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教育中的探究與實踐

2021-01-08 中國教育新聞網

海外見聞·走進美國教師培訓

    美國科學教育是科學、工程和技術這3個領域的科學實踐,學生在接受系統的科學教育後更具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提出問題(科學)和明確需要解決的難題(工程);建立和使用模型;計劃和實施調查研究;分析和解釋數據;運用數學和計算思維;建構解釋(科學)和設計解決方案(工程);基於證據的論證和辯論;獲取、評價和交流信息。這些「實踐」代替了「研究」,強調了「做」與「學」無法真正地分開,更廣義地體現了科學學習的特點。

先用氈製品、金屬片等不同材質的物品學習和體驗絕緣體和導熱體的特點以及熱傳遞的3種方式——輻射、對流和傳導,然後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和設計小屋的形狀、材質和製作步驟,最後大家動手製作小屋。製作完成後,他們要在小屋外安裝檯燈照射小屋,觀察、測量、記錄和分析冰企鵝的變化,最後小組再重新調整設計方案,選擇最優化的材質和方案製作小屋。這是美國一所小學的科學課內容。

如今,科學是人們生活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也是持續推進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原動力。科學教育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基礎學科。隨著科學教育標準的變化,美國的科學課程強調「探究」與「實踐」並重。

美國科學教育標準的改革

早在1996年,美國就頒布了《國家科學教育標準》。然而,20多年來,世界和美國的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因此,1996年頒布的舊標準已無法適應科學發展的步伐,亟須制定新的課程標準來推進科學教育,確保科學教育緊跟時代的步伐。

而且,在舊版標準實施的過程中,美國科學教育中出現了探究性教學泛化和模式化傾向,致使科學教育無法在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在科技領域和學生科學素養方面,美國的表現乏善可陳,越來越令美國教育界和科技界的有識之士擔心。他們認為,改革美國科學教育標準的必要性有4個理由:美國競爭性優勢不再明顯,2010年在美國本土所申請的專利中,美國人不到一半;美國高科技的出口呈現下降趨勢,高科技產品的貿易持續虧損;美國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在許多測試中不盡如人意,2012年國際學生評估測試(PISA)中,美國在65個經合組織成員國中科學排名第21名,數學第26名,閱讀素養第17名,缺乏優勢;科學在未來社會發展和人們就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是經濟社會中創新的源泉。

目前,需求最多的職業就是科學和數學發揮核心作用的職業。美國職業技術生涯全國委員會的調查顯示,在美國18種職業群分類中,14種職業需要4年以上系統的科學學習,還有2種職業需要3年。這表明,學生應該在學校接受充滿活力的科學和數學教育。還有一個原因是今天的人類充滿了生存危機,從瘟疫爆發到能源危機,人類重大問題的解決需要科學和技術的創新。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03年美國人科學素養調查顯示,只有不到1/3的大學畢業生能完成例如解釋和理解體育鍛鍊中血壓變化的數據。

2011年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NRC)制定了新的科學教育綱領性指導建議,匯集了1989年到2011年的科學技術發展和科學教育研究成果及經驗,制定了新的綱領性指導建議,其中以概念描述的方式明確規定了基礎教育階段所有學生應該學習的具體內容。在指導建議的框架下,2013年4月美國發布了《下一代科學教育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對美國和全球的未來科學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今美國中小學正在全力推進和實施新標準,成為《共同核心課程標準》之後又一份重要的課程改革文件。

新標準注重實踐價值

培訓一開始,沙琳老師向我們介紹了科學教育課程標準的特點和變化。在綜合實踐的設計思路下,《標準》制定了科學教育的三大維度:科學實踐、學科核心概念和跨學科共同概念。這樣改變了以往科學學科知識相互獨立、科學知識與科學實踐互不相干的現象,而是將三者有機地融合,使得跨學科概念、科學和工程實踐進入課堂,成為科學教育的主體。

3個維度中,科學實踐處於核心地位,不是孤立存在,而是與核心概念和跨學科概念相互結合,主要體現為8個方面:提出問題(科學)和明確需要解決的難題(工程);建立和使用模型;計劃和實施調查研究;分析和解釋數據;運用數學和計算思維;建構解釋(科學)和設計解決方案(工程);基於證據的論證和辯論;獲取、評價和交流信息。這些「實踐」代替了「研究」,強調了「做」與「學」無法真正地分開,更廣義地體現了科學學習的特點。

