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05日 08:50 來源:《民族研究》2018年第6期 作者:青覺 徐欣順
字號內容摘要:摘要: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時下學界探討的熱點,既有研究已經從橫向、縱向、差序和以點帶面的思維角度展開了十分有價值的思考。
關鍵詞:
作者簡介:
摘要: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時下學界探討的熱點,既有研究已經從橫向、縱向、差序和以點帶面的思維角度展開了十分有價值的思考。在此基礎上,本文首先從共同體與共同體意識這對元概念入手來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概念內涵,進而從構成要素的維度審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豐富內容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邏輯。通過分析,可以確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由各族人民的中國認知體驗、中國價值信念和中國行為意願三個要素關聯共存而成,在實踐中,需要從這幾個方面把握鑄牢路徑。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素分析;實踐邏輯
作者簡介:青覺,中央民族大學中國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研究院院長,教授;徐欣順,中央民族大學中國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地址:北京市,郵編100081。
基金項目:本文系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大精神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專項課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項目編號:18VSJ09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感謝《民族研究》匿名評審專家對本文提出的寶貴修改意見。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共同體意識就逐漸成為新一屆領導集體在國際國內諸領域倡導的新思維、新視角與新理念,生命共同體意識、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逐漸成為政界、學界與輿論界高頻使用的詞彙。英國思想家威廉斯(Raymond Henry Williams)曾指出,「共同體似乎從來沒有用在負面的意涵,並且不會被賦予明確的反對意涵或具區別性的意涵」,而是著眼於「直接、共同關懷」。可以說,威廉斯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這種「共同體」維度上的思想發展趨向的深層意涵。具體到民族研究領域,黨的十九大以來,關於中華民族在共同體和共同體意識方面的相關研討方興未艾,產生了一批研究成果。顯然,這是對斯考切波(Theda Skocpol)所謂宏大問題(Big Question)的追問與思考,因而也就需要更多的知識生產與供給來推動理論研究與現實發展。
一、文獻綜述與問題提出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相關文獻中已經零星出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表述,主要分散在兩個研究主題中:其一是愛國主義教育,意指近代中華民族在外來侵略的歷史危機中萌生的「救亡圖存的憂患意識」;其二是民族議題研究,針對國內少數民族的人口流動現象,指稱流動進程中「各地、各民族間文化的整合」之後形成的整體性意識。可以說,這一概念的早期出現,已經關切到了統戰工作與民族工作,但還沒有上升到對象性的研究層面,也就沒有深入的理論界定和系統分析。真正成為學界共同關注與細緻研究的專題,是始於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這次會議明確提出要「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到2017年黨的十九大,又提升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高度,於是,短時間內成為學界共同參與討論的重點與熱點話題,相關文獻也豐碩起來。
(一)研究文獻回顧
從較早的20世紀八九十年代到2018年上半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文獻已經累積達到1462篇,直接相關文獻203篇,對這些文獻展開系統梳理與分析可以獲得一個較為客觀的總體研究概貌。不過,面對如此宏大的議題,每一個樣本都是試圖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線索,因此,就需要藉助一定的分類原則提供相對清晰的研究圖景。「思維角度」和「主觀互證」有助於理清既有文獻的基本觀點。依此看來,既有研究呈現出以下四種思維角度和互證線索:
