海統籌理念,從根本上轉變以陸看海、以陸定海的傳統觀念,使海洋國土觀念深植於全體公民尤其是各級決策者的意識之中。

  二是樹立依海富國的海洋經濟意識。充分認識到海洋經濟是國民經濟最具活力的關鍵領域,從單一的海洋產業思想轉變為開放多元的大海洋經濟思維,確立多層次、大空間、海陸資源綜合利用的現代海洋經濟發展意識,不斷提高海洋及相關產業、臨海(港)經濟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率,努力使海洋經濟成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三是樹立與海為善的海洋環保意識。堅持生態優先,落實綠色發展,把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營造全民共同努力和積極參與海洋環境保護的氛圍,使「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海洋生態環境」的海洋環保意識深入人心。

  四是樹立守海有責的海洋權益意識。既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海洋安全環境和維權形勢的複雜性和嚴峻性,矢志不渝地堅定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又要統籌維權和維穩兩個大局,注重促進和擴大和平解決爭端的共識。

  五是樹立和諧包容的海洋合作意識。傳承和發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堅持親、誠、惠、容的包容性發展理念,樹立大國責任意識,共享海洋發展成果,強調打造甘苦與共、命運相連的海洋發展共同體意識,推動全人類海洋事業的持續發展。

  多重並舉提升全民海洋意識

  增強全民族海洋意識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和社會各方堅持高站位、多層次、寬視野,共同不斷努力。

  一是要深入挖掘中華民族的海洋歷史和傳統海洋文化。我國利用海洋的歷史源遠流長,優秀傳統海洋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加強我國海洋歷史和傳統海洋文化研究、宣傳,並轉化為教育內容和海洋文化資源,培養國民熱愛海洋的感情,讓全民感受到我國不僅是一個有悠久農耕文明的陸地國家,也是一個有悠久海洋文明的海洋國家。

  二是要積極倡導我國和平、合作、共贏的海洋發展理念。以中國特色海洋意識為導向,創新海洋新聞媒體工作、做好海洋意識輿論引導,圍繞海洋強國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推動我國「和平、合作、共贏」海洋發展理念的國內外傳播,提升全民族投身海洋建設的積極性和凝聚力,擴大和增強我國海洋發展理念的國際認同程度和吸引力。

  三是要建立健全增強全民海洋意識的工作機制。把增強全民海洋意識作為一項長期堅持的重點工作,納入中央和地方的宣傳思想教育工作體系和精神文明建設體系,健全相關規章制度和統籌協調機制,完善海洋宣傳教育機構。依託涉海機構、各級各類媒體,健全海洋意識公眾參與機制,提升公眾親海活動服務品質,形成親海、愛海、強海的社會氛圍。

  四是要創新完善海洋精神文明的活動平臺。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導向,繼續鞏固6·8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海洋知識「進教材,進課堂,進校園」等重要的海洋宣傳活動和全國性的海洋賽事等品牌項目,打造高品質海洋周、海洋節、開漁節、藝術節等海洋特色文化節慶活動,不斷推陳出新,積極創作海洋文藝精品,結合海洋閒暇旅遊產業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海洋精神文化需求。

  新形勢下,我們要著力增強全民海洋意識,提升海洋強國軟實力,為海洋強國建設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夯實文化根基和價值支撐,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作者為國家海洋局黨組書記、局長)

  《 人民日報 》( 2017年06月08日 15 版)

(責編:馮粒、黃策輿)