而且,《標準》提出了工程領域中的科學實踐,工程設計類似於科學探究,但兩者仍然存在較大的區別。例如:科學探究涉及的是幫助學生理解科學知識是如何發展的,提供機會讓他們掌握調查、建模和解釋世界的方法,通過研究回答具體問題,而工程設計包含的是通過設計來解決的問題。工程方面的內容將幫助學生了解在日常生活中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方面的聯繫。因此科學實踐是科學、工程和技術這3個領域的科學實踐,使得學生在接受系統的科學教育後更具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

與舊標準相比,新標準還出現了一些觀念上的變化:基礎教育階段的科學教育反映出科學內在關聯的本質,強調科學與工程實踐、跨學科概念和學科核心概念3個維度的整合;標準的內容是學生的預期表現,而非課程內容,即希望學生在學習後達到怎樣的期望和表現;科學概念的建構需要從幼兒園到十二年級連貫實施;教學不僅關注對內容深入理解,也關注對內容運用有效掌握;工程設計與科學探究同等重要,將科學、工程和科技融入新標準;科學教育為將要升入大學或就業的學生而設計,為他們的將來做好準備;科學課程標準與英語、數學通用核心內容標準相對應;保證科學與英語、數學等學科間的兼容、銜接和滲透,確保教育正向共振。

    凸顯實踐的課堂教學活動

《標準》的核心是實踐,離開了實踐的科學課堂教學必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沙琳老師告訴我們,美國科學教育正以課程標準為導向,推進加強實踐性的課堂教學,這樣的課堂教學最大的特點是以學生為中心,設計以探究為基礎的調查、應用、分析和評估的活動,並融入了深度學習、基於真實生活場景的實踐和基於項目的學習等元素。

隨後,約翰老師為我們播放了一堂美國八年級生物遊戲課堂視頻。這節課的主題是生物鏈中的能量流動。教師先展示了4種生物的圖片:白鷺、大蝌蚪、蝸牛和海藻,在自然界的生物圈中,它們依次處於從最高級到最低級的生物鏈。低一級的生物是高一級的食物和能量來源。遊戲前,每個學生獲得一張胸卡,代表一種生物,然後從物品箱中隨意取一些豌豆,一顆豌豆代表一個能量。然後他們隨機和代表不同生物的同學碰頭,如果遇到比自己大一級的生物,那就貢獻出5顆豌豆,遇到比自己小一級的生物的話就獲得5顆豌豆。

在遊戲過程中,學生必須填寫一份記錄表,記錄原來有多少豌豆,在碰到一次同學後,將失去或得到多少豌豆的數量完整地記錄下來。如果最後哪名學生的豌豆比他原來的豌豆少了的話,那就意味著他沒有能量,會失去生命。

這樣的活動創設了虛擬的自然場景,將大自然中的生物鏈搬到了課堂。學生在模擬生物的關係中互動、交流,認識到生物鏈的意義以及能量流動對於生態系統的重要性。教師通過圖表呈現了知識和概念,但這些只是媒介和手段,真正的學習途徑是情景式的遊戲活動,在知識驅動下,學生情景化地學習、體驗和了解生態系統,進行了深度學習和體驗學習,而不是教師傳授和學生記憶的淺層次學習。

而今,還有一種以綜合和實踐為特點的教育模式——「STEAM教育」受到美國科學教育界的重視,成為科學教育的主流模式,這種模式是基於數學元素,融合工程和藝術的科學科技教學。這就是一種理念,它代表著一種現代的教育哲學,更注重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結果。本質上來說,是敢於讓學生們犯錯,讓他們嘗試不同的想法,讓他們聽到不同的觀點,學習的過程是綜合化和情景化解決問題的過程,並培養學生創造和動手實踐能力。這也是一種教學方式。學生在建構、設計、製作、評估環節中,將數學、工程、藝術、科學和科技的學習及應用融為一體。

美國未來科學教育協會,物理、化學、生物和信息技術等學科教師協會為科學教育和「STEAM教育」開發了許多案例,很多教師將它們運用在課堂中,激發學生科學興趣、培養創造能力、深度學習科學。

其中一個課題背景是地球的溫室效應導致地球日益變暖,南極和北極的冰川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環境惡化。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們應該為地球創造良好的環境,使地球可持續發展。學生要完成的任務用不同的材質為冰企鵝製造一個小屋,製作完工後測試冰企鵝的重量,看看怎樣的設計能保持恆溫。這裡,冰企鵝代表的是地球,小屋則代表環境。

這個課題的立意是解決人類生存的重大問題,引導學生關注地球變暖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獨具匠心地將環境問題轉化為課堂中的問題,先通過比較和體驗解決知識及概念的問題,然後付諸實踐。自行設計、動手製作,實驗測試和評估調整,將科學教育中的科學實踐、跨學科教學和學科核心知識有機整合起來。這種注重動手的學習體驗,融入了科技元素和設計思維,製作樣品,不斷改進,不僅讓學生擁有自己的作品,也擁有創造性的學習過程,而且在製作的過程中建構起關於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的知識,這就是科學教育真正的價值。

