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研究生教育探索與實踐 | 豐富實踐手段,注重能力培養...

2021-01-08 北京大學新聞網

編者按:近年來,北京大學深入推進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各院系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創新招生選拔機制、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導師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實踐,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經驗和成果。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精神,紮實推進新時代北大研究生教育發展,研究生院推出「北大研究生教育探索與實踐」系列報導,集中展示各院系在研究生培養方面的特色和成果,供相互學習借鑑交流,進一步推進研究生教育質量提升。

考古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考古文博學院長期以來堅持的教學傳統,堪稱立院之本。60多年來一代代大師篳路藍縷、青絲成雪,把北大田野考古實習課程建設成中國乃至世界的頂尖田野實踐課程,僅就1990年開始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來看,北大考古先後有33項成果獲獎,在高校考古學科中遙遙領先。本課程由教授帶隊授課,注意團隊建設,手把手實踐教學,相關教學成果曾先後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等獎勵,田野考古實習教學團隊曾獲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北京大學優秀教學團隊稱號。

實踐教學在研究生階段如何開展,如何提高研究生培養水平,是近年來考古文博學院一直在探索的工作。

實踐教學與重大學術前沿問題相結合

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以重大學術問題為導向,精選實習遺址。在實習中出論文、出成果,學生往往長期在一線。在上個世紀80、90年代以及本世紀初,考古文博學院考古專業的研究生基本上都是以每人發掘一處遺址,整理一批出土材料,解決一個重大學術問題的模式來完成學位論文的。實踐表明,這一培養模式的教學效果非常成功,不僅培養了高水平的研究生,而且在完善和構建中國考古學的學科體系上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學院已故的鄒衡先生在1980年代曾經在一年中安排6名研究生分別帶領數名高年級本科生同時在6個省開展考古發掘工作,對考古文博學院構建夏商周考古學體系至關重要。

現今,我們更需要將實踐教學與重大學術前沿問題相結合。冶金考古是考古文博學院近年來重點建設的考古學分支學科之一。考古文博學院歷史悠久的田野考古傳統,先進的考古工作理念方法,實力雄厚的多學科研究隊伍,密切的國內外考古機構合作是冶金考古研究團隊能夠凝聚研究目標、在田野和實驗室實踐工作中取得重大收穫的原因。冶金考古近五年單獨或聯合培養、指導校內外15名本科生、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完成學位論文,在冶金遺址調查與發掘、金屬製作工藝研究、文化交流以及金屬文物保護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學生有50多篇文章發表,參與的考古項目已四次獲評「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目前,考古文博學院以全新的田野教學科研理念,以「基地+」模式重點建設河南淮陽平糧臺、陝西周原和寧夏鹽池實習基地。

桐木嶺遺址功能分區圖

積極推進實驗考古教學

實驗考古是考古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在學校研究生院和教務部的支持下,考古文博學院自2016年開始開設實驗考古暑期課程,已連續舉辦5年,從最初的三個項目到2019年的六個選題,越來越多的師生通過實驗考古嘗試新的教研方法。每個實驗項目用7至8天的時間,結合相關實驗實踐案例,系統講授實驗考古學的理論和方法,引導學生利用實驗考古學的理論和方法思考問題,設計、完成實驗操作,並就實驗結果開展系統研討,大大提高了參與人員的研究能力。以史前建築實驗考古為例,師生們精讀、分析考古報告,全程研習、實踐從繪製復原設計圖、計算工料,到土工、運料、解材、簡單榫卯、綁紮、苫屋頂以及土坯磚製作、砌築、起券等這一完整過程。通過實驗,檢驗房屋的考古遺蹟現象與其圖文記錄方法、復原推測設計之間對應關係的可靠性,以及觸發思考建造過程中可能涉及的相關技術、意識和社會問題。

二道井子遺址F100、F111房屋復原

目前已經開展過的實驗項目有「歷代青花畫法研究」「冶金實驗考古」「古代制瓷工藝實踐」「魚類考古實驗」「骨器製作實驗」和「史前建築實驗考古研究」等,參與項目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地,教學效果十分顯著。

設立研究生自主科研經費資助

除了田野發掘工作,田野調查、實地考察、實驗復原等工作也是考古學科重要的實踐教學手段。學院通過爭取設立專項資金用於資助研究生的自主科研,每年有數十位學生通過項目資助,赴全國各地進行調查實踐等活動,保證學生的學術活動不囿於經費的限制。學生們的各種學術實踐活動都收穫了相應的成果,不僅直接為他們進一步的學術研究提供了材料,更鍛鍊了他們的能力,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開拓國外發掘交流項目

