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內涵、要素分析與實踐邏輯

2020-12-05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內涵、要素分析與實踐邏輯

2019年07月05日 08:50 來源:《民族研究》2018年第6期 作者:青覺 徐欣順

字號

內容摘要:摘要: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時下學界探討的熱點,既有研究已經從橫向、縱向、差序和以點帶面的思維角度展開了十分有價值的思考。

關鍵詞:

作者簡介:

  摘要: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時下學界探討的熱點,既有研究已經從橫向、縱向、差序和以點帶面的思維角度展開了十分有價值的思考。在此基礎上,本文首先從共同體與共同體意識這對元概念入手來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概念內涵,進而從構成要素的維度審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豐富內容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邏輯。通過分析,可以確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由各族人民的中國認知體驗、中國價值信念和中國行為意願三個要素關聯共存而成,在實踐中,需要從這幾個方面把握鑄牢路徑。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素分析;實踐邏輯

  作者簡介:青覺,中央民族大學中國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研究院院長,教授;徐欣順,中央民族大學中國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地址:北京市,郵編100081。

  基金項目:本文系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大精神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專項課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項目編號:18VSJ09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感謝《民族研究》匿名評審專家對本文提出的寶貴修改意見。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共同體意識就逐漸成為新一屆領導集體在國際國內諸領域倡導的新思維、新視角與新理念,生命共同體意識、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逐漸成為政界、學界與輿論界高頻使用的詞彙。英國思想家威廉斯(Raymond Henry Williams)曾指出,「共同體似乎從來沒有用在負面的意涵,並且不會被賦予明確的反對意涵或具區別性的意涵」,而是著眼於「直接、共同關懷」。可以說,威廉斯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這種「共同體」維度上的思想發展趨向的深層意涵。具體到民族研究領域,黨的十九大以來,關於中華民族在共同體和共同體意識方面的相關研討方興未艾,產生了一批研究成果。顯然,這是對斯考切波(Theda Skocpol)所謂宏大問題(Big Question)的追問與思考,因而也就需要更多的知識生產與供給來推動理論研究與現實發展。

  一、文獻綜述與問題提出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相關文獻中已經零星出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表述,主要分散在兩個研究主題中:其一是愛國主義教育,意指近代中華民族在外來侵略的歷史危機中萌生的「救亡圖存的憂患意識」;其二是民族議題研究,針對國內少數民族的人口流動現象,指稱流動進程中「各地、各民族間文化的整合」之後形成的整體性意識。可以說,這一概念的早期出現,已經關切到了統戰工作與民族工作,但還沒有上升到對象性的研究層面,也就沒有深入的理論界定和系統分析。真正成為學界共同關注與細緻研究的專題,是始於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這次會議明確提出要「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到2017年黨的十九大,又提升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高度,於是,短時間內成為學界共同參與討論的重點與熱點話題,相關文獻也豐碩起來。

  (一)研究文獻回顧

  從較早的20世紀八九十年代到2018年上半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文獻已經累積達到1462篇,直接相關文獻203篇,對這些文獻展開系統梳理與分析可以獲得一個較為客觀的總體研究概貌。不過,面對如此宏大的議題,每一個樣本都是試圖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線索,因此,就需要藉助一定的分類原則提供相對清晰的研究圖景。「思維角度」和「主觀互證」有助於理清既有文獻的基本觀點。依此看來,既有研究呈現出以下四種思維角度和互證線索:

  第一種是橫向分類研究。近三分之一的研究都會依照平行類分的思維方式,以一種複線式的切入路徑,將中華民族共同體和共同體意識拆分為幾個並列的模塊,每一模塊構成理解共同體和共同體意識的維度與線索。在既有研究中,類分的平行模塊包含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人們生活的基本領域,相應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也就被分解式地理解為政治共同體、經濟共同體、文化共同體、社會共同體、生態共同體等的組合,典型的如「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多維建構」。在具體的分析文章中,這種類分還可以延展成更為細微的線索,如國家共同體、公民共同體、利益共同體、歷史共同體、血脈共同體、地域共同體等。就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而言,也就表現為上述模塊的認同。其中,政治模塊的國家共同體意識和文化模塊的精神共同體意識是普遍公認的核心內容,即「中華民族既包含了多元一體的文化共同體精神價值,也具有國家民族的政治共同體意蘊」。

