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點、線、面、體」

2021-01-17 中國教育新聞網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必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黨的十九大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黨章,成為我們黨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繼承與發展我們黨近百年來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的基礎上作出的重大原創性科學論斷,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鮮明主線和使命擔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關係民族復興大業的戰略工程、根基工程、民心工程。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高校在新時代聚焦國家戰略布局、貫徹「四為服務」方針的重要使命和時代擔當。高校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族工作、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堅定不移貫徹黨的民族理論政策和重大決策部署,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構建「點、線、面、體」多維度、全覆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一體化工作機制,打牢廣大師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

聚焦核心點。立德樹人既是高校生存與發展的立身之本,也是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亦是開展所有教育教學實踐的出發點、核心點和落腳點。所培養的人是否具有深沉的家國情懷、強烈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檢驗高校立德樹人成效的「試金石」,是檢驗人才培養質量的硬指標。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職責、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要圍繞培養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又紅又專的時代新人這一根本任務,緊扣「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標,秉持「育人為本、德育先行」的理念,把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擺在人才培養的首要地位,全面聚焦立德樹人這個核心點,堅持教書與育人並舉、立德與增智並重,認真抓好思想教育這個根本,把思想品德、科學精神、人文素養、責任擔當、實踐能力等核心要素的養成貫穿於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各環節。要把握首要環節,堅持守正創新、正本清源,創新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黨的民族理論最新成果進教材、進課堂、進師生頭腦,引導各族師生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增進「五個認同」;要聚焦中心環節,蹄疾步穩、提速爭先,深入開展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宣傳教育,充分利用紅色資源,大力強化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四史」教育,用生動翔實的事例向廣大師生講深講透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不斷增強各族師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厚植愛國主義情懷;要審視關鍵環節,著力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使廣大學生自覺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矢志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忠實踐行者、積極傳播者。

築牢生命線。質量是高校建設與發展的生命線。高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堅持把高質量作為發展主線,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高水平大學的應有之義,事關黨的事業後繼有人,事關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興旺發達,事關「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能否如期順利實現。因此,必須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為學校安身立命的生命線、作為有效落實「四個服務」的使命線、作為構築各民族師生共有精神家園的保障線。高校堅守人才培養質量這條生命線,必須聚焦「培養人」這一根本,抓住振興本科教育這一核心,構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導向的教育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打造融通互嵌的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貫通人才培養方案,把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融入學科體系、教學體系、課程體系、教材體系和管理體系各環節。要堅持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統一,著眼「學習·實踐·創新·提高·深化·拓展·鞏固」等育人要素和環節,大力推進「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協同育人體系建設,有效推動「探究式、個性化、參與式、小班化」教學改革,提升課堂內涵品位,努力把沉默單向的課堂變成碰撞思想、啟迪智慧的互動場所,使學生主動收起手機來、坐到前排來、把頭抬起來、提出問題來、互動熱起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在教師。要堅持以「四有」好老師標準為教師隊伍建設進行價值立標,以「四個引路人」為打造新時代「築夢人」進行使命定位,以「四個相統一」為培養「經師」「人師」相統一的「名家大師」進行實踐指向,使廣大教育工作者切實肩負起「三傳播」「三塑造」的歷史使命和時代重任。