相關焦點

  • 關於在中小學教材中增加「海洋」板塊 提升青少年海洋意識的建議
    致公黨黨員、國家海洋局東海信息中心副主任、教授級高工葉娜反映,青少年是我國實施「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的儲備性人才,在實現從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轉變的過程中,將發揮重要作用。「海洋國土」意識代表著他們對海洋的基本認知水平,關乎我國海洋版圖,影響著我國未來經略海洋的能力、能否佔領並拓展未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 王宜林:海洋石油工業助推海洋強國建設
    當今國際能源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變革,伴隨陸地油氣資源日益緊張、世界能源供需矛盾加劇,各國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和爭奪空前激烈。海洋不僅蘊藏著豐富的資源能源,還具有重要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戰略地位,已成為世界主要沿海國家拓展經濟和社會發展空間的重要載體。許多國家把海洋問題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制定了海洋發展戰略和支持政策。我國建設海洋強國的任務重要而緊迫。 海洋石油工業發展的新機遇。
  • 構建海洋意識教育綜合平臺,提升青少年海洋意識教育實效
    提升青少年海洋意識教育實效》的提案收悉,現答覆如下: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為加強全民海洋意識教育,宣傳我省海洋資源優勢及建設海洋強省的目標,向社會傳播海洋科普知識和先進科技,形成認識海洋、愛護海洋、開發海洋的理念,近年來,我省中小學及相關高校已逐步開展海洋意識教育,通過開好地方課程、開展形式多樣的特色活動、開展與海洋有關的研學旅行等,在海洋意識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 極地強國建設是海洋強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年會由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和中國海洋學會聯合主辦,國家海洋局、中國科學院、中國氣象科學院、中國地質科學院等有關部門的領導和專家出席會議。國家海洋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林山青做了大會發言,國務院參事徐錠明和澳大利亞南極局Gwen Fenton女士在會上做了特邀報告。本屆年會共吸引了來自國內外66家機構的350位代表參加,交流論文150餘篇。
  • 遼寧艦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英富在西華大學作講座:增強海洋...
    魏琦 四川在線記者 江芸涵10月16日,我國著名艦船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的總設計師朱英富以「增強海洋意識,建設海洋強國」為主題,為西華學子帶來一場精彩的講座。朱院士從國際海洋形勢、海洋戰略談起,回顧了中國艦艇發展的歷史,詳細而全面地為學子們講述了航空母艦的誕生,帶領同學們走近了航中母艦這一「藍色大海的傳說」。著眼世界:加強海軍建設,樹立全民海洋意識「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
  • 中國首家海洋文化教育聯盟成立
    圖為海洋文化教育聯盟成立現場。史軼夫 攝中新網哈爾濱9月18日電(金聲 記者 史軼夫)由哈爾濱工程大學牽頭,聯合涉海高校、海洋科研院所、海洋類文博館、科普館、海洋意識教育基地共同發起的海洋文化教育聯盟於18日在哈爾濱成立。
  • 高校海洋意識教育的學理思考與實踐探索
    關鍵詞:海洋意識教育;體系化建設;文化育人21世紀是海洋世紀,世界各國的發展越來越依賴於海洋。我國要建設海洋強國,首要任務是要增強國民的海洋意識。近年來,不但學界對國民海洋意識體系與內涵建設開展的學理思考成果寥寥,全社會開展國民海洋意識教育的實踐探索亦是冰山一角。
  • 海洋命運共同體引領新型海洋觀
    打造安全牢固的海洋安全關係。海洋命運共同體必須有和平安全的共同環境為依託,需要形成一種具備合作性、互通有無、平等公正的合作模式。必須建立起以各國相互尊重為前提、以公平正義為準則、以合作共贏為目標的牢固穩定的海上安全關係。  苦練內功,紮實推進海洋強國建設。海洋強國建設是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根本保障。
  • 擔負起建設海洋強國的歷史使命-光明日報-光明網
    【辦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學思踐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思想,系統闡述了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為國家重點建設的唯一一所綜合性海洋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四個意識」,蓄勢期遠,謀海濟國,積極推進特色顯著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努力擔負起建設海洋強國的歷史使命。    始終高舉旗幟、不斷加強黨的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的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