  第二種是縱向的歷史研究。這類研究比重約是四分之一,藉助縱向視野,中華民族共同體和共同體意識可被視作一種不斷積澱而成的文明高地與漸進感知,正是長時間的「遷徙雜居、人種參合、共同政治舞臺、社會經濟聯繫一體、文化語言吸收參合」奠定了各族人民命運與共的基礎條件,從而可以在近代帝國主義侵略下快速形成「保衛祖國、保衛民族生存的共同責任感」,在歷史的緩進積澱中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因而,這類研究通常會訴諸一個「過去-現在-未來」的潛在思維線索,藉助歷史溯源的方式呈現其漸進累積的演變歷程,如按照「史前-古代-近代-當代」的形成發展歷程來探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變遷,並將其等同於中華民族觀。除此之外,縱向研究還特別留意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節點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及意識的形塑。辛亥革命和抗日戰爭就是關鍵性的歷史事件與節點。早在辛亥百年的2011年,史學界就有一次探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小高峰,有學者就指出,這一歷史事件使得中華民族作為現代共同體成為現實,國民的族類、王朝認同轉化為現代民族國家認同。所以逢周年的紀念慶典儀式可以發揮集體記憶的作用。同樣,抗日戰爭則是命運與共的另一歷史真實寫照。

  第三種代表性觀點是差序格局中的認同研究。這類研究以差序層次的思維方式,將中華民族共同體和共同體意識呈現為漸變層次模式,分別容括進境內各族人民、港澳臺同胞、海外華僑華人。有學者直接明晰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三層差序意涵:「第一層含義是中國境內各民族多元一體形成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第二層含義是在解決香港、澳門遺留問題及臺灣問題上」,「共有的民族意識,是中華民族相互認同的血緣、地緣與精神基礎」,這方面的培育「有利於解決國家統一大業問題」;「第三層含義是全世界華人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基礎,解決好中華民族與世界其他民族發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問題」。

  第四種則是以點帶面的聚焦研究。這類研究以見微知著的思維模式去把握一個點,然後作相對集中的聚焦深化研究,如針對中華民族在「廣義民族」「多民族共同體」「複合民族」等方面的概念辨析,針對滿族八旗、康藏人民等特定群體構築共同體的作用研究,針對內地民族院校與民族地區高校學生意識培育的特定場域研究,以及針對祭祖文化、民族政策等的凝聚作用研究等。

  (二)簡要評述與問題提出

  既有研究為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重要知識基礎與啟發。橫向分類研究分析得較為全面、縱向歷史研究提供了淵源脈絡、差序研究反映了認同層次、以點帶面的研究注重細節挖掘,較為立體地呈現出當下學術界的研究概貌。但上述研究也存在幾個方面的不足:首先,基礎概念的分析略顯薄弱和欠缺。就共同體、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基礎性的核心概念,在絕大多數的研究中都缺少相應的學術界定與分析,能夠體現出定義的僅佔9%,這就容易造成研究對象的模糊化和研究內容的漂浮。其次,整體全面的學理思考有待完善。中華民族共同體及共同體意識是一個完整性與當下性的反思存在,比如橫向分類可以提供內部多元面貌,但各部分的內在關聯難以說清;縱向研究把握到歷史的路徑依賴,但容易將聚點落腳在過去和脈絡上,而忽視當下所需。最後,實踐邏輯的把握有待明晰。儘管絕大多數研究都立足於鑄牢思考,政策導向也十分明顯,但由於缺乏上述兩個層面的明確性,造成了對策本身的泛化,呈現出羅列民族研究各領域通用對策的現象,比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尊重風俗習慣、培養民族幹部等大而化之的對策,缺少該研究主題的學理聚焦與針對性。因而,如何有效的鑄牢,還需立足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自身的邏輯中加以說明。職是之故,科學動態地分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需要回答三個核心問題,即概念意涵、要素構成和實踐邏輯。