(作者:鄭鋼,單位:上海市高東中學)

《中國教育報》2017年03月17日第7版 

相關焦點

  • 杜威探究理論對於當代小學科學教育的啟示
    雖然杜威教育思想的基本觀點早已為我們所熟悉,但是仍然存在以下若干值得探討的問題:(1)杜威教育思想與其整體哲學思想的關係是怎樣的?(2)如何具體理解杜威教育思想的基本觀點及其相互聯繫?(3)杜威教育思想如何在不同的社會語境中實踐運用?也許我們對於杜威教育理論的基本理解還停留在「思維五步法」,即「問題情境—提出問題—假設—推理—驗證」,實際上杜威後期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成熟的探究理論和探究型教學。
  • 小精靈幼兒科學發現室-科學實驗與探究在幼兒科學教育中的運用
    幼兒期的孩子處於精力充沛且求知慾很強階段,他們對一切充滿神秘且富有趣味的事物和活動比較感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科學探究精神,就能夠促使幼兒對科學探究充滿激情,進而驅動幼兒對科學知識處於探索和求知狀態,從而吸引幼兒學習的注意力,加重喜歡科學和愛好科學的興趣,最終有利於提升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
  • 諸城市搭建創新實踐平臺激活科學教育磁場
    近年來,為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實踐創新能力,諸城市巧搭創新實踐平臺,做到課內和課外相結合、學習與實踐相結合,激發學生探索科學世界的興趣,激活區域科學教育的磁場。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玩轉科學正成為全市學生的新時尚。
  • 【芥末翻】在探究型科學教育中,通過形成性評價提高學生的能力
    我們致力於將全球經典或是前沿的教育理念、教育技術、學習理論、實踐案例等文獻翻譯成中文,並希望能夠通過引進這類優質教育研究成果,在全球教育科學的推動下,讓更好的教育來得更快!探究式教育一直是「自20世紀60年代科學課程改革運動以來,創新科學教育計劃的顯著特徵」(Duschl,2003年,第41頁)。
  • 化工高等教育|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工程倫理教育的教學探究與實踐延伸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全球高校逐步探索出多種在線教育模式。文章以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倫理課程為例,介紹疫情常態化防控階段工程倫理教育的教學方式探究與實踐環節延伸。線上課程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並舉有助於實現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可為進一步開展工程倫理融合式教學奠定基礎。
  • 美國《K-12科學教育框架》:實現STEM教育改革的第一步
    為此我們請身在美國大學的Alan Ma教授去找了下《 K-12科學教育框架》,原版書有200多頁,Alan Ma根據網絡資料翻譯了一些相關介紹,供大家參考學習!背景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國家研究委員會(NRC)2011年7月頒布了K-12科學教育框架,通過這份框架制定了美國「下一代科學標準」中最核心的部分。
  • 《新一代科學教育標準》中文版,21世紀人才培養科學教育理論
    )2011年,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研製並發布了《K-12科學教育框架:實踐、跨學科概念和學科核心概念》。2013年,以《框架》為基礎,美國成就公司提供資金,組織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美國科學教師協會、美國科學促進協會以及各州教育工作者共同制定了美國《新一代科學教育標準》(NGSS)。《新一代科學教育標準》具有重視教學內容的整合性,強調K-12年級課程設置的連貫性,注重教學過程的實踐性以及關注教育目的的人本性等特點。《標準》能夠為所有的學生提供具有國際標準的科學教育。
  • 書籍| 《美國科學》美國小學標準科學教材,有趣的實驗,全面又專業...
    本書以美國科學探究標準(The Science Inquiry Standards)為編寫標準,設置指導探究、引導探究和完全探究三個階段的探究體系。學生可以在探究過程中增強科學研究經驗和信心,同時還可以逐步培養自主科研的能力。
  • 基於STEM教育理念的跨學科學習模式區域實踐探索
    2017年,《美國競爭力計劃》提出知識經濟時代培養具有STEM素養的人才是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關鍵,並大力加強了對STEM教育的投入;最近美國又出臺了《STEM2026》,對於STEM教育在未來十年的發展提出了新的願景。
  • 美國小學科學教學的特色及帶來的啟示
    [1] 為進一步促進小學科學的發展,培養學生更高的科學素養,2011年美國公布《K-12科學教育的框架:實踐,跨學科概念與核心概念》,強調使學生掌握跨學科學習的理論與實踐方面的基本知識與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濃厚興趣。
  • 【專家分析】在「做科學」中理解科學
    現代科學教育理論在科學教育實踐方面達成的一個共識是:科學教育最重要的目標是引導兒童主動探究、親歷發現過程,應提倡讓孩子們按照科學家發現知識的過程來進行學習,即引導孩子們用「做科學」的方式來學習科學。
