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體現中華民族認同

2021-01-09 鄂溫克宣傳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體現中華民族認同

鄧立光

根據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等法律規定,國家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此外,國家教材委員會近期印發《全國大中小學教材建設規劃(2019-2022年)》提出,到2022年,全面完成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語文、歷史三科教材統編統審統用。這些舉措對全國人民特別是民族地區、偏遠地區、方言區群眾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承載中華民族悠遠龐大的知識體系

方塊字在距今6000年以前就已經產生,到了4000年前的商代,甲骨文和金文已基本定型,而且發展為成熟的文字系統。及至秦代,完成了字形的統一。漢字是單字單音,由此形成單字單音的語文體系。我國各地方言很多,雖然如此,語文結構仍是單字單音,只是聲母韻母有些差異,這就是全國語文的統一性,這種統一性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承載了非常豐富的知識和智慧內涵。以清代康熙皇帝整理《四庫全書》為例,分經、史、子、集,共44類,3503種,內裡包括十三經、二十四史、鑑略、制度、地理、天文、哲學、宗教、科學、醫學、技術、體育、文學、藝術等共79337卷,36304冊,就是用當時的通用文字寫成的。這讓我們不能不從認識一種人類文明體系的角度來看待它。正如不懂英語,就很難進入現代西方龐大的知識體系;不懂德語,很難進入啟蒙運動以後的歐陸哲學與法學的領域。由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所承載的知識體系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懂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幾乎就與人類這個龐大悠久的文明體系無緣。這是歷史事實。

二、中華文化「理一分殊」,無強迫同化的傳統

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崇尚符合人性並不斷涵養人性向善的倫理體系。如儒家的孔孟之道,其理想就是追求平實的人類善良本性的共同嚮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君禮臣忠,用理性來安頓人類的競爭,用禮樂來陶冶性情的文明。難道不是大多數人都有這種追求嗎?難道先哲孔子只是漢人的嗎?不,他屬於整個中華民族。

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縱然民俗不同、服裝不同、口音不同,然而都會有一個如斯向上升華的向度。在統一的文化精神之中,保持著各民族特有的表達方式與側重點,在文化精神上是共同性,在表現形式上是多元性,這就是宋明理學中所說的「理一分殊」。

中國人很早就從哲學上體會到「理一分殊」「多元一體」的道理了。歷史上,少數民族「入中國則中國之」,從來都是「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既來之,則安之」既是政治融合,也是文化融合。大家自願融入中華文化,這是數千年來各少數民族匯聚成中華民族的特徵。漢唐時代,在其境內生活的外族安居樂業,慢慢主動融入了文化主體之中。宋代商業貿易大盛,生活在中國的阿拉伯人入鄉隨俗,主動融入,中國也尊重他們的生活方式。中華文化如海綿般吸收其他文化的優點而不失去自己,正是海納百川,匯為江海。

三、歷史上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為什麼主動融入中華文化

在中華民族有史可載的幾千年裡,不斷有強大少數民族統治者掌握中央政權。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大都認同自己是中華正統。石勒、苻堅等自稱「中國皇帝」。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改革,換服易姓,以通用語代替鮮卑語,還追尊孔子為「文聖尼父」。這些都是當時統治者主動採取的措施。北魏其後分裂為東西魏,西魏權臣宇文泰還重用漢人蘇綽、盧辯等依據《周禮》制定新官制。

通用語文包含的廣博知識體系、中華文化的「理一分殊」,解釋了為什麼歷史上少數民族統治者在武力上和政治上都取得了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在文化上依然主動積極融入中華文化。韓愈《原道》中說:「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文化是後天培養起來的,無論哪個民族,接受中華文化,都可成為中國之人。

蒙古族曾在中原建立元朝,當時以蒙古無可匹敵的力量,在其管治下的國土,大可一律遵行蒙古原來的制度及文化。但回看歷史,元朝雖然把國人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等,在文化教育上卻因循唐宋以來的科舉制度,所考的竟然是中原傳統經典,要讀四書五經,要用通用語書寫。事實上,在元朝成立以前,元太宗窩闊臺就聽從了契丹族儒生耶律楚材的意見,開科取士。元仁宗時正式推行科舉。元武宗海山尊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對孔子的尊崇甚至超越了唐、宋兩代。元武宗海山則說,「仰惟祖宗應天撫運,肇啟疆宇,華夏一統。」

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統治者主動融入中華民族的文化和制度,恰恰反映了博大的胸襟和長遠的眼光。他們知道中華民族文化體系的理性、知性和包容,融入其中恰恰可以壯大自己。比如在政治權力的繼承上,是打鬥得天下好呢,還是順位繼承好?選拔精英是看家族門第好呢,還是公開考試好?這都是客觀真理,關係到少數民族自身的繁衍與發展。這正是少數民族先祖們的偉大之處。

