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海洋意識教育的學理思考與實踐探索

2020-12-04 中國教育新聞網

摘要:提高國民特別是大學生的海洋意識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首要任務,更是涉海類高校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以浙江海洋大學為例,就海洋意識教育的課程體系、平臺體系、活動體系、實踐體系建設,以及主題教育、歷史傳承、文化交流、科普推廣、素質拓展、實踐體驗的內容與形式,開展學理思考與實踐探索。

關鍵詞:海洋意識教育;體系化建設;文化育人

21世紀是海洋世紀,世界各國的發展越來越依賴於海洋。我國要建設海洋強國,首要任務是要增強國民的海洋意識。近年來,不但學界對國民海洋意識體系與內涵建設開展的學理思考成果寥寥,全社會開展國民海洋意識教育的實踐探索亦是冰山一角。2016年6月,「國民海洋意識發展指數評價指標體系」正式發布,為評價國民海洋意識水平設立了科學標尺,也彰顯了開展國民海洋意識教育的緊迫性與重要性。該評價指標共分4個一級指標,20個二級指標和47個三級指標,在與時俱進中賦以國民海洋意識新的內涵,將其界定為「國民對涉海相關政治、國防、法律、管理、經濟、科技、環境、安全、自然、資源、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反映和認識」[1]。

圍繞該指標體系,中央作出了加強國民特別是大學生海洋意識教育的系列重大部署。高校作為國民海洋意識教育的前沿陣地,理應率先構建大學生海洋意識教育體系,並把其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來抓。浙江海洋大學積極開展大學生海洋意識教育的理論體系、課程體系、平臺體系、活動體系、實踐體系探索,培育師生「懂海、愛海、用海」的文化自信,取得了良好成效。

課程設置:學分化、教材化、多元化的探索

1.實現海洋特色課程體系與海洋通識教育體系相輔相成,覆蓋全校學生。學校開展海洋意識教育的歷史,緣於提高師生「懂海、愛海、用海」的人文素養與科學技能,並在傳承中轉化為文化自覺。在這種文化自覺驅動下,學校構建必修課、限選課、任選課課程體系,促進海洋意識教育學分化的實施:學校每年面向學生開設「海洋強國戰略論」等十餘門海洋特色課程,「臺灣榮民口述史」「漁民畫」等多門海洋通識與實用人文課程;開發了「大學生國民海洋意識」「海島野外生存」等校本慕課(MOOCs),並進入全國「爾雅」課程平臺推廣;確定「大學生國民海洋意識」為必選課程。

2.探索海洋意識教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特色體育課的融合拓展模式。針對高校開展海洋意識教育為數寥寥,效果不佳,有學者呼籲「海洋意識教育進入高校形勢與政策課」[2]。而浙江海洋大學長期以來開展的海洋意識教育課程融合拓展探索,一方面,使海洋意識教育成為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思政課理論教學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餐桌上的海洋意識教育、海洋民俗文化調研更成為學校海洋特色體育「海島野外生存」融入海洋意識教育的生動實踐。

3.海洋意識教育理論化、教材化的實踐。海洋意識的理論研究領域,涉及海洋戰略、海洋管理、海洋法治、海洋權益、國民海洋觀、海洋文化、海洋經濟、海洋旅遊、海洋軍事、海洋體育、海洋公共倫理、海洋科普等方面。實現海洋意識教育教材化,不僅是出版系列專著與論文,更要建設中國海洋文化信息資料庫、中國海洋生物資料庫、海洋科普網站、系列海洋文化宣傳片、海洋科普讀物、海洋地方文獻特色館藏等衍生品。

平臺建設:凸顯多維度功能化效應

海洋意識教育,需要高、大、上,也需要落小、落微、接地氣。基地與平臺建設,是推動海洋意識教育深入開展的有效平臺與載體。這些平臺與基地的多維度與功能化效應,在於能滿足海洋意識教育所需的理論研究、文化交流、科普推廣、素質拓展、實踐體驗各種需要。