第一種是橫向分類研究。近三分之一的研究都會依照平行類分的思維方式,以一種複線式的切入路徑,將中華民族共同體和共同體意識拆分為幾個並列的模塊,每一模塊構成理解共同體和共同體意識的維度與線索。在既有研究中,類分的平行模塊包含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人們生活的基本領域,相應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也就被分解式地理解為政治共同體、經濟共同體、文化共同體、社會共同體、生態共同體等的組合,典型的如「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多維建構」。在具體的分析文章中,這種類分還可以延展成更為細微的線索,如國家共同體、公民共同體、利益共同體、歷史共同體、血脈共同體、地域共同體等。就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而言,也就表現為上述模塊的認同。其中,政治模塊的國家共同體意識和文化模塊的精神共同體意識是普遍公認的核心內容,即「中華民族既包含了多元一體的文化共同體精神價值,也具有國家民族的政治共同體意蘊」。
第二種是縱向的歷史研究。這類研究比重約是四分之一,藉助縱向視野,中華民族共同體和共同體意識可被視作一種不斷積澱而成的文明高地與漸進感知,正是長時間的「遷徙雜居、人種參合、共同政治舞臺、社會經濟聯繫一體、文化語言吸收參合」奠定了各族人民命運與共的基礎條件,從而可以在近代帝國主義侵略下快速形成「保衛祖國、保衛民族生存的共同責任感」,在歷史的緩進積澱中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因而,這類研究通常會訴諸一個「過去-現在-未來」的潛在思維線索,藉助歷史溯源的方式呈現其漸進累積的演變歷程,如按照「史前-古代-近代-當代」的形成發展歷程來探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變遷,並將其等同於中華民族觀。除此之外,縱向研究還特別留意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節點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及意識的形塑。辛亥革命和抗日戰爭就是關鍵性的歷史事件與節點。早在辛亥百年的2011年,史學界就有一次探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小高峰,有學者就指出,這一歷史事件使得中華民族作為現代共同體成為現實,國民的族類、王朝認同轉化為現代民族國家認同。所以逢周年的紀念慶典儀式可以發揮集體記憶的作用。同樣,抗日戰爭則是命運與共的另一歷史真實寫照。
第三種代表性觀點是差序格局中的認同研究。這類研究以差序層次的思維方式,將中華民族共同體和共同體意識呈現為漸變層次模式,分別容括進境內各族人民、港澳臺同胞、海外華僑華人。有學者直接明晰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三層差序意涵:「第一層含義是中國境內各民族多元一體形成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第二層含義是在解決香港、澳門遺留問題及臺灣問題上」,「共有的民族意識,是中華民族相互認同的血緣、地緣與精神基礎」,這方面的培育「有利於解決國家統一大業問題」;「第三層含義是全世界華人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基礎,解決好中華民族與世界其他民族發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問題」。
第四種則是以點帶面的聚焦研究。這類研究以見微知著的思維模式去把握一個點,然後作相對集中的聚焦深化研究,如針對中華民族在「廣義民族」「多民族共同體」「複合民族」等方面的概念辨析,針對滿族八旗、康藏人民等特定群體構築共同體的作用研究,針對內地民族院校與民族地區高校學生意識培育的特定場域研究,以及針對祭祖文化、民族政策等的凝聚作用研究等。
(二)簡要評述與問題提出
既有研究為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重要知識基礎與啟發。橫向分類研究分析得較為全面、縱向歷史研究提供了淵源脈絡、差序研究反映了認同層次、以點帶面的研究注重細節挖掘,較為立體地呈現出當下學術界的研究概貌。但上述研究也存在幾個方面的不足:首先,基礎概念的分析略顯薄弱和欠缺。就共同體、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基礎性的核心概念,在絕大多數的研究中都缺少相應的學術界定與分析,能夠體現出定義的僅佔9%,這就容易造成研究對象的模糊化和研究內容的漂浮。其次,整體全面的學理思考有待完善。中華民族共同體及共同體意識是一個完整性與當下性的反思存在,比如橫向分類可以提供內部多元面貌,但各部分的內在關聯難以說清;縱向研究把握到歷史的路徑依賴,但容易將聚點落腳在過去和脈絡上,而忽視當下所需。最後,實踐邏輯的把握有待明晰。儘管絕大多數研究都立足於鑄牢思考,政策導向也十分明顯,但由於缺乏上述兩個層面的明確性,造成了對策本身的泛化,呈現出羅列民族研究各領域通用對策的現象,比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尊重風俗習慣、培養民族幹部等大而化之的對策,缺少該研究主題的學理聚焦與針對性。因而,如何有效的鑄牢,還需立足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自身的邏輯中加以說明。職是之故,科學動態地分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需要回答三個核心問題,即概念意涵、要素構成和實踐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