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人才是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人才培養,對民族地區實施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教育政策,少數民族考生在招生考試方面的照顧政策、高校民族班預科班、內地西藏班、內地新疆班、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計劃等措施為少數民族地區培養了一大批精英人才,為促進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人力資源保障和智力支持。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計劃(簡稱「骨幹計劃」)是我國研究生教育領域供給側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自2006年首屆招生以來已經培養了近四萬名高層次的博士、碩士骨幹人才研究生,對民族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雖然骨幹計劃在少數民族人才培養成就上成績斐然,但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著政策解讀力度不夠、招生結構比例不當、培養模式不適、培養過程管理鬆散、就業方式與初衷違背等問題。招生結構比例上,骨幹計劃要求理工科研究生的比例在50%以上,但是在實際工作中,理工科報考人數不多、上線人數不夠限制了招生計劃的完成,不得不把招生指標調整到文史類專業。這造成了骨幹計劃招生比例失調,進而造成培養計劃的偏移,最終影響人才培養結構的價值合理性。有學者提出骨幹計劃基礎強化培訓模式落後、基礎培訓課程設置缺失效用等問題。因此當前骨幹計劃在專業結構調整、培養模式改革、就業渠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還需要不斷推進改革,進一步完善骨幹計劃研究生教育機制。
一、注重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的理性價值統一,為國家決策和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服務
高校集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各種職能為一體,人才培養目標是為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當前我國興邊富民、鄉村振興和西部大開發等戰略重點都在西部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民族地區是資源富集區、水系源頭區、生態屏障區、文化特色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由於歷史和地理等原因,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教育相對落後,人才匱乏,亟需高層次、複合型的人才進行緊迫的、長期的開發和建設,為邊疆和民族地區的繁榮和穩定作出貢獻。因此,骨幹計劃人才教育一方面要在學科範圍內培養出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具有從事科學研究、教學、管理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級專門人才,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培養堅定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堅定地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立志為國家戰略決策和民族地區發展服務的德才兼備的複合型人才。為此,培養單位要把骨幹計劃研究生知識技能培訓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在學習實踐中加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時,培養單位和教育工作者對骨幹計劃再深化認識,釐清思路,制定詳細的培養計劃,培養出合格的骨幹人才。
二、兼顧均衡性,充分發揮民族高校的區位優勢和辦學特色
國家民委所屬六所民族院校和地方民族高校在國內民族地區的分布比較均衡,基本上覆蓋了我國少數民族集中聚居的地方,尤其是中央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北方民族大學、大連民族大學這幾所國家民委所屬院校已經具備了齊全的軟硬體設施和較大的辦學規模,在事關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教學科研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由於少數民族學生比例較高,民族高校高度重視民族團結教育以及校園的和諧穩定。民族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團結創建方面有較大優勢,在「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和「為誰培養人才」問題上民族高校有更豐富的經驗,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有更為成熟的教育方法。隨著省校共建、省部共建等措施的推進,民族高校得到了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教育部、財政部等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學科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教學軟硬設施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中央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等民族高校綜合辦學實力穩步上升,為培養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雲南民族大學、貴州民族大學、內蒙古民族大學、湖北民族大學等地方民族高校也顯示出了獨特的辦學特色和強勁的綜合實力,充分發揮民族高校的區位優勢和辦學特色,更有利於培養出符合國家戰略需要和地方需求的人才。
三、避免碎片化培養模式,實施扁平化分類培養