1.理論研究平臺要推進多層次、多維度學術研究。理論研究平臺的層次與水平決定了高校開展海洋意識教育的深度與廣度。學校現有4個海洋意識教育所需的理論研究平臺,每個平臺研究方向各有側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基地把海峽兩岸關係、海洋軍事作為重要研究方向,系統研究臺海局勢、臺灣社會和政治生態;中國海洋文化研究中心與韓國、日本、臺灣等專家學者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先後舉辦了多屆不同主題、不同領域的國內、國際高端學術會議;「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學基地」和「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推動師生深入開展舟山鑼鼓、舟山船拳、翁州走書、跳蚤舞等東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工作。平臺的集聚效應從中彰顯,也為全校海洋意識教育課程化的推行提供了理論支撐。

2.科普推廣平臺旨在輻射社會傳播海洋科普知識。海洋意識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已是社會共識,高校在普及海洋科普知識上更責無旁貸。學校依託「全國海洋科普教育基地」海洋生物博物館,年均接待中小學生參觀3萬餘人次,並組織科教輔導及海洋生物標本製作等夏令營活動,常年為省內機關事業單位及新聞媒體鑑定海洋生物的疑難物種。從中開發了系列海洋科普網站,出版了系列海洋科普讀物。針對全民傳播的海洋科普宣傳變得立體、生動,成效顯著。

3.素質推廣平臺要推動海洋特色體育蓬勃發展。現今,體育似乎成為高等教育的軟肋,在海洋強國背景下發展海洋體育運動成大勢所趨。學校建成國內首個海島野外生存實驗基地,致力於打造成集「教、學、研、競、閒」於一體的海洋體育發展訓練中心,並率先在國內開創了「大學生海島野外生存」課程。後又連續獲得浙江省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基地、浙江省非奧項目發展培訓基地、浙江省紅十字會「海(水)救生培訓基地」稱號。

4.實踐體驗平臺弘揚海洋文化航海文化。海洋文化、航海文化認知,是開展國民海洋意識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高校可以通過現代數位化技術,打造集海洋文化展示、體驗、學習和研究的一體化場所。學校擁有「浙江省海洋意識與海洋文化實驗平臺」,該平臺由海洋文化主學習室和「海防海疆學習室」「海上絲綢之路學習室」和「海洋文化藝術學習室」三個分學習室組成,不僅為全校學生深入參悟海洋意識與海洋文化提供良好環境,而且為學生撰寫科研論文和教師教學、科研提供實驗平臺。同時,學校利用航海實踐體驗平臺大型船舶操縱模擬器體驗室打造航海文化基地,成為社會人士、中小學生體驗航海文化的窗口。

實踐活動:主題化、精品化

高校開展海洋意識教育,除課堂教學外,還要以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實踐育人中增知識、受教育、長才幹,啟迪海洋認知,增強用海技能。系統化開展主題教育、文化傳承、文化體驗、文化交流、社會實踐、素質拓展等實踐活動,方能讓海洋意識教育象空氣一樣無處不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1.文化傳承活動要形式多樣,有條不紊持續化開展。人類在海洋社會生產實踐中積累的海洋意識、海洋文化、海洋藝術、海洋思想等創造,是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高校開展海洋意識教育相關的文化傳承活動,形式可以豐富多彩:一是組建學生隊伍傳承海洋非遺文化。學校自2002年開始在學生中組建舟山鑼鼓隊,學習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舟山鑼鼓,獲得了浙江省大學生校園文化展演一等獎、大學生藝術展演二等獎等榮譽。二是開展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訪談工作,並結集成冊出版。三是持續對海島的海洋民俗、民間藝術、島嶼文化等開展海洋文化田野調查。四是持續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知識、政策的宣傳工作,讓非遺傳承與保護深入人心。

2.文化體驗、文化競賽活動助推海洋意識的大眾化傳播。大學生是海洋強國事業的生力軍,高校在推動海洋意識的大眾化傳播上要積極探索活動載體與形式,努力讓海洋意識文化體驗活動風生水起、海洋意識文化競賽活動方興未艾。學校面向全國青少年推出「海洋之約」海洋科普知識夏令營,海洋生物標本製作、海水淡化、航海模擬體驗等海洋科普實踐與文化體驗活動,極大地增強了青少年海洋認知能力,參與人數逐年飆升。發起並連續承辦浙江省大學生海洋知識競賽,每屆比賽全省有兩萬餘名學生參與校內選拔,六千餘名學生參與網絡賽,掀起了一股「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的熱潮。

