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整體或共同體,既由全體國民組成又由國內的56個民族組成,既是國民共同體又是多族聚合體,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策議程,就須基於這兩個方面的屬性,有針對性地來構建具體的推進方式,才能達成政策目標。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共同體與國家統一性之間存在直接的關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能為國家統一提供基礎性的支撐。
多民族國家須有維持統一的政治機制
多民族國家是根據人口的民族構成而界定的一種國家類型,而非國家形態演進的一個階段或此進程中的一種形態。國家形態演進的不同階段或不同形態的國家,皆可能因民族構成的多樣性而被界定為多民族國家。多民族國家內的眾多民族單位,既有其聯繫紐帶和組織方式,也有各自的利益訴求。因此,多民族國家存在「一」與「多」的關係,國家統一性與民族多樣性之間存在張力的問題無法迴避。統一性是國家存續的前提,國家須採取恰當且有效的機制來應對統一性與多樣性間的張力問題。
作為一種政治框架和制度體系,國家總是存在於演變和發展過程中。對於在時間序列上出現的不同形態或類型的國家,對國家行為方式具有根本影響的國家倫理往往存在重大差異,各自維持國家統一的機制也存在根本性的不同。
目前,全球範圍內主導性的國家形態是民族國家,民族國家成為現代國家的基本形態。在國家形態演進的進程中,民族國家乃取代王朝國家的國家形態。這兩種具有歷史連續性的國家形態,各自維持多民族國家統一的機制存在著根本性差別。
從王朝國家看,王朝攫取並壟斷了全部國家權力,並以世襲方式傳承權力,社會人口的基本社會政治身份為臣民,強權成為王朝統治的基本方式。國家的存續不以臣民的意志為轉移。在此條件下,王朝處理國家統一性與民族群體多樣性之間的關係,往往採取強權和利誘手段,恩威並用成為其處理統一性與多樣性之間張力的基本方式。
然而,王朝國家最終被民族國家取代了。在國家主權體制形成以後,民族國家對王朝國家的取代,是以國家主權由王朝或國王轉移到代表民族的議會的方式實現的。民族國家之民族,乃全體國民組成的共同體。民族國家的本質特徵,就是國家與民族的結合。而這樣的結合則以民族認同於國家的方式實現,具體體現為國民對國家的認同。
為了實現這樣的結合,以此來體現主權在民的原則,民族國家逐漸建立了一套基於一元性國民權利的制度機制。從這個意義上說,民族國家本質上是一套建立在一元性國民權利基礎上,進而保障民族經由國民而認同國家的制度體系。因此,獲得國民的認同也就成為國家的基本倫理。國家存續的正當性,皆來自於經由國民而實現的民族對國家的認同。
最早的即西歐的民族國家,國民的均質化程度很高。但是,隨著民族國家的制度框架被廣泛採用,尤其是隨著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的興起,民族國家框架中的多民族國家逐漸凸顯。在這樣的多民族國家中,維持國家統一所能採取的方式受制於民族國家的國家倫理,必須通過鞏固和提升國內各個民族群體對國家認同的方式進行。一旦國家認同受到挑戰,國家便會面臨解體的風險。
中華民族意識直接關聯國家統一
中國在秦統一後長期處於王朝國家時代,直至辛亥革命推翻最後一個王朝。王朝的廣大疆域內生活著眾多民族群體,它們在王朝國家框架內進行著持續、頻密的互動。王朝國家因此具有明顯的多民族國家特徵。王朝政權不論是漢族掌握還是少數民族控制,皆採取「順者以德服、逆者以兵臨」的恩威並用方式,對國內眾多民族群體實施統治,有效地控制了國家的統一性與民族群體多樣性之間的張力,維持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鴉片戰爭後,農業文明基礎上的古老王朝,無法與建立民族國家並在此框架內實現了工業革命、創造了工業文明的西方列強匹敵,陷入了嚴重的危機中。先賢們在對自救圖強道路的反覆探索中,最終選擇了通過構建民族國家而對傳統文明進行改造,進而實現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型的發展道路。
辛亥革命開啟民族國家構建後,民族國家的構建促成了作為現代民族的中華民族的構建:一方面,民族國家構建促成的人口國民化、國民整體化過程,在將傳統的臣民逐步塑造成為國民的同時,又使他們在統一國家框架內和中華民族的族稱下結合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另一方面,各個傳統的民族群體在逐步構建為國內各民族的同時,也在統一國家框架內和中華民族的族稱下凝聚為一個有機整體。由此,一個以「中華民族」為族稱的現代民族逐漸形成,支撐起了中華現代國家的大廈。
新中國成立時,這樣一個從悠久的歷史中走來又具有現代民族特徵的中華民族,就屹立於世界的東方。它既是國民共同體又是多族聚合體,具有「全民一體」和「多元一體」的雙重屬性;既有現代民族的一般本質,成為與法蘭西民族、美利堅民族同樣的現代民族,從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又與歷史上眾多民族群體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相連結,具有中國歷史文化鑄就的底色。