四、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維護國家統一的基礎性工作

清代沿用明朝政制,即採用開國重臣漢人范文程的建議,開科取士。教育方式和讀本對文化傳承具有決定性作用。在元或清,統治者都要求用中華傳統的、通行的教育方式和讀本。清朝統治中國268年,完全認同中華文化。康熙時期除了編纂《四庫全書》,還整理了一部《康熙字典》,對中華文化作出了卓著貢獻。

清代蒙古族和滿族統治者努力學習、融入中華文化體系,除了文化本身的理由還有政治理由,就是為了國家的統一和穩定。過往常有一個說法,認為滿族開科取士是為了籠絡漢人,這是一種狹隘的分析。在大一統的國度裡,統治者以國家的整體利益為考慮。國家的完整、和諧與團結是最高國家利益,也是最高人民利益。何種語言文字有利於國家的完整、和諧與團結,統治者便用該種語言文字。這是一種公心,為政以公,是對自我的超越,上升到國家大一統的緯度。

在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裡,須有共同溝通的語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就是中華民族的共同語,是中華民族的第一語言,是每一個中國人作為公民身份的「母語」。試觀美國,要在美國生活發展,必須懂英語,要留學美國必須經過託福考試,英語過關才能去,這和多元文化保護是兩個層面的問題,且並不矛盾。今天,國家倡導各民族公民學習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各民族更全面廣泛深入交往交流交融,共享國家強大帶來的繁榮和樂。

五、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中華民族每一個成員的責任

國家教育適用於全國56個民族。古代教育不普及,只有少數人有條件讀書考科舉,今天普及教育,所有學生都能夠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這也是作為中華民族成員須盡的義務。最理想的圖景是,每一個國民盡他的義務學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確保中華民族政通人和;各民族也學好本民族的基本歷史文化及語言,傳承傳統文化。前者是國家的責任和個人的義務,後者主要尊重個人的意願和自我的努力。

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正是根據這樣一種理想圖景制定,很早就把中華文化「理一分殊」「一體多元」的道理實踐到治理上來。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教育法等既規定了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也規定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多年來,國家投入巨大財力、物力、人力,致力提升各族人民的生活,在政治上、教育上、工作機會上都給予特別幫扶,未來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將會越來越好。

根據兒童教育心理學,孩童學習語文的年紀越早越容易掌握所學的語言文字,並且越早越能掌握多種語言文字。教育實踐證明,在幼兒園、小學低年級同時學國家通用語言和民族語言,並不減低學習效果,都有「母語」的學習效果。相反,兒童9歲以後,語言學習能力會逐漸趨於一般,新學的語言都可能變成母語之外的第二語。若論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中華民族之內決不可以被視為第二語,它必須是公民的母語。因此應該從幼兒園、小學一年級開始學起,最好能達成「學前學好普通話」,建立起紮實的語言感覺,使孩子在走向社會的過程中受益終生;同時也建立起紮實的心理認同,在孩子幼小的心中即牢牢鑄就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作者系香港中文大學國學中心主任)