3.文化交流活動拓寬師生海洋意識開放視野。海洋是個開放空間,是個充滿謎團的藍色宇宙。大學生海洋意識的國際化、開放化程度,決定其「懂海」的深度與「用海」的高度。高校要提升師生海洋意識的眼界與境界,一是需積極開展海洋學術文化交流,讓海洋類高端論壇隨品牌學術文化之力走近師生生活;二是承辦或派遣學生參加海洋教育文化交流、航海文化交流活動,讓系列海洋知識和海洋文化講座、青年論壇及參觀、體驗活動,帶給學生別具一格的海洋意識教育。

4.素質拓展活動要張弛有度,凸顯品牌效應。高校要依託校內的海洋意識教育基地與平臺,積極開展素質拓展活動提升國民海洋意識。一方面,豐富海洋體育文化,持續為企事業單位、中小學開展海島野外生存素質拓展訓練;另一方面,面向全國舉辦各類以海洋科學、海洋經濟、海洋管理、海洋文化和海洋環保為主題的涉海短期培訓班,並積極開展船員技能大比武。

5.社會實踐活動力求內容與形式的多元化精品化。高校要致力於把海洋社會實踐形成為師生海洋意識教育的有效載體。涉海類專業貴在堅持「把課程搬到船上、把論文寫到海上」的理念。在思政課實踐中鼓勵師生走向海島、走入漁家,調研海洋權益與海洋經濟發展,宣傳海洋強省強國戰略、宣講海洋環保認知、了解海洋民俗文化並體驗海洋藝術創作、海水淡化技術。積極開展別開生面的國際沙雕節志願者、國際海島旅遊大會志願者等海洋志願服務活動。還要重視學生的軍事體驗,通過開展軍民共建、結對聯誼等活動豐富師生海洋軍事素養。

6.海洋社團活動是海洋意識教育的有效補充。高校內建立海洋類學生社團,可促進海洋文化科技、科普推廣活動的蓬勃開展。2003年,學校創立省級優秀社團海洋生物學會,每屆有120人左右參加,是海洋生物博物館日常建設與講解工作的骨幹力量,常年舉辦海洋知識競賽、暑期夏令營、科普進社區等活動。高校依託這些海洋類社團,可將全國海洋日、海洋意識調研與宣講、海洋詩歌節、海洋環境保護宣傳等豐富多彩的海洋意識教育文化活動落到實處。

高校開展海洋意識教育,更要發揮藍色校園文化活動在海洋意識教育中的導向功能。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在內的校園文化,是一所高校獨特的精神氣質。高校要將海洋意識教育融入藍色校園文化活動日常,精心設計活動載體。一是豐富海洋學術文化,開設以「海洋」為關注重點的「大講堂」,拓寬師生海洋視野;二是打造「海洋文化藝術月」「海洋科技文化月」「海洋體育文化月」校園文化活動品牌,讓海洋嘉年華、海洋運動會、海洋文化周、海洋藝術展演等演繹海洋文化盛宴;三是打造海洋文化節、海洋詩歌節、全國海洋日、全國航海日等海洋節慶文化品牌,促進海洋意識在學生和民眾中的傳播,真正實現「懂海、愛海、用海」。(作者:陳宏祖 王鴛珍,單位:浙江海洋大學黨委宣傳部)

參考文獻:

[1]中國國民海洋意識發展指數評價指標體系正式發布[EB/OL].(2016-06-25)[2017-09-20].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06-25/7917490.html.

[2]徐立特 .論現代海洋意識教育進入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實踐[J].學理論,2015(12):186-188.