隨著國際學術交流增多,考古文博學院研究生也得到了更多接觸國際的機會。近年學院先後與英國牛津大學、利物浦大學、日本東京大學、波蘭華沙大學、匈牙利羅蘭大學、希臘約阿尼納大學、義大利那不勒斯東方大學開展合作,設立2—4周的國外田野考古發掘項目。同時,每年我們的考古實習基地也會接收國外留學生的實習申請。

希臘薩拉米斯(Salamis)島發掘

在田野考古發掘之外,考古文博學院還安排參觀、講座交流活動。這些國際學術交流,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國際視野,也推動我們對學科差異、教學體系等方面的思考。很多國家在考古學理論方面的研究和多專業多學科的交叉運用上取得的成果和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鑑,也對我們在這一領域教研工作的發展提供指引。

專題連結:北大研究生教育探索與實踐

相關焦點

  • 北大研究生教育探索與實踐 | 以資助體系改革為突破口探索研究生...
    編者按:近年來,北京大學深入推進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各院系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創新招生選拔機制、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導師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實踐,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經驗和成果。
  • 北大研究生教育探索與實踐 | 走向「一帶一路」——北京大學研究生...
    編者按:近年來,北京大學深入推進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各院系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創新招生選拔機制、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導師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實踐,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經驗和成果。
  • 研究生教育要培養善於思想者
    本文轉自【中國教育報】;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的召開對研究生教育和青年人才寄託了很大希望,而現實生活中的研究生教育則存在一些問題——這兩者之間的落差,引發高等教育界對此作出深入透視和熱切反思。質言之,研究生教育要走向卓越境界,必須培養深具靈魂、善於思考的人才。這就需要在研究生教育的內容和過程中養成深沉的問題意識、堅定的探索精神和自覺的學術創新才能。
  • 產學深度融合新工科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文章通過導入交易成本理論、角色理論和社會結構理論所構建的分析框架,對廣東工業大學踐行產學深度融合的實踐案例進行研究,對產學深度融合新工科人才培養的路徑進行分析,提出設法降低學生形成創新能力的信息和資源獲取成本,實現教師不同角色的激勵相容,塑造創新創業教育的社會結構以及建立相應的教育生態系統等實現途徑,推進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 創新引領 卓越發展——北大醫學研究生教育會議舉行
    結合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差異,劉玉村指出,研究生教育要更加注重發揮導師與團隊作用、聚焦學生能力培養、落實「全程多考」管理、嚴控出口結果質量。作為我國醫學教育第一方陣的典型代表,北大醫學研究生教育要繼續扛好我國醫學教育改革發展的大旗,讓「北大醫學」的旗幟一直高高飄揚在中國大地上。
  • 理工科大學開展「哲學通識課」的實踐探索
    另一方面,專科性的限制使學生從學校主渠道接受的人文素養教育相對較少,造成人的單向度發展。在近幾十年的教育實踐中,各理工科院校紛紛開始復建文科,注重打破學科知識壁壘,溝通文理科之間隔閡,促進學科交叉創新,加強學生人文素養,實現健全人格的培養。哲學作為一種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與通識教育的主旨相一致,同時又具有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 北京師範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
    重構了六大模塊通識教育課程,廣泛調動院系開設優質課程,引導學生個性化修讀,並形成了通識教育課程的新特點:訓練思維,提高科學素養;研讀經典,傳承優秀文化;重視寫作,提高表達技能;注重實踐,豐富人生體驗,為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培養未來精英人才積累了經驗。
  • 西安交大在2020年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大賽獲佳績
    「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大賽」是由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指導,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主辦的比賽,鼓勵研究生立創新潮頭,引時代風尚。為積極響應國家創新創業戰略政策,推動研究生積極參加創新實踐競賽活動,激發研究生創新創業熱情,提升研究生創新創業能力,西安交大研究生院經過調研實踐,形成三大特色舉措:一是面向研究生舉辦西安交通大學研究生創新實踐競賽訓練營、開放日等活動
  • 王歡:對未來學校教育的思考與實踐
    在功利化的教育觀下,重知識輕實踐、重結果輕過程、重記憶輕思維、重知識輕能力、重學業輕人格等教育行為頻頻出現。 基礎教育作為面向未來的事業,要堅守其「基礎性」的特點,讓學生有能力應對複雜的未來。只有堅守教育價值,摒棄功利化傾向,人才能走得更穩、更遠、更好。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 基於STEM教育理念的跨學科學習模式區域實踐探索