從國家形態看,中華人民共和國屬於現代國家。國家的全部人口即國民又分屬於不同的民族群體,並結成了56個民族,因而被界定為多民族國家。這樣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也面臨著國家統一性與民族多樣性之間的關係問題。而且,國家的統一與合法性內在地結合在一起,依賴於各個民族對國家的認同。因此,包含全體國民和國內56個民族的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直接關聯著國家認同的形成和水平,影響著國家的統一。因此,構建、維護和鞏固全體國民對中華民族的認同,以及國內各個民族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攸關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於是,鞏固中華民族意識,既是構建國家認同的基本方式,也是維持國家統一的根本方式。
以有效方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重大議程,對今天中國的統一和穩定具有根本性意義。因此,以有效方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成為鞏固和提升國家統一性的重大舉措。
不論是從國民共同體來看,還是從多族聚合體來看,中華民族皆是人群共同體。中華民族意識就是這個共同體的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涉及多個方面,但歸根結底是中華民族成員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和進一步的想像。前者是中華民族成員對自己與中華民族同一性關係的心理確認,後者為中華民族成員對這一確認的進一步塑造。這兩個方面結合在一起,方能使既在的中華民族意識更加鞏固並具有韌性。
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整體或共同體,既由全體國民組成又由國內的56個民族組成,既是國民共同體又是多族聚合體。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策議程,就須基於這兩個方面的屬性,有針對性地來構建具體的推進方式,才能達成政策目標。
基於中華民族由全體國民組成的事實或屬性,從促進國民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和進一步想像的路徑而構建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方式,成為國民意識促進機制。國民意識的核心是國民的身份認同。從國民意識角度來增強國民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和進一步想像,根本上就是以恰當而有效的方式來增強國民對自身與國家關係的認知,強化國民與國家的體制性聯繫,增強全體國人的國民同一感,塑造國民身份意識和國民榮譽感、自豪感,進而增強全體國民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和想像,最終達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目標。
基於中華民族由56個民族組成的事實或屬性,從促進各個民族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和進一步想像的路徑而構建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方式,成為民族團結促進機制。這樣的機制根本上是採取恰當而有效的方式,促進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緊密結合,深化各個民族對自己與中華民族大家庭內在聯繫的認知,增強各個民族對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體認,最終實現各個民族尤其是各自的成員對中華民族認同的強化,並增強朝著中華民族一體方向進行想像的自覺性。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包括針對無差別的全體國民的方式和針對特定群體的方式。但是,它們各自發揮作用的機制不同,也有自己的適應範圍和局限,各自都不能單獨完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任務。因此,必須將兩種機制有機地結合起來,既充分發揮各自的功能和優勢,又使它們相互補充、規約並實現相輔相成,形成「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應,如此才能全面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議程,鑄牢多民族國家統一的社會心理基礎。
(作者單位:雲南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周平
精彩推薦: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城鄉融合視域中的城市社會學發展
自然資源的權利化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