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構的心理機制

2020-12-05 中國社會科學網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時期提出的團結各族群眾,共建共享新時代中國發展成果的關鍵路徑,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出發,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社會表徵,是在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具有共享性、差異性、可變性和可塑性。釐清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心理起源、話語轉變,可以為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必要的心理基礎,為開創中華民族更加燦爛美好的未來、增進民生福祉、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作出貢獻。

  社會認同:共同體意識的集體身份認同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就是認同問題」。嚴格來說,所有的認同都是社會認同的不同形式。社會認同是指個體感知到的自身在其所屬團體中的自我形象,以及作為團體成員所擁有的情感和價值體驗。社會認同其實主要討論社會心理歸屬問題,而對大部分人而言,民族是自我定義的關鍵和核心要素,並成為重要的社會認同之一。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本質表現為一致性或共識性的集體身份認同。認同的共享性對於群體的凝聚力和歸屬感是十分重要的,共享的社會認同為相互信任和相互影響提供了強大的基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對於「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而言,既有歷史連續性和繼承性,又是現實依託的上位共同體認同意識。以「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概念將全國各族人民凝聚起來,培養一種更廣泛的歸屬感,對於民族關係和民族團結具有根基作用。同時,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社會認同促進積極的社會關係和互動形成,提供生活意義和穩定性,有助於促進人民心理健康和幸福體驗。

  社會表徵:共同體意識的認知釐定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以被理解為中華民族特有的社會表徵。以社會表徵理論為著眼點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行剖析,可以更好地探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於每一個中國人的重要和深遠意義。

  社會表徵理論以社會認知過程及其相關機制為重點,闡述了集體認知是如何通過交流產生轉化的。一方面,所有的人際交往都以集體認知即社會表徵為前提;另一方面,個體和群體通過社會交往和交流產生社會表徵。社會表徵的產生主要包含兩種基本社會認知機制:錨定和物化。以社會表徵角度考察中華民族共同體,也離不開錨定和物化這兩種關鍵機制。錨定是一種文化同化。在交流的過程中,新的社會表徵被融入原有的社會表徵當中,同時後者又被新的社會表徵所改造。物化是通過將未知轉化為可以感知到的具體事物,是一種抽象概念的具體化。物化是錨定的延續,是比錨定更加活躍的過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種具有中華民族特徵的世代集體意識,是一個認知過程和社會化過程。隨著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等法律的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國名、五星紅旗作為國旗、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的確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進一步物化的過程中得要了鞏固和提升。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社會表徵是對中華民族表徵的凝練與升華。主要表現為三大特徵。其一,社會共享性與群體差異性。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種群體意識為社會全體成員所共享,又因地域、民族的不同而存在差異性。其二,社會根源性與行為說明性。社會表徵作為一種常識性的知識體系,主要源於互動和交流,也源於經驗基礎以及傳統和教育中傳遞的知識、信心和思維模式等。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近現代探索形成和激發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當代奮鬥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因此,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源於社會性行為,又對社會性行為產生了影響。其三,相對穩定性和長期動態性。美國文化心理學者梅可夫指出,社會表徵可以被看作通過交流發展起來的「運動中的思想」。隨著社會的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變得清晰、深刻而更有內涵。歷史上每一個時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都有著不同的內涵,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內具有相對穩定性,隨著歷史車輪的滾動又有著長期動態性的特點。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種社會表徵,其形成是一種文化融合、同化的過程。從社會表徵視角出發,能夠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如何轉變和推進的。