相關焦點

  •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構的心理機制
    因此,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源於社會性行為,又對社會性行為產生了影響。其三,相對穩定性和長期動態性。美國文化心理學者梅可夫指出,社會表徵可以被看作通過交流發展起來的「運動中的思想」。隨著社會的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變得清晰、深刻而更有內涵。歷史上每一個時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都有著不同的內涵,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內具有相對穩定性,隨著歷史車輪的滾動又有著長期動態性的特點。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
    貫徹中央的決策部署,需要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邏輯,增強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從「自在」「自覺」到「自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邏輯自在。在我國各民族共同締造統一國家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共同體已經客觀存在。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南寧市中華中路社區實踐」理論研討會...
    12月3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南寧市中華中路社區實踐」理論研討會在廣西民族大學舉行。國家民委民族理論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張俊豪出席會議並致辭。  張俊豪在致辭中指出,要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前提、重要內容和重要標誌,是一項戰略性、基礎性、長遠性工作,切實把思想和認識統一到黨中央的決策和部署上來,要準確把握好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深刻內涵,把握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刻內涵,正確認識其政治共同體、文化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等多重複合共同體的本質
  • 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點、線、面、體」
    要堅持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統一,著眼「學習·實踐·創新·提高·深化·拓展·鞏固」等育人要素和環節,大力推進「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協同育人體系建設,有效推動「探究式、個性化、參與式、小班化」教學改革,提升課堂內涵品位,努力把沉默單向的課堂變成碰撞思想、啟迪智慧的互動場所,使學生主動收起手機來、坐到前排來、把頭抬起來、提出問題來、互動熱起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在教師。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高校根深葉茂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高校根深葉茂 2020-09-16 22: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共同的思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心理途徑之三
    提要:歷史上,中華民族逐漸由眾多分散的民族群體走向文化自覺的民族共同體,這個過程亦是其共性思維聚合與發展的過程共同思維的培育和提高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要的心理途徑。一個民族共同體有著共同體特有的內涵與外延。無論是前面提及的共同的認知、共同的情感,還是後面將要提及的共同記憶、共同培育等要素,對共同體進行了框架建構,這個框架構成了一個「容器」,在此容器中的人們,其思維內容、思維方式會表現出同質性特徵。思維內容和思維方式與其生活地域的生態、歷史、文化、人類活動等關係密切,即「想什麼和如何想」的問題。
  • 南寧深化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12月3日上午,「南寧市青少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和「廣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青少年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在西鄉塘區中華中路社區舉行揭牌儀式。長期以來,南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工作,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宣傳教育主線來抓,在學校開展「中華民族一家親」系列實踐教育活動。每年各中小學組織開展主題展演、校園文藝展演等活動,進一步強化了首府各族青少年團結和諧、共同進步的思想意識。
  • 不斷增強「五個認同」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1月26日下午,內蒙古非遺保護中心黨支部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黨日活動,邀請內蒙古師範大學教授
  • 共育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心理途徑
    依靠聯覺,可以調動刺激物多重內涵的呈現,亦可引起腦神經的聯合工作,從而使同一件事或物在不同人的大腦中產生相似或相同的腦反射。聯覺在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培育與建設中具有特殊的生理意義。在潛能上,每個人都能體驗聯覺的感受,唯一的困難在於將這種感知上升到意識層面。
  • 認知與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在有機性
    在各民族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無疑成為了最富感召力的概念。自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各民族中牢固樹立國家意識、公民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來,「中華民族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學術研究的熱點,多學科、多維度的研究成果林林總總,紛繁呈現,推進了全社會更加廣泛、全面、深刻地認知中華民族共同體。