《北京教育》雜誌

相關焦點

  • 構建海洋意識教育綜合平臺,提升青少年海洋意識教育實效
    提升青少年海洋意識教育實效》的提案收悉,現答覆如下: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為加強全民海洋意識教育,宣傳我省海洋資源優勢及建設海洋強省的目標,向社會傳播海洋科普知識和先進科技,形成認識海洋、愛護海洋、開發海洋的理念,近年來,我省中小學及相關高校已逐步開展海洋意識教育,通過開好地方課程、開展形式多樣的特色活動、開展與海洋有關的研學旅行等,在海洋意識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 新常態 新實踐 新範式:新時期高校外語教育與教學發展探索
    來源標題:新常態 新實踐 新範式:新時期高校外語教育與教學發展探索 6月6日,由教育部高等學校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北京外研在線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共同舉辦的
  • ​北大研究生教育探索與實踐 | 豐富實踐手段,注重能力培養...
    編者按:近年來,北京大學深入推進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各院系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創新招生選拔機制、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導師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實踐,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經驗和成果。
  • 山東省中小學海洋教育觀摩團點讚西海岸新區特色海洋教育
    近年來,西海岸新區緊密結合「海洋戰略」主題,以培養中小學生海洋意識、海洋觀念、海洋知識為重點,探索創新人才培養和素質教育新模式,將藍色海洋教育打造成為區域教育特色品牌。西海岸新區薛家島小學海洋卡通吉祥物探索適應藍色經濟區建設需要的藍色海洋教育特色,培育學生開放、包容、創新、進取的精神和海洋國土意識、環保低碳生活觀念,建設海洋科普基地,開發海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創建一批以海洋教育為特色的中小學校
  • 青島同安路小學榮膺「省級海洋意識教育示範基地」
    近日,山東省海洋局命名授牌2020年度省級海洋意識教育示範基地,青島同安路小學等25家單位(場館)榮膺「省級海洋意識教育示範基地」,全省共有4所學校獲此殊榮,也是青島唯一入選學校。近年來,作為省級文明單位、省級文明校園的青島同安路小學,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培育新時代文明實踐「海洋知識宣講」亮點品牌,積極構建「六位一體」的藍色海洋課程體系,其中「海島科考」校本課程首開課堂搬到海島的先河,為學生學習海洋知識提供了廣闊空間;建立海洋專家導師團、海洋骨幹導師團、海洋金牌講解員等三級海洋教育導師團;積極探索實現從「普及海洋知識」為主到走向「提升學生各種能力」,從「形成海洋文化磁場
  • 打造特色海洋教育生態圈!2022年,青島「涉海」高校將超過10所
    青島因海而生,因海而興,作為海洋事業發展中最基礎的一環,海洋教育對於提升全民海洋意識、儲備未來海洋人才意義重大。近日,市教育局出臺。方案提出了加快建設全國海洋教育示範城特色市的五大方面17條具體舉措。到2022年,我市涉海高校和高等教育機構達到10所以上,涉海專業在校生超過5萬人。海洋教育質量達到全國領先水平。
  • 藍色教育進校園 探索李滄特色的「五個一」海洋教育模式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尚青龍 李滄區教育和體育局重視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發展,推進藍色海洋教育進校園工作,積極探索出具有李滄特色的「五個一」海洋教育模式,提高學生對海洋的認知水平,激發學生熱愛海洋、保護海洋、探索海洋奧秘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培養新型海洋人才奠定基礎。
  • 「強國教育叢談」多措並舉推動高校勞動教育向縱深發展
    組織保障層面,結合學校學科發展特色,制定符合勞動教育發展的學科、科研、師資隊伍建設;時間保障層面,高校要從課程安排和課程設計上與其它專業課同向同行,搭建線上和線下交流平臺,開展多樣化勞動實踐教學活動。再次,推進課程建設。
  • 理工科大學開展「哲學通識課」的實踐探索
    在此基礎上,將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貫穿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評價、教學主體中,將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關鍵詞:課程思政;通識教育;哲學課程「課程思政」是大學開展立德樹人,實現大學使命的重要途徑。自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以來,各大學都開展了各具特色的「課程思政」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其中,不乏亮點和可供借鑑之處。
  • 數字人文研究 高校圖書館實踐新方向