  話語分析:共同體意識的心理建構要義

  話語分析是一種不同於傳統社會心理學的新的研究範式,是以話語分析代替數字邏輯作為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工具,來審視現代社會心理學的各個命題並試圖重新建構社會心理學體系的一種新的嘗試。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話語建構。青覺等人提出,從關係實在論的意義上講,共同體就是由共同性關懷構成的一種人群關係聚合。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提出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概念意涵,並形成了嚴密的邏輯體系,明晰了中華民族共同體不僅是民族文化共同體,還是民族利益共同體,更是民族命運共同體。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話語轉變。「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提出對「中華民族」的概念給予了明確的界定並豐富了其內涵。「中華民族共同體」不是中華各民族簡單的機械構成,而是強調「中華民族共同體」是由各民族組成的有機整體,缺一不可。一方面,「共同體」的話語體系顯然要比「民族國家」的話語體系擁有更深刻的內涵和更廣泛的外延;另一方面,以宏觀的「共同體」來理解中華民族,更能體現各族人民休戚與共、命運一體的特點,是對「民族」概念的補充與超越。

  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話語體系。話語是交往交流的前提條件,是主體間溝通交流的言語行為。新中國成立70餘年來,社會的急劇變化為民族工作理論提供了豐富的實踐資源,豐富了民族工作創新理論的寶庫,同時也呼喚建立一套關於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的特色話語體系,以確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體地位。正如有學者所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至少要實現話語體系的「三個並重」,即顯性話語與隱性話語並重、說理話語與敘事話語並重、灌輸與話語並重。也就是說,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話語體系要兼顧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和大眾話語的有機統一,既要有理論深度,也要貼近人們的現實生活。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青年課題「青海少數民族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與心理健康水平的動態測評與促進研究」(CMA170246)、青海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青海少數民族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模型構建與促進研究」(19038)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青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陝西師範大學心理學院)