  • 小精靈幼兒科學發現室-如何認識幼兒科學活動中的「探究」
    隨著對科學教育目標和對幼兒學習方式和特點的深入理解與認識,人們也越來越強調幼兒的探究,強調科學教育的過程主要就是讓孩子親歷並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探究」已經成為科學教育活動的一個核心詞彙。問:如何判斷一個活動是否是真正的科學探究活動呢?
  • 如何解答中考化學科學探究題?
    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近幾年立足於考查探究能力的實驗試題,無論從量上還是從考查的深度和廣度上都有較大的提高,應引起同學們的注意。對實驗探究,應明確以下幾個問題:1.科學探究的一般步驟(1)科學探究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中考命題圍繞上述步驟,各有側重地考查某一步或幾步。 考查的熱點和趨勢就是以化學實驗為基礎,聯繫生產、生活和環保實際去發現問題、設計實驗方案,探究和解決這些問題。試題往往具有開放性過程性、綜合性和反思性的特點。
  • 2017年10月自考小學科學教育真題_全國自考_自考報名_中國教育在線
    B.布蘭斯科姆     C.赫德     D.科南特9.美國新一輪科學教育改革初步完成的標誌是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頒布的A.《K-12科學教育框架:實踐、跨領域概念和核心概念》10.1992年,我國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將沿用40年的「教學計劃」更名為 A.教學規劃     B.教學設計     C.課程設計     D.課程計劃11.科學學習的中心環節是A.科學探究     B.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 科普教育、科學教育和科技教育有哪些不同?
    這些報導意味著這場變革表現出現代科技發展的規模、結構、功能、性質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而且這場變革最終將影響到教育領域,或者說教育領域現如今已經開始漸漸受到影響了。 在青少年的教育工作中,我們看到有很多的文件、新聞稿中經常出現「科學普及」、「科學教育」、「科技教育」這些概念。
  • 全國2020年10月自考小學科學教育00408真題
    D.現代理性8.實證主義者認為,使科學與偽科學相區別的「科學方法」是A.歸納法B.演繹法C.實驗法D.觀察法9.美國新-輪科學教育改革初步完成的標誌是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頒布的A.《K-12 科學教育框架:實踐、跨領域概念和核心概念》10.小學科學教材開發的「行動研究'模式的特徵是A.一線教師參與B.以科學家為主導C.尊重個人價值D.課程目標由專家制定11.科學教育中,小組合作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是A.相互依賴B.合作能力C.個人責任D.小組評估
  • 小學科學教育開啟新時代-光明日報-光明網
    2017年1月19日,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關於印發〈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通知》,這是自2001年頒布《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實驗稿)》16年後,正式發布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根據《通知》的要求,今後的小學科學教育將有哪些變化呢?
  • 託特科學:打造領先的具有國際化視野的中國STEM科學教育機構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也曾說:21世紀全球經濟背景下最有價值的技能是學習能力,不斷改善學校教育,讓學生的學習實踐適應未來工作和職業發展的需要。同時,STEM教育又注重實踐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在充滿挑戰的未來,實踐和思維是必備的能力。STEM教育在中國如何發展?STEM教育已成為我國進一步深化課程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選拔模式、提升學生科學與創新素養的重要抓手。新政策指明新方向,新研究提供新支撐,新探索開創新局面,STEM教育中國特色體系正在逐漸顯露。
  • 北京師範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
    重構了六大模塊通識教育課程,廣泛調動院系開設優質課程,引導學生個性化修讀,並形成了通識教育課程的新特點:訓練思維,提高科學素養;研讀經典,傳承優秀文化;重視寫作,提高表達技能;注重實踐,豐富人生體驗,為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培養未來精英人才積累了經驗。
  • 探究式教學策略對小學生構建科學概念的影響研究
    在教師指導下的探究不同於兒童自發的探究,教師指導下的探究是一種迅速提高學生探究能力的省時學習與發展模式。因此,教師就有必要在科學教育過程中進行有效策略的精心設計,以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探究策略主導的科學教育中,探究既是教學目的,也是教學策略,在作為教學策略運用的過程中,常以問題促使學習者捲入學習,教師給學習者提供適時恰當的幫助以引導學生探究,使之逐漸構建科學概念。