  • 當代世界:中國建設海洋強國的若干思考
    中共十八大報告指出:「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這是中國首次將「建設海洋強國」寫入黨的代表大會文件,說明中國領導集體對海洋問題的高度重視。
  • 山東省大中小學海洋文化教育研究指導中心落戶中國海洋大學
    中心將圍繞建設海洋強國和海洋強省戰略目標,充分發揮海大的海洋教育資源優勢,整合校內外海洋文化教育資源,積極推進全省大中小學海洋文化教育的標準體系、內容體系、運行體系和保障體系建設,搭建完成面向全省大中小學的海洋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和海洋強國微信小程序,統籌推進「齊魯海韻」海洋文化教育教材、讀本編寫工作
  • 日媒:中方擴大海底地形命名 提升「海洋強國」影響力
    不過,中國近年來在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和衝鳥礁周邊等實施海洋調查,海上保安廳在2017年之前的5年時間裡,發現67次這種情況。日媒援引日本政府相關人士的說法稱,「如果中國在日本專屬經濟區內提出申請,日本應採取某些應對措施」。
  • 海洋教育,山東先行
    山東省有著豐富的海洋資源,海岸線約佔全國的六分之一,海洋經濟總量約佔全國的五分之一。從十八大提出的「建設海洋強國」,到十九大提出的「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再到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提出「要推動山東省海洋強省建設」……海洋強國戰略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興海強國必先強教。發揮地域優勢,開展海洋文化教育,山東在行動。
  • 中國海洋大學:耦合互動 協調發展 服務海洋強國建設
    中國海洋大學:耦合互動 協調發展 服務海洋強國建設 http://www.huaue.com  2018年11月23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11月22日,中國海洋大學到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
  • 專家:中國在海洋爭端總想感化對手 應剛柔並濟
    中國海洋「文鬥」能力太弱高 恆要實現「建設海洋強國」這個戰略目標,硬體建設與軟體建設同等重要。而在啟動初始,我認為更要突出軟實力的打造與運用,因為沒有軟實力的打造與運用,就可能使硬實力的打造與運用失去方向,甚至導致失敗。
  • 青島海洋科技館:腦洞大開學科技 海洋科普漲知識
    青島海洋科技館十分重視少年兒童海洋生物知識和海洋強國意識的教育工作,利用科普大篷車和海洋教育課堂常年到中小學開展各項青少年海洋宣傳活動。  2015年9月30日,受青島市重慶路第三小學邀請,青島海洋科技館參加該校科技節活動。
  • 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須把握這幾個問題
    當前,中國經濟已是高度依賴海洋的開放型經濟。而放眼全球,世界上的主要海洋國家紛紛加大對海洋的開發治理力度,全球海洋秩序進入加速演變期與深度調整期,全球海洋治理不斷深化。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獲得更多制度性權利,是我國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使命。
  • 潘德爐院士:3個標準概括建設海洋強國要點
    「建設海洋強國有3條標準:國民關心海洋的程度有多高,科學認知海洋的水平有多深,國家經略海洋的能力有多大。」  10月7日下午,中國工程院院士、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領域研究員潘德爐走進武漢理工大學航運學院,在航海數字天象館內為200餘名師生作學術報告。  潘德爐院士用3個標準概括出建設海洋強國的要點。
  • ...推進海洋強國建設――全國政協「協調推進海洋資源保護與開發...
    建議中央儘快印發關於建設海洋強國的指導性文件,國務院抓緊編制海洋強國戰略實施方案和「十四五」時期海洋經濟發展規劃,適時召開中央海洋工作會議,對海洋強國建設作出全面部署。  ■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兼職),致公黨中央常務副主席蔣作君:開展海洋綜合治理攻堅戰 推進海洋資源環境保護  中共十八大以來,海洋資源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積極進展,海洋生態整體穩中向好。
  • 全民航海時代 清水灣遊艇小鎮再樹海洋文化新標杆
    21世紀被稱為海洋經濟時代。多年來,在國家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的推動下,海南省作為戰略的先行者,逐步實現了從海洋大省邁向海洋強省的轉變,而遊艇產業是海洋經濟中的朝陽產業,集「運動、社交、培訓、休閒、娛樂」功能於一體,使其成為濱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