    2017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提出要注重培養學生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職業能力等支撐終身發展、適應時代要求的關鍵能力。  4.深圳鹽田應對策略  深圳市鹽田區地處深圳東部,是深圳東部灣區門戶和「東進戰略」支點。未來五年,鹽田區提出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先進濱海城區的目標。
  • 達內教育技術副總裁郭陟: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天極網IT新聞頻道】8月28日,「達內教育集團—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優秀項目分享會暨2020年第十四屆達內集團校企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以「創變求新,聚智前行」為主題,分享了優秀的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經驗和實踐,探討了校企合作新趨勢和新模式。   本次分享會由達內教育集團主辦,中教全媒體承辦。
  • 智能無人機領域課程思政教育實踐
    在培養智能無人時代的研發和保障人才方面做了有益的實踐探索。目前,「課程思政」已經在多門課程中進行有益的探索和實踐[4][5][6],但總體而言,高校在推進「課程思政」教育改革中面臨認識不夠充分、管理體制和機制還沒有真正形成、教師從事「課程思政」教育的能力不足等諸多現實困境[7]。國防科大開設的無人機系列課程,是自動化專業無人機方向高年級的專業基礎課。
  • 淺談積極心理學理念指導下青年教師培養的實踐與探索
    怎樣將積極心理學的幸福五元素相關理論和學校「育人為本 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相結合,這是筆者申報2019年廣東省省級課題《基於積極教育的新辦學校發展路徑研究》的出發點,目的就是要用開放、欣賞的眼光去看待老師和學生的潛能、動機和能力,通過具體的實踐去打造一個「教師幸福地教,學生幸福地學,家長幸福地陪伴」的幸福學校。
  • 江南大學:嚴把「四道關」不斷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
    中公考研小編整理相關資訊,關注一下~江南大學嚴把「四道關」不斷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江南大學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把提升質量作為研究生培養的首要任務,抓牢抓實選拔、培養、提升、畢業四道關口,持續推進研究生教育改革,努力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優秀人才。
  • 2010-2020年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務
    胡錦濤總書記在2010年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要「大力培養造就具有世界科研前沿水平的高級專家、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注重培養一線創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但目前我國高等學校中仍然存在忽視教學、人才培養質量不被高度重視、創新人才缺乏等現象。
  • 美國科學教育中的探究與實踐
    ,學生在接受系統的科學教育後更具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科學教育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基礎學科。隨著科學教育標準的變化,美國的科學課程強調「探究」與「實踐」並重。美國科學教育標準的改革早在1996年,美國就頒布了《國家科學教育標準》。
  • 新常態 新實踐 新範式:新時期高校外語教育與教學發展探索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務處處長李莉文教授和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務處處長曲鑫教授站在管理者視角,基於院校實踐與大家分享了新時期育人新風向。李莉文教授結合當前教育改革的政策導向、疫情期間高教領域的工作發展走勢和技術應用成效,詳細闡述了北京外國語大學智慧教學環境建設工作的探索與實踐,並從自身教務管理和教學實踐角度出發,對大學外語教學後續的發展提出了思考與建議。
  • 【強國教育叢談】進一步完善新時代民族地區「骨幹計劃」實踐模式...
    由於少數民族學生比例較高,民族高校高度重視民族團結教育以及校園的和諧穩定。民族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團結創建方面有較大優勢,在「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和「為誰培養人才」問題上民族高校有更豐富的經驗,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有更為成熟的教育方法。
  • 華北理工大學在省人民醫院建立研究生創新實踐基地
    2016考研學習交流群:410257364 5月29日,華北理工大學在河北省人民醫院舉行研究生創新實踐基地揭牌儀式。校黨委常委王書桓,河北省人民醫院院長葉玉泉、黨委書記彭彥輝出席揭牌儀式。華北理工大學研究生學院、省人民醫院相關部門領導參加揭牌儀式。
  • 制度自信教育的戰略意義與實踐路徑
    制度自信實踐探索日益豐富,特別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擘畫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美好藍圖,進一步在實踐中明晰了制度自信的奮鬥方向,實現了制度自信從理念到實踐的重大飛躍。面對當前複雜的國際環境和疫情帶來的嚴峻經濟發展形勢,如何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主旋律,全面開展制度自信教育,是當前和今後教育工作亟待完成的重大戰略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