來源:人民政協報

編輯:王皓

校對:唐默

聲明:轉載請註明來源於《內蒙古日報》官方微信

相關焦點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高校根深葉茂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高校根深葉茂 2020-09-16 22: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不斷增強「五個認同」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博士生導師,內蒙古民族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董傑教授為內蒙古非遺保護中心全體職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宣講報告。   董傑教授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的內涵出發,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的民族工作重大創新性論述,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和詳實豐富的案例,深入淺出地為大家闡明了「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要義。董傑教授指出,中華民族是歷史上各民族交融發展的結果,是今天56個民族的總稱,是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體的民族共同體。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國家致力於保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國家致力於保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 2020-10-10 17: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
    貫徹中央的決策部署,需要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邏輯,增強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從「自在」「自覺」到「自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邏輯自在。在我國各民族共同締造統一國家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共同體已經客觀存在。
  •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體現中華民族認同
    由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所承載的知識體系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懂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幾乎就與人類這個龐大悠久的文明體系無緣。這是歷史事實。二、中華文化「理一分殊」,無強迫同化的傳統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崇尚符合人性並不斷涵養人性向善的倫理體系。如儒家的孔孟之道,其理想就是追求平實的人類善良本性的共同嚮往。
  • 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點、線、面、體」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必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黨的十九大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黨章,成為我們黨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繼承與發展我們黨近百年來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的基礎上作出的重大原創性科學論斷,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鮮明主線和使命擔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關係民族復興大業的戰略工程、根基工程、民心工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高校在新時代聚焦國家戰略布局、貫徹「四為服務」方針的重要使命和時代擔當。
  • 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內容
    涉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內容問題,同與異這對關係範疇可以提供一定的進路線索。中華民族如此多元,卻能夠長期存在延續,關鍵就在於具有某種同的特質。抽象地來看,「同」具有兩種基本意涵,一種是相同,一種是共同。「相同」排除了異的存在空間,只保留同一性的內容;「共同」則為異之共生提供了豐厚土壤,以保障互助協作內容的生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要考慮前者,以保障整體性的共存,也要考慮後者,以促使共同體保持生機和活力。
  • 市委宣講團深入河東辦事處宣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來自市民族事務委員會的宣講員薩仁其木格,用生動的語言鮮活的故事事跡,將踐行守望相助理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及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兩項學習內容分享給參加培訓的學員們,旨在促進河東街道辦事處全體黨員幹部職工進一步了解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攜手轄區居民共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 共育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心理途徑
    群體之所以是群體、共同體之所以成為共同體,有個顯著的特徵,就是要有個精神歸宿、要有個精神家園,這是共同體心理需要的較高層次體現,同時也是高級心理活動的反應。中華民族共同體是由中華各民族組成的,中華文化亦是由各民族共同創造的。
  • 共同的思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心理途徑之三
    提要:歷史上,中華民族逐漸由眾多分散的民族群體走向文化自覺的民族共同體,這個過程亦是其共性思維聚合與發展的過程共同思維的培育和提高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要的心理途徑。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共同體,其思維內容、思維方式等因其所生活的共同地域、所經歷的共同生活和共同事件、所面對的共同問題等表現出趨同性。群體或共同體所表現出的思維活動是其重要的心理過程,對共同體意識有著重要的整合與凝結作用。據研究,思維方式與人格等有一定關係,對群體而言,思維方式與民族性、國民性等有著一定關係。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南寧市中華中路社區實踐」理論研討會...
    12月3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南寧市中華中路社區實踐」理論研討會在廣西民族大學舉行。國家民委民族理論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張俊豪出席會議並致辭。  張俊豪在致辭中指出,要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前提、重要內容和重要標誌,是一項戰略性、基礎性、長遠性工作,切實把思想和認識統一到黨中央的決策和部署上來,要準確把握好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深刻內涵,把握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刻內涵,正確認識其政治共同體、文化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等多重複合共同體的本質
  •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構的心理機制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時期提出的團結各族群眾,共建共享新時代中國發展成果的關鍵路徑,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出發,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社會表徵,是在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具有共享性、差異性、可變性和可塑性。
  • 堅定不移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我上學那會兒,中小學是用蒙古語授課,大學是用國家通用語言授課。大學第一年,我聽課十分困難,於是下決心,一定要學好普通話。雖然鬧過很多笑話,但我仍然堅持去說、去練。現在,我不但熟練掌握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蒙古語,還能夠使用英語溝通交流,這對我的成長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劍橋大學學習時,每周都有國際上的名師來做講座,但我英語水平不高,有時真希望老師用中文講課。
  • 【領學十九大】什麼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今天,我們為您推出第二十一篇:什麼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缺乏「身份意識」,沒有「民族認同」,必然四分五裂、一盤散沙。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
  •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內涵、要素分析與實踐邏輯
    在此基礎上,本文首先從共同體與共同體意識這對元概念入手來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概念內涵,進而從構成要素的維度審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豐富內容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邏輯。通過分析,可以確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由各族人民的中國認知體驗、中國價值信念和中國行為意願三個要素關聯共存而成,在實踐中,需要從這幾個方面把握鑄牢路徑。
  • 南寧深化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12月3日上午,「南寧市青少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和「廣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青少年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在西鄉塘區中華中路社區舉行揭牌儀式。長期以來,南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工作,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宣傳教育主線來抓,在學校開展「中華民族一家親」系列實踐教育活動。每年各中小學組織開展主題展演、校園文藝展演等活動,進一步強化了首府各族青少年團結和諧、共同進步的思想意識。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海報 | 中華民族一家親 同心共築中國夢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海報 | 中華民族一家親 同心共築中國夢 2020-12-02 18: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鑄牢多民族國家統一的社會心理基礎
    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整體或共同體,既由全體國民組成又由國內的56個民族組成,既是國民共同體又是多族聚合體,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策議程,就須基於這兩個方面的屬性,有針對性地來構建具體的推進方式,才能達成政策目標。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共同體與國家統一性之間存在直接的關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能為國家統一提供基礎性的支撐。
  • 聽「敦煌女兒」樊錦詩講敦煌(之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的講話中強調,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同民族的人們在長期相處、共同生活的過程中,不斷加強交流和相互了解,以至於打破民族和國家的界限,相互通婚。敦煌文書《雜抄》中有「慈到郡,處平割中,無有阿黨。胡女嫁漢,漢女嫁胡,兩家為親,更不相奪」的記載,說的是早在三國時倉慈任敦煌太守時就有胡漢通婚的情況。
  •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多民族國家認同建構的基礎性工程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各國對於國家認同的具體建構思路與方式也各不相同。中國對於國家認同的建構,主要是以「中華民族」為邏輯起點,通過建構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使之最終落實成為一種對於社會主義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衷心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