    最後她以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資料庫建設和以微信為基礎的移動微服務為案例,分享了數字人文合作的實踐經驗。朱研究館員在參考國外研究文獻的基礎上明確數字人文涵義,並且提出了圖書館數字人文實踐的四個方向:數字人文專題信息服務;數字人文網絡基礎設施;充當跨學科的橋梁;數字人文項目孵化器,最後通過北京大學的人文做法對數字人文發展前景提出了宏觀的思考。
  • 厚植海洋文化播種蔚藍夢想 廈門海洋意識教育活動風生水起
    各大海洋意識教育基地就像一把把打開海洋迷宮的鑰匙,吸引著中小學生前往一探究竟;一條條海洋意識宣傳教育研學路線,勾起市民了解海洋、走進海洋的興趣;豐富多彩的線上線下科普活動更是潛移默化地傳播海洋文化、播下海洋的種子……在廈門,風生水起的海洋意識教育,讓更多人認識海洋、關注海洋,讓更多人增添探索海洋的興趣。
  • 海洋教育,山東先行
    青島市從2003年開始,組建了一支由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專家以及教研員、骨幹教師組成的課程研發團隊,經過十幾年的實踐與探索,國內首套義務教育學段海洋教育教材《藍色的家園·海洋教育篇》全部出版。全市義務教育學校1-8年級海洋教育課程利用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時間開設,每學期不少於9課時。
  • 教育視點:市南區打造「海洋教育」特色六大路徑
    主要通過六大路徑進行實施:  路徑之一:實施海洋教育聯盟聯動  近年來,市南區成立了青少年海洋教育聯盟,出臺了《市南區青少年海洋教育聯盟章程》《市南區青少年海洋教育聯盟協議》,初步構建起區政府主抓,區教體局牽頭,高校科研院所提供智力支持,市水上運動訓練基地、海軍部隊等部門聯動發展,市、區兩級海洋特色學校及海洋聯盟學校參與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 青島同安路小學榮膺「省級海洋意識教育示範...
    近日,山東省海洋局命名授牌2020年度省級海洋意識教育示範基地,青島同安路小學等25家單位(場館)榮膺「省級海洋意識教育示範基地」。全省共有四所學校獲此殊榮該校是青島市唯一一所入選學校近年來,作為省級文明單位、省級文明校園的青島同安路小學,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培育新時代文明實踐「海洋知識宣講」亮點品牌,積極構建「六位一體」的藍色海洋課程體系,其中「海島科考」校本課程首開課堂搬到海島的先河,為學生學習海洋知識提供了廣闊空間
  •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內涵、要素分析與實踐邏輯
    ,既有研究已經從橫向、縱向、差序和以點帶面的思維角度展開了十分有價值的思考。  一、文獻綜述與問題提出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相關文獻中已經零星出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表述,主要分散在兩個研究主題中:其一是愛國主義教育,意指近代中華民族在外來侵略的歷史危機中萌生的「救亡圖存的憂患意識」;其二是民族議題研究,針對國內少數民族的人口流動現象
  • 寧徵:開放教育的實踐探索
    歷經20多年的深化研究與探索實踐,實現了由外在形式上的開放到全方位的開放。人本:「愛的相遇,共同成長」強調人與人之間的良好人際關係,即團隊成員間、家園間、師幼間、同伴間的共生共存關係,追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教育價值觀。整合:整合家庭、社會和自然資源為「開放教育」所用,著眼於每名幼兒的全面健康成長,主張在問題中研究,在解決問題中發展。
  • 第二屆中國海洋教育論壇暨全國海洋教育研究聯盟成立會議召開
    中國教育新聞—中國教育報訊(記者 張東)為了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入推動新形勢下各級各類海洋教育的實踐探索與理論研究,服務國家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和海洋強國戰略。
  • 以青少年為重點 加強海洋科普教育
    近年來,在國家、學校、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國海洋科普教育平臺不斷擴展、途徑不斷豐富、力量不斷增強,取得了豐厚成就,也面臨著更多責任與挑戰。加強海洋意識教育,青少年是關鍵。我國青少年海洋科普教育仍存在四方面短板。從文化傳統看,我國以陸地文明為主導,受「重陸輕海」觀念影響較深,海權意識、海洋文化不夠入腦入心。
  • 王歡:對未來學校教育的思考與實踐
    (三)回歸本源 我們要思考教育的本質,回歸教育、本真的模樣。我們秉持「教育即成長」的理念,認為教育就是給予學生「成」的力量、尊重學生「長」的過程。「成」的力量源自立德要求,「長」的過程基於樹人規律。立德樹人,就是在多要素、長鏈條、全方位的家國情懷教育中給學生成長的無限可能。
  • 我市一小學被授牌省級海洋意識教育示範基地
    近日,山東省海洋局印發了《關於對2020年度省級海洋意識教育示範基地命名授牌的通知》,我市東營區科達小學被命名為「省級海洋意識教育示範基地」,並授牌。具體名單如下。威海市劉公島海洋開發有限公司釣魚島主權館劉公島鯨館日照海洋公園濱州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海洋意識教育基地青島貝殼博物館山東省海洋資源與環境研究院山東省海洋生物研究院山東海洋現代漁業有限公司「耕海1號」壽光市海洋環境監測站昌邑市朱樹屏事跡陳列館與海洋科普館榮成市中小學生綜合實踐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