擴大覆蓋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絕不是單純的一條線上的工作,涉及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項需要全員參與的系統工程,因此必須做好頂層設計,實現全面覆蓋、協同推進,形成合力。要著眼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協同育人體制,形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員參與、全域貫穿、全程覆蓋的「大思政」工作格局。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為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立標」,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人才培養體系;要主動適應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新變化,為形成一體化、系統性、全覆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體系明確發展「坐標」;要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旨歸,進一步明確高校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教育實踐的「目標」,不斷提升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以德施教的能力;要以完善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督導評價體系為重要抓手,探索建立要素齊全、體系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測評體系和評價「指標」,推動實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由「軟指標」變成「硬約束」,不斷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培育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新時代高校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明確了價值指向和實踐導向。要聚焦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教育目標,圍繞構築各民族師生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精神家園這一價值追尋,緊扣增強「五個認同」這一核心要義,把握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這一關鍵載體,堅持「重在平時、重在交心、重在行動、重在基層」理念,著眼學生、學業、學情、學術等實踐維度和育人要素,抓好「育才」基礎,抓住「育德」精髓,創新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固本培元,夯基壘臺,鞏固廣大師生民族團結生命線、幸福線。要倡導嵌入式學習,打造具有交往性與情境性特徵的「學習共同體」。應堅持「嚴、愛、細、融」,健全學生學業發展過程幫扶體系,實行混合編班、小班教學,深化分級、分層、分段培養,重點做好來自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學生學業的精準幫扶,切實把內涵建設、質量提升體現在廣大學生的學習成果上。要倡導融入式科研,形成具有參與性和協同性特徵的「學術共同體」。應依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研究院等平臺,組建各民族師生參與、多學科交叉、多部門協同的科研創新團隊,設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項課題,圍繞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標識等,深入開展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推動各民族師生形成整體、合作、協同、共融的科研共同體,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基礎。要倡導滲透式實踐,構建具有共生性和關聯性特徵的「實踐共同體」。應堅持課堂「小舞臺」與社會「大天地」互通聯動,既要在學校內部按照創建工作「人文化、大眾化、實體化」要求,持續深化和拓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開展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交流活動,搭建各民族師生交往交流交融平臺,打牢廣大師生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情感基礎和實踐根基,又要組織各民族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暑期調研、文化交流、志願服務等活動,讓廣大師生在社會實踐中自覺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以青春之我、奮鬥之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磅礴力量。要完善協同性機制,培育具有整體性和聯動性特徵的「家校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家庭、社會和學校都有責任,誰都不是旁觀者。家庭是學生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社會是多彩的大課堂,生活是生動的教科書。應健全家校、校社互聯互通協同育人機制,形成育人全鏈條,凝聚育人合力,堅決杜絕家庭教育、社會養成與學校教育之間出現「斷檔」「脫節」現象。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高校鑄魂育人的重要時代使命和首要政治任務,事關黨和國家發展全局和大局。必須從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高度,深刻認識領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意義、政治意義、思想意義、理論意義,深刻把握其核心要義、豐富內涵以及實踐要求,認真履行守護民族團結生命線的政治責任和時代重任,促進廣大師生自覺從思想深處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骨子裡熱愛中華民族共同體,爭做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熱愛者、建設者、捍衛者。

(作者餘鳳,系中南民族大學黨委宣傳部助理研究員、中南民族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中南民族大學2020年校級教研項目「民族院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體系構建研究」(JYX20108)、博士研究生學術創新基金項目「課程思政視域下民族院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3212021bscxjj03)的階段性成果。

(《中國民族教育》雜誌2021年第1期)