為了避免同質化的培養模式,需要根據國家需要和地方人才需求狀況合理規劃和分類培養骨幹人才。一是招生培養對象要精準。重點針對西藏新疆和西部民族地區招生和培養骨幹計劃人才。例如西南民族大學和武陵山片區建立了「訂單定向」式培養模式,按照少數民族地區的個性化需求,針對性培養適應地區發展的專門人才。二是要做好做強對口專業支撐。很多與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關的博、碩士專業,如民族學、民族藥物化學、中國少數民族經濟、民族文學與新聞傳播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等專業能夠提供較好的科學技術支撐或智力支持。三是加強實習實踐基地建設。骨幹計劃人才將紮根民族地區,為了提前適應和加強鍛鍊,應該在民族地區建立各類型各層次的研究生實習實踐基地,了解民族地區當前的各種需求,選擇對口的研究和實踐方向,增強骨幹計劃研究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更好地為少數民族地區服務。四是拓展就業渠道。按照培養計劃的要求,骨幹計劃研究生必須回到定向地區和單位就業。然而由於就業渠道狹窄、專業適配不當等原因,導致就業不充分、人崗不適等情況的發生,未最大限度發揮人盡其才的良好效應。留得住、用得好骨幹計劃研究生仍然是需要著力解決的一個問題。五是加強科研平臺建設。各培養單位應立足特色,努力夯實科研基礎整合資源,凝練學科,打造一批有針對性、有影響力的科研平臺,有力提升骨幹計劃研究生科研水平,增強為民族地區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
四、突破「政策病理」,加強培養過程監管,保障培養質量
由於骨幹計劃研究生入學錄取分數線一般低於國家錄取分數線,而且生源地多數是教育條件相對落後的地區,因此,生源素質影響著培養方式。針對於骨幹計劃研究生學業水平普遍不高的情況,如何因材施教是一個必須重視的問題。從骨幹計劃研究生預科班教育情況來看,經過一年的培訓,學習基礎有所提高,但是某些科目仍然未能適應高強度學習,存在跟不上專業課程學習節奏的情況。
針對骨幹計劃研究生生源素質的特點,在培養過程管理方面提出如下建議:一是要建立嚴密的研究生培養過程監控機制。建立校院二級培養過程監控體系,由研究生管理職能部門總體規劃,對各二級院系具體實施的培養過程進行監控,保證研究生的培養質量。二是成立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推動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促進研究生教育的科學化、規範化、民主化管理,維護正常教學秩序,動態監控培養過程。教育指導委員會在對研究生培養工作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學校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學位管理、過程監控等方面提出意見和建議,及時發現問題並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三是建立完善的研究生課程教學體系。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既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也按照學科內涵的基本要求,形成基礎課、專業課、專題研究課、選修課等設置合理的課程體系。四是指導骨幹計劃研究生制定適合自身條件的個性化培養方案,選擇適合自己的培養課程和計劃,避免同質化的培養方式。五是依照課程體系需要完善各學位點的師資隊伍建設,形成由各學科中學術理論涵養高、科學研究成果顯著的優秀教師擔任骨幹計劃課程教學任務,確保骨幹課特點突出,成為給學生傳授理論知識的精品課程。六是建立完善的學位論文監控體系,普遍實行研究生學位論文「盲審」制度,增加盲審的比例。建立完善的研究生開題報告和中期檢查制度,強化過程管理,建立預警淘汰機制,保證骨幹計劃研究生培養質量。對研究生申請學位所需的學術成果也要有明確要求,著力加強研究生科研能力、實踐能力和學術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
五、以創新驅動為導向,重點培養工科研究生和專業學位研究生
軟體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工程碩士、農業碩士等工科和專業學位研究生適應民族地區的發展態勢和人才需求狀況。但是,由於工科專業對前期知識面的要求較高,入學考試難度偏大,眾多骨幹計劃考生無法逾越這兩道門檻進入工科專業學習。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重視實踐能力提升,有適應性強、動手能力顯著的特點,適合民族地區人才需求急切的狀況。因此,在招生和培養方面應當重視工科研究生和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比例。首先,招生指標向工科研究生和專業學位研究生傾斜。在軟體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工程碩士、農業碩士等工科專業和專業學位類別追加招生指標,擴大生源範圍、提高生源質量。其次,要加強工科專業和專業學位研究生學位點建設。依託軟體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工程碩士、農業碩士等工科專業和專業學位類別,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建設完善的人才培養學科平臺。最後,要實現工科研究生和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提升。對工科研究生和專業學位研究生在科研經費資助、實習實踐基地建設等方面給予更大力度的支持,提高工科研究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六、統籌兼顧,招生計劃指標向民族院校傾斜
從2006年到2016年骨幹計劃招生指標的完成情況來看,完成得最好的年份是2013年,完成百分比也僅為88.75%。究其原因,有區域招生指標分布不均衡、考生綜合素質差異、生源民族結構失調、招生專業不匹配、政策宣傳不足等,導致一些專業人才培養過剩和部分專業人才供應不足的情況。民族院校因其區位優勢有調查研究方面的便利,對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人才需求狀況有較深入的了解,掌握了較為紮實的前期數據,在骨幹計劃人才招生和培養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能夠較好地完成招生計劃指標和制定合理的研究生培養計劃。而在一些辦學條件較好,專業實力強勁的名牌高校存在培養熱情不高,或者是由於考生基礎較差培養困難等困境,又沒有成熟的分類培養措施,導致在招生指標完成和培養質量提升方面沒有明顯的成效。因此,適當將骨幹計劃招生指標向民族高校傾斜是完成計劃指標和提升培養質量的一個可靠途徑。
總之,骨幹計劃研究生培養應該堅持走科學發展、內涵發展、特色發展之路,著力搭建和充分利用高層次學術平臺,努力建設特色突出的集科研、教學、社會服務為一體的致力於培養少數民族高層次人才的學科,培養造就一大批堅定地擁護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堅定地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為西部開發和民族地區的發展而樂於奉獻、具有較高科學人文素質和創新能力的「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
【基金項目:四川省2014年研究生教育改革創新項目「民族高校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研究」】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學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