  • 【領學十九大】什麼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今天,我們為您推出第二十一篇:什麼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缺乏「身份意識」,沒有「民族認同」,必然四分五裂、一盤散沙。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
  • 城市社區治理共同體的建構邏輯
    摘要:對治理共同體的內涵做了界定,並基於近年來城市社區治理的現實經驗,闡釋了治理共同體的建構邏輯。研究結果表明,城市社區治理共同體的建構可通過「網絡—互構—團結」的行動邏輯得以實現。它們之間能夠通過一種什麼樣機制可以形成一個緊密聯結的「治理共同體」?由此可見,現有研究更多是基於結構—制度視角,忽視了「過程—實踐」的分析。所以,本文的主要任務就是綜合兩種視角,即基於結構—過程的視角,結合近年來中國城市社區治理的現實經驗,界定「治理共同體」的基本內涵,分析不同治理主體之間的聯結機制和行動邏輯,構建能夠闡釋本土情境下社會治理共同體建構的理論分析框架。
  • 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內容
    涉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內容問題,同與異這對關係範疇可以提供一定的進路線索。中華民族如此多元,卻能夠長期存在延續,關鍵就在於具有某種同的特質。抽象地來看,「同」具有兩種基本意涵,一種是相同,一種是共同。「相同」排除了異的存在空間,只保留同一性的內容;「共同」則為異之共生提供了豐厚土壤,以保障互助協作內容的生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要考慮前者,以保障整體性的共存,也要考慮後者,以促使共同體保持生機和活力。
  • 論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生成邏輯
    這一思想在理論邏輯上,是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的承續;在文化邏輯上,是天下為公優良傳統的延續;在實踐邏輯上,是新中國六十多年來和平外交核心價值的體現。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生成邏輯進行深入探討,可以為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思想動力和方法支撐。
  • 市委宣講團深入河東辦事處宣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近日,市委宣講團走進河東辦事處為街道機關全體黨員幹部職工,帶來了一堂生動的「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團結內容宣講課。來自市民族事務委員會的宣講員薩仁其木格,用生動的語言鮮活的故事事跡,將踐行守望相助理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及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兩項學習內容分享給參加培訓的學員們,旨在促進河東街道辦事處全體黨員幹部職工進一步了解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攜手轄區居民共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 偉大抗疫精神的生成邏輯與科學內涵
    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應首先深化對偉大抗疫精神的理性認知,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偉大抗疫精神的生成邏輯和科學內涵,這是偉大抗疫精神轉化為強大力量的思想基礎。偉大抗疫精神有著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基,有著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的滋養,有著中國精神的涵育,有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在抗疫鬥爭偉大實踐中孕育形成的。
  • 中華民族的法治意義
    實際上,中國的歷史,不但是各民族共創中華(即中國)2的歷史,也是各民族共創中華民族共同體以及中華民族從自在到自覺的歷史。目前對於中華民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3和中華民族多元一統格局4理論內涵的揭示,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來源、5政治屬性、6概念內涵、組成要素、實踐邏輯7和民族工作主線8的闡釋,關於中華民族的基礎性法學研究還比較空缺。
  • 中華民族族群實踐中的生活政治智慧
    ;張米蘭,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生  構建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已經成為當今時代實踐及其理論的急務。與西式民族國家之國家民族建構不同,基於生存論性質的中華傳統,本身就存在著一種內生性的、溫和的生活政治傳統,並特別表現和保存於族群實踐方面,在建構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的今天,須重視和用心體會這一溫和的生活政治傳統。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體現中華民族認同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承載了非常豐富的知識和智慧內涵。以清代康熙皇帝整理《四庫全書》為例,分經、史、子、集,共44類,3503種,內裡包括十三經、二十四史、鑑略、制度、地理、天文、哲學、宗教、科學、醫學、技術、體育、文學、藝術等共79337卷,36304冊,就是用當時的通用文字寫成的。這讓我們不能不從認識一種人類文明體系的角度來看待它。
  • 語言服務概念框架的再反思:存在依據、普遍本質及實踐邏輯
    這些分類是對經驗世界關聯要素的直接描述,凸顯語言服務的結構化特徵,可稱為語言服務要素觀。從知識分類學角度分析,上述分類的邏輯理據似有不足,內部關係亦有待釐清。一般而言,過程描述有助於表徵系統內部各關聯要素之間的邏輯關係。趙世舉(2012)、李現樂(2016)將語言服務類化為一個行為過程,涵蓋資源條件、主客關係和目標指向等核心特徵,可稱之為語言服務過程觀,是對語言服務現象世界的簡約化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