相關焦點

  • 共同的思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心理途徑之三
    提要:歷史上,中華民族逐漸由眾多分散的民族群體走向文化自覺的民族共同體,這個過程亦是其共性思維聚合與發展的過程共同思維的培育和提高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要的心理途徑。思維是人類的高級心理活動,恩格斯曾指出:「思維與存在的關係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想什麼和如何想取決於我們生活的客觀世界,我們生活的世界、周圍的客體為大腦提供了思維內容。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共同體,其思維內容、思維方式等因其所生活的共同地域、所經歷的共同生活和共同事件、所面對的共同問題等表現出趨同性。群體或共同體所表現出的思維活動是其重要的心理過程,對共同體意識有著重要的整合與凝結作用。
  • 共育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心理途徑
    群體之所以是群體、共同體之所以成為共同體,有個顯著的特徵,就是要有個精神歸宿、要有個精神家園,這是共同體心理需要的較高層次體現,同時也是高級心理活動的反應。中華民族共同體是由中華各民族組成的,中華文化亦是由各民族共同創造的。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高校根深葉茂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高校根深葉茂 2020-09-16 22: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領學十九大】什麼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今天,我們為您推出第二十一篇:什麼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缺乏「身份意識」,沒有「民族認同」,必然四分五裂、一盤散沙。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
  •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內涵、要素分析與實踐邏輯
    在此基礎上,本文首先從共同體與共同體意識這對元概念入手來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概念內涵,進而從構成要素的維度審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豐富內容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邏輯。通過分析,可以確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由各族人民的中國認知體驗、中國價值信念和中國行為意願三個要素關聯共存而成,在實踐中,需要從這幾個方面把握鑄牢路徑。
  • 南寧深化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12月3日上午,「南寧市青少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和「廣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青少年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在西鄉塘區中華中路社區舉行揭牌儀式。長期以來,南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工作,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宣傳教育主線來抓,在學校開展「中華民族一家親」系列實踐教育活動。每年各中小學組織開展主題展演、校園文藝展演等活動,進一步強化了首府各族青少年團結和諧、共同進步的思想意識。
  • 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點、線、面、體」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必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黨的十九大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黨章,成為我們黨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繼承與發展我們黨近百年來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的基礎上作出的重大原創性科學論斷,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鮮明主線和使命擔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關係民族復興大業的戰略工程、根基工程、民心工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高校在新時代聚焦國家戰略布局、貫徹「四為服務」方針的重要使命和時代擔當。
  • 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內容
    涉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內容問題,同與異這對關係範疇可以提供一定的進路線索。中華民族如此多元,卻能夠長期存在延續,關鍵就在於具有某種同的特質。抽象地來看,「同」具有兩種基本意涵,一種是相同,一種是共同。「相同」排除了異的存在空間,只保留同一性的內容;「共同」則為異之共生提供了豐厚土壤,以保障互助協作內容的生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要考慮前者,以保障整體性的共存,也要考慮後者,以促使共同體保持生機和活力。
  • 認知與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在有機性
    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有機體理論是我們理解和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內在有機性的理論支撐,有機共同體理論則有助於我們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內在有機性的區域差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社會主義制度為保障,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在有機性不斷增強。步入新時代,要從物態和心態兩個維度不斷增量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在有機性。內在有機性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筋脈與聚力之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增強內在有機性的有效保障。
  • 不斷增強「五個認同」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1月26日下午,內蒙古非遺保護中心黨支部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黨日活動,邀請內蒙古師範大學教授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
    中國民族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民族工作的歷史方位和時代課題,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在2019年9月召開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
  • 市委宣講團深入河東辦事處宣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近日,市委宣講團走進河東辦事處為街道機關全體黨員幹部職工,帶來了一堂生動的「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團結內容宣講課。來自市民族事務委員會的宣講員薩仁其木格,用生動的語言鮮活的故事事跡,將踐行守望相助理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及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兩項學習內容分享給參加培訓的學員們,旨在促進河東街道辦事處全體黨員幹部職工進一步了解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攜手轄區居民共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南寧市中華中路社區實踐」理論研討會...
    張俊豪在致辭中指出,要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前提、重要內容和重要標誌,是一項戰略性、基礎性、長遠性工作,切實把思想和認識統一到黨中央的決策和部署上來,要準確把握好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深刻內涵,把握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刻內涵,正確認識其政治共同體、文化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等多重複合共同體的本質
  •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疆】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心靈深處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 城市社區治理共同體的建構邏輯
    摘要:對治理共同體的內涵做了界定,並基於近年來城市社區治理的現實經驗,闡釋了治理共同體的建構邏輯。研究結果表明,城市社區治理共同體的建構可通過「網絡—互構—團結」的行動邏輯得以實現。最後,有機體間的互構促使他們持續地開展更加深入的互動與合作,討論和解決社區公共議題,從而形成一種有效的社會團結機制,這樣一種社會團結機制又進一步激發培育了社區的「公共性」,城市社區治理共同體的建構最終得以實現。在當前高度社會分化的背景下,治理共同體將成為一種新的現代社會整合機制。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海報 | 中華民族一家親 同心共築中國夢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海報 | 中華民族一家親 同心共築中國夢 2020-12-02 18: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傳承歷史記憶: 國家認同建構的重要路徑
    在現代性深入推進、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歷史記憶傳承面臨重大挑戰,我們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持中華民族敘事立場,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充分發揮歷史記憶在國家認同建構中的作用。
  •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多民族國家認同建構的基礎性工程
    ,實現對各民族成員情感心理與利益訴求的有效整合,就必須要建構起一種穩固態的國家認同。中國對於國家認同的建構,主要是以「中華民族」為邏輯起點,通過建構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使之最終落實成為一種對於社會主義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衷心認可。首先,作為國家基礎性政治資源的國族——中華民族及其建設狀況將是中國能否實現國家、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的根本保障與基本要素[14]。
  • 爾肯江·吐拉洪勉勵青少年學生: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心靈深處
    爭做緊緊相擁的石榴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把黨和政府的關心關懷化作奮發學習的動力,努力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體現中華民族認同
    二、中華文化「理一分殊」,無強迫同化的傳統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崇尚符合人性並不斷涵養人性向善的倫理體系。如儒家的孔孟之道,其理想就是追求平實的人類善良本性的共同嚮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君禮臣忠,用理性來安頓人類的競爭,用禮樂來陶冶性情的文明。難道不是大多數人都有這種追求嗎?難道先哲孔子只是漢人的嗎?不,他屬於整個中華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