作者:餘鳳

相關焦點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高校根深葉茂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高校根深葉茂 2020-09-16 22: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內容
    涉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內容問題,同與異這對關係範疇可以提供一定的進路線索。中華民族如此多元,卻能夠長期存在延續,關鍵就在於具有某種同的特質。抽象地來看,「同」具有兩種基本意涵,一種是相同,一種是共同。「相同」排除了異的存在空間,只保留同一性的內容;「共同」則為異之共生提供了豐厚土壤,以保障互助協作內容的生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要考慮前者,以保障整體性的共存,也要考慮後者,以促使共同體保持生機和活力。
  • 不斷增強「五個認同」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1月26日下午,內蒙古非遺保護中心黨支部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黨日活動,邀請內蒙古師範大學教授
  • 市委宣講團深入河東辦事處宣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來自市民族事務委員會的宣講員薩仁其木格,用生動的語言鮮活的故事事跡,將踐行守望相助理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及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兩項學習內容分享給參加培訓的學員們,旨在促進河東街道辦事處全體黨員幹部職工進一步了解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攜手轄區居民共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南寧市中華中路社區實踐」理論研討會...
    張俊豪在致辭中指出,要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前提、重要內容和重要標誌,是一項戰略性、基礎性、長遠性工作,切實把思想和認識統一到黨中央的決策和部署上來,要準確把握好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深刻內涵,把握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刻內涵,正確認識其政治共同體、文化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等多重複合共同體的本質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
    中國民族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民族工作的歷史方位和時代課題,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在2019年9月召開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
  • 共同的思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心理途徑之三
    提要:歷史上,中華民族逐漸由眾多分散的民族群體走向文化自覺的民族共同體,這個過程亦是其共性思維聚合與發展的過程共同思維的培育和提高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要的心理途徑。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共同體,其思維內容、思維方式等因其所生活的共同地域、所經歷的共同生活和共同事件、所面對的共同問題等表現出趨同性。群體或共同體所表現出的思維活動是其重要的心理過程,對共同體意識有著重要的整合與凝結作用。據研究,思維方式與人格等有一定關係,對群體而言,思維方式與民族性、國民性等有著一定關係。
  • 共育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心理途徑
    群體之所以是群體、共同體之所以成為共同體,有個顯著的特徵,就是要有個精神歸宿、要有個精神家園,這是共同體心理需要的較高層次體現,同時也是高級心理活動的反應。中華民族共同體是由中華各民族組成的,中華文化亦是由各民族共同創造的。
  • 【領學十九大】什麼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今天,我們為您推出第二十一篇:什麼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缺乏「身份意識」,沒有「民族認同」,必然四分五裂、一盤散沙。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
  • 南寧深化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12月3日上午,「南寧市青少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和「廣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青少年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在西鄉塘區中華中路社區舉行揭牌儀式。長期以來,南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工作,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宣傳教育主線來抓,在學校開展「中華民族一家親」系列實踐教育活動。每年各中小學組織開展主題展演、校園文藝展演等活動,進一步強化了首府各族青少年團結和諧、共同進步的思想意識。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海報 | 中華民族一家親 同心共築中國夢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海報 | 中華民族一家親 同心共築中國夢 2020-12-02 18: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構的心理機制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時期提出的團結各族群眾,共建共享新時代中國發展成果的關鍵路徑,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出發,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社會表徵,是在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具有共享性、差異性、可變性和可塑性。
  •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內涵、要素分析與實踐邏輯
    在此基礎上,本文首先從共同體與共同體意識這對元概念入手來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概念內涵,進而從構成要素的維度審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豐富內容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邏輯。通過分析,可以確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由各族人民的中國認知體驗、中國價值信念和中國行為意願三個要素關聯共存而成,在實踐中,需要從這幾個方面把握鑄牢路徑。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國家致力於保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國家致力於保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 2020-10-10 17: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聽「敦煌女兒」樊錦詩講敦煌(之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的講話中強調,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古代于闐文、吐火羅文、粟特文、回鶻文、梵文、西夏文等民族文字研究被稱為「冷門」和「絕學」,但這些「冷門」和「絕學」往往可以為我們認識古代歷史打開新的窗口,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突破口,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歷史的借鑑。(作者:樊錦詩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甘肅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 鑄牢多民族國家統一的社會心理基礎
    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整體或共同體,既由全體國民組成又由國內的56個民族組成,既是國民共同體又是多族聚合體,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策議程,就須基於這兩個方面的屬性,有針對性地來構建具體的推進方式,才能達成政策目標。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共同體與國家統一性之間存在直接的關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能為國家統一提供基礎性的支撐。
  •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疆】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心靈深處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 爾肯江·吐拉洪勉勵青少年學生: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心靈深處
    練就成長成才的硬本領,不斷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路上走得更正更遠。爭做緊緊相擁的石榴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把黨和政府的關心關懷化作奮發學習的動力,努力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 認知與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在有機性
    摘 要: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包容力、凝聚力離不開對內在有機性的關注,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中,內在有機性發揮著「凝」元「結」體的功能,並決定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構成特質。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有機體理論是我們理解和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內在有機性的理論支撐,有機共同體理論則有助於我們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內在有機性的區域差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社會主義制度為保障,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在有機性不斷增強。步入新時代,要從物態和心態兩個維度不斷增量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在有機性。內在有機性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筋脈與聚力之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增強內在有機性的有效保障。
  • 「動態」|巴林右旗「一家親」黨建聯合體開展「學規範 鑄團結...
    旗委組織部負責同志領學了《全領域基層黨建融合發展規範》,並結合右旗工作實際,對全領域基層黨建融合發展的總體目標、基本原則、主要內容等進行了詳細系統講解;旗民委負責同志領學了《關於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用深厚的理論、生動的事例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聯合體各聯建黨組織廣大黨員幹部內心深處紮根鑄魂,進一步強化了思想認識和理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